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宋明理學


作者:尹協(xié)理     整理日期:2014-08-22 22:00:03

本書論述了宋明理學產生、發(fā)展和衰落的過程及其主要原因,并介紹了其中的主要觀點與思想。作者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歷了農奴制和自由租佃制兩個發(fā)展階段。宋明理學是適應新的農奴制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而產生的新的意識形態(tài)。它在明中葉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之前,對新社會制度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進步的作用。
  理學家的追求是要建立一個文明而和諧的社會,因此他們的“存天理、滅人欲”,首先是對帝王和官吏的要求,因為這是達到和諧社會的根本。當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以后,理學才成為思想解放的枷鎖,逐步走向腐朽與衰落。
  作者簡介:
  尹協(xié)理,男,漢族,1944年8月出生,江蘇江都人。曾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院員;河北師范學院歷史系兼職教授;山西省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委員。主要著作有:《王通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宋明理學》(新華出版社,1992);《新編傅山年譜》,收入《傅山書法全集》第一冊(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合作主編《傅山全書》七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未來的哲學》(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1);等。
  目錄:
  第一章宋明理學的形成
  一、隋唐經濟制度的變革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變革
  三、隋唐意識形態(tài)的變革
  四、理學的形成
  第二章理學程朱派的基本理論
  一、宇宙生成論
  二、人性論
  三、教育論
  四、道德修養(yǎng)論
  五、治國論
  第三章理學陸王派的不同觀點
  一、心即理
  二、致良知
  三、知行合一第一章宋明理學的形成
  一、隋唐經濟制度的變革
  二、隋唐政治制度的變革
  三、隋唐意識形態(tài)的變革
  四、理學的形成
  第二章理學程朱派的基本理論
  一、宇宙生成論
  二、人性論
  三、教育論
  四、道德修養(yǎng)論
  五、治國論
  第三章理學陸王派的不同觀點
  一、心即理
  二、致良知
  三、知行合一
  第四章理學的衰落
  一、明中后期反理學思想的萌芽
  二、理學正統(tǒng)派挽救社會危機的努力
  三、理學的衰落
  簡短的結論
  后記
  第二章理學程朱派的基本理論
  由于某些理論和觀點的不同,理學可以分為若干派別。北宋至明中葉以前,主要有三派:以二程和朱熹為代表的道學派,又稱程朱派,是理學的典型形態(tài);以陸九淵和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派,又稱陸王派;以張載和王廷相為代表的氣一元論學派。有人認為張載、王廷相不是理學家,甚至認為王廷相是反理學的思想家,這種看法值得商榷。對于氣一元論派為什么應該是理學家而不是反理學思想家的問題,因需要詳細辯證,而本書的篇幅又有限,所以就不專門介紹了。
  作為理學典型形態(tài)的程朱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周敦頤、二程和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后僑居建陽(今屬福建)。朱熹幼年受其父朱松影響較深。朱松曾師事二程后學羅從彥,羅是楊時的弟子,楊又是二程的弟子。朱熹24歲后從學于羅從彥的弟子李侗,受李侗的影響很大。19歲登進士第后,歷任左迪功郎、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軍、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江西提刑、漳州知府、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煥章閣侍制兼侍講。著作十分豐富,主要有《朱子大全》一百二十一卷,其中文集一百卷、續(xù)集十一卷、別集十卷,《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四書集注》,《伊洛淵源錄》,《近思錄》,《楚辭集注》等。朱熹廣泛吸收了理學先輩的優(yōu)秀成果,并加以發(fā)揮、補充、完善,建立了一個完整而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
  三、教育論
  理學的人性論已經提出了改變氣質、純潔人心、消除私欲的任務。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理學家提出了加強教育、道德修養(yǎng)、改良政治等重要主張。這三個方面是互相配合、緊密聯(lián)系的整體,目的都是導人為善,保持社會的和諧與安定。
 。ㄒ唬┙逃哪康
