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認為,近代以來,許多中國學人持西方邏輯理性傳統(tǒng)以參照中國古代文化,多少忽略了中國文化的獨特之點。迄于今日,被清理、厘定的傳統(tǒng)文化范疇,正不知凡幾,但罕有究心于“象”一語者。而一旦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論被遺落,它的符號系統(tǒng)便不易疏理,中國文化的獨特品貌,也不易從理論上加以說明。為此,作者在探討中國傳統(tǒng)美學審美意象論的過程中,也曾粗涉古代典籍,積累了若干材料,對中國文化的“言象互動”符號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逐步形成了某些看法。這,便是本書的由來。 筆者以為,中國傳統(tǒng)美學之所以特別重視意象,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尚象”思維在審美領(lǐng)域的延伸。欲從美學上給“意象”范疇作出合適的界定,一個較為可靠而又難度不小的辦法,便是把它安置在中國文化的總體背景之下,作歷史的考察。因此,我們探尋的視線,便只好伸展到中國文化“象”的原起之處,再循中國文化的歷史脈絡(luò),追尋其符號選擇的大致取向。在這一探尋起始之前,筆者擬先陳述自己的基本看法,好讓讀者全局在胸,然后同我們一起,作歷史的巡視。 作者簡介: 汪裕雄(1937.12-2012.3)教授是當代知名美學家,曾任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安徽師范大學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華美學會理事。 汪裕雄從事教育和研究50多年,學術(shù)研究涉及文藝理論、美學原理和中、西美學比較等領(lǐng)域,曾主編、參編教材多部,影響廣泛,《美學基本原理》一書,自1984年出版以來,成為全國高校使用最廣泛的教材。所著《審美意象學》、《意象探源》和《藝境無涯》,被當代美學史研究者稱為自成體系的“審美意象學三書”!秾徝酪庀髮W》于1995年獲“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意象探源》于1999年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目錄: 引論 上編原起論 第一章原“象”——從動物之象到文化之“象” (一)無往而不適的“象” (二)殷人與象 (三)“龜象”抉要 (四)“《武》有《象》名” 第二章“象物應怪”的神話意象——“言象互動”的源頭活水 (一)“鑿破渾沌”說神話 (二)“觸象而構(gòu)”的構(gòu)象法則 (三)怪、神、帝的衍生歷程 (四)神話意象衍生的縱聚合關(guān)系 第三章“絕地天通”與巫史文化——殷周之際的文化整合 (一)“絕地天通”的文化學意義 (二)由巫而史,由帝而圣引論 上編原起論 第一章原“象”——從動物之象到文化之“象” (一)無往而不適的“象” (二)殷人與象 (三)“龜象”抉要 (四)“《武》有《象》名” 第二章“象物應怪”的神話意象——“言象互動”的源頭活水 (一)“鑿破渾沌”說神話 (二)“觸象而構(gòu)”的構(gòu)象法則 (三)怪、神、帝的衍生歷程 (四)神話意象衍生的縱聚合關(guān)系 第三章“絕地天通”與巫史文化——殷周之際的文化整合 (一)“絕地天通”的文化學意義 (二)由巫而史,由帝而圣 (三)“禮治文化”的倫理本體 (四)周禮“尚象”的符號體系 中編基型論 第一章“易象”與周禮 (一)《易》藏于“史”而歸于“禮” (二)“易象”人文因素的增長 (三)周禮的崩壞與《易傳》的誕生 第二章“易象”的哲學超越 (一)《周易》走出神學背景 (二)“易象”結(jié)構(gòu)、功能的更新 (三)老子的“大象”與《周易》的“易象” 第三章“大象”說的拓展與名辯傳統(tǒng)的式微 (一)“道”與“邏各斯”符號取向的歧異 (二)莊子對“大象”說的拓展 (三)儒道兩家符號取向之異同 (四)名辯學派的歷史命運 第四章秦漢天人模式與“尚象”思維的輻射延伸 (一)秦漢“天一地一人”大一統(tǒng)文化模式的建構(gòu) (二)《呂覽》模式的一對孿生子 ——《淮南鴻烈》與《春秋繁露》 (三)由“歷象”而觀“萬象” ——秦漢天人模式的文化推衍 (四)“象形為本”的漢字構(gòu)成法則 下編審美論 第一章意象的審美化 (一)傳統(tǒng)美學意象論的要義 (二)詩樂意象 (三)楚騷意象 第二章魏晉玄學與審美自覺 (一)魏晉玄學與士人的人格覺醒 (二)“言意之辨”與“天人模式”的消解 (三)玄學的莊學化與審美化 第三章“山水清音”:晉人審美的重大發(fā)現(xiàn) (一)從田園游樂到山水游賞 (二)生機感應與理想寄托 (三)山水美發(fā)現(xiàn)的文化學審視 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