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中華文明的起源開始,系統(tǒng)梳理其發(fā)展的過程和內(nèi)在脈絡,并將中華文明與西歐、日本進行了深入的比較研究,從而提出“近代以來,中華文明為何落后于西方”這個核心問題,并給出了自己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人類文明發(fā)源于中東地區(qū),中華文明也是在中東文明的影響之下才發(fā)展起來的,相較歐洲中華文明距離中東更遠,從源頭上說就“落后”于西歐。
作者簡介: 蘇三北京文化學者,因倡導“西來說”主張而著稱。04年獲得新浪年度文化人物稱號,06年獲《中國商報》“年度人物”,其代表作為“破譯颶風系列”(共八冊),其中《向東向東、再向東》(04年出版)與《漢字起源新解》(2010年出版)曾分別獲得香港鳳凰衛(wèi)視特別推介。
目錄: 目錄: 自序1 上篇?從文明傳播角度看中國史 導言3 第一章?概說早期中國文明史7 第一節(jié)?來源不明的“三代”7 第二節(jié)?奠定中國文化基礎的秦漢10 第三節(jié)?混亂中的中國文明東南移22 第四節(jié)?輝煌的隋唐時代26 第二章?最近1000年中國歷史的形成31 第一節(jié)?中國在世界上是否先進過31 目錄: 自序1 上篇?從文明傳播角度看中國史 導言3 第一章?概說早期中國文明史7 第一節(jié)?來源不明的“三代”7 第二節(jié)?奠定中國文化基礎的秦漢10 第三節(jié)?混亂中的中國文明東南移22 第四節(jié)?輝煌的隋唐時代26 第二章?最近1000年中國歷史的形成31 第一節(jié)?中國在世界上是否先進過31 第二節(jié)?“崖山之后”的必然命運34 第三節(jié)?不能分拆的元、明39 第四節(jié)?“末代”命運不只屬于清朝45 第三章?中國文明發(fā)展中的一些現(xiàn)象51 第一節(jié)?中國史前缺乏石材建筑說明史前文明落后51 第二節(jié)?中國古都發(fā)展史昭顯中國文明東南移趨勢55 第三節(jié)?中國文明南移例證61 第四節(jié)?文明傳播規(guī)律與攝影術傳播案例69 中篇?歐美現(xiàn)代化過程 導言75 第四章?歐洲誕生大事記81 第一節(jié)?8世紀:歐羅巴、基督教與神圣羅馬帝國81 第二節(jié)?9世紀:北歐海盜時代83 第三節(jié)?10世紀:歐洲封建制度出現(xiàn)85 第四節(jié)?11世紀:基督教與歐洲社會86 第五節(jié)?基督教與歐洲政治90 第六節(jié)?英國文明的歷程91 第七節(jié)?歐洲大學的出現(xiàn)95 第八節(jié)?12世紀:東征與東西文明的交流96 第九節(jié)?中世紀的基督教98 第十節(jié)?13世紀:騎士精神、自由城市大聯(lián)盟及英國的崛起99 第十一節(jié)?14世紀: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與文藝復興運動106 第十二節(jié)?15世紀:中世紀的結束與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端109 第十三節(jié)?16世紀:宗教改革與科技文明的開始114 第十四節(jié)?17世紀:資產(chǎn)階級革命與工業(yè)文明的飛躍117 第五章?歐洲近代史札記121 第一節(jié)?歐洲近代史劃分121 第二節(jié)?現(xiàn)代化的標準是什么124 第三節(jié)?回顧歐洲現(xiàn)代化起點127 第四節(jié)?當彼得大帝遭遇康熙138 第五節(jié)?啟蒙運動與當時的中華帝國143 第六節(jié)?法國大革命及其余波149 第七節(jié)?工業(yè)革命與現(xiàn)代文明158 第八節(jié)?西方工業(yè)化過程中遇到的社會問題164 第九節(jié)?1848年歐洲革命及英國特性166 第十節(jié)?19世紀歐洲的城市化171 第十一節(jié)?民族主義與德國崛起179 第十二節(jié)?19世紀晚期歐洲激進社會思潮185 第十三節(jié)?新帝國主義及童子軍189 第十四節(jié)?“一戰(zhàn)”前后的歐洲大陸194 第十五節(jié)?“一戰(zhàn)”后中東歐與猶太人問題201 第十六節(jié)?和平,你好!208 附:美洲現(xiàn)代化兩例217 下篇?學生變老師:日本的崛起 導言225 第六章?古代日本227 第一節(jié)?日本最初的歷史227 第二節(jié)?一個隱蔽的大國230 第三節(jié)?天皇制與政治傳統(tǒng)231 第四節(jié)?日本封建貴族與武士精神232 第五節(jié)?日本宗教的社會影響233 第六節(jié)?與歐洲近似的日本國民性233 第七節(jié)?日本人的獨特審美234 第八節(jié)?日本文學與女性地位一瞥236 第九節(jié)?13世紀后日本的轉折237 第七章?最近500年239 第一節(jié)?日本與西方的接觸239 第二節(jié)?日本的儒學與教育243 第三節(jié)?“明治維新”前夜的社會背景244 第四節(jié)?國門大開:“明治維新”的開啟245 第五節(jié)?“明治維新”成功,原因何在246 第六節(jié)?明治維新時的政治與社會247 第七節(jié)?改革進入深水區(qū)248 第八節(jié)?1900年前后,日本進入工業(yè)化時代248 第九節(jié)?20世紀的日本:大戰(zhàn)將至250 第十節(jié)?“二戰(zhàn)”后的日本“和平改造”251 第十一節(jié)?1950年代:轉機與崛起253 總結255 附?錄:圍繞科學與文化的雜思261 第一節(jié)?歐洲現(xiàn)代化與基督教261 第二節(jié)?影響文明與科學的可能因素266 第三節(jié)?神奇的數(shù)字與數(shù)學269 第四節(jié)?全球文明數(shù)據(jù)中的中國273 第五節(jié)?中國的語言文字與科學277 第六節(jié)?有關教育280 第七節(jié)?審美、色彩與科學283 跋289 參考書目293