  理學家認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改變氣質,清除私欲,保存太極之理,恢復天地之性。朱熹說:“古之圣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使自王世子、王子、公侯、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以至庶人之子,皆以八歲而入小學,十有五歲而入大學。必皆有以去其氣質之偏,物欲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后已焉!雹凇吨煳墓募肪硎濉督涹壑v義》。如果“自天子至于庶人,無一人之不學”,那么就會使“天下國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亂日常少也”。②使人人恢復天地之性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具體地說,就是明五倫。“昔者圣王作民君師,設官分職,以長以治,而其教民之目,則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蓋民有是身,則必有是五者,而不能以一日離;有是心則必有是五者之理,而不可以一日離也。是以圣王之教,因其固有,還以道之,使不忘乎其初!薄吨煳墓募肪砥呤拧董傊輰W記》。這五倫是天地之性所固有的,但因氣質之偏、物欲之蔽,需要教育、引導,以復其初,“不忘乎其初”。因此,朱熹把這五條圣王教民之目,寫進了他講學的白鹿洞書院的《學規(guī)》和岳麓書院的《教條》中,并說:“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薄吨煳墓募肪砥呤摹栋茁苟磿航沂尽贰V灰龅搅诉@五條,人們的關系就會融洽,社會就會和諧安定,封建社會就會日久天長了。
  在封建社會的自由租佃制階段中,由于實行了科舉制度,因而教育還要承擔另一個任務,就是培養(yǎng)符合五倫關系并有才能為民造福的清官廉吏。朱熹說:“圣賢教人為學,非是使人綴緝言語,造作文辭,但為科名爵祿之計,須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齊家、治國,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當學問,諸君肄業(yè)于此,朝夕講明于此。”《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玉山講義》。又說:“國家建立學校之官,遍于郡國。蓋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薄吨煳墓募肪砥呤濉端屠畈G序》。朱熹認為,即使是公卿子孫,如果不進行嚴格的教育,也不可任用為官;即使是草茅之士,如果經過教育,使他懂得了義理,也可以任用為吏。他說:“今之公卿子孫,亦不可用者,只是不曾教得,故公卿之子孫莫不驕奢淫佚。不得已而用草茅新進之士,舉而加之公卿之位,以為茍勝于彼而已。然所恃者,以其知義理,故勝之耳。若更不知義理,何所不至!古之教國子,其法至詳密,故其才者既足以有立,而不才者亦得以熏陶漸染,而不失為寡過之人,豈若今之驕淫奢也哉!”《朱子語類》卷一○九。
 。ǘ┙虒W的內容
  理學家主張按照學生的年齡分設小學與大學兩類學校,進行不同內容的教育。
  關于小學,朱熹說:“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之文!薄吨煳墓募肪砥呤洞髮W章句序》。在這些內容中,一部分是禮儀規(guī)矩,一部分是知識技能。小學教學內容的特點是以踐行為主,而不重在講道理。朱熹說:“小學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規(guī)矩做去!敝劣诘览,只要說個大概就行了,“教小兒只說個義理大概”。“小學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之所以!薄靶W是直理會那事,大學是窮究那理因甚恁地。”《朱子語類》卷七。
  關于大學,朱熹說:“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大學章句序》。大學的教學內容,一部分是修身為己,一部分是治國淑世,并且要通過前者以到達后者!按笕酥畬W,窮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是也!薄吨煳墓募肪硎濉督涹壑v義》。大學教學內容的特點,是既重視文化知識的教育,更重視高深義理的教育!靶W涵養(yǎng)此性,大學則所以實其理也。忠、信、孝、弟之類,須于小學中出,然正心、誠意之類,小學如何知得,須其有識后,以此實之!薄吨熳诱Z類》卷十四。大學教育的目標,是要使受教育者“無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俯焉以盡其力”《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大學章句序》。。“性分之所固有”,指的是人人本來具有的極好至善的天地之性!奥毞种敒椤,指的是各人所承當的社會角色的義務和責任,包括在家庭、社會和政府中的義務和責任。明白了這兩點之后,便去努力實行,“各俯焉以盡其力”,那就會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yè)了。這是理學家所盼望和為之奮斗的目標,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是很少、很難出現這種太平盛世的。關于大學教育的教材,程朱派理學家主張博覽群書,但在博覽中,必須有輕重緩急先后之次序,不可隨意亂看。朱熹對此說:“古之圣人作為《六經》以教后世!兑住芬酝ㄓ拿髦剩稌芬约o政事之實,《詩》以導情性之正,《春秋》以示法戒之嚴,《禮》以正行,《樂》以和心。其于義理之精微,古今之得失,所以該貫發(fā)揮,究竟窮極,可謂盛矣!薄吨煳墓募肪砥呤恕督▽幐柨h學藏書記》。此外還應讀史書,“先讀《史記》,《史記》與《左傳》相包,次看《左傳》,次看《通鑒》,有余力則看全史”③《朱子語類》卷十一。。朱熹認為,在讀這些書之前,必須先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這四書,懂得了根本的道理,才能不被它書所迷惑。“凡讀書,先讀《語》、《孟》,然后觀史,則如明鑒在此,而妍丑不可逃。若未讀徹《語》、《孟》、《中庸》、《大學》便去看史,胸中無一個權衡,多為所惑!雹廴绻x懂了四書,那么讀什么書都不會被迷惑,讀什么書都可以了!叭纭洞髮W》、《中庸》、《語》、《孟》四書,道理粲然。人只是不去看,若理會得此四書,何書不可讀,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處?”《朱子語類》卷十四。在理學之前,《大學》、《中庸》并未獨立成書,《論語》、《孟子》也沒有六經地位高,到理學家這里,根據理論體系的需要,把四書抬到了高于六經的地位,這是教學內容上的重大變化。在四書中,理學家認為也有個循序漸進的先后次序。朱熹說:“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洞髮W》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宜先看!墩撜Z》卻實,但言語散見,初看亦難!睹献印酚懈屑づd發(fā)人心處!吨杏埂芬嚯y讀,看三書后,方宜讀之!薄吨熳诱Z類》卷十四。為了引導人們讀四書,朱熹經多年努力,特撰成《四書集注》,利用四書,發(fā)揮了理學的思想。元末明初以后,凡科舉考試,多以四書的文句為題,以朱熹的集注為標準,影響極為深遠。
