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與美對話


作者:朱光潛     整理日期:2014-08-22 22:31:14

人之所以異于其他動物,就在于人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什么是美?且隨朱光潛先生與美對話,探尋美的真諦。在《與美對話》中,朱光潛與我們分享了他的美學思想和人生體悟,以及他在人格修養(yǎng)和為人處世方面的經(jīng)驗,完美呈現(xiàn)其“人生的藝術化”的審美理想。人生的藝術化,是我們在現(xiàn)代忙碌生活中最需要的生活態(tài)度。我們在謀求溫飽之余,不妨用美去凈化人心、美化人生,詩意地棲居在當下。
  于本書中暢游,尋味一代大師筆下對人生情趣的詮釋,體悟睿智而優(yōu)雅的人生態(tài)度,于忙碌中追尋內(nèi)心的曠達,創(chuàng)造美的人生。
  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著名美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形成了自己的美學理論體系,是中國現(xiàn)當代最負盛名的美學大師;他畢其一生以美育人,教導學生以美的精神體悟人生,追求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他所譯的300多萬字的學術名著,為他贏得了歷史性的國際聲譽。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談論》、《談文學》等。
  目錄:
  Part1美學帶我去散步
  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
  ——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宇宙的人情化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
  ——美感與快感
  “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與自然
  “依樣畫葫蘆”
  ——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慢慢走,欣賞啊!”
  ——人生的藝術化Part1美學帶我去散步
  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
  ——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宇宙的人情化
  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
  ——美感與快感
  “情人眼底出西施”
  ——美與自然
  “依樣畫葫蘆”
  ——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
  “慢慢走,欣賞啊!”
  ——人生的藝術化
  無言之美
  兩種美
  關于美感問題
  怎樣學習美學?
  ——答青年同志們的來信Part2美的人生
  看戲與演戲
  ——兩種人生理想
  悲劇與人生的距離
  談人生與我
  談理想與事實
  學業(yè)?職業(yè)?事業(yè)
  游戲與娛樂
  談休息
  談消遣
  生命
  談情與理
  談性愛問題
  談青年與戀愛結婚Part3優(yōu)雅,也是一種生命的態(tài)度
  資稟與修養(yǎng)
  談惻隱之心
  談羞惡之心
  談立志
  談學問
  談趣味
  談謙虛
  談冷靜
  談讀書
  人文方面幾類應讀的書Part4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
  談交友
  談擺脫
  談處群(上)
  ——我們不善處群的病征
  談處群(中)
  ——我們不善處群的病因
  談處群(下)
  ——處群的訓練
  消除煩悶與超脫現(xiàn)實
  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倫理觀
  給不管閑事的人們Part5人,應該詩意地棲息
  談學文藝的甘苦
  我與文學
  流行文學三弊
  眼淚文學
  文學的趣味代序:一番語重心長的話——給現(xiàn)代中國青年 我在大學里教書,前后恰已十年,年年看見大批的學生進來,大批的學生出去。這大批學生中平庸的固居多數(shù),英俊有為者亦復不少。我們辛辛苦苦地把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訓練出來,到畢業(yè)之后,他們變成什么樣的人,做出什么樣的事呢?他們大半被一個共同的命運注定。有官做官,無官教書。就了職業(yè)就困于職業(yè),正當?shù)墓ぷ飨チ硕止怅,人事的應付消磨了七八分光陰。他們所學的原來就不很堅實,能力不夠,自然做不出什么真正的事業(yè)來。時間和環(huán)境又不容許他們繼續(xù)研究,不久他們原有的那一點淺薄學問也就逐漸荒疏,終身只在忙“糊口”。