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圖文佛教大百科


作者:星漢     整理日期:2014-08-14 11:11:17

   佛教誕生于古代印度,為釋迦牟尼所創(chuàng),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對世界的起源、人生的意義、生活的準則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都有獨特的見解和精彩的論述,是人類文化寶庫中極為珍貴的遺產(chǎn),對許多國家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特別在當代社會,佛教更以深刻獨到的見解、辯證的思維方式開示眾生,倡導世人關注自我的生命,提醒世人認清自己的地位和價值,使人暫時忘卻世間的煩擾,并得到身心的安逸和寧靜。
     星漢編著的《圖文佛教大百科》將佛教知識歸納為7個大類別,20個小類別,近2000個知識點,囊括了佛教世界的諸事萬物,對佛教做了全面而細致入微的展示。從紛繁復雜的宗派傳承歷史、艱深晦澀的教義、高深莫測的佛家經(jīng)典、法力無邊的佛菩薩諸天到絢麗多彩的佛教藝術,幾乎包含了佛教諸多方面的所有重要知識,通過淺顯的語言把原本深奧復雜的佛教文化變得生動明晰,讓您一看就懂。同時,編者精選了100余幅與正文內容緊密契合的精美圖片,將佛教文化的豐富和精彩直觀、立體、真實地展現(xiàn)在您的面前。無論您是僅僅對佛教感興趣,還是真正想要認真研究佛學,都可以從《圖文佛教大百科》這本書中有所收獲。
     在這里,佛教不再只是一座座讓人望而生畏的佛像。一句句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詩偈,也不再是一摞摞玄而又玄的經(jīng)書。在這里,佛教也遠沒有您想象得那么遙遠。讓我們一起打開本書,置身于喧囂紅塵,于坐臥行止中深諳佛教三昧,洞見本心,進入“心靜則佛土凈”的境地。
  目錄:
     佛教誕生于古代印度,為釋迦牟尼所創(chuàng),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對世界的起源、人生的意義、生活的準則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都有獨特的見解和精彩的論述,是人類文化寶庫中極為珍貴的遺產(chǎn),對許多國家的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特別在當代社會,佛教更以深刻獨到的見解、辯證的思維方式開示眾生,倡導世人關注自我的生命,提醒世人認清自己的地位和價值,使人暫時忘卻世間的煩擾,并得到身心的安逸和寧靜。
     星漢編著的《圖文佛教大百科》將佛教知識歸納為7個大類別,20個小類別,近2000個知識點,囊括了佛教世界的諸事萬物,對佛教做了全面而細致入微的展示。從紛繁復雜的宗派傳承歷史、艱深晦澀的教義、高深莫測的佛家經(jīng)典、法力無邊的佛菩薩諸天到絢麗多彩的佛教藝術,幾乎包含了佛教諸多方面的所有重要知識,通過淺顯的語言把原本深奧復雜的佛教文化變得生動明晰,讓您一看就懂。同時,編者精選了100余幅與正文內容緊密契合的精美圖片,將佛教文化的豐富和精彩直觀、立體、真實地展現(xiàn)在您的面前。無論您是僅僅對佛教感興趣,還是真正想要認真研究佛學,都可以從《圖文佛教大百科》這本書中有所收獲。
     在這里,佛教不再只是一座座讓人望而生畏的佛像。一句句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詩偈,也不再是一摞摞玄而又玄的經(jīng)書。在這里,佛教也遠沒有您想象得那么遙遠。讓我們一起打開本書,置身于喧囂紅塵,于坐臥行止中深諳佛教三昧,洞見本心,進入“心靜則佛土凈”的境地。   16.佛陀的主要說法之地在哪里
     據(jù)史料記載,佛陀創(chuàng)立佛教之后,主要帶領其弟子活動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帶。他一生宣揚佛教長達45年,基本上是在這一地區(qū)教化眾生。摩揭陀國王舍城南邊的靈鷺山是他說法處所之一。
