《論真理》是克里希那穆提探索真理的集大成之作。“我認為真理是無路可循的,你不能通過任何宗教派別或方法而達到它。既然真理是無限、不受任何制約、無路可循的,當然也就不需要人為組織了。沒有任何組織有權(quán)力強制人依循特定的道路。如果那樣做,真理就會變成僵固的教條,同時也會變成那些懦弱之人和不滿足之人的玩物!薄罢胬頍o法屈就于人,人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親近它。高山無法自動移到你的腳前,你必須不畏艱險地穿越山谷、攀過懸崖峭壁,才能到達山頂! 作者簡介: 克里希那穆提(Jiddu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學家,是與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新時代運動”(NewAgeMovement,又稱“東西文化合流運動”)緊密相關(guān)的思想大師,在東西方都有非常大的影響。他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思考來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誨都在幫助人類從恐懼中徹底解脫,體會生活的真正樂趣。他的五十余本著作,全是由演講和談話集結(jié)而成,目前已被譯成47種文字。紀伯倫、蕭伯納、亨利?米勒、披頭士樂隊、卓別林、量子物理學家波恩等等20世界各領(lǐng)域的大師級人物,都曾坦言從克氏的話語中找到靈感的源泉。 目錄: 浦那,1948年10月3日 圣雄甘地墓,1949年1月23日 拉賈蒙德里,1949年11月20日 孟買,1950年3月12日 倫敦,1952年4月23日 在圣雄甘地墓對學生的談話,1952年12月31日 孟買,1953年2月8日 浦那,1958年9月10日 《真理與真實》摘錄,1975年5月18日 薩嫩,1975年8月1日 《真理與真實》摘錄,1976年7月25日 布洛克伍德公園的對話,1979年6月28日當他進入我的屋內(nèi)時,我禁不住對自己說:“這絕對是菩薩無疑了”。 ——紀伯倫(KahlilGibran,1883-1931)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棄自我的人,和他相識是人生最光榮的事! ——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1980)他(克里希那穆提)是我所見過的最美的人類。 ——喬治·蕭伯納(GeorgeBernardShaw,1856-1950)克里希那穆提,雖然并未標榜任何信仰,或者自創(chuàng)某種教法,但若以佛法看審視他的發(fā)心和言行,正如以下幾位尊者所評價的那樣,他是當之無愧的一代中觀大師。 ——胡因夢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出生于印度,13歲時被通神學會收養(yǎng),這個學會認為克里希那穆提就是它一直宣揚的“世界導師”?死锵D悄绿岷芸斐砷L為一位強有力的、堅定的、與眾不同的導師,他的談話、著作不是關(guān)于某種具體宗教的,也不是針對西方或東方的,而是關(guān)于整個世界的。他堅決否認別人強加給他的救世主形象,并于1929年解散了圍繞他而建立的大規(guī)模的、富有的組織,并宣布真理是無路之境,無法通過任何形式化的宗教、哲學或教派發(fā)現(xiàn)。 克里希那穆提終其一生都拒絕別人強加給他的所謂的導師地位。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聽眾,但并不自封權(quán)威,不收弟子,總是以一個個體的身份同另外一個個體交談。其宣講的核心論點是世界的根本轉(zhuǎn)變只有通過個體意識的轉(zhuǎn)變才能實現(xiàn)。他一直都在強調(diào)有必要了解自我,了解宗教和民族主義對人類心靈的約束性與分裂性的影響。他總是強調(diào)開放心靈的必要性,因為“腦部空間蘊含著無法想象的能量”,這似乎是他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以及能夠產(chǎn)生廣泛影響的關(guān)鍵。 他堅持在世界各地發(fā)表演講,直至1986年逝世,時年90歲。