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思想巨匠,開創(chuàng)儒學新天地,成為一代“心學”宗師,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偉大哲學家; 他是一位軍事天才,師出無門,卻獨具謀略、嫻于兵法,創(chuàng)造出諸多軍事奇跡,一生從無敗績; 他是一位詩文英杰,文思似天風浩蕩,文心如川流奔涌,深林幽谷、天心月圓,都曾見證過他瀟灑的儀態(tài)與雋永的文辭; 他是一位文化巨擘,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成為“真三不朽”,實現(xiàn)了古今圣賢的最高人格理想; …… 本書是第一本關于王陽明的“心學”大傳,旨在讓讀者了解王陽明傳奇人生,并領略其“心學”之精妙!按诵牟粍樱S機而動!弊屛覀冴P注自己的心靈,修煉強大的內心,從而在浮躁的社會中獨享一份寧靜,獲得內心的充實與幸福。 作者簡介: 鶴闌珊,70年代生人,擅長中國歷史的“人民”史和“片塊”史,自詡為黃仁宇門下走狗。曾出版“片塊”文史著作《帝國60年:一個偉大國家的忍辱負重與浩然崛起》、《天朝的狂歡:義和團運動興衰史》。 目錄: 引言花開見我我見人第一章貴人語遲出生必須奇異祖上實在有點人不是不開,時辰未到金山輪回何為第一等事不是好丈夫還是該科舉兩次落第紙上談兵終于考中了第二章陽明釋厄王陽明審案九華山上都是神陽明子上船之前的熱身異常聰明的皇帝“劉瑾強震”獄中在路上第三章龍場之音長夜漫漫頓悟“知行合一”廬陵六月談“余震”消失朱陸異同又在路上第四章破山中賊易此番前去,必定立功熱心與熱身漳州之役是人,就有良知最后一戰(zhàn)善后第五章破王爺更易贛地的寧王朱宸濠有話說討厭的地方官兩個不合作的人王陽明走脫把寧王拽回南昌寧王歸來決戰(zhàn)鄱陽湖半夢半醒皇帝非要來南昌城中的惡斗神秘人物第六章歸去來圓滿的新建伯弟子們,聽好了王陽明出馬世間最輕松的事血色夕陽大藤峽此心光明附錄王陽明年譜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陽明者。 ——《明史·王守仁傳》
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黃宗羲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曾國藩
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陽明者。 ——《明史·王守仁傳》 王陽明“可謂震霆啟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來,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黃宗羲 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曾國藩 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王士慎 陽明心學是我終生的精神食糧。 ——蔣介石 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勛業(yè)。 ——梁啟超 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 ——章太炎 彪炳顯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 ——當年明月 王陽明獨具謀略、嫻于兵法,是無可置疑的軍事天才。 ——余秋雨 我推崇王陽明,是因為他在朱熹的理學已經成為正統(tǒng)的環(huán)境下,提出心學,有革命性的意義。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 我邦陽明學之特色,在其有活動的事業(yè)家,乃至維新諸豪杰震天動地之偉業(yè),殆無一不由于王學所賜予。 ——日本學者 高瀨武次郎 何為第一等事 很多歷史書籍提到王陽明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放上一張他的畫像。老實說,畫像是否真是王陽明,很不好說——那細如線一樣的眼睛,鼻子邋遢,下面迫不及待地長出一張嘴來,唯一讓人提神的就是他的大胡子,但看上去很假。用半仙的話來講,這是絕對沒有福相的人。 猴子是最沒有福相的。王陽明小時候的確像個猴子,他性情活潑好動,還善于輕功,能一步躍過兩丈遠的山崖。和父親、爺爺來到京師后,他總是不肯專心讀書,每天都與鄰居的小朋友一起玩軍事游戲。