這樣一來,他們的個人生命就平平凡凡地溜過去,國家的文化學術和一切事業(yè)也就無從發(fā)展。還有一部分人因為生活的壓迫和惡勢力的引誘,由很可有為的青年腐化為土豪劣紳或貪官污吏,把原來讀書人的一副面孔完全換過,為非作歹,恬不知恥,使社會上頹風惡習一天深似一天,教育的功用究竟在哪里呢?想到這點,我感覺到很煩悶。就個人設想,像我這樣教書的人把生命斷送在粉筆屑中,眼巴巴地希望造就幾個人才出來,得一點精神上的安慰,而年復一年地見到出學校門的學生們都朝一條平凡而暗淡的路徑走,毫無補于文化的進展和社會的改善。這種生活有何意義?豈不是自誤誤人?其次,就國家民族的設想,在這嚴重的關頭,性格已固定的一輩子人似已無大希望,可希望的只有少年英俊,國家耗費了許多人力和財力來培養(yǎng)成千成萬的青年,也正是希望他們將來能擔負國家民族的重任,而結果他們?nèi)噪S著前一輩子人的覆轍走,前途豈不很暗淡?青年們常歡喜把社會一切毛病歸咎于站在臺上的人們,其實在臺上的人們也還是受過同樣的教育,經(jīng)過同樣的青年階段,他們也曾同樣地埋怨過前一輩子人。由此類推,到我們這一輩子青年們上臺時,很可能地仍為下一輩子青年們不滿。今日有理想的青年到明日往往變成屈服于事實而拋棄理想的墮落者。章宗祥領導過留日青年,打過媚敵辱國的蔡鈞,而這位章宗祥后來做了外交部長,簽訂了二十一條賣國條約。汪精衛(wèi)投過炸彈,坐過牢,做過幾十年的革命工作,而這位汪精衛(wèi)現(xiàn)在做了敵人的傀儡,漢奸的領袖。許多青年雖然沒有走到這個極端,但投身社會之后,投降于惡勢力的實比比皆是。這是一個很可傷心的現(xiàn)象。社會變來變?nèi),而組成社會的人變相沒有變質,社會就不會徹底地變好。這五六十年來我們天天在講教育,教育對于人的質料似乎沒有發(fā)生很好的影響。這一輩子人睜著眼睛蹈前一輩子人的覆轍,下一輩子人仍然睜著眼睛蹈這一輩子人的覆轍,如此循環(huán)輾轉,一報還一報,“長夜漫漫何時旦”呢?社會所屬望最殷的青年們,這事實和問題是值得鄭重考慮的!時光向前疾駛,毫不留情去等待人,一轉眼青年便變成中年老年,一不留意便陷到許多中年人和老年人的厄運。這厄運是一部悲慘的三部曲。第一部是懸一個很高的理想,要改造社會;第二部是發(fā)見理想與事實的沖突,意志與社會惡勢力相持不下;第三部便是理想消滅,意志向事實投降,沒有改革社會,反被社會腐化。給它們一個簡題,這是“追求”、“彷徨”和“墮落”。青年們,這是一條死路。在你們的天真爛漫的頭腦里,它的危險性也許還沒有得到深切的了解,你們或許以為自己決不會走上這條路。但是我相信:如果你們沒有徹底的覺悟,不拿出強毅的意志力,不下艱苦卓絕的工夫,不作腳踏實地的準備,你們是不成問題地仍走上這條路。數(shù)十年之后,你們的生命和理想都毀滅了,社會腐敗依然如故,又換了一批像你們一樣的青年來,仍是改革不了社會。朋友們,我是過來人,這條路的可怕我并沒有夸張,那是絕對不能再走的!耶穌宣傳他的福音,說只要普天眾生轉一個念頭,把心地洗干凈,一以仁愛為懷,人世就可立成天國。這理想簡單到不能再簡單,可是也深刻到不能再深刻。極簡單的往往是正途大道,因為易為人所忽略,也往往最不易實現(xiàn)。本來是很容易的事而變成最難實現(xiàn)的,這全由于人的愚蠢、怯懦和懶惰。世間事之難就難在人們不知道或是不能夠轉一個念頭,或是轉了念頭而沒有力量堅持到底。幸福的世界里決沒有愚蠢者、怯懦者和懶惰者的地位。你要合理地生存,你就要有覺悟、有決心、有奮斗的精神和能力。“知難行易”,這覺悟一個起點是我們青年所最缺乏的。大家都似在鼓里過日子,閉著眼睛醉生夢死,放棄人類最珍貴的清醒的理性,降落到豬豚一般隨人飼養(yǎng),隨人宰割。世間寧有這樣痛心的事!青年們,目前只有一樁大事——覺悟——徹底地覺悟!你們正在做夢,需要一個晴天霹靂把你們震醒,把“覺悟”兩字震到你們的耳里去!皸l條大路通羅馬”,實現(xiàn)人生和改良社會都不必只有一條路徑可走。每個人所走的路應該由他自己審度自然條件和環(huán)境需要,逐漸摸索出來,只要肯走,遲早總可以走到目的地。無論你走哪一條路,你都必定立定志向要做人;做現(xiàn)代的中國人,你必須有幾個基本的認識。一、時代的認識——人類社會進化逃不掉自然律。關于進化的自然律,科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依達爾文派學者,生物常在生存競爭中,最適者生存,不適者即歸淘汰。依克魯泡特金,社會的維持和發(fā)展全靠各分子能分工互助,互助也是本于天性。這兩種相反的主張產(chǎn)生了兩種不同的國際政治理想。一種理想是擁護戰(zhàn)爭,生存既是一種競爭,而在競爭中又只有最適者可生存,則造就最適者與維持最適者都必靠戰(zhàn)爭,戰(zhàn)爭是文化進展的最強烈的刺激劑。另一種理想是擁護和平,戰(zhàn)爭只是破壞,在戰(zhàn)爭中人類盡量發(fā)揮殘酷的獸性,愈殘酷愈貪摧毀,愈不易團結,愈不易共存共榮;要文化發(fā)展,我們需要建設,建設需要互助,需要仁愛,也需要和平。這兩種理想各有片面的真理,相反適以相成,不能偏廢。我們的時代是競爭最激烈的時代,也是最需要互助的時代。競爭是事實而互助是理想。無論你競爭或是互助,你都要拿出本領來。在競爭中只有最適者才能生存,在互助中最不適者也不見得能坐享他人之成。所謂“最適”就是最有本領,近代的本領是學術思想,是技術,是組織力。