他的談話、對話、日記和信札已被收集整理為60余本書,這套書就是根據(jù)其留下的浩繁的資料編纂而成。這套書中,每一本都集中探討一個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且亟待澄清的問題。 浦那 1948年10月3日 問:你曾說過記憶并非完整的體驗。我對你前些時候所說的話存有記憶,并且印象清晰。你從何可知這些并非完整的體驗?請詳加解釋。 克:我們所指的記憶是什么?你上學學到了滿腦子的事實、知識與技術(shù)。如果你是個工程師,那么應用記憶中關(guān)于工程方面的知識你就可以造出一座橋。這是事實的記憶。另外還有心理的記憶。比如說,你對我說了一些令人愉快或者不悅的話,而我記住了它,等到下次再遇到你的時候,我將帶著這些記憶與你相處,憑著記憶中你說過或不曾說過的話。 所以記憶有兩個層面,心理的或事實的。它們總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因此不容易界定清楚。 我們皆知事實的記憶在作為謀生工具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但心理的記憶是否必要?是何種因素保存了心理的記憶?是何種因素令人記住了恥辱或者贊美?為何人們保存某些記憶,而排斥其他的呢?顯然,人們保存愉悅的記憶,排斥不愉快的記憶。若你用心觀照,你將明了痛苦的記憶比那些愉悅的更快被忘記。而不管你從任何層面來看心靈,或者用任何名字來稱呼它,它本身就是記憶;心靈是過去的產(chǎn)物,它建立于過去,這就是記憶,一種受限制的狀態(tài)。 現(xiàn)在我們總是以記憶來面對生活,來面對全新的挑戰(zhàn)。挑戰(zhàn)總是嶄新的,然而我們的反應卻總是老舊的,原因是它來自過去。所以不倚賴記憶的體驗是一回事,而以記憶去體驗又是一回事。也就是說,挑戰(zhàn)總是全新的,但我們總是用一貫的方式來應付它。因此,會發(fā)生什么結(jié)果?我接收了新事物,卻無法理解它,因為對新事物的體驗受到過去的制約。所以,對新事物的了解總是片面的,從來沒有完全了解。而只有對事物有全然的了解,才不至于使記憶留下傷痕。 當挑戰(zhàn)來臨時,它經(jīng)常是全新的,而你卻用舊有的方式迎接它。舊的回應方式限制了對新事物的理解,于是認識遭受扭曲,而有了偏差。因此新的體驗納入舊的認知方式,強化了舊的體驗。這可能顯得有些抽象,但若你略微深入,并仔細探究,并不難理解。今天的世界局勢之下,除非有新的思考方式,否則不足以處理不斷出現(xiàn)的難題。我們無法這么做,是因我們總是用被過去制約的心,以及各種國家、地域、家庭或宗教等根深蒂固的偏見去應付今天與將來。也就是說,先前的體驗阻礙了我們正確認知新的挑戰(zhàn),導致我們持續(xù)地培養(yǎng)并強化記憶,所以無法了解新的事物,乃至于無法全然地面對挑戰(zhàn)。只有當人有能力以全新、鮮活的方式,拋棄舊日偏見面對挑戰(zhàn)時,心靈才得以富饒,并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 發(fā)問者提到:“我對你前些時候所說的話存有記憶及清晰的印象。從何可知這些并非完整的體驗?”若你對一件事只有一個印象、記憶,那顯然是不完整的體驗。如果你理解了我所說之言,悟出其中真理,那真理就不單單是記憶。真理并非記憶,因為它總是全新的,它本身不斷在變化。你對我前些時候所說的話存有記憶。為什么呢?因為你把我的話當作指引,但卻未全然了解。你想深入了解,所以便會有意無意地將其保存下來。但若你全然了解,也就是全然明白其中的真理,那么你將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它沒有任何記憶存在。 我們的教育就是記憶的培養(yǎng)與強化。所有的宗教修行與儀式,閱讀和知識,全都是記憶的強化。這些有何意義?為何我們總是抓著記憶不放?我不知你是否曾注意到,若你變老,你會惦記著過去,緬懷它的喜悅、痛苦;如果你還年輕,你會期待未來。我們?yōu)楹螘羞@樣的行為?記憶為何變得如此重要呢?顯而易見,這都是因為我們不能全然地活在當下。我們不斷地將現(xiàn)在當成一種手段,一種達成未來目標的手段,所以當下就顯得無足輕重。而我們無法活在當下的原因是我們不停地將現(xiàn)在當作通往未來之路。因為我無時無刻不想著成為某某,所以就無法全然認識自我,而認識自我——當下的我究竟為何,則與記憶無關(guān)。