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40堂哲學公開課


作者:沃伯頓,肖聿     整理日期:2014-03-20 09:59:48

本書是一部生動的西方哲學小史。作者選取了50多位重要的思想家,從“提問的人”蘇格拉底到“現代牛虻”彼得·辛格,介紹了他們對人類思想的主要貢獻,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學發(fā)展的脈絡與探討的主要問題,如我們應該怎樣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們如何認識外部世界,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道德等。這里沒有抽象的哲學概念、難懂的哲學理論,而是充滿了思想家們那妙趣橫生甚至離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沒有失去哲學的本質,那就是引導我們像哲學家們那樣思考、爭論、論證和質疑。
  作者簡介:
     奈杰爾·沃伯頓(NigelWarburton)
     英國開放大學(OpenUniversity)哲學教授。他從不同角度介紹西方哲學的多部入門著作一直暢銷不衰:闡釋西方哲學主要問題的《哲學的門檻:寫給所有人的簡明西方哲學》(Philosophy:TheBasics)出版近20年來。不斷再版重;講解27部西方哲學名著的《從(理想國)到(正義論)》(Philosophy:TheClassics)--書已出版至第四版;介紹哲學思維方法的《從A想到2》(ThinkingfromA—Z)一書已出版第三版。他還編寫了多部哲學教材:《哲學:基本讀本》(Philosophy:BasicReadings),《政治哲學讀本》(ReadingPoliticalPhilosophy),《哲學:學習指南》(Philosophy:TheEssenf『afStudyGuide)。
  目錄:
  譯序
1提問的人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2真正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
3我們一無所知
庇羅
4學園之路
伊壁鳩魯
5學會堅忍
埃皮克提圖、西塞羅、塞內加
6誰拉著我們的線?
奧古斯丁
7哲學的慰藉
波伊提烏譯序
  1提問的人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2真正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
  3我們一無所知
  庇羅
  4學園之路
  伊壁鳩魯
  5學會堅忍
  埃皮克提圖、西塞羅、塞內加
  6誰拉著我們的線?
  奧古斯丁
  7哲學的慰藉
  波伊提烏
  8完美的島嶼
  安塞姆和阿奎那……提問的人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大約兩千四百年前,有個人在雅典被處死了,因為他提問太多。蘇格拉底以前也有哲學家,但真正的哲學卻正是從蘇格拉底開始的。若說哲學也有守護神,那就是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鼻梁扁平,身材矮胖,怪模怪樣,似乎上天沒有把他裝配妥當。他雖然體貌丑陋,又不講衛(wèi)生,卻具有非凡的魅力和出類拔萃的頭腦。每個雅典人都認為蘇格拉底舉世無雙,后世也不大可能再出現他那樣的人。他獨一無二,卻令人極為惱火。他把自己看作一只馬蠅,生著骯臟的尖嘴——或者說,一只牛虻。牛虻非常惹人討厭,卻不會造成重傷。并非每個雅典人都喜歡蘇格拉底。一些人喜歡他;另一些人則把他看作危險分子。
   他年輕時曾是勇敢的士兵,投入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與斯巴達人及其同盟作戰(zhàn)。人到中年,他游走于雅典的市集,常常攔住人們,向他們提出難以作答的問題。從大體上說,這就是他做的全部事情。但他提出的問題都十分犀利。它們看似直截了當,其實并不如此。