無論是個人在國家社會中,或是民族在國際社會中,有了這些本領,才能和人競爭,也才能和人互助,否則你縱想茍且偷生,也必終歸淘汰,自然鐵律是毫不留情的。二、國家民族現(xiàn)在地位的認識——我國數(shù)千年來閉關自守。固有的文化可以自給自足,而且四圍諸國家民族的文化學術水準都比我們的低,不曾感到很嚴重的外來的威脅。從十九世紀以來,海禁大開,中國變成國際集團中的一分子,局面就陡然大變。我們現(xiàn)在遇到兩重極嚴重的難關。第一,我們固有的文化學術不夠應付現(xiàn)時代的環(huán)境。我們起初懾于西方科學與物質文明的威力,把固有的文化看得一文不值,主張全盤接受歐化;到現(xiàn)在所接受的還只是皮毛,毫不濟事,情境不同,移植的樹常不能開花結果,而且從兩次大戰(zhàn)與社會不安的狀況看來,物質文明的誤用也很危險,于是又有些人提倡固有文化,以為我們原來固有的全是對的。比較合理的大概是兼收并蓄,就中西兩方成就截長補短,建設一種新的文化學術。但是文化學術須有長期的培養(yǎng),不是像酵母菌可以一朝一夕制造出來的。我們從事于文化學術的人們能力都還太幼稚薄弱,還不配說建設。總之,我們舊的已去,新的未來,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我們和其他民族競爭或互助,幾乎沒有一套武器或工具在手里。這是一個極嚴重的局勢。其次,我們現(xiàn)在以全副精力抗戰(zhàn)建國。這兩重工作中抗戰(zhàn)是急需,是臨時的;建國是根本,是長久的。多謝賢明領袖的指導與英勇將士的努力,多謝國際局面的轉變,我們的抗戰(zhàn)已逼近最后的勝利。這是我們的空前的一個好機會,從此我們可以在國際社會中做一個光榮的分子,從此我們可以在歷史上開一個新局面。但是這“可以”只是“可能”而不是“必然”,由“可能”變?yōu)椤氨厝弧,還需要比抗戰(zhàn)更艱苦的努力。抗戰(zhàn)后還有成千成萬的問題亟待解決,有許多惡習積弊要洗清,有許多文化事業(yè)和生產(chǎn)事業(yè)要建設。我們試問,我們的人才準備能否很有效率地擔負這些重大的工作呢?要不然,我們的好機會將一縱即逝,我們的許多光明希望將終成泡影。我們的青年對此須有清晰的認識,須急起直追,抓住好時機不讓放過。三、個人對于國家民族的關系的認識——世界處在這個劇烈競爭的時代,國家民族處在這個一發(fā)千鈞的關頭,我們青年人所處的地位何如呢?有兩個重要的前提我們必須認識清楚:第一,國家民族如果沒有出路,個人就絕不會有出路;要替?zhèn)人謀出路,必須先替國家民族謀出路。第二,個人在社會中如果不能成為有力的分子,則個人無出路,國家民族也無出路。要個人在社會中成為有力的分子,必須有德有學有才,而德行學問才具都須經(jīng)過艱苦的努力才可以得到。以往我們青年的錯誤就在于對這兩個前提毫無認識。大家都只為個人打計算,全不替國家民族著想。我們忙著貪圖個人生活的安定和舒適,不下工夫培養(yǎng)造福社會的能力,不能把自己所應該做的事做好,一味茍且敷衍,甚至用種種不正當?shù)氖侄稳デ髠人安富尊榮,鉆營、欺詐、貪污,無所不至,這樣一來,把社會弄得日漸腐敗,國家弄得日漸貧弱。這是一條不能再走的死路,我已一再警告過。我們必須痛改前非,把一切自私的動機痛痛快快地斬除干凈,好好地在國家民族的大前提上做工夫。我們須知道,我們事事不如人,歸根究竟,還是我們的人不如人。現(xiàn)在要抬高國家民族的地位,我們每個人必須培養(yǎng)健全的身體、優(yōu)良的品格、高深的學術和熟練的技能,把自己造成社會中一個有力的分子。這是三個最基本的認識。我們必須有這些認識,再加以艱苦卓絕的精神去循序實行,到死不懈,我們個人,我們國家民族,才能踏上光明的大道。最后,我還須著重地說,我們需要徹底的覺悟!奥,欣賞!”——人生的藝術化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都是在討論藝術的創(chuàng)造與欣賞。在這一節(jié)中,我提議約略說明藝術和人生的關系。我在開章明義時就著重美感態(tài)度和實用態(tài)度的分別,以及藝術和實際人生之間所應有的距離,如果話說到這里為止,你也許誤解我把藝術和人生看成漠不相關的兩件事。我的意思并不如此。人生是多方面而卻相互和諧的整體,把它分析開來看,我們說某部分是實用的活動,某部分是科學的活動,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動,為正名析理起見,原應有此分別;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完滿的人生見于這三種活動的平均發(fā)展,它們雖是可分別的而卻不是互相沖突的!皩嶋H人生”比整個人生的意義較為狹窄。一般人的錯誤在把它們認為相等,以為藝術對于“實際人生”既是隔著一層,它在整個人生中也就沒有什么價值。有些人為維護藝術的地位,又想把它硬納到“實際人生”的小范圍里去。這般人不但是誤解藝術,而且也沒有認識人生。我們把實際生活看作整個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時,并非肯定藝術與整個人生的隔閡。