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個故事,改編自16部佛經,蘊含49個人生主題,譬如快樂、恐懼、命運、時機、誘惑、錯位、迷失、擁有……故事既保留了精妙佛理,又添加了現(xiàn)代元素,恰如溫和的白粥,淡而暖心,回味無窮。 作者簡介: 釋戒嗔,講述禪味故事和佛經故事的神秘小和尚,2007年4月觸網(wǎng),首次在天涯發(fā)帖,迅速紅遍網(wǎng)絡。寫作多年,釋戒嗔僅以文字示人,大量媒體追訪,卻從不現(xiàn)身。其高調播法、低調做人的做法深受贊譽,被讀者稱為“中國版一休”、“史上最紅小和尚”。 其文既有佛禪深意,又不脫塵世生趣。先后有《小和尚的白粥館》系列圖書,在大陸和臺灣地區(qū)均成為暢銷書,亦有韓文版、泰文版等近十個海外版本,在國外引起轟動。 目錄: 第01個脫衣服的勇氣 第02個最不稱職的御醫(yī) 第03個何戒煙施主的姻緣 第04個放牛娃的心愿 第05個怎么在神的面前撒謊 第06個完好的驢皮 第07個喜歡暗訪的皇帝 第08個鞋匠與國王的快樂 第09個被迫在群臣面前裸體的皇帝 第10個說說和尚為什么不能吃晚飯 第11個佛經里的空城計 第12個偷竊皇宮的小偷 第13個被刁難的牧童 第14個陳員外和辣椒大師 第15個最會賭博的皇后第01個脫衣服的勇氣 第02個最不稱職的御醫(yī) 第03個何戒煙施主的姻緣 第04個放牛娃的心愿 第05個怎么在神的面前撒謊 第06個完好的驢皮 第07個喜歡暗訪的皇帝 第08個鞋匠與國王的快樂 第09個被迫在群臣面前裸體的皇帝 第10個說說和尚為什么不能吃晚飯 第11個佛經里的空城計 第12個偷竊皇宮的小偷 第13個被刁難的牧童 第14個陳員外和辣椒大師 第15個最會賭博的皇后 第16個初戀失敗的國王 第17個小石牛 第18個世界上最小氣的財主 第19個最合理的遺產分配 第20個外甥是如何搶舅舅生意的 第21個摘果子的方法 第22個佛祖也不會保佑的事情 第23個破產的稱伽拔咤 第24個松寺的高僧 第25個曾經失明的模范夫妻 第26個食神的花生米 第27個拋棄老人的國家 第28個希望中的小胖孩 第29個減肥的戒言 第30個棉花主與長工 第31個被誘惑的畫師 第32個舍利子也可以生長在狗身上 第33個半夜遇見鬼該怎么辦 第34個雜役是如何打敗高僧的 第35個愛吹牛的聰明人 第36個苦練跆拳道的跟班 第37個撿到黃金的農戶 第38個一串葡萄的布施 第39個燒佛的禪師 第40個被欺騙的大力士 第41個我們?yōu)楹我氲鬲z 第42個靠死老鼠發(fā)家的乞丐 第43個改邪歸正的國王 第44個最美味的調味品 第45個麻布與絲綢 第46個最好的遺產 第47個偷金子的商人 第48個我們要怎樣承受委屈 第49個佛經里的婆媳大戰(zhàn) 后記一個人的失敗 附錄佛經原典這本書是心靈不夠安定的現(xiàn)代人,最需要的一味良方。 ——蔡志忠
閱讀小和尚的文章,就像品嘗一碗白米粥或一杯白開水,剛開始清淡無味,然后單純的后勁卻令人回味無窮。 ——美國《世界日報》 誰在那白粥館里講故事,中國版“一休”人氣旺到爆。 ——日本《RecordChina》 22歲摩登比丘網(wǎng)絡弘揚佛法說故事弘佛法搭配漫畫易了解。這本書是心靈不夠安定的現(xiàn)代人,最需要的一味良方。 ——蔡志忠 閱讀小和尚的文章,就像品嘗一碗白米粥或一杯白開水,剛開始清淡無味,然后單純的后勁卻令人回味無窮。 ——美國《世界日報》 誰在那白粥館里講故事,中國版“一休”人氣旺到爆。 ——日本《RecordChina》 22歲摩登比丘網(wǎng)絡弘揚佛法說故事弘佛法搭配漫畫易了解。 ——臺灣《臺視新聞》 兩碗白粥濟眾生,三問出身無處尋。 ——《廈門日報》希望中的小胖孩 第二十八個故事說的是希望,取自《六度集經》。 從前有一群住在山里的賊人,靠綁票勒索和販賣人口為生。他們居住的那座山附近有個風景秀美的小鎮(zhèn),因為環(huán)境好,小鎮(zhèn)上住著不少從外地搬遷過來的富人。 賊人們瞄上了這群富戶,想從他們身上弄些錢過來。經過仔細的策劃,他們覺得還是干老本行綁票比較熟練,可是賊人們又考慮到直接綁架大人的風險還是大了些,抓捕他們的時候,可能會遭遇抵抗,萬一其中有一兩個是在少林寺學過藝的,搞不好得不償失,于是他們就把目光轉向這些人家的孩子。 賊人們在鎮(zhèn)中埋伏了好幾天,趁著孩子們在外面游戲的時候,迅速出手,一口氣抓走了十幾個孩子。 賊人們把孩子們帶回山上,然后把他們關在籠子里。當然,他們本來也不想過分地虐待孩子們,只是房價不便宜,山里的產業(yè)也不多,本身住得也挺緊張,所以只能把外來人口關在籠子里了。 綁架的事情其實他們已經做過很多次了,賊人們的CEO翻出以前的勒索信,然后直接改個名字就送往鎮(zhèn)上了。 然后,賊人CEO對小孩子們說:“孩子們,現(xiàn)在我們的勒索信已經送到你們父母那里了,等到他們送來贖金后,我就把你們賣到外地去,你們最好乖一點,到時候可以找個好人家給你們! 孩子們都嚇得大哭,有一個胖胖的小孩問:“大叔呀,你都收了我們父母的錢了,干嗎還要賣我們呀?” 賊人CEO說:“你們笨了吧,因為在綁架的過程中你們已經看到了我的臉,要是放你們回去,你們畫了我的畫像,在鎮(zhèn)上通緝我的話,以后我吃完晚飯就不能去鎮(zhèn)上散步了! 賊人CEO嘆了口氣又說:“我承認,本來我是可以帶著面具去抓你們的,但是我不想讓面具遮住我?guī)洑獾哪槨D銈兛梢怨肿约好,也可以怪老天為什么把大叔我生得這么帥,其實我也不想的! 孩子們哭得更厲害了,賊群中有一個看得不好受了,便偷偷地跑去問賊人CEO,他說:“大哥呀,你有沒有覺得如果我們收了錢不放人的話,會影響我們的名聲和做賊的品牌呀?” 賊人CEO笑著說:“這個問題我早就想過了,可是我發(fā)現(xiàn)了,我們的名聲已經差得不能更差了,怎么做都不會變得更差了! 賊人走后,小孩子們一起痛哭起來,胖小孩說:“兄弟們,看來這些賊人不靠譜,我們只好自己想辦法了! 其他小孩子們哭得更厲害了,他們說:“我們有什么辦法?我們只是小孩子呀!” 胖小孩觀察了一下四周的籠子,只有關自己的籠子中間一個鐵條的間隔比較大,他用手拉拉鐵條,非常牢固,完全拉不動,用頭探探位置,居然可以把頭伸出去,可是自己太胖了,身體就卡住了。 胖小孩心中有了主意,他也沒有告訴別人自己的想法,只是吃晚飯的時候,伙伴們都吃了,他卻倒在籠子里睡覺。 整整一天過去了,胖小孩一點飯都沒有吃,最后伙伴們都看不下去了,他們說:“小胖呀,雖然現(xiàn)在的情況很不樂觀,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呀,能快活地過一天便是一天吧,你也別絕食呀! 到了第二天,連賊人CEO都聽說了有個小孩子絕食的消息,他氣得沖到籠子前說:“小家伙,你不要犯倔,你要再不好好吃飯,這個月的小紅花,我一朵都不給你!” 小胖孩不說話,因為餓得太厲害,不想說話。 