在游戲中,王陽明總是以軍隊長官自居,制作大小旗調度他人。老爹見兒子如此不務正業(yè),就訓斥他:“我們世代都以讀書混飯吃,你搞這些東西,將來如何是好?” 王陽明反問:“讀書怎么就能混飯吃?” 老爹一本正經地回答:“讀書就能做大官,你看你老爹我,現(xiàn)在多牛,還不是因為讀書的緣故?” 王陽明又問:“我老爹是狀元,咱家世代都是狀元嗎?” 老爹笑他癡:“只你老爹是狀元,你若想成為狀元,就要讀書! 王陽明終于把老爹帶進坑里:“只是一代,狀元看來也不過如此! 他的老爹被他氣得死去活來。 在孩子的教育上,王天敘就比王華要開明許多,他相信命運。命運注定王陽明不是凡品,每當王華被氣得上氣不接下氣時,王天敘就會冒出一句:“這小子他日定會官至極品,所立功勛當是曠古絕今的! 王天敘不是神仙,不知他人富貴,他只是憑一種感覺,認為孫子是人上之人,但也只有他對王陽明抱有希望。王陽明12歲那年,曾向老師詢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何為第一等事?”老師回答:“好好讀書,天天向上,將來考公務員!蓖蹶柮髁⒓唇o了這個老腐儒一記重錘:“這恐怕不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應該是讀書學做圣賢! 王天敘知道王陽明說這樣的話后,笑著說:“難道你是要做圣賢嗎?” 王陽明自信地點了點頭,然而此時,他離圣賢還遠著呢。他只是在頭腦中有“圣賢”這樣一個詞,如果非要找出一個印象,那他認為一定是孔子?鬃訚M臉胡子,微笑著站在那里,不知道是歡迎誰,還是準備去歡迎誰。王陽明覺得,自己不能成為孔子,但能成為圣人。 有一天,他與幾位同學在大街上閑逛。路過一相面攤時,相面先生看了他一眼,大叫起來,追上王陽明說,小朋友,我來給你算一卦吧,是免費的。王陽明的同學都拉著王陽明逃跑,這些孩子認為,算卦的都不是好人,說是免費,但卜算之后說你有大災,想要破災就得掏錢。 難道小孩子就好騙嗎?一個同學推了算卦的一把,向他喊道,走開,否則我就報官了。算卦的看著王陽明說:“我只說一句話——當你的胡子長到衣服領子時,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長到心口窩時,你就結圣胎了;胡子長到肚臍時,你就圣果圓滿了!弊詈螅阖缘膰诟劳蹶柮鳎骸耙欢ㄒ涀∥业脑!闭f完,轉身離去,也不管他的卦攤了。仿佛他支個攤,就是為了等王陽明一樣。 這一年,王陽明13歲,他記住了那個半仙的話,并且深信不疑。這可能跟他的家族有關,因為他的祖上就有人靠算命維持生計,他的血液里自然也有對算命頗具好感的基因。 如果不是王陽明同學的驅趕,那位算命先生肯定還要和王陽明預言一件事情——他老媽馬上就會離開人世。他的母親在正史上什么都沒有留下,只留下了一個王陽明。對于母親的死,王陽明很傷心。他原本就是個重感情的人,母親的死讓他覺得“死”是人生第一悲痛的事,而且是沒有辦法可以避免的。 在母親死后,他痛定思痛,漸漸地感覺到人生是多么討厭。好不容易來到人世,卻只是短暫的幾十年,如果倒霉,十幾年甚至是幾年就完蛋了。于是,他開始有了修道學佛的念頭。按照世俗的看法,修習道與佛是能不生不死的,他的人生觀和思想,此時已經趨向消極了。根據儒家法則,王陽明需要守孝三年,京城太多好玩和好看的東西,王陽明在這三年時間里都沒有機會體驗了。 他雖然年紀小,但知道守孝三年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guī)矩。他自然不可能像漢朝時期的人那樣,每天大哭三次。他不哭,照常吃飯,只是很少笑,不穿顏色鮮艷的衣服,由此來保持對母親的敬重。 在這三年時間里,我們無從得知王陽明的頭腦里都“做”了什么,只知道三年后,他突然改變了消極的態(tài)度,跑到關外去了。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王陽明是個聰明人,不像很多人一旦情緒低落時會放之任之,這是很不好的,時間一久會患上焦慮癥。王陽明在這三年時間里很可能想明白了,人既然避免不了死亡,那何不把人生搞得更光彩奪目一些?古話講,頹廢地活和精神地活都是活著,為什么要讓自己的心情受罪呢? 他開始崇拜俠客,對俠客“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膽氣深深贊許。就在15歲這年,他一個人偷偷地溜出京城,一路北上,游覽了居庸三關。居庸關是北京長城鏈條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始建于秦朝。秦始皇驅趕一群草民在那里修建長城,完畢后,他認為這些人都是庸人,就把他們留下來守關,居庸關的名字由此而來。