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一管筆:活出中國人的精神


作者:王林海     整理日期:2014-08-22 21:32:29

《一管筆》以圖像做引子,配以圖說,展示中國人千萬年來精神世界所保有的生命信仰。從巖畫、玉器、彩陶、青銅、漆器、絲綢、書、畫、建筑等等大量的圖片中闡述其間所蘊含的風骨,從而去觀照中華民族的心性光輝(精神結晶)。文化要化育的是人的精神,而精神顯出的就是一個人的心性,那么,承載心性的就是文物(即藝術品)。了解昨天的自己,圖片中這些實實在在的文物可以讀出我們昨天的心跡。心跡是有血性的,是鮮活的。
  《一管筆》用一管筆為繩索,緊緊地扯拉住古圣賢的用心之道,直接步入中國人的人文信仰“天人合一”的大情境里。文化只活在日用中,要活出中國人的精神不去體證往圣的用心之道,那么中華文明只是鏡中花。借書道的生成與發(fā)展,直接闡釋中國人的文化智慧與生命智慧是本書在當下“別有開發(fā),能自建樹”的貢獻。作者在本書中這樣寫到:“書道作為‘游于藝’的用心之道,它是要建立起中國人觀看天地人生并獲得良知良能的自覺,這是一條水歸其壑的覺悟之路!
  作者簡介:
  王林海,書畫家,鑒賞家,當代隱者,承繼中國書道之法脈,“先生之教,繼往圣,開來學,將有功于斯世也!
  曾經在國內國外舉辦畫展多次,近十年,沉潛于揣摩古人用心之道,避隱香山,終得心源。
  深深受益并識得中國文化的好,凝其心得,遂成此書,與讀者分享。
  目錄:
  出版者言
  自序藝術是活出來的
  第一章中國文化的孩童時代
  上下五千年,對中國人來說,就是“思接千載,目極八方”。這不是時空概念,而是承接古人的用心。過往的圣賢正是昨天的自己,開天辟地的不是盤古,而是昨天的我們。
  五個故事
  夸父追日
  女媧補天
  牛郎織女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人人生來就有的能力
  會飛的中國人
  刻在澡盆上的九個字
  觀巖畫
  觀玉器出版者言
  自序 藝術是活出來的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孩童時代
  上下五千年,對中國人來說,就是“思接千載,目極八方”。這不是時空概念,而是承接古人的用心。過往的圣賢正是昨天的自己,開天辟地的不是盤古,而是昨天的我們。
  五個故事
  夸父追日
  女媧補天
  牛郎織女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人人生來就有的能力
  會飛的中國人
  刻在澡盆上的九個字
  觀巖畫
  觀玉器
  觀彩陶
  第二章 中國人的文化要求
  中國人為藝,要求返璞歸真,存赤子之心,它告訴我們一切“游于藝”的行為必須回到生命中來,回到那個當下存在的自我,否則便是在說謊、自欺、欺人。
  藝就是無中生有
  氣質
  風格
  境界
  精神
  造字
  心與物
  取象知形
  會意
  詩性
  變易與不易
  發(fā)現(xiàn)“氣”
  青銅:氣的舞蹈
  漆器:韻的實現(xiàn)
  絲綢:氣韻生動
  畫:升華之道
  中國畫的精神
  王羲之
  王維
  蘇東坡
  第三章:寫字不再只是寫字
  拿起毛筆,不是為了寫一手漂亮的好字,而是要解決人的問題。通過學習書道,修煉書道,變化自己的氣質,陶冶自己的性靈。
  由書進道
  符
  甲骨文
  金文
  秦篆
  漢隸
  唐楷
  草書
  行書
  文房四寶
  筆
  墨
  紙
  硯
  無用之用
  書道對待觀
  力
  勁
  氣
  意
  象
  神
  執(zhí)筆
  運筆
  布氣
  書道法要
  平
  圓
  留
  松
  放
  書道心要
  正
  直
  通
  泰
  書中見人
  王獻之的故事
  傅山的故事
  黃賓虹的故事
  第四章 從書道到安居之道
  我們可以從書道世界里去感受古人的用心、感受我們民族的人文情懷。中國人的建筑也是一點墨化顯出來的。我們可以通過書道來變化氣質,陶冶性靈,移風易俗,中國建筑同樣可以做到這一點。
  詩性的安居
  風水樹
  門臉
  明堂
  天井
  窗
  花園
  梁柱
  墻
  回廊
  水榭
  檐
  頂
  基
  青藤書屋
  第五章 說說游學
  中國人讀萬卷書而后行萬里路,是要到天地間去讀無字天書,“觀天文以察時變,觀人文以化天下”,把“文化”這兩個字在自己的生命里激活,成就自己的生命精神。
  師天地造化
  致曲阜游學同行者的一封信
  附錄
  書道十不、十要觀
  我的老師陳我鴻
  陳我鴻先生的話
  我的老師朱豹卿
  朱豹卿先生的《冥思偶錄》
  后記寫字不再只是寫字
  拿起毛筆,不是為了寫一手漂亮的好字,而是要解決人的問題。通過學習書道,修煉書道,變化自己的氣質,陶冶自己的性靈。由書進道
  為什么在唐代王羲之被奉為“書圣”?那是因為我們認同并確信了書道是表達我們生命的一種語言,用它可以如實地呈顯一個人的生命境界和人文情懷!靶恼齽t筆正”、“人品不高,落墨無法”是書道不移的精神。書道的生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三皇五帝時期老祖宗從玉石中看到了天地與生命的氣韻,在彩陶里第一次呈顯出中國人的天地情懷與生命情懷,后來又在青銅、漆器、絲織品上實現(xiàn)它,并使之廣大,更為精微。我們走過了這段漫長的道路,最終在魏晉形成了書道的自覺,在那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蔡邕、鐘繇、王羲之,我們確信了“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至此,書道代表了中國藝術最高的成就。
  書道對待觀
  “心正則筆正”,“人品不高,落墨無法”。書道作為“游于藝”的用心之道,它是要建立起中國人觀看天地人生并獲得良知良能的自覺,這是一條水歸其壑的覺悟之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顯然“自然”這兩個字不是指現(xiàn)象界,而是一言統(tǒng)攝天、地、人、道這四維的精神,用一句平常的話來表達就是:“自然”這兩個字可以把它理解為“就是這樣”的意思。古人要用一管筆來擬太虛之體,其旨在于想通過一管筆統(tǒng)攝天地人生的精神,他們要讓筆出乎自然,讓筆決出“就是這樣”的天、地、人、道的精神。
  書中見人
  經、史、子、集,詩、辭、歌、賦,要“見人”;琴、棋、書、畫,醫(yī)、武、茶、香,要“見人”,在中國文化的畫卷中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要求“見人”的。讀《莊子》,字里行間讀出的是一個超乎天地之外,入乎天地之內的真人。書中見人,見的是人的精神,這是中國文化的追求。中國文化要求人從正心、修身做起,然后擴而廣之,從一個家到一個世界,這是我們這個民族所持有的文化對待。在中國人的心中,如果人都做不好,其余的就別談了。柳公權告訴唐穆宗“心正則筆正”,這句話道出了中國人的生命信念,一個生命的圓滿是放在第一位的。書道的筆墨精神可以像老中醫(yī)號脈一樣,清晰地讀出一個人的生命全境,這是中國藝術高明的地方,值得贊嘆!





上一本:遠去的上海市聲 下一本:現(xiàn)在是書幾點零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一管筆:活出中國人的精神的作者是王林海,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