賊人CEO發(fā)了一會兒脾氣便離開了,小胖孩挑了些熱量不高的食物吃,怎么也要保證維持基本生理需要的能量呀。 為了不讓賊人們太過關注他,他趁著沒有人看守的時候,把食物偷偷地扔到隔壁籠子。 小胖孩一連餓了三天,又試驗了幾次是否能逃出去,可結果還是卡在肚子上。 小胖孩餓得頭暈眼花,幾次想放棄,可是他不停地告訴自己:可以的,可以的,我是可以的。每到信心崩潰的邊緣,他就拿一些減肥成功人士的例子來鼓勵自己,比如那個叫什么堅強的兄弟,記得他花了三十六天時間,體重從三百斤變成了一百斤。 到了第六天,夜深無人的時候,已經變成了小瘦子的小胖孩成功地逃了出去。他趁著夜色逃回鎮(zhèn)上,找到了父親,找到了附近各地聚集過來的捕快們。 趁著夜色的掩護,捕快軍團一舉抓獲了群賊,那些被關押的孩子們也被解救了出來。 我們認為這世間有些路是無法走通的,那便是我們所謂的絕路。 而事實上,我們足下密布的道路,有多少是真正的無路可走呢? 我們時常用絕望封閉了本該屬于我們的路,把通途變成了止徑。 無論我們有怎樣的遭遇,或者被激流沖擊了多少次,我們需要堅信的是: 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絕望的人。 佛經里的婆媳大戰(zhàn) 第四十九個故事說的是果報,取自《雜寶藏經》。 曾經有個婆婆,為人正直,她的兒媳婦品行不太好,在家里不尊重老人,在外面也偷雞摸狗的。婆婆總想糾正兒媳的過錯,所以,經常會管著自己的兒媳。 兒媳非常不高興,不但不改變自己的行為,還找出各種理由和婆婆斗爭。于是兩人關系越來越差,任何一點小事都可以成為爆發(fā)家庭戰(zhàn)爭的導火索。 有一次,在兩人又一次爆發(fā)大戰(zhàn)之后,兒媳心中起了邪念。她想婆婆真討厭,再不能這樣繼續(xù)忍受下去了,如果想一了百了,最好的方法就是永遠除去婆婆?墒瞧牌女吘故羌依锏拈L輩,不可能明目張膽地趕出去,只能暗下毒手了。 兒媳準備實施自己的邪惡計劃,可是為了日后不被人懷疑,她決定先對婆婆采取懷柔政策,至少在外人面前制造點婆媳和睦相處的假象,這樣以后婆婆出了意外,別人也不會懷疑她了。 就這樣,兒媳忽然變了,從前斤斤計較的她,變得寬容了。那段時間,婆婆只要一提意見,兒媳也不像以前那樣置之不理了,幾乎是婆婆一說,她這邊立刻就改正了。 至于被外人詬病的小偷小摸行為,兒媳也改了,甚至是在路上撿到了一文錢,她也要去交給捕快叔叔。 婆婆雖然有些不習慣兒媳近乎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不過心里還是認可的。正所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這個國家有個邪惡的宗教,宗教里有一種說法:如果想上天堂,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懸崖上跳下去,或者自己跳進火堆里。 這個邪教名聲很差,基本上沒有多少人相信他們的說法。 兒媳所打的主意就是這個,她想趁著自己丈夫外出的時候,把婆婆帶到懸崖推下去,等丈夫回來,自己可以抵賴說婆婆是被邪教誤導了。兒媳的計劃很完美,因為以她現(xiàn)在對老人的孝敬程度,不會有多少人懷疑她。 機會很快就來了,這天丈夫外出了,兒媳便開始實施自己的計劃了。她以踏青的理由把婆婆騙到了郊外,然后趁著婆婆不注意,一下子把她推下了懸崖。 兒媳開心地回到家,然后準備了不少道具,比如紙巾、手帕等,等丈夫回到了家,兒媳便一邊哭一邊敘述她編造的故事。