相反,記憶是了解真相的障礙。 我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唯有在心靈不被記憶之網(wǎng)套住時,才會有新思想或新感覺來臨。在兩種思緒、記憶之間存在著間隔,而當那間隔可以維持下去時,便產(chǎn)生了一種不再是記憶的新狀態(tài)。我們擁有記憶,并培養(yǎng)記憶,將它視為延續(xù)自我的一種手段。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不停止培養(yǎng)記憶,“我”與“我的”就變得非常重要。于是我們背負著“我”和“我們”,讓記憶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假如你沒有記憶,你的財產(chǎn)、你的家庭、你的觀念就不會這么重要;因此為了強化“我”與“我的”,你繼續(xù)澆灌著你的記憶。可是你若靜心觀察,將會發(fā)現(xiàn)兩個念頭之間、兩種情緒之間,有個間隔。在這個非記憶產(chǎn)物的間隔內(nèi),存在著脫離“我”與“我的”的非凡自由,并且這個間隔是超越時間的。 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來看問題。確定無疑的是,記憶就是時間,不是嗎?我的意思是,記憶創(chuàng)造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昨日的記憶造就今天,并形成明天。也就是說,過去通過現(xiàn)在創(chuàng)造了未來。其中時間歷程相續(xù)不斷,這正是我們的意志力造成的。記憶就是時間,透過時光流逝,我們企求達成目標。今天我是個小職員,但只要給我足夠的時間與機運,將來我會成為經(jīng)理、老板,所以我一定需要時間;谕瑯拥男睦,我們宣稱:“我將證悟?qū)嵪啵覍⒌靡娚系。”因此,我需要時間來了解,這表示我必須培養(yǎng)記憶,強化記憶,借著練習、訓練,去實現(xiàn),去獲得,去成為某人,而這一切都意味著時間的相續(xù)不斷。因此透過時間,我們企求超越時間;透過時間,我們夢想著永恒。你能這樣做嗎?你可以經(jīng)由記憶,即時間的產(chǎn)物,在時間之網(wǎng)內(nèi)捕捉永恒嗎? 超越時間只能在記憶止息時達成。假如你能明白這項事實——經(jīng)由時間,則無法超越時間,那么我們就可以深入探討記憶這個問題。技術(shù)知識的記憶是必要的,但心理記憶維持“自我”、“我”與“我的”,給予認同感與自我延續(xù)感——卻不利于理解生命與真相。如果你可以看清其中的真相,錯誤就消失了,那么就沒有昨日記憶的心理殘留了。 當你初次看到美麗的夕陽或田野中美麗的樹木時,你全然地陶醉于美景,于是你帶著重溫舊夢的渴望回頭找它。當你這么做時會發(fā)生什么結(jié)果?全無陶醉可言,因為這是昨天落日的記憶正催促著你,趕著你,令你快點回來。昨天的你不帶一絲記憶,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嘆,是直接的反應,但今天的你卻渴望再一次捕捉昨天的體驗。也就是說,記憶正干擾著你享受夕陽時光,因此你不再陶醉,不再有那純?nèi)慌c豐富的美了。再比如說,你有個朋友昨天對你說了什么,不管是侮辱或贊美之言,你都儲存于記憶之中。而帶著那記憶,今天你又遇到了這位朋友。其實,你所遇到的并不是你的朋友——你帶著昨天的記憶,而它干擾著你。記憶不斷地包圍我們與我們的行動,因此我們不再有新奇與新鮮感。這就是記憶使生命枯萎、呆滯與空虛的緣故。 記憶強化了“我”與“我的”,因此我們生活在對他人的敵意中。通過現(xiàn)在的行動,記憶有了生命,也就是我們在當下賦予其生命;但若我們拒絕賦予其生命,則記憶將消逝無形。因此對事實與技術(shù)知識的記憶顯然是必要的,但保存心理的記憶將妨礙我們對生命的了解,以及心靈相互間的交流。 問:你曾說當意識靜止時,潛意識將會自己出來。潛意識是否為一個層次較高的存在呢?而我們是否有必要釋放出所有隱藏在迷宮般的潛意識內(nèi)的東西,以尋求自我解脫?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 克:我不知道我們之中有多少人曉得潛意識的存在,以及我們意識的不同層次。我想大部分的人只知道它與日常生活有關(guān),是整天活動、喋喋不休的表面意識。