嚴格地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xiàn),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chuàng)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無創(chuàng)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yǎng)。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過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應有的美點。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全體與部分都息息相關,不能稍有移動或增減。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見出全篇精神的貫注。比如陶淵明的《飲酒》詩本來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人把“見”字誤印為“望”字,原文的自然與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喪失。這種藝術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現(xiàn)。大而進退取與,小而聲音笑貌,都沒有一件和全人格相沖突。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是陶淵明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錯過這一個小節(jié),便失其為陶淵明。下獄不肯脫逃,臨刑時還叮嚀囑咐還鄰人一只雞的債,是蘇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應有的一段文章,否則他便失其為蘇格拉底。這種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當作一幅圖畫去驚贊,它就是一種藝術的杰作。其次,“修辭立其誠”是文章的要訣,一首詩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絲毫假借。情趣本來是物我交感共鳴的結果。景物變動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個性,物也有物的個性,這種個性又隨時地變遷而生長發(fā)展。每人在某一時會所見到的景物,和每種景物在某一時會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斷不容與另一人在另一時會所見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時會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這種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們可以見出生命的造化。把這種生命流露于語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風采,就是美滿的生命史。文章忌俗濫,生活也忌俗濫。俗濫就是自己沒有本色而蹈襲別人的成規(guī)舊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顰眉,這是自然地流露,所以愈增其美。東施沒有心病,強學捧心顰眉的姿態(tài),只能引人嫌惡。在西施是創(chuàng)作,在東施便是濫調。濫調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虛偽的表現(xiàn)!疤搨蔚谋憩F(xiàn)”就是“丑”,克羅齊已經(jīng)說過!帮L行水上,自然成紋”,文章的妙處如此,生活的妙處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樣的人,感到怎樣情趣,便現(xiàn)出怎樣言行風采,叫人一見就覺其諧和完整,這才是藝術的生活。俗語說得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間有兩種人的生活最不藝術,一種是俗人,一種是偽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偽君子”則竭力遮蓋本色。朱晦庵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彼囆g的生活就是有“源頭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與世浮沉,心里沒有“天光云影”,就因為沒有源頭活水。他們的大病是生命的干枯!皞尉印眲t于這種“俗人”的資格之上,又加上“沐猴而冠”的伎倆。他們的特點不僅見于道德上的虛偽,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叫人起不美之感。誰知道風流名士的架子之中掩藏了幾多行尸走肉?