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原書為繁體版《果如法師教念佛禪》),是作者2009年在法鼓山美國象岡道場帶領念佛禪時的開示記錄。作者以《楞嚴經(jīng)》為念佛禪的理論基礎,特別介紹“憶念念佛”和“持名念佛”兩種修學法門。本書除了詳細解說許多修行的具體方法和修行過程中身心可能出現(xiàn)的細微覺受,更進一步說明為何念佛即是參禪。這些禪期開示的記錄,不僅可以讓初學者得以窺知修行的具體方法和要義,不再盲修瞎練;也可以讓有過禪修經(jīng)驗的人進一步掌握和熟知禪修的重要觀念及方法;更可以成為禪修帶領人教學的參考。本書雖然篇幅較長,義理較深,但修行上卻要求禪眾直緣本心,步步踏實。 作者簡介: 釋果如,1951年出生,12歲出家,是圣嚴法師座下第一位出家弟子,依止受教于圣嚴法師的師父東初老人。后隨圣嚴法師參禪,為其傳法弟子,并曾擔任禪堂板首。2009年圣嚴法師圓寂后,釋果如承師遺志,弘揚漢傳祖師禪法,現(xiàn)正積極修建“祖師禪林”,專修祖師禪法,并以活潑、不拘形式的生活禪法接引老參和新學。釋果如指導禪修以“棒喝齊下,機關盡出”著稱,喝聲一起,香板一落,總令學人當下承擔,無處閃躲。每逢禪期主法,即先言明香板教誡,自稱用在當用,該吃棒時,不以佛法做人情。釋果如曾獲美國喬治亞大學人文科學碩士、臺灣師范大學國文系文學學士,亦曾就讀佛光山東方佛學院。 目錄: 參禪要義 目錄: 第1章修行貴在正知見 修行能否得力,不在用功時間的長短 離不開“身心相”,就會患得患失、時進時退 第2章發(fā)大心,行大行 第一“發(fā)菩提心”:覺悟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 第二“發(fā)奮恥心”:承當自己的業(yè)障 第三“發(fā)精進心”:專一不雜,不斷往前 第四“發(fā)恒常心”:專修一法,恒常努力 第五“發(fā)悲愿心”:我來做! 第3章念佛禪的教理基礎參禪要義 目錄: 第1章修行貴在正知見 修行能否得力,不在用功時間的長短 離不開“身心相”,就會患得患失、時進時退 第2章發(fā)大心,行大行 第一“發(fā)菩提心”:覺悟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 第二“發(fā)奮恥心”:承當自己的業(yè)障 第三“發(fā)精進心”:專一不雜,不斷往前 第四“發(fā)恒常心”:專修一法,恒常努力 第五“發(fā)悲愿心”:我來做! 第3章念佛禪的教理基礎 妙奢摩他:從幻假的相上修行,照見諸法空寂 三摩:在不斷變換的假有中,萬法得成 禪那:直緣清凈本性,本來具足 第4章法無定法,只在去黏解縛 要念“ɑ”彌陀佛,還是“e”彌陀佛? 地獄在哪里? 你有老婆嗎? 圣嚴師父嚴謹自持,一點兒面子也不給我! 胡僧番僧,只是佛法的種子 真實的修行體驗,才有力量展現(xiàn)智慧和慈悲 修行的過程:從認知“清凈念”到體驗“真心” 現(xiàn)量境界:“能知”而不落分別 在“空”掉的當下,反聞自性 為什么妄心就是真心? 第5章棒喝逼拶覺有情 這么精進用功,為什么還要打我? 無理三扁擔,有理扁擔三 我這里不缺長工! 整到你不起煩惱,他就不會整你了! “讀書”是個人的事,“常住”是大家的事! 從生活教育,降伏我慢、我見、我愛 出家人要有能力擔負起自己的一切 在勞務中消除業(yè)障習氣 處于困境,自己要有辦法轉(zhuǎn)過身來 累到極點,一切就都放下了 盡心照顧大眾就是培福 自己怎么會騙自己? 沒有經(jīng)過身心的共難,不可能達到身心的統(tǒng)一 第6章身心感應不管它 痛到極點,豁然消退 不必吃、不必喝的精進佛七 全身骨頭劈里啪啦響 又哭又笑的杜鵑窩 期望境界再現(xiàn),你就無法和真心相應 麻痹的身體,開始感覺活氣 不要讓自己被疼痛帶著跑 從心里生起正念 身心展現(xiàn)力量,福德因緣也會轉(zhuǎn)變 第7章氣動怎么辦? 身體外在的抖動,是因為身心沒有好好安排 禪宗不作怪,老實做人 把舍利收起來! 下飛機時,我被人用擔架抬下來 我?guī)痛迩f灑凈,被認為作法靈驗 陷于神通感應,就會迷失、著相 身心健康,才能承當責任 在我心中,德念法師永遠鮮活著! 同修道友,要彼此分享修行的身心感受 第8章念念都是深切相憶 ——用“憶念”的方法念佛 念佛:對佛陀的崇仰和懷念 一句觀世音,殲除一切苦 借“方便門”入“實相門” 內(nèi)外都能感受到佛法的真實力量 愈是偏荒的地方,愈要去弘化! 普遍又殊勝的大勢至法門 和佛菩薩“相憶” 分不出“所念的法”和“能念的我” 把六根的作用全部歸攝在“憶念”的用功上 第9章句句分明不分別 ——用“持名”的方法念佛 從自己身心的“門頭”下手用功 打開耳朵,讓聲音進來 讓“個別相”得以還其本貌 體驗定境中身心的微細感受 以“妄心”參“真心”,永遠參不透! 