我們不知道那隱含于其他層次意識的深度、重要性及其意涵。只有在偶然間,經(jīng)由夢、暗示等途徑,人們才能意識到另有其他層次的意識存在。我們都太忙了,以至于日常生活、娛樂、色欲、虛榮心占滿了我們的心靈,使我們只看到表面意識。多數(shù)人把生命浪費在追求權(quán)力、政治或個人的成就與地位上。 現(xiàn)在,有人問道:“潛意識是否為一個層次較高的存在呢?”這是要解答的第一點。在我們思考的過程之外,是否有另一個層次較高的存在呢?無疑,只要思考的過程還存在,它就可以被分為較高或較低的層次,但卻沒有一個更高的存在,或永恒的存在能避免無常的變動。所以我們必須仔細探討這個問題,以了解意識的重要性。我曾經(jīng)說過當你心懷疑問而苦思難解時,你經(jīng)常會在清晨醒來時恍然大悟。當意識寂然不動時,隱藏于內(nèi)的潛意識就開始運作,著手解決問題。所以,你一覺醒來時,答案就揭曉了。可以肯定的是,這意味著隱藏的潛意識在你睡覺時并不休息,無論何時它都不停地運作。 雖然表面意識或許會沉寂,其他不同層次的無意識層面卻正埋首解決問題,并且自然地將它本身投射到清醒的表面意識上。那么,現(xiàn)在的問題是:那是高層次的存在嗎?顯然不是。你指的“高層存在”是什么呢?你指的是超越時空的靈性存在,不是嗎?你被思想占據(jù),所以這個你所能設(shè)想的一定不是靈性存在——它是思想的一部分,它脫胎于思想,在思想的范疇之內(nèi)。不論你稱它什么,它仍是思想的產(chǎn)物;因此,它是思想的產(chǎn)物,不是靈性存在。 下個問題是:“我們是否有必要釋放出隱藏于迷宮般的潛意識內(nèi)的東西,以尋求自我解脫呢?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如我所說,意識有許多不同層次。首先,最外層的是表面意識,在表面意識之下存有記憶,因為若沒有記憶的話,就沒有任何行動。在這之下存在著實現(xiàn)、成為、完成的各種欲望。如果你再深入探索,將發(fā)現(xiàn)一種全然否定、不確定及空虛的狀態(tài)。這些全部都是所謂的意識。那么,只要實現(xiàn)、成為、完成的欲望存在,各個不同層次意識中的“我”與“我的”,就一定會被強化。而只有當我們能了解欲望實現(xiàn)的歷程,各層次意識的空寂才會出現(xiàn)。也就是說只要實現(xiàn)、成為、完成的欲望存在,記憶就會被強化,而通過記憶產(chǎn)生行動,行動則會進一步制約心靈。我希望你對這些事情感興趣,如果不然,也不要緊;但我仍需繼續(xù)下去,因為你們有些人可能已經(jīng)覺察到這個問題。 生命不單是一層意識而已,它也不僅是一片樹葉或一根樹枝,生命是一個全然、完整的歷程。在我們領(lǐng)會生命的美妙、偉大、哀傷、痛苦及喜悅之前,必須明了其全部歷程。為了放空潛意識,這打開存在與意識之謎的鑰匙,我們必須明了它由什么組成;我們必須覺察不同形式的制約,例如種族、家庭、團體的記憶等等。現(xiàn)在我們可以著手分析這些記憶,抓住每一個反應、記憶,并解開它,全然融入其中,然后加以破解。然而如此一來,一個人可能要耗掉難以計數(shù)的時間、巨大的耐心與持續(xù)的注意力。當然這個難題也有其他破解方式。 任何曾稍稍想過這個問題的人,對于針對反應進行分析、追蹤并破解的歷程,一定相當熟悉。這種方式必須對每一個反應分析,如果沒有完整分析一個反應,或者在分析中遺漏某個環(huán)節(jié),你就必須從頭開始,并且耗費許多時間在這個無效的分析歷程中。所以必然有個不同的方式可以釋放全部的記憶,這樣心靈才能時時刻刻保持清新。這要如何進行呢?你了解問題所在嗎?問題是這樣的:我們習慣以舊記憶、舊傳統(tǒng)、舊習慣來面對生活,我們以昨天面對今天。那么,人可以不理會昨天而專注于今天、專注于當下嗎?這是個新的問題,不是嗎?我們都知道舊的方法是通過練習、訓練等手段一步步分析每個心理反應,然后加以破解,而這一法門離不開時間這項因素。然而以時間作為破解制約的手段時,很明顯它只會強化這個制約。假如我將時間當成解放自我的手段,在每個歷程中,我將持續(xù)受到制約。 那我該怎么做呢?既然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我必須找出新的方法。也就是說,人可能當下就自由嗎?沒有了時間這個只不過是記憶的元素,人就能重生嗎?我所說的重生、轉(zhuǎn)化,絕對是在當下,不是明天,轉(zhuǎn)化只有從昨天解脫出來才會發(fā)生。