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的核心思想在論證一切外境外法與識的關系,認為一切諸法乃識之變現,阿賴子耶識是生死輪回的主體,是萬物生起的種子。經中還提出了著名的“三性”、“三無性”問題,并深入地論述了一切虛妄分別相與真如實性的關系。 作者簡介: 本套叢書主編賴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賴(賴永海)”之稱,為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是“賴家軍”的“領軍人物”,在中國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目錄: 卷一 序品第一 勝義諦相品第二 心意識相品第三 卷二 一切法相品第四 無自性相品第五 卷三 分別瑜伽品第六 卷四 地波羅蜜多品第七 卷五 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附錄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專業(yè)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難閱盡所有經典。加之,佛典有經律論、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經又有節(jié)譯、別譯等多種版本,因此,大藏經中所收錄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種譯本都非讀不可。因此之故,古卷一 勝義諦相品第二 勝義諦相,勝義與世俗相對,勝指勝智,義指義境。以真如理為勝智的境義稱為“勝義”。諦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不舍離于所說義之義,諦在這里與語言有關,另一方面是觀察以上所說義到究竟清凈義稱為“諦”,這里含有清凈真如的意思。相是體相、相狀的意思。本品即是講勝義諦的真如有離言等五種自體相狀。本品與后面三品共同組成“境、行、果”中的所觀“境”。所觀境就是指佛教行者所觀照的對象,這里有“世俗境”和“勝義境”之分(后面四、五兩品分為有性境和無性境)。大乘佛教中所觀“境”面對的是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了有為法和無為法,本品開始就分析了一切法,指出一切法中的有為法和無為法都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的本質是無二,即非有為非無為。這就是“勝義諦境”所討論的問題。但是要怎樣來表示“勝義諦”呢?本品認為勝義諦相超過了我們一切的意識尋思境界,其無相所行,不可言說,絕諸表示,不是通過諍論來獲得的,是圣者的內證境界。“勝義諦相”奧義微細甚深,其與一切行相的關系,既不是相同也非不同,超過或“一”(相同)或“異”(不同)的行相境界,此中的偈頌說明:要真正了知“勝義諦相”的奧義,獲得解脫,須要勤修止觀。這也就是第六品所說的。本品還說“勝義諦相”于一切處中是同一味相。于如在蘊處所獲得的勝義諦相和于其他處如“緣起”、“食”、“四諦”、“三十七道品”等處所獲得的“勝義諦相”是相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