     另外,釋迦時代,印度分裂成十六國,摩揭陀國與拘薩羅國是其中較為強盛的兩個國家。佛陀經(jīng)常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拘薩羅國舍衛(wèi)城的邸園精舍,向弟子們講解佛法。這兩處精舍也是佛教歷史上最早、最重要的兩處精舍。
     佛陀圓寂后,他的弟子游化四方,把佛教傳播至范圍更廣的地域。
     17.佛陀是如何普度眾生的
     鹿野苑初轉法輪之后,又有波羅奈國俱梨迦長者的兒子耶舍和50個同伴,一起來跟佛出家。俱梨迦長者及夫人也來皈依佛陀,成為最早的優(yōu)婆塞和優(yōu)婆夷。
     在迦耶山有拜火教領袖三迦葉兄弟,老大優(yōu)樓頻那迦葉,老二伽耶迦葉,老三那提迦葉,共一千徒眾。于是佛陀親自前往說法,度化他們出家。
     佛陀帶三迦葉兄弟和徒眾千人到摩揭陀國去,頻婆娑羅王恭敬迎接,虔誠皈依,并且建筑了竹林精舍,獻給佛陀與比丘們,這是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
     佛陀在竹林精舍說法,舍利弗和目犍連與他們的徒眾200人,跟佛出家。舍利弗與目犍連成為佛陀轉法輪的助手。不久,有摩揭陀國大富長者的兒子摩訶迦葉,皈依佛陀,成為頭陀第一。僑薩羅國舍衛(wèi)城,須達多長者,皈依佛陀,并建筑祗園精舍,獻給佛陀作為說法道場。佛陀成道后的第六年回國,姨母摩訶波閩波提和阿難陀等幾個堂弟及兒子,也都皈依其門下。
     佛陀以慈悲無畏的態(tài)度深入民間。毗舍離疫癥流行,佛陀特別進城去安慰教化病人。凡是同他接觸過的,聽他說法過的,無不深受感化,衷心信仰。
     18.佛陀是如何涅槃的
     佛陀說法45年,踏遍了恒河兩岸。到了80歲那年,從摩揭陀國到毗舍離,在毗舍離的大林精舍,做最后一次的教誨。在波婆村接受純陀的最后供養(yǎng),步行到拘尸那拉城外的娑羅雙樹林,作為入滅的地方。
     隨侍佛陀的阿難陀問佛陀四個問題:“佛陀涅槃后,我們依誰為師?依什么安住?惡性的比丘,如何調伏?經(jīng)典的結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說:“我涅檠后,應依戒律為師;應依四念處安。粣盒员惹,應‘默擯’(不與之往來談話)置之;一切經(jīng)典首句應安‘如是我聞’等證信之語!
     就在這年(前543年)的五月月圓夜半,佛陀從容安靜涅檠了。拘尸那拉國國王和佛陀眾弟子們,用最隆重的禮節(jié)為佛陀舉行了火葬。佛的舍利由八國國王請去建塔供奉。
     19.什么原因導致原始佛教分裂
     佛滅100年之后,原始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派。引起分裂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僧眾們在戒律問題上的爭執(zhí)。據(jù)說有一位西方波利族比丘耶舍,游化到東方的毗舍離城,看見跋耆族比丘們勸令在家信徒布施金錢做僧眾購買所需之用。耶舍認為比丘乞受金銀不合戒律,于是提出異議,遭受到跋耆僧眾的擯斥。耶舍便往西方各地邀請上座比丘們到毗舍離集會,結果判決跋耆比丘們?yōu)榉欠。跋耆比丘們大多?shù)不承認這個判決,他們另外召集了一萬比丘舉行結集。原始佛教由此而分裂。
     20.密教是如何發(fā)展起來的
     密教又稱真言宗、瑜伽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開元宗或秘密乘,我國佛教十三宗之一。依真言陀羅尼之法門,修五相、三密等妙行,以期即身成佛之宗派。主要以《金剛頂經(jīng)》為經(jīng)藏,《蘇婆呼經(jīng)》為律藏,《釋摩訶衍論》為論藏。統(tǒng)稱密教之經(jīng)典為“密經(jīng)”。
     此宗派通稱密教,是顯示本宗所詮解德教理最為尊密,認為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之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教法,方為佛自內證之境界,深妙奧秘,所以稱為“密”。
     密教出現(xiàn)后,曾一度盛行于印度的西南部和德干高原等地。早期密教以中觀、瑜伽行派的思想作為其理論基礎,后期受到印度教性力派的影響,開始走向衰落。
