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尋味中國


作者:林留清怡,胡韻涵     整理日期:2014-08-22 20:47:49

《尋味中國》的作者林留清怡是一個ABC,她出生于芝加哥,在南加州長大,從小喜歡寫作,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碩士畢業(yè)之后才首次來到中國。來到這塊陌生的大陸,她發(fā)現(xiàn)自己對美食烹飪的愛好和對寫作的熱愛一樣大。她亦發(fā)現(xiàn),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不同,中國人對美食充滿了熱情,漢語中三句話離不開食物和吃,比如說"吃醋""吃苦",再比如用"酸甜苦辣"形容人生百味,所以她也希望通過美食走近中國文化,尋找自己的根。
  冒險之旅從北京的一所"既沒有暖氣,也沒有量杯"的烹飪學校開始,到山西面攤和餃子館做學徒工,再到上海外灘頂級餐廳的大廚。從普通的面條、餃子,到狗肉、牛鞭,又或頂級餐廳的饕餮盛宴。在廚房里,在餐桌上,她遍嘗獨特的中國美食,也碰到形形色色的中國老百姓,并耳聞目睹了這些人物普通或又不平凡的經(jīng)歷、故事;從中折射出中國社會幾十年來的巨大變遷。
  作者以跨文化觀察的方式,幽默生動地寫下了她的經(jīng)歷。她的文字讀來令人垂涎,文字中流露出濃濃的人情味,酸甜苦辣咸,所有的滋味都在書中一一呈現(xiàn),從中國人的餐桌看盡中國社會的風貌百態(tài)和時代變遷,以及美食如何慰藉人們的心靈。這個"味",不僅僅是美食佳肴的美味,更是人生的滋味,引人思考,令人回味。
  身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風味》雜志、《美食與美酒》雜志等等的資深撰稿人,作者非常擅長講故事,書中沒有夸張的形容詞,也沒有褒貶分明的形容詞或描寫,而是以一個一個生動的故事,不動聲色地寫出中國普通老百姓的勤勞、善良、樸實、智慧和中國人的生活哲學。
  作者簡介:
  林留清怡,飲食及文化作家,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風味》雜志、《美食與美酒》雜志等媒體供稿;是多個餐館獎項的評審委員;還是北京國際慢食運動的領(lǐng)導(dǎo)人之一。
  在中國的美食冒險之旅讓她寫下了《尋味中國》這本書,得到《紐約時報》、《科克斯書評》、《人物》雜志等媒體的一致好評和推薦,并獲得美食世界飲食圖書獎之最佳中國飲食書獎和《匹茲堡郵報》年度最佳圖書獎。
  目錄:
  第一部分烹飪學校
  鍋塌里脊
  媽媽的蒸肉餅
  炸蝦仁
  拔絲蘋果
  炒蘑菇
  豬肉茴香香菇餃子
  羊肉南瓜餃子
  炸醬面
  干煸豆角
  咕咾肉
  第一道小菜味精,味之精華
  第二部分面攤小妹
  拉條子
  茶葉蛋第一部分烹飪學校
  鍋塌里脊
  媽媽的蒸肉餅
  炸蝦仁
  拔絲蘋果
  炒蘑菇
  豬肉茴香香菇餃子
  羊肉南瓜餃子
  炸醬面
  干煸豆角
  咕咾肉
  第一道小菜味精,味之精華
  第二部分面攤小妹
  拉條子
  茶葉蛋
  拍黃瓜
  涼拌豆腐絲
  酸湯魚
  豬肉鹵
  茄子鹵
  張師傅的面條:刀削面,貓耳朵,手搟面
  東北大拌菜
  第二道小菜平安割稻子
  粉絲炒番茄
  第三部分珍饈美味
  醉雞
  小籠包
  家常豆腐
  紅燒肉
  第三道小菜淮揚菜
  揚州炒飯
  第四部分胡同餐館
  最好吃的麻婆豆腐這本書讀來妙趣盎然,以獨特的視角呈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這世界上最偉大的飲食文化之一。
  ——何偉,《尋路中國》作者
  千萬別錯過林留清怡的《尋味中國》。這部罕見的作品不但饒富趣味,也極其動人。
  ——《華爾街日報》
  美食版《喜福會》…….讓人一旦翻開,就放不下來的一本書。
  ——《遠東經(jīng)濟評論》
  林留清怡是一位迷人的導(dǎo)游,帶領(lǐng)我們漫游現(xiàn)代中國和它那萬花筒般的烹飪文化。
  ——《人物》雜志
  這本書就像一個包得精巧、熱氣騰騰的餃子…….歡樂的跨文化觀察,老饕的寫作風格,怎能不俘獲讀者和出版商的芳心?書里面既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描寫,也有權(quán)威的這本書讀來妙趣盎然,以獨特的視角呈現(xiàn)了中國飲食文化——這世界上最偉大的飲食文化之一。
  ——何偉,《尋路中國》作者
  千萬別錯過林留清怡的《尋味中國》。這部罕見的作品不但饒富趣味,也極其動人。
  ——《華爾街日報》
  美食版《喜福會》…….讓人一旦翻開,就放不下來的一本書。
  ——《遠東經(jīng)濟評論》
  林留清怡是一位迷人的導(dǎo)游,帶領(lǐng)我們漫游現(xiàn)代中國和它那萬花筒般的烹飪文化。