人們?nèi)绾螐淖蛱旖饷撃兀看丝蹋艺劦竭@個問題,請問你的心中正起何種變化?當你明了心靈必須保鮮,昨天必須放下,你的心靈會如何應變?當你瞥見其中的真相,你的心境是什么樣的?如果你想了解現(xiàn)代畫,顯然你無法運用古典藝術(shù)方面的積累。當你認清這一點,你該怎么辦?當你企圖了解一幅現(xiàn)代畫時,應拋開任何古典藝術(shù)的積累——挑戰(zhàn)是全新的,你要領(lǐng)悟不能通過昨天的視角來了解新的挑戰(zhàn)?辞迤渲械恼胬,那么昨日就消失了,昨日的種種將徹底凈化。 你必須認清這個真理:昨天不能詮釋今天。只有了悟真理才得以徹底解除制約,而了悟這個真理需要高度的專注,只要稍稍分心,就無法達到高度的專注。然而我們所謂的分心究竟是什么?如果你從幾個興趣中選擇一個,并專注于其中,那么任何引導你分散注意力的其他興趣,就會導致分心。為何你僅選擇了一個興趣,而放棄其他的呢?你選擇興趣的原因是它比較有利可圖,所以你的選擇是基于利益、想獲得利益的欲望。而當你有所求時,任何使你的思緒脫離主要興趣的分心,你都必須對抗。除了本能的欲求之外,你有任何主要興趣嗎?我質(zhì)疑的是你是否有個主要興趣。若沒有,你將不會分心,你只是生活在一個不需要興趣的狀態(tài)。 要認識真理的人必須高度專注,而只有在毫無選擇時,才可能會全然地專注,絕不會分心。生命就是一場活動,而我們必須了解這整場活動的全貌,不要把它切割成興趣與使人分心的事。我們必須如實觀照萬事萬物,看清真相或假象。當你看清真相,心靈就能從昨日的束縛中解放。這你可以自己試驗。想了解有關(guān)國家主義的真相,而且不拘泥于贊成或反對的框框,你必須深入其中,了解爭議的所有意涵。不預設(shè)支持或反對的立場,認清問題所在,看清國家主義的謬誤,這樣才能從整個國家主義的問題中解放出來。 所以只有認清真相才能自由,而要認清真相需要高度地專注,這意味著你必須投入全部身心來看清、了解。 圣雄甘地墓 1949年1月23日 或許你們之中大部分人已追隨過某位老師或上師,無論他在喜馬拉雅山,或在街口轉(zhuǎn)角處,你們都可以向他們尋求指引。但為何你需要他?你對他的需求顯然不是因為物質(zhì)上的原因,除非他答應改天介紹一份好工作給你。因此,可以推論你對他的需求源自心理上的目的。為什么呢?很明顯,你需要上師,你說:“我現(xiàn)在一片混亂,我不知如何活在世上,事物自相矛盾,我要面對混亂、悲慘的局面,面對死亡,面對腐化、頹廢、分化的事物,我需要有人告訴我該怎么做。” 這不就是你投向上師的原因嗎?你說:“覺得一片混亂,我需要一個上師,幫助我凈化所有的紛爭,消弭所有的沖突!彼阅愕男枰切睦砩系。你不可能對你老板如上師一般,因為他只與物質(zhì)生活有關(guān),你對他只期待物質(zhì)上的滿足,而你對上師則期待心理上的滿足。 你對需求這個詞有什么看法?我需要日光,我需要食物,我需要衣服以及庇護所;同樣,我是不是需要個上師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得找出是誰在我的周圍及身上弄了這一堆麻煩。如果我必須對這混亂的局面負責,那么我就是唯一能收拾這局面的人。這意味著我自己必須搞清楚所有的狀況。然而你們之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在尋找一位上師,請求他將你從混亂中解救出來,或為你指引一條明路,或者視狀況指導你如何應對;蛟S,我們可以這么說:“!世上的一切都是假的,我必須找到真理!倍蠋熣f:“我已證得真理!彼阅阃断蛩,與他分享真理。 混亂的狀態(tài)能假手他人收拾,不論他是多么高明的人嗎?可以肯定的是,混亂的狀況源于我們與外界的關(guān)系;因此我們必須洞察我們與其他人的關(guān)系、與社會的關(guān)系、與財產(chǎn)的關(guān)系、與所有觀念的關(guān)系等等。而真有人能為我們提供對這些關(guān)系的理解嗎?或許有人可以為我們指出來,但是我們還是得自己弄清楚這些關(guān)系。 你對這有興趣嗎?我不敢肯定,因為你只是正在看著某人做某事。當你提出一個問題,你可以感受到專注傾聽及回答的重要嗎?你不覺得生命相當重要,而必須徹底了解嗎?你若是為了肯定自己尋求上師的努力,或者是為了強化“上師是必要的”信念而專心傾聽,那么以這種方式,我們永遠無法找到真理。向你的內(nèi)心探索,問自己為何需要上師,如此才可找到真理。 