心在何處? 聽聞的當下,直緣本性修行 清楚明白動靜二相,但不生起差別對待 心、境、智都空了,豁然圓成 不受色身限制的悲心愿力 第10章把佛法化做生命的喜悅 學佛,千萬不要愈學愈怪! 學佛,就是要放開心胸、放下立場 不妄語,但要有智慧! 計數(shù)器的聲音是“無分別”的法音 念佛,不要念魔! 吃魚吃肉,怎么辦? 積極分享佛法的喜悅 躺在病床上,也能和清凈心相應 第11章到底是什么? 五蘊不空,觀世音菩薩就只是個妄相 花開見佛還要悟后修 “真我”就在“現(xiàn)在我”里 就這么一直疑下去! 總有一天等到它! 第12章沒有慚愧心,就沒有積極的悲心愿力 拜懺是漢傳佛教的特色 哭到不亦樂乎! 懺悔:面對自己,有勇氣承當 師公罵我業(yè)障鬼,師父罵我地獄種子 該兇的我兇了,該罵的也罵了 一聲“問”,斷你心思臆想 第13章剛強的心,永遠學不了佛 師父的眼神,充滿鼓勵和安慰 你怎么能不慚愧! 要柔軟,懂嗎? 真正打開自己的心地懺悔 和佛陀的生命直接相應 為什么愛會變質(zhì)? 你來找?guī)煾,還是找媽媽? 聲音要從內(nèi)心里至誠地發(fā)出來 透過拜愿,把所有的生命串連起來 第14章心地了悟無量壽 “極樂世界”不是舍離一切苦 不要定位自己是“念佛人”或“參禪人” 參到“妄心”累了,突然放下! 發(fā)了心的菩薩,還要人家感謝嗎? 因為“都知道”,所以“不生滅” 不能告予第三人知! 不辜負自己,依圣嚴師父的教法成就 第1章修行貴在正知見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在禪期一開始的時候,就知道怎么去發(fā)心、怎么去用功,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讓自己的身心真正融入佛法的修行里。如此一來,我相信大家在這短短幾天的念佛禪期里,一定可以得到很殊勝的受用。 修行能否得力,不在用功時間的長短 佛法的修行,當然需要長遠恒續(xù)的用功,但修行能否得力,并不在于用功時間的長短。 修行若要得力,必須建筑在正確的知見之上。唯有在正確的認知基礎上,你才會了解如何去發(fā)心、如何落實用功的法門、如何按照次第安住你的身心,以及在這些過程之中,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需要用心之處。如果不懂得這些修行的層次和方法,你的修行之路就會像繞道逐物一樣,非常辛苦;更有甚者,明明應該往南,你卻偏偏向北,永遠到不了目的地。 經(jīng)常有人問我:學佛已經(jīng)好多年了,也參加過好幾次禪七、佛七、法會等等的修行活動,但為什么總是不能得力?根據(jù)我這些年來的觀察和教學經(jīng)驗所得到的結(jié)論是:究其根本,大多數(shù)人學佛,都是在人天福報上求成就,因此不能體悟到真正的功德。 禪宗六祖惠能早就教誡我們:不識本心,不見本性,學法無益。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知道、不觀照、不運用自己的“清凈心”,而是任由自己的身心住著在妄想、貪執(zhí)和分別里,那么,即便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六度萬行上再怎么努力,或者在經(jīng)典教理上多么認真深入探究佛法的智慧,仍然還是落在“法”上計較取舍、在“相”上分別執(zhí)著,甚至還會誤以為自己這樣就是在用功修行!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妄逐妄,何時能了? 真正的修行,貴在“正知見”。你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清凈心“到底是什么”,并且從清凈心中生起修行的想法和觀念,如此“稱性起修”,才能使得“你的身心”、“你的修行”和“你的真心”相應。唯有如此,你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功,才不會變成以妄逐妄。 佛陀在經(jīng)典里一再教誡我們,一切眾生雖然本自具足、本自清凈,但因為妄想執(zhí)著,所以我們的身心既無法相應到自己清凈的本體,更無法證得和佛陀一樣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反應出來的,就是經(jīng)常被自己的欲望牽引、四處追逐,或者雖然知道要修行,但卻沒有力量。本具真如、清凈圓滿,卻無法顯現(xiàn)真正的德用——這就是我們需要修行的原因。 你可能很贊同這樣的說法,并且感同身受,但問題是:我知道我在妄想執(zhí)著里打滾,我也一直努力不想這樣下去,但卻還是如此,我到底該怎么辦?