     唐開元年間,印度僧人金剛智、善無畏和不空先后抵達長安,密宗興起。其中一支傳入西藏地區(qū)后,與西藏地區(qū)的民族宗教苯教結合,形成藏傳佛教,并發(fā)展成為噶舉派、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振、格魯派等諸多派別。
     21.密教有什么特點
     密教自稱受的是法身佛大日如來的真實言教,乃大日如來的親身密傳。它的顯著特征,是有高度組織化的各種壇場、儀軌、咒術等,它對設壇、供奉、灌頂、誦經(jīng)、念咒等宗教儀式有極為嚴格的規(guī)定,形式頗為復雜。
     密教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佛和眾生,都是由地、水、火、風、空、識這“六大”所造,因此佛與眾生的體性相同。
     密教盼主要經(jīng)典,有《大日經(jīng)》、《金剛頂經(jīng)》、《密集經(jīng)》、《喜金剛經(jīng)》、《時輪經(jīng)》和《蘇悉地經(jīng)》等。
     22.什么是結集
     佛陀涅槃后,弟子擔心異說邪見滲入佛法,三藏教義日久散失,所以才有結集之舉。
     佛教徒經(jīng)過召集聚會,將釋迦牟尼佛所說教法經(jīng)過會誦、整理、確認,形成佛教經(jīng)典。具體的程序是先聚集眾比丘,依戒律法,組織一會,會中選出一人,使登高座,述佛所說,大眾無異議,即算是全體通過,公認為與當時佛說相符,書之于貝葉,成為正式典籍。在佛教歷史上,較為重要的結集總共有四次。
     23.第一次結集情況如何
     第一次結集,佛滅后三月,在摩揭陀國阿阇世王的贊助下,迦葉尊者召請阿羅漢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葉巖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選出500人,擔任結集三藏事宜,派阿難陀負責經(jīng)藏,優(yōu)波離負責律藏,這就是上座部結集,也稱為“五百結集”。
     當時有數(shù)萬比丘也想?yún)⒓勇牱,但是迦葉不許。于是他們在巖窟西北20余里處,各誦三藏,另行結集。分經(jīng)藏、律藏、論藏、雜集藏、禁咒藏五類,這就是大眾部結集。
     24.第二次結集情況如何
     第二次結集,上座部偏重保守舊制,大眾部則講適應環(huán)境,距佛滅百年時,有的佛教徒苦于戒律太嚴,提議應予重訂。于是當時的長者耶舍,邀請賢圣比丘700人,于毗舍離城,重行結集,將此問題提付大會討論,以做決定,結果仍贊成恪遵釋尊遺制,否決從寬之議,這就是第二結集。
     這次結集史稱“七百結集”,確定跋耆族僧團中流行的10件事為觸犯佛法,這些決議引起了跋耆族僧團比丘的敵視,反對者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萬人集會,史稱“大結集”,明確10件事為合法。第二次結集后,統(tǒng)一的佛教教團分裂為“上座部”和“大眾部”兩大派。
     25.第三次結集情況如何
     據(jù)南傳佛典記載,第三次結集于公元前250年時,即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阿育王篤信佛法,以致當時許多非佛教的外道也摻雜進來,佛教教義被攪亂。為了肅清外道影響,重新整頓佛教僧團和佛教教義,在阿育王的倡議下,選出精通三藏者一千人,目犍連帝須為上首,集于波吒利弗城(即華氏城),整理正法,淘汰魔僧,對佛教三藏,尤其是上座部的三藏進行重新會誦、確認。這就是第三次結集。
     26.第四次結集情況如何
     第四次結集發(fā)生在佛陀圓寂后約400年,即大約1世紀左右,健馱羅國的迦膩色迦王,崇信佛法,日請一僧入宮說法,同一經(jīng)題,人人所說互異,王以問脅尊者,尊者說:“去佛日遠,諸師漸以己見,雜入教典中,現(xiàn)當重新結集,以定其議。”迦膩色迦王于是挑選阿羅漢500人,以婆須密或稱世友菩薩為上首,集于迦濕彌羅城,將三藏各制10萬頌,名大毗婆沙論,這是北傳佛教的第四次結集。南傳佛教則把19世紀在斯里蘭卡舉行的五百僧人結集,作為第四次結集。P6-7





上一本:光明大手。簩嵭揞D入 下一本:光明大手。簩嵭扌乃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圖文佛教大百科的作者是星漢,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