這個問題牽涉到很多事情。似乎很多人認為上師可以引導他們走向真理,就如同有人可以指引你到車站一樣。這意味著真理是靜止的,但它真的是這樣嗎?或許你希望它是,因為真理若是靜態(tài)的,則將皆大歡喜,至少你知道它是什么,可以緊緊抓住它。 所以實際上你所追求的是滿足感。你希望獲得安全感,希望得到上師的認可,希望上師對你說:“你做得很好,繼續(xù)下去!蹦憧释麃碜运男睦砦拷,渴望他親切地拍拍你的肩膀。因此你投向的是一個可以滿足你需求的上師。這就是有這么多上師和門徒的原因。這表示你們并不是真的在追尋真理。你想要的是滿足后的喜悅,而給你最大滿足感的人,你就叫他上師。這種滿足感不僅是精神上的,是肉體上,也是心理上的。當上師出現(xiàn)時,你有種極度平和、靜謐的感覺,并感受到深深地得到理解。換句話說,你想要的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或者母親,他或她能幫你克服困難。 你曾在樹下安靜地坐著嗎?在那兒,你將找到極其平和的感覺,你也將感受到被理解!換句話說,在極度寧靜的人面前,你也變得寧靜,而你將這份寧靜歸功于你的老師。你將榮耀的花環(huán)掛在他的頸項上,而踢走你的仆人。因此,當你說“我想尋找一位上師”,以上所說的事情全都不言而喻,不是嗎?而上師,他擔保你的解脫,于是就成為你的“需求品”。 現(xiàn)在我們已知混亂存在于關(guān)系中,那么為何我們需要他人幫助我們了解這混亂呢?你或許會這么說:“你在做什么?你不是正扮演著我們的上師嗎?”我絕對不是扮演上師,因為,首先我不會給你們?nèi)魏螡M足感,我也不會告訴你每一天、每一刻應該做什么,我只是指出某些東西給你看。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予理會。這是你的選擇,不是我的。我不會收受你任何東西,不管是你的崇拜、你的奉承或者諷刺。我說這是事實,隨你接受或拒絕。然而你們絕大部分的人,會由于無法在其中獲得滿足感而離開。但那些真有誠心的人、認真探求真理的人,將從我所說的話中汲取充分的養(yǎng)分。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 想要了解這種關(guān)系,必須覺察它,而不是逃避它,要看清關(guān)系的全部內(nèi)容。真理離我們不遠,它近在咫尺;它就在每片樹葉之下,在每個人的微笑、眼淚中,每個人說的話、他的感情和想法都包含著真理。但是我們必須挖掘它,因為它被埋得很深。想挖掘它就必須先要發(fā)現(xiàn)什么是錯誤的;當你知道什么是錯誤的并避開它,真理就會顯現(xiàn)在你眼前。 所以真理無時無刻都存在——它需要被人發(fā)現(xiàn),而不是被人相信、引用與公式化。 但是為了看到真理,你的心一定要非常柔軟、警覺。而很不幸,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不想變得柔軟、靈敏和警覺,而只想借著咒語和儀式讓自己沉睡。我們總是用很多方式讓自己的心靈酣睡!很明顯,我們需要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與孤獨——不是刻意追尋或避免寂寞——而是一種特定的孤獨,在這種孤獨之中要充滿專注;這種孤獨與專注只在你有麻煩、有大問題時才存在。如果你有朋友、有能幫助你的人,你可以去找他;但是如果你把他當作你的上師,顯然是不成熟的,是幼稚的,就像想抓住母親的圍裙一樣。 當我們有困難時,我們的直覺總是會去尋求某人——例如母親、父親,或榮耀的神父——你稱之為大師或上師的人。但是如果這位上師是稱職的,他會告訴你從行動,也就是關(guān)系中了解自己。的確,你比上師更重要,你也比我更重要,因為這是你的生活、你的痛苦、你的奮斗、你的掙扎。你的上師,或我,或某人可能沒有這些煩惱,但是這對你有什么價值?你對上師的崇拜,對自我了解而言是不好的。這其中有特別的原因。你越尊敬一個人,就越顯得不尊敬其他的人。如果你對上師謙卑有禮,對你的部屬卻不屑一顧,那么你的尊敬便微不足道。這些都是事實。我知道或許你們大部分的人不喜歡這些被點出的事實,因為你們的心靈只希望得到安慰,它已經(jīng)被傷害得很深了。你們的心靈陷入麻煩和不幸之中,它一直祈求:“看在上帝的分兒上,請給我一些希望、一些慰藉。” 只有絕望的心靈才能發(fā)現(xiàn)真相,只有完全不滿足的心靈才能跳入真相之中,那不是一顆滿足的心、一顆高尚而被信仰蒙蔽的心靈可以接觸到的。 