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王陽明的著作中節(jié)選一百句箴言,圍繞王陽明的心學(xué)思想和人生歷程,參考歷史上的名人事例,結(jié)合現(xiàn)代社會的特點,進行到位的解讀和闡釋,對讀者勵志、交友、德行、處世、修身、治家、治學(xué)等都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作者簡介: 陳金川,讀書人,喜百家之言,好杜康劉玲,無論孔孟之道,老莊之言,皆有所悟,書畫醫(yī)史亦有所獵,自言平生樂事莫過于醇酒下春秋,夜半品周易。及中年,思書悟經(jīng)之余,提筆寄言,遂成此冊。 目錄: 第一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圣人和貴人都是自己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志當(dāng)存高遠,路從腳下行 不搞偶像崇拜,只是做好自己 第二章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財物不如仁義 以德為先,德才兼?zhèn)?br> 君子如玉亦如鐵 頂天立地,剛正不阿 文質(zhì)彬彬,表里如一 養(yǎng)一身浩然正氣第一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圣人和貴人都是自己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志當(dāng)存高遠,路從腳下行 不搞偶像崇拜,只是做好自己 第二章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財物不如仁義 以德為先,德才兼?zhèn)?br/> 君子如玉亦如鐵 頂天立地,剛正不阿 文質(zhì)彬彬,表里如一 養(yǎng)一身浩然正氣 第三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欲修身,先養(yǎng)心 守住一顆至善之心 看破繁華,不動于氣 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空心,才能容萬物 讓生活回歸簡單 第四章 持純粹心,做至誠人 真心著眼,敦本尚實 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樸實的人生態(tài)度 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 至誠勝于至巧 清水芙蓉,純?nèi)怀跣?br/> 第五章 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 常在靜處,誰能差遣我 不動心,不煩惱 順境逆境都能從容 急躁則自顧不暇 靜坐靜思,不被外物所擾 人前貴不如內(nèi)心安 第六章 苦是樂的源頭,樂是苦的歸結(jié) 人前貴不如內(nèi)心安 面對成敗淡定處之 耐住等待,才能苦盡甘來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華 堅忍不拔、威武不屈 在事上磨煉,方立得住 寂寞是最大的考驗 第七章 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 事事精細成就百事,時時精細成就一生 學(xué)無息止,巔峰之上有巔峰 把握現(xiàn)在,認真做每一件事 不以聰慧警捷為事,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心性專一,有始有終 勤于求知,細于做事 第八章 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 靜察己過,勿論人非 自省是去病的藥 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靜時存養(yǎng),動時省察 終日不忘反省 君子改過,人皆仰之 第九章 做事不貪大,做人不計小 財富是外形,心是快樂的根 沉浮動靜皆人生 無執(zhí)無著,無滯無留 樂得其所即是幸福 幸福源自內(nèi)心的簡約 第十章 能容能恕,路窄處讓人一步 待人處世,忍讓為先 退一步,得饒人處且饒人 宰相之肚,納小人之船 吃小虧,免禍事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 不急人怒,忍讓內(nèi)斂 第十一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自利則生,利他則久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與人為善,暖人暖己 每一種善行都有回聲 第十二章 嘴上帶尺,腳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言辭不可太露骨 嘴巴閉關(guān),舌頭收箭 好話說過了不如不說 少妄言,多好話 言滿天下無口過 第十三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爭才是最大的爭 低頭是一種智慧 在其位,善謀其政 上梁正,則下梁不歪 禮讓功勞,不露鋒芒得安身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蹶柮黧鹧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弊怨乓詠,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 王陽明作為一代大儒,對立志與人生的關(guān)系,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說:一個人若是想做出一番事業(yè),首先要立志,否則就只會一事無成。