無論是“俗人”或是“偽君子”,他們都是生活中的“茍且者”,都缺乏藝術家在創(chuàng)造時所應有的良心。像柏格森所說的,他們都是“生命的機械化”,只能作喜劇中的角色。生活落到喜劇里去的人大半都是不藝術的。藝術的創(chuàng)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賞,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對于一種言行常歡喜說它“好看”、“不好看”,這已有幾分是拿藝術欣賞的標準去估量它。但是一般人大半不能徹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舉一動納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他們的“人格”觀念太淡薄,所謂“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善于生活者則徹底認真,不讓一塵一芥妨礙整個生命的和諧。一般人常以為藝術家是一班最隨便的人,其實在藝術范圍之內(nèi),藝術家是最嚴肅不過的。在鍛煉作品時常嘔心嘔肝,一筆一畫也不肯茍且。王荊公作“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詩時,原來“綠”字是“到”字,后來由“到”字改為“過”字,由“過”字改為“入”字,由“入”字改為“滿”字,改了十幾次之后才定為“綠”字。即此一端可以想見藝術家的嚴肅了。善于生活者對于生活也是這樣認真。曾子臨死時記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門人把它換過才瞑目。吳季札心里已經(jīng)暗許贈劍給徐君,沒有實行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鄭重地把劍掛在徐君墓旁樹上,以見“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風義。像這一類的言行看來雖似小節(jié),而善于生活者卻不肯輕易放過,正猶如詩人不肯輕易放過一字一句一樣。小節(jié)如此,大節(jié)更不消說。董狐寧愿斷頭不肯掩蓋史實,夷齊餓死不愿降周,這種風度是道德的也是藝術的。我們主張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主張對于人生的嚴肅主義。藝術家估定事物的價值,全以它能否納入和諧的整體為標準,往往出于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輕的,也能看輕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時,他知道執(zhí)著;在看輕一件事物時,他也知道擺脫。藝術的能事不僅見于知所取,尤其見于知所舍。蘇東坡論文,謂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這就是取舍恰到好處,藝術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對于世間一切,也拿藝術的口胃去評判它,合于藝術口胃者毫毛可以變成泰山,不合于藝術口胃者泰山也可以變成毫毛。他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見出他的嚴肅,在擺脫時見出他的豁達。孟敏墮甑,不顧而去,郭林宗見到以為奇怪。他說:“甑已碎,顧之何益?”哲學家斯賓諾莎寧愿靠磨鏡過活,不愿當大學教授,怕妨礙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陰,有一天夜雪初霽,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訪他,剛到門口便把船劃回去。他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這幾件事彼此相差很遠,卻都可以見出藝術家的豁達。偉大的人生和偉大的藝術都要同時并有嚴肅與豁達之勝。晉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達而不知道嚴肅,宋朝理學又大半只知道嚴肅而不知道豁達。陶淵明和杜子美庶幾算得恰到好處。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種作品,從倫理的觀點看,它有善惡的分別,從藝術的觀點看,它有美丑的分別。善惡與美丑的關系究竟如何呢?就狹義說,倫理的價值是實用的,美感的價值是超實用的;倫理的活動都是有所為而為,美感的活動則是無所為而為。比如仁義忠信等等都是善,問它們何以為善,我們不能不著眼到人群的幸福。美之所以為美,則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對于人群的效用(這并不是說它對于人群沒有效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個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動,因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義可言。