所以,你只有在關(guān)系中才會開花,在愛中才會開花,而不是在競爭中。但是我們的心靈正在枯萎,而且我們的心靈已經(jīng)被頭腦的產(chǎn)物填滿了,所以我們拿別人的創(chuàng)作來填補自己的心靈。因為我們沒有愛,所以我們企圖從上師或其他人的身上得到它。愛是一種無法靠尋找所能得到的東西。你不能買到它,你也不能借著奉獻自己而得到它。只有自我不存在的時候,愛才存在。當你在追求滿足,而且逃避、拒絕了解你自己混亂的關(guān)系時,你只是在強調(diào)自我,因此,愛也被否定了。 你是否已經(jīng)被我的聲音與話語催眠了?的確,我所說的一定困擾著你!如果你不覺得困擾,那一定有什么不對了。因為有人正在攻擊你整個的思考系統(tǒng),以及你簡單的思考方式,而且這種困擾是令人非常疲憊的。要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們正在做什么;蛟S,你很可能會說:“我知道,那就是商羯羅、佛陀等人說過的。”這句話顯示你已經(jīng)讀過太多的東西了,而把聽到的內(nèi)容驅(qū)逐到頭腦的冷宮,不再理會。這樣處理你聽到的東西很容易,但這意味著你只是聽其音,而沒有會其意,因此這會造成你的困擾。 人必須經(jīng)過很多探索才能擁有平和,你和我正在做的就是為了探索心靈中什么是真實的和錯誤的。探索會耗費能量、精力,它就像做挖掘這樣的體力勞動一樣費力。但是不幸的是,大多數(shù)人只習慣于聆聽,只是享受當旁觀者的樂趣,觀察別人在玩什么游戲,因此是不會疲累的。旁觀者從不會疲累,因為他們沒有參與這個游戲!你不是旁觀者,而我也不是那個玩游戲的人。 你不是在這里聽我唱歌。你和我正要做的是聽我們自己心里的歌,而不是聽別人的歌。許多人習慣聽別人唱歌,所以他們的心靈是空虛的,而且他們總是空虛的,因為他們的心里裝滿了別人的歌。那些不是你的歌,你只是一部留聲機而已,依照你的心情來換唱片;你也不是音樂家,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是音樂家,尤其是處在痛苦和麻煩中時。我們必須以歌來改造自己,也就是說要釋放所有填滿心靈的頭腦的產(chǎn)物。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心靈的創(chuàng)造物,而且辨別那些創(chuàng)造物的虛偽。之后,我們不會再用這些東西填補心靈。這時候,心靈被放空——沒有被那些灰燼填滿,頭腦隨之平靜,然后就出現(xiàn)了一首歌,一首無法被破壞或扭曲的歌,因為它不是頭腦的產(chǎn)物。 拉賈蒙德里 1949年11月20日 問:你說上師是沒有必要的,但是我如何在沒有明智的幫助和指導下發(fā)現(xiàn)真理?而且,通常這樣的幫助和指導只有上師能給予我們。 克:這個問題是問上師是否必要。真理能經(jīng)由別人的幫助找到嗎?有些人說可以,而有些人說不可以。我們想要知道這其中的真相,而不是以我的意見反對別人的意見。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也許能也許不能。你是否應該有上師,并不是觀念上的問題,無論這個觀念是多么深奧、博學、流行或世界性的。唯有實際探討,才能真正找到這個問題的真相。 首先,我們?yōu)槭裁匆猩蠋?我們說我們需要上師是因為我們感到困擾,而上師對我們是有幫助的。他會指出真理是什么,會幫助我們了解真理,他比我們知道更多有關(guān)生命的事,他的行為就像父親一樣,指導我們的人生。他有很多經(jīng)驗,而我們只有一點點;他會借著他的經(jīng)驗幫助我們,解決種種問題。也就是說,基本上因為你感到困擾,所以你去找上師。很明顯,如果你非?鞓、沒有問題,如果你完全了解生命,你就不會去找任何上師。我希望你理解這一事實的重要性。 你尋求一位上師,是因為你感到困擾。你希望他為你指引生命的方向,澄清你的困擾,發(fā)現(xiàn)真理。因為你感到困擾,而且你希望他會回答你的問題,所以你選擇可以滿足你需求的上師。也就是說,你就你的需求選擇你的上師;你選擇他是因為他會給你快樂,而且你的選擇完全依你的滿足感而定。你不會選擇一個對你說“一切要靠自己”的上師。你選擇他只是依據(jù)你的偏見。因為你選擇他只是依據(jù)他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所以你不是尋找真理,只是擺脫困擾,而這條路被誤認為尋求真理之路。 