不僅如此,即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都是要靠著堅定的意志才能學(xué)成的。 確實如此。人們常說,一個人的理想往往決定了他的高度。燕雀焉知鴻鵠之志,鴻鵠是要像大鵬那樣展翅翱翔于九天之高,盡收天下于眼中的;而燕雀不知道去千萬里之遠有何用,自然對能夠觸及榆樹和枋樹就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如翱翔于九天之大鵬一般,王陽明從小便胸懷大志,要讀書做圣賢之人。 有一次,年僅十二歲的王陽明在書館里問他的老師:“何為第一等事?”老師回答說:“唯讀書登第耳。”王陽明竟持著懷疑的態(tài)度反駁道:“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老師反問他什么才是人生的頭等大事。王陽明說:“讀書學(xué)圣賢耳! “讀書做圣賢”這樣大的志向正是出自少年王陽明之口,他認為登第當(dāng)狀元只是外在的成功,而讀書做圣賢是追求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才能夠永垂不朽。大人看來,王陽明這樣的口氣未免有些張狂,甚至和他的年紀一比較,還帶著點滑稽可笑的味道。但是這崇高的志向,對王陽明以后的生活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他常常以這為標準來回答和解決生活當(dāng)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只要有了高遠的志向,那么無論想成就什么事業(yè)都有了可能,所以立志是十分重要的。王陽明作為一位洞悉心靈奧秘、響徹古今中外的心學(xué)大師正是在自己志向的帶動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即便后來受到種種磨難,他也沒有放棄。不只是王陽明,古往今來,每個有所成就的人物在努力奮斗的同時都為自己樹下遠大的志向,告訴自己要去哪里。 班超是我國西漢時期杰出的軍事家和外交家,他從小胸懷大志,不拘小節(jié),但是對父母非常孝順。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班超因哥哥被聘為校書郎,而隨同母親一起來到洛陽。因為他寫得一手好字,便受官府的雇用,抄寫文書,以此謀生。為了將這份工作做好,班超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直到很晚才睡。 當(dāng)時,北方的匈奴時常侵犯漢朝邊境,班超特別憤慨;同時,他又看到西域各國與漢朝的交往已斷絕了五十多年,心中非常憂慮。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寫著寫著,覺得這份工作實在無聊,想到自己遠大的志向,忍不住站起來,將筆狠狠地擲在地上說:“大丈夫即便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也應(yīng)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為國家的外交作貢獻,以取得封侯,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周圍的人聽了這話都笑他,班超回應(yīng)說:“凡夫俗子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懷呢?”于是,他決定“投筆從戎”,去干一番大事業(yè)。 后來,他當(dāng)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中取得勝利。接著,朝廷采取他的建議,派他帶著數(shù)十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他也由此成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外交家,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班超投筆從戎,建立了千秋功業(yè),正在于他沒有滿足于抄抄寫寫,安穩(wěn)度日。他把自己的境界和志向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名垂青史的成就。可見,人生的志向?qū)σ粋人是何等重要。 “大丈夫四海為家”、“好男兒志在四方”,都說明了人們對于志向的一種追求。不要隅居于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做一只井底的青蛙,而應(yīng)該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關(guān)注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立場去看待世間的萬物,以一種更廣闊的胸懷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只要在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同時,努力使自己成為有用之才,那么遠大的四方之志終會有實現(xiàn)的一天。 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蹶柮黧鹧 王陽明十八歲之時,于江西成親后同夫人回老家途中拜訪了婁諒先生。