或者我總得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現(xiàn)實的生活即便不至于聲色犬馬,也仍是五欲塵勞,我究竟該怎么修行? 其實,不只你這樣,不只你有這個問題,眾生皆然。 在《圓覺經(jīng)》里,普賢菩薩已經(jīng)代我們向佛陀問了這個問題。他是這樣問的:“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如幻,云何以幻還修于幻?”佛陀回答:“修行,就是要以種種的幻法,來對治我們的幻心! 離不開“身心相”,就會患得患失、時進時退 對于佛陀的回答,你可能感到不解和困惑,你現(xiàn)在先不必急著找答案,在這個禪期里,我會進一步為大家說明經(jīng)典的意義;镜挠^念是,你要先從幻心(妄想,執(zhí)著)里,生起“一念覺”,再以這一念覺去修種種的幻法。如此“以幻修幻”,然后“知幻離幻”,這樣一步一步地用功下去,才能真正相應到我們真實的本體、清凈心。 在座的各位,無論是出家法師或在家居士,如果不知道真正的用功就是要這樣下手,也不了解整個修行過程的次第和層級,只是糊里糊涂地聽從別人的指使——叫你念佛就念佛、叫你拜佛就拜佛、叫你打坐就打坐,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用功,但永遠只是住著在身心表相的努力。 “身心相”本來就是虛妄的,但你卻離不開這個身心相,甚至你還可能會發(fā)覺自己的努力,也能在身心相上有所獲得或有所安住,這樣一來,你就無法降服真正的我相(我執(zhí)、我慢、我見、我貪、我愛等等),你就沒辦法真正去對治這個造成諸多煩惱的“自我中心”。 這樣的“修行”,就會花費,甚至浪費你很多、很長的時間。當然,在借著用方法讓妄心稍微停息下來的時候,你偶爾也可以相應到一點兒真心,你會感受身心有所受用,也能體會到那么一點兒的佛法,但當這種身心相的統(tǒng)一、清明、和諧消逝過后,你就會發(fā)覺自己又回到原本的故我。 然后,你就會覺得“好難喔”!為什么已經(jīng)這么用功了,也讓身心能有一段安寧了,自己也能有一段的覺悟和受用了,但過了不久,怎么又恢復故我?怎么又處在煩惱痛苦之中而無法出離? 所以,你常常不是怪自己的業(yè)障太重,就是覺得“佛”和你好像沒有感應,菩薩也不慈悲,佛法也沒什么真正的大用。這么一來,你就會陷在一種患得患失的得失計較之中,而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tài),造成的結(jié)果就是在修行道路上時進時退,或者進兩步、退三步,令你提不起心力全力以赴。這樣,你的修行就會很苦。 我希望大家修行或?qū)W佛,一定要先清楚知道“佛”是什么、自己的清凈心是什么、該怎么去努力。這樣,你就會知道自己的身心雖然具有真如本性,但是還沒有真正的著力點,也還沒有顯現(xiàn)真正的德用,所以你要真正地去用功,并且在方法上真正地去實踐。 如果你能清楚明白這些層次,也隨時有人可以從旁指導你,或者你隨時都能從經(jīng)典里得到佛法教理上的指點,自己也知道如何一步一步地用功,你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真正見到自己的清凈心。否則,在生死存亡之中,你就會常常做不了主的;面對生死,你只是無可奈何地在五蘊里流轉(zhuǎn)。等到年華老去,形滅了、身滅了,就不知該如何是好。 或許有人會問:情況真的那么嚴重嗎?是的,的確如此。試想此時此刻你尚知精進,都已經(jīng)無可奈何了,當油盡燈枯、氣衰力竭時,又要如何去對治呢? 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真修實證”,不要只是“知道要修行”而已。知道要修行,但是不肯下手去用功,或者知道要修行,也下手去用功了,但卻只是盲修瞎練,不具足正知見,這都不是修行的方法。 因此,我們這次的共修,首要之務就是為大家建立修行的正知見。 在禪期的第一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修行正確觀念是“發(fā)大心”。所有佛法的修行,都是從“發(fā)大心”開始。一定要先Openyourmind(打開你的心),你才會有一個OpenHeart(開放的心),否則絕對沒有辦法得力。 什么是“發(fā)大心”?我的師父圣嚴長老把“發(fā)大心”分為幾個層次:首先要發(fā)“菩提心”,其次要發(fā)“奮恥心”,第三要發(fā)“精進心”,第四要有“恒常心”,第五要發(fā)“悲愿心”。具足了這樣的心態(tài),才叫做開始修行。 第2章發(fā)大心,行大行 以前,每在禪期開始的時候,我的師父都會告誡我們要“發(fā)大心”修行。 