如何看待我們的文字 中國獨特的語言文字是經(jīng)常被人詬病的一個“落后”因素。更是影響科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許多中國人頗有些敝帚自珍的味道,甚至今天許多人還在向簡化字發(fā)難。不過,我們應該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有關文字和語言的問題,不應當將其過分政治化。畢竟,文字語言也有明顯的政治屬性。另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中國人對漢字有難以割舍的情懷也可以理解,但是要理性地剖析其對科學的利弊性。 在文字史中,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之前的一種原始形態(tài),是應該被字母文字淘汰的一種“化石”文字。在西亞進化到字母文字時代的3000多年前,中國人毅然決然地選用了“象形文字”,這是遠東地理閉塞、信息不暢造成的悲劇,也是一種文化落后的象征。這是地緣關系在最初的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帶給中國文明的第一個明顯的遺憾。 當時交通條件落后、信息不暢,從西亞地區(qū)完整傳播一項重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到遠東,大致需要1000年以上的時間,當中國人在遠東整理象形文字使之成為一個體系時,西方先進的字母體系還沒有完整地抵達中國。中國人可能是在零星的西方字母之上創(chuàng)建了象形文字體系,這就是中國的甲骨文的真實起源(具體請參見拙著《漢字起源新解》)。 文字與語言不同,文字是一個社會達到文明標準時期的重要標志。所以文字出現(xiàn)的早晚與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相關,中國的文字比西亞文明起源地區(qū)晚了1000多年,整體文明也晚了1000多年。換句話說,中國3000多年前的社會可能更像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社會。但是,古埃及接近西亞,文明間交流便利,最后整個中東地區(qū)全部開始使用字母體系。中國卻沒有如此幸運,起源晚,而且距離文明地區(qū)太遠,四周又被高山、沙漠與大海隔絕,缺乏足夠的刺激與交流,使象形文字一直保存并發(fā)展。 另外,由于中國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保守性,在“祖宗崇拜”之下,凡是成形的傳統(tǒng)往往神圣不可侵犯,這樣就難有徹底的改革,最后笨拙的象形文字竟然奇跡般地保留至今。 漢字為什么能保留下來 日本、韓國等國在使用了象形文字之后,很快更新為更為便捷的字母文字,甚至連越南也已經(jīng)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使用拉丁字母,今天在越南幾乎看不到漢語了,到處都是字母。中國在20世紀有過革除象形字的呼聲,這一切的開端應該在1919年前后。其緣由就在于象形字的落后性,認為這種文字是阻滯中國文明發(fā)展的重要問題,當時設想的主要出路是文字羅馬字母化。 漢字改革的曲折大家都看到了,字母化沒有推展開,但卻實行了幾次簡化,繼續(xù)保留了漢字的傳統(tǒng)模式。有一個稍顯武斷的推測是,這個國家太大,而中國的統(tǒng)一又是2000年前就開創(chuàng)的局面,只要統(tǒng)一,就必須利用統(tǒng)一的文字。所以漢字一直承擔著沉重而怪異的政治功能,因此才得以保留下來,這便成為許多人眼里中國文明從未斷絕的光榮。 另外,漢字一直使用了3000多年,尤其是從秦漢以來的2000多年,積累了大量的文獻,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文學作品。中國文字一旦更改為字母文字,那些汗牛充棟的文學作品都將成為廢品,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將成為不能閱讀的外語,這對于中國文化將是一個重大的打擊。 從以上的史實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國象形文字得以保留的原因,簡單地講,是因為一種文明發(fā)展時間的錯位,西方在文獻尚不發(fā)達的時期更容易替換文字體系。