她說那天婆婆不知道怎么受了誤導,一定要跳懸崖,自己拉了她很久,可是最后,婆婆還是強行跳了懸崖。 兒子很難過,但是他絲毫也沒有懷疑自己的妻子,畢竟最近一段時間,媳婦的孝順和守禮,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再說被推下山崖的婆婆,也是命不該絕,她沒有掉到懸崖底,而是掛在距離山頂不遠的一棵樹上了。婆婆很失望,終于明白了兒媳這段時間一直是在偽裝。 婆婆年紀雖然不小了,可是平日在家里也時常勞動,所以身體還不錯,她艱難地爬了上來。 因為花了不少力氣,婆婆累得靠在懸崖邊的樹上休息,忽然附近傳來一陣很嘈雜的人聲。婆婆想,這么晚了,不要遇到不懷好意的人,于是趕快在一棵大樹后藏了起來。 人聲來自一伙強盜,這群強盜最近打劫了不少人,這次準備趁著晚上找個僻靜的地方分贓。 但是贓物很多,強盜們分著分著就吵了起來。強盜頭子很郁悶,本來大家分東西也是好事,但是吵架就不太好了,再繼續(xù)分下去,非出事不可。 強盜頭子停止了分贓物的計劃,他決定明天去鎮(zhèn)上抓個當鋪的伙計來,讓他把財產的價值鑒定好了再分,這樣大家也就沒有那么多矛盾了。 強盜們都覺得這是個不錯的點子,于是找了個隱蔽的地方挖了個坑,把財物藏了起來,然后一群人便離開了。 婆婆一直躲在樹后,她不敢亂動,知道自己的處境非常危險,如果被窮兇極惡的強盜發(fā)現(xiàn),那就死定了。 婆婆等強盜們離開后,來到剛才強盜們藏寶的地方,把財寶又挖了出來,財物多得讓她吃驚,她從中挑了一些最值錢的東西便回家了。 婆婆回到家,把兒媳嚇壞了,婆婆不動聲色,只是把財寶拿了出來。 兒子和兒媳都很吃驚,特別是兒媳,害怕中帶著疑惑,訕訕地問婆婆東西的來歷,婆婆諷刺她說:“我去了天堂,那邊的條件太好了,不過他們沒有留我太久,只是給了一些他們的零花錢! 因為婆婆帶回了財物,兒媳完全相信了她的話,她心想:“原來鎮(zhèn)里的大仙們說的是對的,真的有天堂呀! 過了幾天,兒媳找了一個機會溜了出去,非常勇敢地從懸崖上跳了下去。 肆意放縱的火,灼傷了別人,一樣會燒到自己的足下。 我們常常因為懲戒來得太遲,就忽視了果報的力量。 很少人意識到,錯誤的舉動帶來的只能是眼前的利益。 而最終,需要承擔的是我們的未來,而起因卻是我們曾經的過錯。 燒佛的禪師 曾經有人寫信給戒嗔,她說自己無意間把一個在寺廟里開過光的佛像摔成了兩半。 施主摔壞了佛像后,心里很難受,想咨詢一下,這種情況會不會有什么惡果?今后下雨天出門要不要帶個避雷針什么的。 在這里戒嗔想說,別擔心,如果非惡意摔壞佛像都要受到懲罰的話,那佛祖也太不仁慈了。 關于避雷針的事情,戒嗔友情提示一下,避雷針實際上起的是引雷的效果。如果施主覺得摔壞佛像心里太歉疚,想處罰一下自己的話,那就只管帶吧。 在絕大多數(shù)人心中,佛像應該是神圣的,損壞佛像應該是一種罪過。其實,曾經有一個和尚故意燒毀了佛像。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唐憲宗年間,也就是一千兩百年前。在這一年,河南鄧州有個讀書人,準備去長安趕考。要知道,那時候的中國對于讀書人來說,就業(yè)的渠道非常窄,讀書人最大的夢想就是考上科舉,去做官。 那天,讀書人寄宿在一家客棧里,到了晚上,他忽然做了個夢,夢見屋子里都是白光。 讀書人醒來后,對夢境很有疑惑,恰好遇到了一位禪師,于是讀書人便向禪師求解。 禪師問他:“你準備去做什么?” 