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樂育堂語錄


作者:黃元吉     整理日期:2014-08-22 22:10:51

《樂育堂語錄》是一部丹經著述。清朝道咸年間,黃元吉先生為門下弟子在“樂育堂”講解丹法,后來弟子們將其語錄匯輯成篇,分為四卷,取名曰《樂育堂語錄》!稑酚谜Z錄》可謂是歷代丹經中罕見的通俗著述。它的真正價值不僅僅是通俗而已,而在于明示大道真?zhèn)。并且將丹道修煉付諸社會生活實踐當中,不回避現實生活,不尚空談,這可以說才是真正的不凡價值。
  作者簡介:
  黃元吉,名裳,字元吉,一說號元吉,江西省豐城縣人,生平不詳,清朝時曾在四川富順樂育堂傳授內丹訣法,由門下弟子筆錄并編纂成《道德經講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三書留傳于世。他以精深的學養(yǎng)透徹闡發(fā)道的全體大用,將內圣外王之學和千古口口相傳的返本還原之法融為一爐。
  目錄:
  樂育堂語錄卷一
  一矢志修道
  二陽生之道
  三人生境遇
  四先天水火
  五明心見性
  六玄關一竅
  七下手識虛·煉心之道
  八外物害道·惜福修煉
  九心同太虛
  十進火采藥
  十一真火凡火
  十二安心久坐
  十三顧諟上田·神氣周身
  十四積功累行·舍財積德樂育堂語錄卷一
  一矢志修道
  二陽生之道
  三人生境遇
  四先天水火
  五明心見性
  六玄關一竅
  七下手識虛·煉心之道
  八外物害道·惜福修煉
  九心同太虛
  十進火采藥
  十一真火凡火
  十二安心久坐
  十三顧諟上田·神氣周身
  十四積功累行·舍財積德
  十五玉液煉己
  十六玄牝的旨
  十七去欲存誠·交媾玄黃
  十八火候
  十九調和水火·采取烹煉
  二十天罡斗柄·進火退符
  二十一防火傷丹·始終工法
  二十二后天尸氣·先天元氣
  二十三虛無一氣
  二十四真知靈知
  二十五性命雙修
  二十六丹道全工
  二十七元精元氣元神
  二十八火候神息·煉劍鑄鏡
  二十九陰陽之氣,太極之理樂育堂語錄卷一
  一矢志修道
  凡人欲學一事,必先見明道理,立定腳根,一眼看定,一手拿定,不做到極處不休。如此力量,方能了得一件事,縱不能造其巔,亦不至半途而廢,為不足輕重之人。凡事有然,又何況性命之學哉?
  言及神仙,世上人人俱愛,而教之學習此道,百中難得一二。嗚呼!紅塵滾滾,孽海茫茫,有何樂處?有何美處?獨奈何人不及察,反因此而喪厥良心,不惟不能超凡入圣,且宛轉生滅,愈趨愈下,其受盡諸苦,更不堪言。吾師是以代為之悲也。今又為爾生幸焉,歷年辛苦,一生真誠,故有今日之遇。如精神不振,淡漠相將,今日如故,明日依然,吾恐法收之后,緣了之馀,悔亦晚矣。論自古神仙,那一個是天生就的?都由匪朝伊夕,由少而多,自微而著,積而至于鋪天匝地、亙古及今得來。故曰:“釋迦不從地湧,太上不自天生。”即滿空真宰,無一不幾經折磨,幾遭屈辱,而始修成正等正覺如來金身者,又何況爾中等根器哉?
