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具有權(quán)威性和綜合性的單卷本哲學史,充分體現(xiàn)了牛津版思想史著作的特點。該書包括古代哲學、中世紀哲學、從笛卡兒到康德的近代哲學、康德之后的歐洲大陸哲學、從密爾到維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學以及西方政治哲學。其作者皆為一流的哲學史家,以清晰精練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勾勒了博大精深的西方哲學的歷程和重要思想。與充斥著“柏拉圖說……”、“康德說……”的常見敘事方式不同,本書著重嚴格而清晰的分析,對厭倦了教科書式的表述方式的讀者來說是相當有益的讀物。無論是對思想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還是專業(yè)學者,都會從中汲取到知識和靈感。 作者簡介: 安東尼肯尼(AnthonyKenny)爵士系牛津大學常務副校長,曾任貝列爾學院(BalliolCollege)院長和羅德學院(RhodesHouse)院長。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肯尼一直是牛津大學哲學系成員,北且是許多美國大學的客座教授。他是英國科學院前任主席和英國圖書館館長。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古代哲學斯蒂芬克拉克 開端 受神靈啟示的思想家 智者運動 神圣的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的綜合? 斯多亞派、伊壁鳩魯主義者與漫游的賢哲 從懷疑到教條 異教的潛在價值 第二章中世紀哲學保羅文森特斯佩德 希臘哲學的影響 奧古斯丁 波愛修 偽狄奧尼西與約翰司各特愛留根納前言 第一章古代哲學斯蒂芬克拉克 開端 受神靈啟示的思想家 智者運動 神圣的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的綜合? 斯多亞派、伊壁鳩魯主義者與漫游的賢哲 從懷疑到教條 異教的潛在價值 第二章中世紀哲學保羅文森特斯佩德 希臘哲學的影響 奧古斯丁 波愛修 偽狄奧尼西與約翰司各特愛留根納 坎特伯雷的安瑟爾謨 十二世紀 奧古斯丁主義的學說綜合體 托馬斯阿奎那 波納文圖拉 共相、個體化、統(tǒng)一與區(qū)分 阿維森納的影響 約翰鄧斯司各特 奧卡姆的威廉 超越亞里士多德 第三章從笛卡兒到康德安東尼肯尼 笛卡兒 洛克與天賦觀念 巴克萊與抽象概念 斯賓諾莎與一元論 萊布尼茨與邏輯 休謨 康德的批判事業(yè) 第四章大陸哲學:從費希特到薩特羅杰斯克魯頓 費希特 謝林與席勒 黑格爾 馬克思 叔本華 尼采 克爾愷郭爾 柏格森 克羅齊 布倫坦諾 胡塞爾與狄爾泰 海德格爾 薩特 第五章從密爾到維特根斯坦大衛(wèi)皮爾斯、安東尼肯尼 約翰斯圖亞特密爾的經(jīng)驗主義 弗雷格與數(shù)理邏輯 弗雷格的邏輯哲學 弗雷格的數(shù)學哲學 羅素悖論與類型論 語言分析 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 維也納學派 后期維特根斯坦 第六章政治哲學安東尼奎因頓 導論 希臘與羅馬 中世紀 早期近代世界 十八世紀 十九世紀 二十世紀 結(jié)束語 編后記安東尼肯尼 大事年表 譯后記 哲學史與其他任何研究的歷史皆不同類。這是因為哲學本身作為一門學科,并無同類,它類似科學和藝術(shù),卻并不與二者并駕齊驅(qū)。 哲學之類似于科學,在于哲學家就像化學家或氣象學家那樣,加入了追求真理的行列,希望有所發(fā)現(xiàn)。但是,哲學的經(jīng)典卻并不因為后來的研究而褪色,而即便是那些最偉大的科學家,其著作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陳舊過時,F(xiàn)在研究行星的人沒有誰會去讀托勒密(Ptolemy),但讀柏拉圖(Plato)卻不需要成為古文物學家。 就此而言,哲學類似于藝術(shù)而非科學:當我們閱讀荷馬(Homer)或索?死账梗⊿ophocles)時,并不是為了發(fā)現(xiàn)在遙遠的時代人們離奇的觀念。但當我們讀亞里士多德時,我們所提出的問題是向科學家而非詩人提出的:他的結(jié)論是否正確,他為這些結(jié)論所提供的論證是否有效? 哲學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哲學史也是獨一無二的。醫(yī)學史家作為歷史學家,并不進行醫(yī)學實踐;但不從事哲學研究,誰也沒法寫出哲學史。要詮釋昔日的哲學家,詮釋者就一定要為這位哲學家的思想給出和提供理由,一定要闡明和評價他的論證。但是,為哲學的結(jié)論提供理由,評價哲學論證的邏輯,這本身就是地地道道的哲學活動。因此,繪畫史家不必是畫家,但哲學史家卻不可能不是哲學家。 在所有要求成為人類理性活動的果實的學科中,哲學是最有爭議的;如果哲學是有爭議的,那么哲學史的編纂必定亦復如是。但即便在哲學家當中,意見不一也是有限制的;如果你問任何一個以哲學為業(yè)的人,讓他舉出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六位最偉大的哲學家,那么,有四個名字肯定會包含在答復中: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兒和康德。但是,剩下的兩個位置卻不太可能達成共識。我自己的人選是阿奎那和維特根斯坦;但其他人也會以同樣的信心推舉出奧古斯丁、洛克、萊布尼茨、休謨、黑格爾、馬克思、弗雷格,以及另外六個人選。對哲學家的不同的等級評定所反映出的不一致,不僅事關個別哲學家的天資,也事關哲學自身的本性。 本書既反映了我們所預計的來自哲學史家的共識,也反映了分歧。我剛剛提到的所有哲學家,以及很有可能被列入任何迄今為止最偉大的12個哲學家名單的所有哲學家,都在本書中以各不相同的篇幅得到了討論。另一方面,在對主要人物的處理方法和對次要人物的選擇上,作者們也有自主決定的權(quán)利。 就本書作者所受的訓練和教育的傳統(tǒng)而言,所有作者大體上都屬于英美分析哲學的風格。但是,我以為,他們當中沒有任何人會認為自己是典型的分析哲學家;據(jù)我所知,有些作者以自己遠離分析哲學的主流卻無礙心智健全而驕傲。讀者會注意到,在不同的作者之間,側(cè)重點和詮釋的變化是相當大的,而主編亦未曾試圖讓作者們彼此一致或與主編一致。 在第五章中,關于維特根斯坦的幾節(jié)是大衛(wèi)皮爾斯所著,其余部分是我自己寫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