發(fā)大心有不同的層次,第一,要發(fā)“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醒覺心,就是要覺悟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成,所以,不要把四大五蘊和合而成的身心,誤認為“實有的我”。如果把“我”當做是“實有的”,你的一切修行就會掉著在“我”上,永遠無法出苦離苦。 第一“發(fā)菩提心”:覺悟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 該怎么修行才能出苦離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緣和合的假有,并沒有真實的存在。但是,因為自己還沒辦法體認、親證這個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凈除妄念、妄覺、妄分別等等一切“妄”的時候,“不妄”的真實,就會呈現(xiàn)。 修行就是要去覺悟、了解佛陀所講的“空性慧”,也就是要去覺察一切諸法皆是因緣和合,并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但不要把“沒有真實的我”當成“斷滅空”,一切諸法雖然因緣和合,當下本性是空,但因緣和合時仍然有“相”的存在。 就如同空中雖然無花,但卻含藏著山河大地。山河大地其實就是一切諸法的本相,代表著一切諸法雖然當下空寂、本性是空,但也當下具足一切。我們的身心相雖然了不可得,但要離身心相而去追尋一個“真實的我”,其實也是不可得,找不到的。 唯有借著實際的修行將一切全部抖落,真心、究竟實相顯現(xiàn)時,才能出離“我”而體證真正的“無我”。例如我們今天念佛,念到動靜二相了不可得,身心二相了不可得,染凈、凡圣二相了不可得,所有一切的對待分別皆了不可得,最后連“不可得”也不可得時,諸法實相也就現(xiàn)前了。 聽到這里,你可能感到很疑惑:到底在講什么?什么是連“不可得”也“不可得”?這是在繞口令嗎? 我坦白告訴各位,如果你的修行沒有真實的體證,無論你再怎么認真聽,你不但無法理解,甚至會愈聽愈糊涂!為什么呢?因為你沒有實證的智慧,你聽完后,只能集合自己所認知、學習過的一切常識知識,去判斷、去理解、去揣摩,只能用自己的分別心去分別,而你愈是運用這些知識、認知和判斷來聽“無我”的佛法,你就愈容易落在“我”上。換句話說,以緣慮心、生死心來修學真實法,真實法也會變成凡夫法。 但是,如果你自己有真實的修行體悟,只要聽到我告訴你“一切身心相了不可得、一切對待分別了不可得”時,你馬上就知道所謂的“不可得”就是如此!如果我再告訴你,某種心態(tài)或思維也不可得時,你馬上就會知道下一步該怎么用功!這樣的用功方式,就是做到真正的“于相離相”。 〖JP2〗什么叫做“于相”?比方在念佛的時候,如果你認為自己“在念佛”,所以佛就會來慈悲你、讓你有所感應,或以為自己念一句佛號就能夠消多少的業(yè)障,這都是住著在身心相、功德相、有所得相、有所求相,也就是“于相”在修行。 如果你執(zhí)著、放不開這些相,你的用功會不會有收獲?會,你會有收獲。但那種收獲是進進退退的,你無法見到真正的諸法實相。 什么又是“離相”?如果在念佛的時候,你能夠觀照到一切諸法本自空寂,但雖然空寂,自己仍然要借著這個因緣和合的身心,用念佛的方法來用功,借著修行不斷舍離,這樣的用功修行就稱做“于相離相”,當你用功到最后,是連“離相”的心也要離,到達無離可離、無遣可遣的境地時,你的真心就會顯現(xiàn)。如此,才能真正稱之為修行。 而這樣的修行,我們就稱之為發(fā)菩提心,這也正是“念佛禪”和“念佛”的不同之處。 〖JP2〗我們雖然在念佛,但我們不求往生西方,我們知道身心當下的本自清凈,當下就是西方、就是彌陀,一切本自具足、本自空寂,本來就沒有身心相可得。 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沒有身心相,為什么我們現(xiàn)在還要念佛?還要把我們逼得這么緊?這是因為各位現(xiàn)在還無法悟到、體證這樣的道理,所以就要用其他方法來“打死你的妄心”。其實“打死”,也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哪有什么東西打得死呢?只要當下能放下,那就是真正的“打死”;如果放不下,你就被它綁住了。 簡言之,了解諸法沒有究竟的實相,了解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清凈圓滿的,所以遠離一切有所求、有所得的心來用功,稱性起修,就稱做發(fā)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