  又莫說年華已邁,歲月無多,恐有心學道而無成道之期,不如聽其自然,一任造化為轉移,隨其意之所之,全不收拾精神,整頓心力,則如無韁之馬,無索之猿,勢必狂奔妄躑而不已,是又自消前福,以貽后殃,奚可哉?吾想:一失人身,萬劫難得,又況生居中國,有禮義文教之光華,又逢法會,得聞道德性命之真諦:此種因緣,即歷代仙師亦少有如此之便易者。何也?生等但盡其誠,不待出門一步,自獲真?zhèn)鳌T囁脊艁硐勺,雖今日成道,神住大羅天宮,而當日遨游九州,受盡多般苦惱,歷盡無數風霜,至于貨財之糜費更無論焉,旁門之拐騙且不言矣,待至積誠久而結念深居心苦而行道難,然后仙真深憐困窮,切念勞苦,然后感而下降,始將大道玄機,一步一步傳出,俟功圓行滿,始為一洞真仙焉。生等較前賢之遇師聞道,其難易為何如也?
  且自古仙師,多有因時會不良,星辰不偶,深處艱難,無可如何,然后看破紅塵,出而訪道。如呂祖四十而遇鐘離,五十而得聞至道;張祖六十而始拋家訪道,七十而得火龍授訣。以此觀之,只怕不肯一心向道,那怕年紀之已老耶?吾道有云:“凡人不怕不年輕,只怕向道不心誠!笨v至九十、一百歲,果能如法修煉,無論男子婦人,都有移星轉斗之權,起死回生之妙也。自古學道最年輕者,除文佛、觀音外,不多聞。非少年入道之難也,由少年奉道,多有游移兩可,二意三心,更有仗恃時光,怠于從事,不甚迫切,是以學者多而成者少也。惟爾等中年老邁之人,凡塵色相已曾歷試其艱,世上名利都是屢經其苦,非但世界聲華,視同嚼蠟,了無意味,且知諸般苦趣皆藏于其中,所以道心生而人心死,人心隱而道心彰,始可了悟前因,深徹命寶。雖曰苦盡甘來,而當其矢志靡他,杳不知有修煉之苦,是以一劫造成,不待另起鑪灶焉。生等果能嘗得世味苦否?道味甘否?這邊重一分,那邊輕一分,切莫似少年人,塵緣未了,凡心未空,且功修未積,孽障難消,是以徒思得道,而不能成丹也。生等具挺挺志氣,浩浩天衷,自然丹成指顧,云騰足下矣。
  二陽生之道
  諸子談及陽生之道,已非一端,總不外無思無慮而來。即如貞女烈婦,矢志靡他,一旦偶遇不良,寧舍生而取義。又如忠臣烈士,惟義是從,設有禍起非常,愿捐軀以殉難。此真正陽生也,不然,何以百折不回若是耶?由是推之,舉凡日用常行,或盡倫常孝友,或矜孤寡困窮,一切善事義舉,做到恰好至當,不無歡欣鼓舞之情,此皆陽生之候。只怕自家忽焉見得,忽焉又為氣阻也;又怕自家知道,因而趾高氣揚,喜發(fā)于言,形動于色,洋洋詡詡,不知自收自斂,視有如無,因被氣習牽引而散矣。又或讀書誦詩,忽焉私欲盡去,一靈獨存,此亦陽生之一端也。又或朋友聚談,相契天懷,忽然陽氣飛騰,真機勃發(fā),此亦陽生之一道也。更有琴棋書畫,漁樵耕讀,果能順其自然,本乎天性,無所求,亦無所欲,未有不優(yōu)游自得消遣忘情者,此皆陽生之象也。總要一動即覺,一覺即收,庶幾神無外慕,氣有馀妍,而丹藥不難于生長,胎嬰何愁不壯旺?即或不至成仙,果能持守不失,神常返于穴中,氣時歸于鑪內,久久真陽自發(fā)生矣。尤要知,人有陽則生,無陽則死。以此思之,縱自家鮮有功德,不能上大羅而參太虛,亦可邁俗延齡,為世間地仙人仙焉。諸子從此悟得,方知陽即道,道即虛無自然。子思子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其即此收斂陽光,不許一毫滲漏之說歟?諸子卓有見地,吾故以鋪天匝地亙古歷今之真正元陽,無時無處而不有者示之;若以此示初學人,反使無路入門,將他本來色相一片歡欣鼓舞之機亦窒塞焉。