  (三)教學的方法
  朱熹認為,教學與求學都有一定的方法,才能達到目的。他說:“言教者,皆有不可易之法,不容自貶以殉學者之不能也!薄睹献蛹ⅰ肪硎V祆潢P于教學方法的論述很多,這里介紹重要的幾點。
  第一,循序漸進。朱熹認為,無論教學還是求學,都必須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他說:“圣人之教,循循有序,不過使人反而求之至近、至小之中,博之以文,開其講學之端;約之以禮,嚴其踐履之實!薄独m(xù)近思錄》卷十一!笆ベt教人,下學上達,循循有序,故從事其間者,博而有要,約而不孤,無忘意凌躐之弊。今之言學者類多反此,故其高者淪于空幻,卑者溺于聞見,悵悵然未知其將安所歸宿也!薄独m(xù)近思錄》卷二。他主張循序漸進,反對兩種不良的傾向:一是不先從事下學而妄想上達,此為躐等,必淪于空幻;二是專從事于下學而不想上達,雖非躐等,但溺于聞見。按朱熹的主張,必先上小學,再上大學;先教《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再教六經,再教歷史、詩文和諸子。
  第二,啟發(fā)式。朱熹主張在教學中使用啟發(fā)式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和思考能力,反對滿堂灌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他說:“某此間講說時少,踐履時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yǎng)。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薄吨熳诱Z類》卷十三。在這段話中,他認為教師主要有三大作用:引路、證明和解疑。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讀書和探索問題。對此,朱熹又說:“這道理不是如堆金積寶在這里,便把分付與人去,亦只是說一個路頭,教人自去討。討得便是自底,討不得也無可奈何。須是自著力,著些精彩去做,容易不得!薄吨熳诱Z類》卷一一七。
  第三,因材施教。理學家認為,由于每個學生的氣質不同,因而在教育中應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鬃釉阉氖蟮茏臃譃榈滦小⒀哉Z、政事、文學四科。朱熹說:“目其所長,分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見!薄墩撜Z集注》卷六。又說:“德行者,潛心體道,默契于中,篤志力行,不言而信者也;言語者,善為辭令者也;政事者,達于為國治民之事者也;文學者,學于《詩》、《書》、《禮》、《樂》之文,而能言其意者也。蓋夫子教人,使各因其所長以入于道!薄墩撜Z或問》卷十一。根據學生的長處進行重點培養(yǎng),能使他早日有所成就,這種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人的才能有大小之別,理學家認為,這是稟氣清濁、厚薄所致,也是可以改變的!笆ベt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薄睹献蛹ⅰ肪硎。沒有不可改變的氣質,沒有不可教育的人,這種教育思想,充滿了辯證精神。
  第四,以正面教育為主。理學家主張,在學校教育中,應以正面教育為主,以防禁懲罰為輔,通過積極的正面教育,讓學生懂得道理,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朱熹說:“嘗謂學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義之不足以悅其心。夫理義不足以悅其心,而區(qū)區(qū)于法制之末以防之,是猶決湍之水注千仞之壑,而徐翳蕭葦以捍其沖流也,亦必不勝矣!薄吨煳墓募肪砥呤摹锻部h諭諸職事》。又說:“茍知其理之當然,而責其身以必然,則夫規(guī)矩禁防之具,豈待他人設之而后有所持循哉!”朱熹認為,如果學生有了自覺性,懂得了應該怎樣去做,那么即使沒有規(guī)矩禁防的約束,也會做得很好。明代理學家王守仁曾批評某些學校、某些師長過于苛嚴的法規(guī),說,“近世之訓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讀課仿,責其檢束而不知導之以禮,求其聰明而不知養(yǎng)之以善;鞭撻繩縛,若待拘囚”,結果使學生“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仇而不欲見,窺避掩復以遂其嬉游,設詐飾詭以肆其頑鄙,偷薄庸劣,日趨下流。是蓋驅之于惡,而求其為善也何可得乎”《陽明全書》卷二《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在這個問題上,理學程朱派與陸王派是基本相同的。
  總的來說,理學家都十分重視教育,注意教學方法。朱熹曾把得當的教學比作及時雨,說:“草木之生,播種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時而雨之,則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猶是也!薄睹献蛹ⅰ肪硎。
  ……





上一本:管子譯注 下一本:論老子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宋明理學的作者是尹協(xié)理,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