   其中一例是他與尤西德姆斯的交談。蘇格拉底問:欺騙是不是惡德?尤西德姆斯答道:欺騙當然是惡德。蘇格拉底又問:你的朋友十分絕望,意欲自殺,你偷走他的刀,這是不是欺騙行為?這當然是欺騙行為。但這么做是道德的,并非不道德,難道不是么?這是做好事,不是做壞事——盡管這是欺騙行為。“不錯,”尤西德姆斯答道,他此刻已經糊涂了。尤西德姆斯認為“欺騙是惡德”,但蘇格拉底舉出了一個機智的反例,證明了這種普遍觀點并不適用于判斷一切情況。尤西德姆斯此前還不理解這一點。
   蘇格拉底一次次地證明:他在市集上見到的人,其實并不真正懂得他們自以為懂得的東西。一位將軍與蘇格拉底對話,滿以為自己懂得什么是“勇氣”,但20分鐘之后,卻一頭霧水地走掉了。這種體驗想必會令人難堪,蘇格拉底很喜歡揭露人們真正懂得的事物的局限,很喜歡質疑人們作為人生依據的那些假定。與蘇格拉底的交談結束時,人人都明白了自己知之甚少,蘇格拉底把這視為自己的成功。這比另一種情況好多了,那就是:你一直自以為懂,其實你并不懂。
   當時,雅典的富人常讓自己的兒子拜詭辯派哲學家為師。詭辯派哲學家們是聰明的教師,訓練弟子掌握演說術,收費很高。相反,蘇格拉底的教學卻分文不取。他的確說過,他一無所知,怎么能教學生?但這并沒阻止學生紛紛投奔他,聆聽他的談話。這使詭辯派哲學家很不喜歡他。
   有一天,他的朋友凱勒豐(Chaerophon)去見特爾斐阿波羅神廟的神諭者。那神諭者是個聰明的老婦,是女先知,能回答拜訪者的一切問題。她的回答通常是謎語。凱勒豐問:“世上有誰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女先知答道:“世上無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
   凱勒豐將這個神諭告訴給了蘇格拉底,后者最初并不相信。這個神諭的確使他困惑,他想:“我所知甚少,怎會是雅典最有智慧者?”他用了許多年的時間向眾人提問,意在找到比他更聰明的人。他終于理解了這個神諭的含義,知道了那位女先知所言不假。很多人都懂得自己從事的事情——木匠懂得木工,士兵懂得作戰(zhàn)。但其中沒有一個人具備真正的智慧。他們并不真懂他們談論的事情。
   “哲學”(philosophy)一詞來自希臘語,其意為“愛智慧”。本書簡述的西方哲學傳統(tǒng),從古代希臘傳到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地方,間或也得到東方思想的滋養(yǎng)。哲學判斷智慧,靠的是爭論、辯論和提問,而不靠盲目地相信事物(僅僅因為某個大人物告訴你它們是真的,你就深信不疑)。蘇格拉底認為,智慧不是知道很多事實,也不是知道如何做事。智慧意味著理解我們生存的真實狀況,包括理解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如今的哲學家們,多少全都在做蘇格拉底當年做的事情:提出難以作答的問題,尋找理由和證據,力圖回答一些最重大的問題——我們對自己提出這些問題,追問現實的本質,追問我們該怎樣生活。不過,當代哲學家們卻與蘇格拉底不同,因為他們能以將近兩千五百年前的哲學思想為基礎,從中受益。本書考察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一些最重要的思想家的思想,這個傳統(tǒng)始于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大智慧,來自他一直不斷地提問,來自他一向樂于為自己的思想爭辯。他說,唯有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才有價值。未經檢查的生存適于牲畜,卻不適于人類。
   蘇格拉底不肯寫下任何文字,這在哲學家并不常見。他認為,說話遠勝于寫作。書面文字不能做出反駁;你若不理解書面文字,它們也不能為你解釋。他說,面對面的交談要好得多。在交談中,我們能顧及對方的性格,因人制宜,傳達我們的信息。由于蘇格拉底不肯寫作,我們大多是通過其著名弟子柏拉圖的著作,才了解了這位偉人的大部分思想和論辯。柏拉圖寫下了蘇格拉底與一些被他提問者的一系列對話。這些對話被稱為《柏拉圖對話錄》,既是哲學杰作,又是文學杰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柏拉圖就是他那個時代的莎士比亞。閱讀了這些《對話》,我們大致了解了蘇格拉底,知道了他有多么聰明,有多么氣人。
   其實,真正的蘇格拉底大概不會像柏拉圖筆下那么直言不諱,因為我們一直未弄清一點:柏拉圖寫下的,究竟是蘇格拉底的原話還是柏拉圖本人的思想?他是否借他所謂的“蘇格拉底”之口,說出了自己要說的話?