  三人生境遇
  人生天地之間,除卻金丹大道返還工夫,以外形形色色,享不盡榮華富貴,無非一幻化之具。在不知道之凡夫,第以聲色貨利為務,謂家有贏馀,皆前世修積得好,今生受用甚;誰知享用多則精神消散,到頭來,不惟空手歸去,而且天地與我之真,亦消歸無有。此即太上謂“天地萬物盜我之元氣”者是。是知榮華美景,即到帝王將相,不知修性立命,還不是日積日深,惟耗散其真元而已,而真身毫無益焉。故富貴之勞人,不如貧賤之適志者,此也。古云:“在世若不修道德,如入寶山空手回!彼寡凿徽_矣。
  吾師往來蜀郡,見世人非役志于富貴功名,即馳情于酒色財氣,吾心甚是憐憫。獨奈何有心拔度,而彼竟不知返也,且不惟不肯受度,反嘖有煩言,謂吾道為奇怪。噫!如此其人,吾雖有十分哀憐之意,而亦未如之何也矣!諸子思之,當今之世,人心汩沒,不大抵如斯耶?獨不思:一劫人身,能有幾何?轉眼光陰,就是遲暮。焉知今日富貴,轉世不貧賤乎?又焉知今日為人,轉世不畜類乎?古云:“人身難得,中國難生,大道難逢!奔鹊萌松,幸生中國,又聞正法,此即無上因緣也,較諸帝王將相,忽焉而享,忽焉而滅,轉世即不堪零落者,此其境遇,不高出萬萬倍耶?茍能由此潛修,即此生不成仙作圣,而轉世再生,猶為有根之人,斯亦幸矣。況夫今茲法會,天上格外加恩,直準一劫修成。諸子際此良緣,一個個努力前進,不怕難,不辭苦,惟有矢志于道德之場,潛心于功行之地,難道天上神仙盡屬癡聾而不見不聞者乎?只怕人不肯用心耳,莫患天神之不默護提攜也。
  諸子當此世道紛紛,人心昏憒,在凡人以為時處其艱,而在有道高人,則又以為大幸。何也?若使境遇平常,不經磨折,不歷坎坷,還不是平平度去,又孰肯回心向道,著意求玄?惟此千磨萬難,事不遂意,人不我與,方知塵世境況,都是勞人草草,無有一件好處,于是淡于名利而潛心為我,厭于人世而矢志清修?v今日不得為仙,然仙道已歷其階;若使轉世為人,難道天神豈肯舍爾而他求哉?所以古人云:“神仙還是神仙種,那有凡夫能作仙”者,此也。
  吾再論今日之遇。如今學道人,不下千萬,能得真常妙道全體大用無一不與之講明者,誰乎?惟諸子從吾講學,無有一絲半點遺漏而墮于一邊之學者,此其遇為何如也?足見神天之愛道,獨于生不吝焉。且生自入道來,屢遭磨勵,歷受風波,在旁觀看來,學道人還不荷天之休,反遭許多驚恐,殊不知:
  遭一番讒謗,即進一分道德,經一番磨煉,即長一分精神,且也夙根習氣為之一消,前冤后孽由此一除,此正如人之染污泥,經一番洗滌而身軀爽泰矣,又如金玉藏于石中,經一番鍛煉而光華始出矣。此福慧雙臻之道,不在于安常處順,而在于歷險經艱。生莫因人言肆起而稍有退縮之志也。吾觀諸子,的是神仙真品,不似拖泥帶水者,又想神仙,又思富貴,兩念交雜于一心者比。
  ……





上一本:閱讀無障礙:墨子 下一本:故宮珍藏善本:陰陽五要奇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中國道教典籍叢刊:樂育堂語錄的作者是黃元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