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儒家之對話的理論探討已有所建樹,但實際步驟尚待加強,本書及《論語》《圣經(jīng)》對讀活動即是這一工程的重要嘗試。作者沉潛于《論語》與《圣經(jīng)》的妙語金句之中,對東西方的這兩大經(jīng)典做了獨特的對比與透視,相互參照,彼此發(fā)明,尤其力挺《論語》之普世價值。本書提供了經(jīng)典閱讀的新形式,也提供了耶儒對話的新文本。如果你熱愛中國文化,它會把你帶到耶儒對話之焦點與核心;如果你想了解西方思想底蘊,它又會是你有趣又有益的向?qū)c伴侶。 作者簡介: 石衡潭,湖南長沙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美國伯克利大學訪問學者,香港第三十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得主,超星學術(shù)視頻講員,現(xiàn)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從事基督教研究,副研究員。曾經(jīng)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學門》、《文化中國》等海內(nèi)外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專業(yè)論文、譯文三百余萬字。 主要著作有:《電影之于人生》(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獲第三十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電影之于人生二集》(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東風破——論語之另類解讀》(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自由與創(chuàng)造:別爾嘉耶夫宗教哲學導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光影中的信望愛》(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譯著有:《城邦:從古希臘到當代》(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入選《中華讀書報》2007年“圖書100佳”),《自由精神哲學》(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09年)。 所主講的“透過電影看人生”、“影視之于人生”與“《圣經(jīng)》《論語》對讀”系列講座已經(jīng)在海內(nèi)外進行三百多場,進入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fù)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建道神學院、臺灣中央大學、臺灣中原大學、馬來西亞圣經(jīng)神學院、中國油畫院、南方航空公司等著名學府與單位,并受到中國教育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山東電視臺、《環(huán)球時報》英文版、《天風》雜志、美國《僑報》、馬來西亞《亞洲時報》等海內(nèi)外媒體的大力報道。 石衡潭,湖南長沙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美國伯克利大學訪問學者,香港第三十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得主,超星學術(shù)視頻講員,現(xiàn)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從事基督教研究,副研究員。曾經(jīng)在《世界宗教研究》、《哲學門》、《文化中國》等海內(nèi)外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專業(yè)論文、譯文三百余萬字。 主要著作有:《電影之于人生》(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獲第三十屆湯清基督教文藝獎),《電影之于人生二集》(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東風破——論語之另類解讀》(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自由與創(chuàng)造:別爾嘉耶夫宗教哲學導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光影中的信望愛》(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譯著有:《城邦:從古希臘到當代》(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年,入選《中華讀書報》2007年“圖書100佳”),《自由精神哲學》(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09年)。 所主講的“透過電影看人生”、“影視之于人生”與“《圣經(jīng)》《論語》對讀”系列講座已經(jīng)在海內(nèi)外進行三百多場,進入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fù)旦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建道神學院、臺灣中央大學、臺灣中原大學、馬來西亞圣經(jīng)神學院、中國油畫院、南方航空公司等著名學府與單位,并受到中國教育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山東電視臺、《環(huán)球時報》英文版、《天風》雜志、美國《僑報》、馬來西亞《亞洲時報》等海內(nèi)外媒體的大力報道。 目錄: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一課:學習篇001 “學而時習之”與“天下萬務(wù)都有定時”002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二課:孝道篇017 1“孝為仁之本”與“要孝敬父母, 使你得福,在世長壽”018 2“大孝尊親”與“你要使父母歡喜”031 3“事父母幾諫”與“不要惹兒女的氣”040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三課:禮義篇051 “人而不仁,如禮何?”與“沒有愛, 我就算不得什么”052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四課:教育篇069 1抑由進求與耶穌答問070 2“吾與點也”與“你們說我是誰?”075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五課:修養(yǎng)篇083 1“有若無,實若虛”與“存心謙卑”084《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一課:學習篇001 “學而時習之”與“天下萬務(wù)都有定時”002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二課:孝道篇017 1“孝為仁之本”與“要孝敬父母, 使你得福,在世長壽”018 2“大孝尊親”與“你要使父母歡喜”031 3“事父母幾諫”與“不要惹兒女的氣”040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三課:禮義篇051 “人而不仁,如禮何?”