居庸關分下關、中關、上關三關,三關相距15里,出上關北門就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點八達嶺。 王陽明騎馬到了下關,正沿著兩山之間的小道行走時,突然有兩個韃靼人騎著馬說笑著迎面走來。王陽明的武士精神油然而生,他對著兩位韃靼人大叫一聲,拈弓搭箭,呼嘯著朝他們沖了過去。兩位韃靼人正在聚精會神地交談,突然聽到一聲大喊,一見是中原人,手里還舉著弓,驚慌之下,一勒馬韁,扭頭就跑。王陽明大喊大叫,虛張聲勢追出了幾里路后才停了下來。這就是詭詐,多年以后,他運用自如。 在戲弄了兩位韃靼人之后,王陽明站在長城上,南面是大明朝,而北面就是韃靼。雙方居然只是一墻之隔,他黯然神傷。長城外的蒙古人多次突破長城,土木堡之變讓明王朝丟盡了顏面——明英宗被活捉,蒙古人兵臨城下。若不是于謙組織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現(xiàn)在的長城可能就是蒙古人的院墻了。 中國歷代王朝,把長城晾在一邊的只有唐朝和元朝,那些把長城當做救命稻草的,全是中看不中用的王朝。 王陽明突然想到了于謙。于謙是他心目中的偉人,也是他崇拜的軍事家。當時,在蒙古兵臨城下并且已突破外城的情況下,于謙居然可以化險為夷,王陽明很羨慕于謙的指揮才能,更為重要的是于謙的愛國精神。在京城,王陽明總在四處尋找于謙抗擊蒙古人的歷史遺跡,為此他還在于謙的祠堂前寫下這樣一聯(lián): 赤手挽銀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我來何處吊英賢。 對于于謙,他只是專注于于謙的愛國精神和拯救祖國的本領,他從未曾想過于謙是被自己祖國的元首(明英宗)殺掉的。 王陽明出居庸關一事在他的年譜中被他的弟子大書特書,實際上,當時明朝人出居庸關是件很容易的事,而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明朝與蒙古人達成和解,雙方都用橄欖枝作為見面禮,而不是武器。王陽明這次出關之所以被大書特書,是因為他的目的與其他人大不相同。 他在長城附近,詢問老頭,因為他們是附近的活化石。在這些老頭嘴中,王陽明知道了蒙古人的習性。此時,他就有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于是,他跑到蒙古人聚集地,跟他們融合,與他們賽馬、比試箭法。那些蒙古人見王陽明小小年紀,談吐不俗,又對武功一路極有悟性,稱贊不已。王陽明在國外待了一個多月后才回到北京。 一回北京,先是被老父一頓臭罵,然后是被動要求壁思過。王陽明面壁時,莫名其妙地做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去廣西參拜了伏波將軍廟,居然還寫了一首詩: 卷甲歸來馬伏波, 早年兵法鬢毛皤。 云埋銅柱雷轟折, 六字題文尚不磨。 這位將軍叫馬援,活躍于東漢初期,是光武帝劉秀的頂梁柱。 馬援經常對他手下說,咱當兵的就要不怕死,即使死也要死在戰(zhàn)場上,拿馬皮裹著尸體回去,這就是“馬革裹尸”的典故。馬援年老時請求率軍出征廣西,把在那里作亂的交趾打得哭爹喊娘。廣西人為了紀念這位老將軍,就建了一座伏波廟。多年以后,王陽明在廣西平定叛亂后,真就到伏波廟里祭拜了一番。 如果此時還有人問王陽明何為第一等事,那他肯定會放開懷抱說,為萬世開太平才是第一等事。 因為王陽明剛回到北京不久就聽說,京城附近有叫石英、王勇的人,集合了一群盜賊在周邊地區(qū)作亂,而劉千斤和石龍又在房縣大石廠造翻,率領荊湘流民數萬,橫沖直撞,殺官民無數。王陽明聽到這樣的消息,心情極為沉悶。 其實,明王朝從開始到結束,就沒有一天消停過。要么是王爺作亂,要么就是北方的蒙古人南下襲擾,要么就是東南沿海的小日本鬼子上岸來搶劫,最后一種則是各地的反政府組織造翻。他們大都是受到欺壓的貧苦百姓,一旦組成一個大集體,人性的惡開始暴露,不僅僅殺官兵和富人,還殺和他們一樣身份的老百姓。 王陽明年紀還小,即使他年紀已經很老時,依然無法明白,這是專制主義惹出來的禍。他只是想要天下太平,所以,他給中央政府提供了一份自己閉門造車的“平安策”。 “平安策”是老掉牙的“以德服人”,他要求皇上和百官們應該以品德作為武器,向天下人宣揚道德,并要求皇上作為道德楷模?傊@是一封扯淡的策略,正如那些“我認為應該親君子,遠小人”的廢話,沒有一點用處,因為根本就沒有說出方法來。王華看到他這個策略后,覺得太可笑:“你懂什么,治安緝盜要有具體辦法,不是說幾句現(xiàn)成話就能見效的。瓶子不滿才晃蕩。你還是先把你的學問做扎實了,再談建功立業(yè)的事情吧。” 王陽明略有醒悟,但不深,持續(xù)的時間也不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