讀書人說:“我去考試,考上了就能當官了! 禪師說:“考官還不如去考佛呢!” 考佛?讀書人從來沒有聽過這種說法,于是大感興趣,和禪師多聊了幾句。也許是考試的壓力太大,又或許是禪師的口才太好,這個讀書人在這一天做了一件改變自己一生命運的事情。 他決定不去考科舉,改去當和尚了。 這個讀書人就是后來非常非常著名的丹霞天然禪師。 丹霞禪師可不是一名傳統(tǒng)意義上的和尚,他有過很多嚇壞同行的事跡。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莫過于丹霞禪師和另一位修道之人一起外出,兩人經過一條小河,小河并不寬,所以河上也沒有船只和橋,來來往往的路人都是赤足從水中走過。 有個端莊美麗的女子,站在河邊徘徊。原來女子想過河,可是打扮得又太正式了,生怕過河的時候弄亂弄臟了自己的衣飾。 丹霞禪師看出了女子的心事,當著同行的和尚的面,把她抱過了河。 這個行為把同行的和尚嚇得面紅耳赤,要知道守色戒是和尚的基本原則,即便想一想都是犯戒,何況這樣的密切接觸。 到了晚上,同行的和尚對丹霞禪師說:“丹霞呀,你今天的行為是不對的,被施主們看到后影響很不好! 丹霞禪師說:“什么事情呀?” 同行的和尚害羞得臉都紅了,說:“就是白天的那位女施主,你抱著過河的女施主呀。” 丹霞禪師笑著說:“我已經放下了,為什么你還抱著不放呢?” 后來,丹霞禪師抱女施主過河的事情被越傳越廣,幾乎成為了禪宗里最經典的一個公案。其實,在丹霞禪師身上發(fā)生的另一件事情也相當有趣。 那是一個冬天,丹霞禪師來到了洛陽的慧林寺。這一天,天忽然特別冷,丹霞禪師也沒有帶著太多衣服,他感到格外冷,所以跑到寺院里躲避風寒。但是效果并不顯著,丹霞禪師還是感到很冷。他環(huán)顧周圍,想看看有沒有東西可以取暖。讓禪師失望的是,殿里沒有什么可以利用了。 此時,禪師的目光落到了殿里的佛像上。這個佛像是木頭制的,雖然有點舊舊的,但是看起來很好燒的樣子,于是禪師伸手把佛像拿了下來,生起一堆火,燒了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慧林寺的和尚恰好從外面進來,看到丹霞禪師正在悠閑地烤火,也想湊過來一起取取暖。 和尚靠近火堆,忽然看到生火的材料做工很精致,不由得湊過去想仔細看看,一看著實嚇了一跳,因為火堆里居然是佛像,而且只剩下了半個。 這個和尚很生氣,對丹霞禪師說:“你,你,你怎么可以這樣!” 有必要解釋一下,這個和尚并不是口吃,而是太生氣了,所以話都說不清楚了。因為在他的心目中,焚燒佛祖像的行為,實在太令人發(fā)指了。 丹霞禪師看看慧林寺里的和尚,非常非常鎮(zhèn)定地說:“我在燒舍利子! 和尚雖然很老實,但并不是傻瓜,而丹霞禪師所說的理由太不高明,一聽就是狡辯。 和尚又難過又生氣,反駁說:“木佛怎么會有舍利子?” 丹霞禪師說:“既然沒有舍利子,我燒了又有什么關系呢?” 禪宗里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就拿丹霞禪師身上發(fā)生的兩件事情來看,便很值得玩味。 我們習慣把信仰放置在形式上,懂得拜佛的人,遠遠大于愿意學佛的人。 我們尊重形式,可到頭來卻變成了拘泥于形式。 虔誠的姿勢和大把的香火錢并不能說明你的佛心。 香煙繚繞的佛堂帶來的滿足,其實只是虛幻的。 也許去除了偶像的崇拜,我們才能了解佛的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