婁先生十分欣賞王陽明,并且告誡他:必須通過學(xué)習(xí)才能達到圣人的境界。這句話王陽明深深記在了心底。它不僅堅定了王陽明成圣的志向,還讓他得出了一條成圣的標準:只有通過自身不斷地努力,讀書和實踐,最終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境界,才會實現(xiàn)成圣的愿望。 自古以來,圣人指點迷津、貴人相助成功的典故比比皆是,備受推崇。每個人都期望如王陽明遇到婁諒先生的點撥一樣,在迷茫時能夠得到圣人的指點,在困境中能夠得到貴人相助。然而圣人的指點往往并不明朗,仍需要自己去琢磨推敲;貴人的幫助更不是無條件的,或是看中你的才華橫溢,或是看中你的八面玲瓏,即便是看中你天生的敦厚正直,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積累、去創(chuàng)造。 “必須通過學(xué)習(xí)才能達到圣人的境界”。實際上,真正的圣人和貴人,并不是偉人、神佛抑或他人,而是個人自己。在做學(xué)問方面,王陽明認為,雖然做學(xué)問也需要老師的指點教化,但始終不如自己去探究來得徹底。為人處世方面,只有自己肯上進,不斷完善自我,關(guān)鍵時刻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青云直上,闖出一片藍天。歷史上諸多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也說明了在任何時候都必須看重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賴他人的提攜和幫助。 一書生在屋檐下躲雨,看見觀世音菩薩撐著傘走過,便說:“菩薩,普度一下眾生吧,帶我一程如何?”觀世音菩薩說:“我在雨里,你在屋檐下,而檐下無雨,你無需我度啊!睍⒖套叱鑫蓍,站在雨中說:“現(xiàn)在我也在雨中,該度我了吧?”觀世音菩薩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雨,是因為我有傘,你被雨淋是因為你沒有傘。所以不是我度你,是傘度你。你要想得度,請找傘去!”說完就走了。 第二天,書生又遇到了難事,便去廟里求菩薩。走進廟里,發(fā)現(xiàn)觀世音菩薩像前也有一個人在跪拜,那個人長得和觀世音菩薩一模一樣,絲毫不差。書生很驚訝,問他:“你真是觀世音菩薩嗎?”那個人說:“我就是。”書生又問:“那你為什么還自己拜自己呢?”觀世音菩薩笑道:“我也遇到了難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學(xué)佛之人,更多的是自我修行。禪者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誰的氣概,力求“自修自悟”、“自食其力”。王陽明曾在回答學(xué)生提問時說道:“子夏篤信圣人,曾子反求諸己。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舊聞,不求是當(dāng)?”他認為,相信圣人固然沒錯,但不如自己反省探究來得真切。如果自己心里都沒有搞清楚,又怎么可以因循守舊,而不去自己探究正確的答案呢?學(xué)佛之人如此,做學(xué)問如此,世人同樣如此。 無論是神佛還是圣人,都是人們精神上的寄托和強大的動力,但失去了他們,人生并不會由此走向暗淡;貴人相助固然能夠令人一夜成名甚至功成名就,但沒有他們的幫助,有志者同樣能夠憑借自己的力量獲得成功。圣人和貴人指出的捷徑并不意味著一片坦途,有時可能會扼殺個人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真正能夠幫助自己的,還是自己。此所謂“天助自助者”。 道理雖然淺顯,但往往只有少數(shù)人才能徹悟?鬃颖闶巧贁(shù)深諳此理的人之一。在面對士大夫的刁難時,他能夠輕松地以此向?qū)Ψ竭以顏色。 衛(wèi)國的王孫賈曾問孔子:“與其向比較尊貴的祭祀場所‘奧’祈禱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貴但作為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禱保佑,這是什么意思?” 孔子曰:“此言差矣。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禱也沒用了! 王孫賈想要告訴孔子,他與其跟各國諸侯往來,不如來拜訪他們這些士大夫,祈求他們在君王面前替他說幾句好話!孔子卻認為,一個人若真的做了壞事,那他怎樣禱告都沒有用,任何菩薩都不能保佑他。言下之意就是他不需要那些王孫貴胄幫腔求情,因為自己沒有做錯事,君子坦蕩蕩,無愧于心。 現(xiàn)代社會,個人的發(fā)展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社交網(wǎng)絡(luò)、家庭背景在求職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幾乎成為官場、職場的潛規(guī)則!扒笕瞬蝗缜蠹骸钡墓庞(xùn)則略顯乏力。即便如此,也應(yīng)如王陽明所言:“篤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眰人的成功應(yīng)從完善自身入手,不斷地主動創(chuàng)造條件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偶然間對自己的青睞。即便是上天的眷顧,也只會降臨在有準備的人身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