另外,當時的社會階段更為野蠻,戰(zhàn)亂頻繁,而不同的國家又混雜在中東附近,它們的文明程度又都很高,都有自己的文字體系。所以換個統(tǒng)治者就換一種文字語言,最終就形成了一種廣泛的篩選機制,在這種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們發(fā)現(xiàn)字母體系是最合理的。 在遠東地區(qū)就是另外一個局面了。整個遠東地區(qū)由于相對偏遠,漢字一家獨大,即便是周邊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都得向漢字學習。但明顯接近西部的地區(qū)則不同,比如西藏與西域都到中東附近去學習,最終新疆地區(qū)接受了阿拉伯文字,西藏采用了印度的梵文體系。中國東邊的國家無一例外都學習它們西邊的中國漢字,如日本與韓國等。在古代,地緣文化學習現(xiàn)象非常普遍。學習與創(chuàng)制語言文字看似是個簡單的活動,但在古代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課題,地理便利是個問題,對于語言文字的科學認識更是普通人不會想到的問題。所以,從古至今很少有中國人會意識到文字需要改革。其實20世紀初的人們之所以提出激烈的文字改革意見,就是一種“科學思維”的體現(xiàn),這是一種高級認識,并且是從西方引進的思維。 象形文字的不利因素有很多,首先是笨拙,學習成本太高,“掃盲”變得極為困難。漢字的復雜不僅影響到教育普及,而且直接影響到后續(xù)科研隊伍的形成,也不利于傳播。 西方人認為,漢字不利于進行理性思維與邏輯思維,而邏輯思維正是科學思維。他們認為中國人對于文字的理解,尤其是文字性較強的詩歌等,建立于視覺之上,這就要求中國人的思維也必須是象形的,而非抽象的。因而這種語言文字之下的思維也會一直處于一種低級狀態(tài)。 任何符號系統(tǒng),越簡明、越抽象就越高級,比如西方人研究出來的五線譜或簡譜就是如此,現(xiàn)在各個民族中那些復雜的記譜方式幾乎已全被淘汰。數(shù)學符號亦如此,正是因為數(shù)學符號的簡化,人類的科學才開始飛速發(fā)展。文字系統(tǒng)也不例外。 總之,用簡單而規(guī)范的符號記錄復雜的思想,一直是人類追求的一個目標。但很明顯,中國文字這方面幾乎停滯不前,中國人除了在秦漢時期有一個規(guī)范之后,就再也沒有質的發(fā)展。20世紀在西方思想影響下,中國人提出了各種有關語言文字的改革方案,其中的最大成果可能是摒棄了需要翻譯才能領會的古文,有了白話文的出現(xiàn),漢字簡化提上日程,并行的拼音系統(tǒng)開始使用。 文字符號系統(tǒng)的演進與發(fā)展,從繁復到簡單,“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文字符號在和平時期的演進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從象形文字體系到字母體系是一種飛躍,中國不具有這種文化土壤,所以只能接受目前的妥協(xié)局面。 從另一方面來看,煩瑣意味著落后與改革不夠,這本身還反映了中國人對于文字系統(tǒng)本身的“科研落后”。西方發(fā)展到今天的簡明字母文字系統(tǒng),是經(jīng)過幾千年演化變遷的結果,并且最初人們能夠利用字母系統(tǒng),本身就是一種先進的體現(xiàn),是一種抽象思維的成就。所以,若要論語言文字方面的“科學成就”,在文明出現(xiàn)的那時起中國就已經(jīng)落后了,后面幾千年的狀況更說明了遠東地區(qū)與外部溝通交流困難的特殊文化格局。從語言文字角度很容易看出中國文化的整體特性是如何形成的。 從長遠看,中國語言文字變革的空間很大。鑒于中國的實際情況,想短期內(nèi)進行大幅度改革恐怕也不現(xiàn)實,但認識到這個問題是必要的。并且,利用現(xiàn)代電子技術將漢字的缺陷降到最低是可能的。今天通過電腦文字輸入技術,人們只要會講普通話,懂拼音,實際上就等于會寫漢字了。借助電子技術,象形文字的復雜問題頓時減去大半,局面為之一變。 因為電子化的發(fā)展,漢字短期內(nèi)被“拉丁化”的風險大大降低,漢字的改革問題很可能將在這種狀況下被擱置相當長一段時間。另外,與西方世界的交流使西方字母文字在中國大興,在部分發(fā)達地區(qū),字母文字將會逐步逼壓漢語空間。雙語雙文字系統(tǒng)會在大約50年后成為中國的一個社會特征,中國大陸有可能發(fā)展為香港那樣的社會;蛟S再過一兩百年,中國將會再次掀起有關漢字問題大討論的高潮,或曰中國語言文字新方案的高潮,而不只是20世紀那種簡單的拉丁化方案或簡化漢字的呼聲,人們討論的將是結合當時社會的新議題。社會在發(fā)展,語言文字一定會產(chǎn)生變革。中國在未來的100年里一定會高速發(fā)展,所以語言文字并不會保持不變。 我的一個長遠預測是,將來漢語可能會被無限邊緣化,當字母文字占據(jù)主動以后,漢語也不會廢除,但會成為一種文化象征保留下來。漢語最終將成為今天的“古文”,最后“自然死亡”。但或許會出現(xiàn)一段時間類似日語使用漢字的局面,不過這都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文明不停止發(fā)展,文字的變革就會繼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