讓我們先審視“上師能解決我們的困擾”這個想法。有其他人能解決我們自己制造的困擾嗎?你認為其他人也一樣制造了各種層面的痛苦嗎?無論內(nèi)在或外在的。其實這只是我們?nèi)狈ψ灾鞯慕Y(jié)果。因為我們不了解我們自己的沖突、反應、痛苦,所以我們?nèi)フ疑蠋,請他幫助我們擺脫困擾。我們只能在當下的關(guān)系中了解自己,而這種了解本身就是一種引導。如果不了解這個關(guān)系,無論上師說什么都是沒有用的。因為如果我不了解我與財產(chǎn)、與別人、與思想的關(guān)系,又會有誰能解決我內(nèi)心的矛盾呢?為了要解決這種矛盾,我必須了解我自己,那表示我一定要了解關(guān)系中的自我。要了解自我,是不需要上師的。如果我不了解自己,找上師是沒什么用的,正如同政治領(lǐng)袖被那些困惑的人選出來,而政治領(lǐng)袖自己往往也是迷惑的,我也是在同樣的狀態(tài)下選擇了上師,即我在自己的困惑下選擇了他,因此,就像那些政治領(lǐng)袖,他也一頭霧水。 所以重要的是找出為什么你需要上師,而不是我是否正確,或那些說“你需要上師”的人是否正確。上師是為了各種不同的目的而存在,但這與我們的話題無關(guān)。如果身邊有上師說你一直在進步,你會覺得很滿足,但是要找出你為什么需要上師的真正原因,這里有一個關(guān)鍵。即使別人能指出一條路給你,即使你有上師的指導,你還是要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但因為你不想面對事實,你就把此事推到上師的身上。當你已經(jīng)開始了解自己時,你就不需要上師了。沒有上師、書或典籍能讓你了解自己,只有當你開始關(guān)心關(guān)系中的自我時,你才能了解自己。存在即關(guān)聯(lián),不了解關(guān)系就會產(chǎn)生痛苦、糾紛。 不了解你與財產(chǎn)的關(guān)系,是造成困擾的原因之一。如果你不了解你與財產(chǎn)的正確關(guān)系,那必定會有沖突,在社會中的沖突也一定會增加。如果你不了解你和妻子、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別人如何幫助你解決因這些關(guān)系產(chǎn)生的矛盾?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思想、信仰等方面。因為你對與財產(chǎn)、思想的關(guān)系感到困擾,而尋求上師的指導,如果他是真正的上師,他會告訴你去了解你自己。你自己是所有誤解和困擾的來源,而且,只有當你從關(guān)系中了解你自己時,你才能解決矛盾。 你不能經(jīng)由別人那里發(fā)現(xiàn)真理。那你要如何才能做到呢?的確,真理不是靜止的東西,它沒有不變的所在,它不是終點、目標。相反,它是活生生的、動態(tài)的、警覺的。它怎么會是一個終點呢?如果真理是一個令人厭煩的論點,那它就不是真理,它只是一個意見而已。真理是未知的。一直在追求真理的心靈是永遠無法發(fā)現(xiàn)它的,因為心靈裝滿了已知的東西,這是由過去和時間帶來的結(jié)果——這些是你自己能觀察到的。 心靈是已知的工具,因此,它不能發(fā)現(xiàn)未知,它只能從這個已知移到另一個已知。當心靈在尋求書中陳述的真理時,這種“真理”是自我的投射,此時心靈只是在追求已知的東西,一個比以前的已知更令人滿意的已知。這種尋求真理的心靈,只是在尋求它自己的投射,而不是真理。畢竟,理想是自我的投射,它是虛幻的、不真實的。真相就是真相,不是虛假。一個尋求真理、上帝的心靈,是在尋求已知。當你思考上帝的時候,上帝只是你思想的投射,是社會影響的結(jié)果。你只能思考那已知的東西,不能思考未知的東西,不能專注于真理。你自認為看到未知的東西,其實那只是自我投射的已知。所以上帝或真理是不能被想象出來的。如果你只是思考它,它就不是真理。真理不能被追尋得到,它會自動走向你。你能追求的只是已知的東西。當心靈不再被已知的東西折磨、影響時,真理就會自動顯現(xiàn)出來。真理在每片葉子里、每滴眼淚中,它無時無刻都會出現(xiàn)。沒有人能引導你得到真理,任何人引導你,都只能引導你得到已知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