與“沒有愛, 我就算不得什么”052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四課:教育篇069 1 抑由進求與耶穌答問070 2“吾與點也”與“你們說我是誰?”075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五課:修養(yǎng)篇083 1“有若無,實若虛”與“存心謙卑”084 2“吾無隱乎爾”與“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102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六課:處世篇113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 你們也要怎樣待人”114 2“以德報怨”與“愛你們的仇敵”124 3“鄉(xiāng)人皆好之”與“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 你們就有禍了”131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七課:交友篇141 1“無友不如己者”與“鐵磨鐵,磨出刃來”142 2“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與“凡遵行神旨意的人, 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153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八課:言語篇161 “一言而興邦”與“生死在舌頭的權(quán)下”162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九課:貧富篇183 1“曲肱而枕之”與“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184 2“不患寡而患不均”與“乃要均平”196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十課:仁愛篇207 “仁者愛人”與“愛人如己”208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十一課:智慧篇227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與“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228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十二課:志向篇243 “任重而道遠”與“向著標竿直跑”244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十三課:人性篇257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與“神造人原是正直, 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258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十四課:君子篇271 “君子—小人”與“義人—罪人”272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十五課:誠信篇293 “民無信不立”與“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294 《論語》《圣經(jīng)》對讀第十六課:天道篇305 1“與命與仁”與“愿你的國降臨”306 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與“離了我, 你們就不能作什么”319 參考書目329 附錄一332 基督徒如何讀《論語》332 附錄二337 從《孔子與道》開始的儒耶對話337 《孔子與道》338 《孔子與道》劇本部分經(jīng)文與文獻依據(jù)343 你的信,你的立344 在今天應(yīng)該如何開展“儒耶對話”?348 “儒耶對話”不是東西文化之爭 351 有關(guān)耶儒對話——致主內(nèi)肢體以及儒家諸位先生的公開信353 儒耶對話的艱難357 “基督教的中國化”還是“中國的基督化”?360 “儒耶之爭”和“儒墨斗法”,爭什么?斗什么?362 《孔子與道》之“道”367 附錄三374 左手《論語》,右手《圣經(jīng)》374 后記377 通觀全書,新解時有,新意迭出。這固然可歸因于作者視野之廣、用力之深。但是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作者的心正、意誠——這心正意誠的胸懷,是深信《論語》乃至儒學的精華具有普世的價值,是祈愿中華民族不但能繼承傳統(tǒng)的精華,更能在此全球化的時代開拓眼界,在此文化大交流的時代開闊心胸,從民族的文化和人類的宗教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吐故納新,獲取大營養(yǎng)、達致大融合、臻至新境界! ——何光滬(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對當今社會的了解以及對文化的掌握,是現(xiàn)代大多數(shù)基督徒和傳道人的弱項。我們所有的神學訓練課程,都偏重在對橋的彼端(圣經(jīng)和神學)的研究,而對橋的這一端(中國文化)的相關(guān)課程,卻往往是付諸闕如或只是點綴性的。不僅如此,目前在國內(nèi),這類書籍相當稀少。 ——莊祖鯤(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榮譽高級研究員) 石博士這一論著確實是從仁者的愛心和智者的慧心來為中國文化和基督教之間做修橋補路的工作。通觀全書,新解時有,新意迭出。這固然可歸因于作者視野之廣、用力之深。但是我想,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作者的心正、意誠——這心正意誠的胸懷,是深信《論語》乃至儒學的精華具有普世的價值,是祈愿中華民族不但能繼承傳統(tǒng)的精華,更能在此全球化的時代開拓眼界,在此文化大交流的時代開闊心胸,從民族的文化和人類的宗教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吐故納新,獲取大營養(yǎng)、達致大融合、臻至新境界! ——何光滬(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對當今社會的了解以及對文化的掌握,是現(xiàn)代大多數(shù)基督徒和傳道人的弱項。我們所有的神學訓練課程,都偏重在對橋的彼端(圣經(jīng)和神學)的研究,而對橋的這一端(中國文化)的相關(guān)課程,卻往往是付諸闕如或只是點綴性的。不僅如此,目前在國內(nèi),這類書籍相當稀少。 ——莊祖鯤(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榮譽高級研究員) 石博士這一論著確實是從仁者的愛心和智者的慧心來為中國文化和基督教之間做修橋補路的工作。 ——王志勇(美國長老會主恩基督教會主任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