   人們認為,《柏拉圖對話錄》的一些思想不是蘇格拉底的,而是柏拉圖的,其中之一是:世界根本不像它顯示出來的那樣。外表和真實之間存在著重大差別。我們很多人都把外表誤解為真實。我們以為自己理解真實,其實并不理解。柏拉圖認為,唯有哲學家才能理解世界的真正本質。哲學家發(fā)現了真實的本質,靠的是思考,而不是他們的感覺。
   為論證這一點,柏拉圖描述了一個山洞。那個想象出的山洞里,一群人被鎖鏈鎖著,面向洞壁。他們看見洞壁上有閃動的影子,便以為它們是真的。其實它們不是。這些人見到的,是他們身后的物體被火把映出的影子。這些人一生都以為,洞壁上的投影就是真實世界。后來,其中一人掙脫了鎖鏈,把身子轉向了火把。最初,他的眼睛還看不清楚,接著便看清了自己所在的地方。他蹣跚地走出山洞,終于見到了太陽。他又回到山洞中,里面的人都不相信他禁不住告訴他們的外面的世界。這個掙脫鎖鏈、獲得了自由的人就像哲學家。他看到了外表后面的東西。普通人對真實幾乎一無所知,因為他們只滿足于觀看眼前的東西,而不去思考那些東西的內部。但外表卻是騙人的。他們見到的只是影子,不是真實。
   這個山洞的故事,后來生發(fā)出了所謂“柏拉圖理式論”(Plato’sTheoryofForms)。要理解這個理論,最容易的辦法是用實例說明。想想你在生活里見過的所有圓形。其中有完美的圓形么?沒有。沒有一個圓形絕對完美。完美的圓形,其圓周上的每一個點與圓心的距離都完全相等。真實的圓形絕不會如此。但你知道我所說的“完美的圓形”是什么意思。那么,什么是完美的圓形呢?柏拉圖會說,完美圓形的理念(Idea)就是圓的“理式”(Form)。你若想理解圓形,那么,你一心思考的便應當是圓的“理式”,而不是你畫出來的、憑你的視覺看到的圓形(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都不完美)。柏拉圖還認為,你若想理解什么是善,你一心思考的就應當是善的“理式”,而不是你目睹的善的個別事例。哲學家們最適于抽象地思考“理式”;平常人通過感覺了解世界,被引入了歧途。
   哲學家很善于思考什么是真實,因此,柏拉圖認為他們應當成為國家的主宰,掌握一切政治權力。柏拉圖在他最著名的著作《理想國》(TheRepublic)里,描述了一個理想的完美社會。哲學家在其中位居頂端,并能得到特殊的教育;但他們會為了自己治理的公民犧牲自己的快樂。哲學家下面是軍人,他們接受訓練以保衛(wèi)國家;軍人下面是勞動者。這三類人群處于完美的平衡。柏拉圖認為,這種完美平衡,應像完美平靜的頭腦與四肢對情感和欲望的控制。遺憾的是,他這個社會模型與民主制大相徑庭,會將人們置于眾多謊言與強權的聯合支配之下。柏拉圖想取締大部分藝術,因為他認為藝術表現的真實是假的。畫家描繪事物的外表,但外表卻會使人們誤解“理式”。在柏拉圖的理想國里,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自上而下的嚴格控制。那樣的國家,今天會被叫做極權國家。柏拉圖認為,允許民眾投票選舉,就是允許乘客駕駛航船——讓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做主宰,則更有益處。
   公元五世紀的雅典人,與柏拉圖《理想國》中設想的公民大不相同。他們崇尚民主制,盡管只有10%的人口享有選舉權。例如,女人和奴隸就被自行排除在了有權參加選舉者之外。但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并精心建立了一種通過抽簽選舉的制度,保證了每個人在影響政治決策方面機會均等。
   從總體上說,雅典人對蘇格拉底的評價,并不像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的評價那么高,遠非如此。很多雅典人都把蘇格拉底看作危險分子,蓄意顛覆政府。公元前399年,年屆七旬的蘇格拉底被雅典人梅列圖斯(Meletus)告上了法庭。梅列圖斯指控蘇格拉底藐視雅典人的眾神、宣傳他的幾個新神明。梅列圖斯說,蘇格拉底教唆雅典青年為非作歹,慫恿他們反抗權威。這些都是非常嚴重的指控。我們現在很難知道這些指控是否屬實。蘇格拉底也許真的反對他的學生遵奉國教,一些證據也表明他很樂于嘲諷雅典的民主制。這與他的性格一致。很多雅典人都相信對蘇格拉底的指控,這是不爭的事實。
   雅典人以投票決定蘇格拉底是否有罪。組成大陪審團的501位公民中,認為蘇格拉底有罪的人剛過半數。蘇格拉底被判了死刑。蘇格拉底若是愿意,他本來可以演說一番,使自己免于死刑。相反,蘇格拉底不負“牛虻”之名,使雅典人更加惱火。他說自己毫無過錯,而雅典人本該獎勵他,為他提供免費餐飯,而不該懲罰他。蘇格拉底這番話,自然未被雅典人接受。
   處死蘇格拉底的方法是強迫他喝下毒芹酒。毒芹是一種植物,能漸漸地麻痹人體。蘇格拉底向妻子和三個兒子告別后,把學生們叫到了身旁。即便他能選擇保持沉默、平靜地生活,而不再提出難以作答的問題,他也不會選擇前者。他寧愿死,也不肯沉默。他內心的聲音告訴他應當不斷地質疑一切,他不能違背這個使命。他喝了那杯毒酒,很快死去了。
   但是,蘇格拉底卻在柏拉圖的《對話錄》里活了下來。這個難以對付的人始終都在提問,寧死都不肯停止思考事物的真正本質,鼓舞了后世的哲學家。
   蘇格拉底直接影響了他周圍的人。柏拉圖在他這位老師死后,繼續(xù)以蘇格拉底的精神教導學生。到那時為止,柏拉圖最著名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他是一位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大不相同的思想家。





上一本:中國人的道德前景 下一本:去圣乃得真孔子:論語縱橫讀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40堂哲學公開課的作者是沃伯頓,肖聿,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