但是這個想象的孤零零的人還可以有藝術的活動,他還可以欣賞他所居的世界,他還可以創(chuàng)造作品。善有所賴而美無所賴,善的價值是“外在的”,美的價值是“內(nèi)在的”。不過這種分別究竟是狹義的。就廣義說,善就是一種美,惡就是一種丑。因為倫理的活動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賞與嫌惡。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討論倫理問題時都以為善有等級,一般的善雖只有外在的價值,而“至高的善”則有內(nèi)在的價值。這所謂“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本來是一走理想主義的極端,一走經(jīng)驗主義的極端,但是對于這個問題,意見卻一致。他們都以為“至高的善”在“無所為而為的玩索”(disinterestedcontemplation)。這種見解在西方哲學思潮上影響極大,斯賓諾莎、黑格爾、叔本華的學說都可以參證。從此可知西方哲人心目中的“至高的善”還是一種美,最高的倫理的活動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了!盁o所為而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這個問題涉及西方哲人對于神的觀念。從耶穌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個大慈大悲的道德家。在希臘哲人以及近代萊布尼茲、尼采、叔本華諸人的心目中,神卻是一個大藝術家,他創(chuàng)造這個宇宙出來,全是為著自己要創(chuàng)造,要欣賞。其實這種見解也并不減低神的身份。耶穌教的神只是一班窮叫花子中的一個肯施舍的財主佬,而一般哲人心中的神,則是以宇宙為樂曲而要在這種樂曲之中見出和諧的音樂家。這兩種觀念究竟是哪一個偉大呢?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靈,他的活動絕對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則為肉體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絕對自由。人愈能脫肉體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動,則離神亦愈近!盁o所為而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動,所以成為最上的理想。這番話似乎有些玄渺,在這里本來不應說及。不過無論你相信不相信,有許多思想?yún)s值得當作一個意象懸在心眼前來玩味玩味。我自己在閑暇時也歡喜看看哲學書籍。老實說,我對于許多哲學家的話都很懷疑,但是我覺得他們有趣。我以為窮到究竟,一切哲學系統(tǒng)也都只能當作藝術作品去看。哲學和科學窮到極境,都是要滿足求知的欲望。每個哲學家和科學家對于他自己所見到的一點真理(無論它究竟是不是真理)都覺得有趣味,都用一股熱忱去欣賞它。真理在離開實用而成為情趣中心時就已經(jīng)是美感的對象了。“地球繞日運行”,“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一類的科學事實,和《密羅斯愛神》或《第九交響曲》一樣可以攝魂震魄。科學家去尋求這一類的事實,窮到究竟,也正因為它們可以攝魂震魄。所以科學的活動也還是一種藝術的活動,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真與美也并沒有隔閡。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一種是情趣干枯的,對于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兒爭溫飽。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坝X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對于許多事物能否欣賞。欣賞也就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游人說:“慢慢走,欣賞啊!”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于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朋友,在告別之前,我采用阿爾卑斯山路上的標語,在中國人告別習用語之下加上三個字奉贈:“慢慢走,欣賞啊!” 光潛1932年夏,萊茵河畔……





上一本:愚人論道 下一本:人權的哲學基礎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與美對話的作者是朱光潛,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