  ——《人物》雜志
  這本書就像一個包得精巧、熱氣騰騰的餃子…….歡樂的跨文化觀察,老饕的寫作風格,怎能不俘獲讀者和出版商的芳心?書里面既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描寫,也有權(quán)威的菜譜,還有讀來令人捧腹的趣聞軼事。多么美好呀,一個女孩找到了她的人生道路,甚至陷入愛河。
  ——《國際先驅(qū)論壇報》
  今日中國繁榮的美食現(xiàn)場,讀來令人忍不住流口水,加特美食指南(ZAGAT)最高評分!
  ——NinaandTimZagat
  隨著這幅生動的中國美食畫卷的展開,中國社會的生動畫卷也隨之展開。——張戎
  最好的一本寫中國飲食的書——幾十年來,中國人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做,為什么吃那么重要。
  ——美國《紐約時報》駐北京記者葛鋼(EdGargan)
  一本幽默而又富有深刻洞察力的書,通過中國最有名的專家"烹飪"看中國。
  ——IanJohnson,曾任《華爾街日報》中國分社社長
  寫給中國讀者的話
  當我著手寫《尋味中國》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興趣的不僅僅是中國的食物,更是這個國家的歷史。盡管我的父母原籍是中國,但我是在美國出生長大,對中國大陸所知甚少。通過這段美食之旅,我了解了一些歷史事件,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我忠實地記錄下在2005年到2007年這兩三年間,我所看到的中國;蛟S很快,我所觀察到的一切也將成為歷史。
  最明顯的細節(jié)--那就是價格。2005年,我去菜市場買菜,活蝦16元一斤,香菇3元一斤,F(xiàn)在這些價格早已翻番,甚至翻了三倍。在書里,我曾寫道一位頂級的廚師可以拿到4000元的月薪,但現(xiàn)在,這只是北京廚師的平均工資而已。那時,1美金可以換8塊多人民幣,而現(xiàn)在1美金只能換6塊錢。
  從開始寫這本書起,我和我的烹飪引路人王主任和張師傅一直保持著緊密聯(lián)系。2008年,這本書在美國出版以后,我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一所專門面向外國人的烹飪學校,學校就開在我住處附近的胡同里。王主任和張師傅都曾在我的學校工作,向外國人傳授怎么做中國菜。因為在這間烹飪學校授課,他們兩人都得到了出國的機會。一位美國明星廚師雇張師傅擔任他在拉斯維加斯的餐廳的客座大廚,王主任應(yīng)邀去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上去培訓(xùn)廚師。
  我與兩位烹飪老師也加深了私交。張師傅帶我去了他的老家山西,去拜訪他的家人,祭掃他養(yǎng)父的墓,品嘗了無數(shù)種山西面食。我也跟著王主任去了當年她下鄉(xiāng)插隊的村子。盡管我現(xiàn)在不住在北京了,但只要一回北京,頭一站就是去烹飪學校看張師傅(他還在那里工作),以及去王主任胡同里的家做客。
  我曾經(jīng)的住處,也是我學習烹飪的地方所在的那條胡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附近很多胡同都被拆掉了,只有南鑼鼓巷幸運地躲過了推土機。但是,它也不再是那條安靜的居民小巷了,成了一個興旺的商業(yè)區(qū),里面充斥著新生文化和外國食物,F(xiàn)在,胡同里鮮有磨刀匠蹬著自行車駛過了。每到秋天,堆在街角的大白菜垛兒沒有過去那么高了。在過去買羊肉和白菜的地方,你可以買到墨西哥吉拿、美國熱狗和日本壽司。
  隨著這個國家的日益國際化,更多的中國人能夠更好地理解我了。作為華裔美國人,過去我經(jīng)常覺得自己像個另類。隨著中國與西方世界和美國的接觸愈發(fā)頻繁,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去美國留學、定居,我的祖籍國和祖國的紐帶在增強。
  也有一些東西沒有變,比如中國人對錢的態(tài)度--還是愛問別人掙多少錢,某個東西花多少錢買的;比如中國人的智慧--正如我在張師傅和王主任身上所看到的--依舊閃光;再比如,北京人對餃子的熱情也一如既往。我也有同樣的熱情。我永遠不會對搟出完美圓形的餃子皮、包豬肉茴香或者羊肉南瓜餡兒的餃子感到厭煩。我希望,這份熱情將永遠持續(xù)下去。
  林留清怡
  中國成都
  2013年6月
  





上一本:寥廓吉林秋笳曲 下一本:國學概論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尋味中國的作者是林留清怡,胡韻涵,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