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鳳凰衛(wèi)視總裁劉長樂與人間佛教的開創(chuàng)者星云大師就社會現(xiàn)狀、人生態(tài)度、企業(yè)管理等話題的智慧交流,古老的東方哲學與現(xiàn)代的都市人生呈現(xiàn)出完美的交融。 平易之處與我們交流人生的閱歷,世間的故事,生活的感知,從心治、義利、篤學、慈愛到忍辱、舍得、財富、格局。書中觀點和態(tài)度更加與時俱進,也更入世、更實用、更貼進讀者的生活,而故事也更幽默、更動人。這也就決定了它在風格上的時代感。會讓讀者進一步的體會古老東方哲學與現(xiàn)代都市人呈現(xiàn)出的完美交融。 作者簡介: 星云大師 1927年生于江蘇揚州。12歲剃度出家。21歲出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授記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9年赴臺,1967年創(chuàng)建佛光山,廣設道場,培育僧才,主張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1991年創(chuàng)立國際佛光會,于五大洲成立170余個國家地區(qū)協(xié)會,成為全球最大的華人社團。著有《釋迦牟尼佛傳》《星云禪話》《舍得》《寬心》等。 劉長樂 1951年生于上海。鳳凰衛(wèi)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佛教學會特邀顧問、香港太平紳士。20世紀80年代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1996年創(chuàng)立鳳凰衛(wèi)視。獲頒香港城市大學榮譽文學博士。擔任南京大學校董及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多所高?妥淌凇V小稏|西論劍》《再造天堂》等。 目錄: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一、有容 柏林墻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 醍醐灌頂“一句話” 規(guī)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里 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 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 虛空包容萬有 身臨其境,方知別有洞天 生活本身就是神通 二、伏惑 不給別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最不聽話的是我們的心 王道與佛法的沖撞 薪盡火傳,生命在于轉化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一、有容柏林墻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醍醐灌頂“一句話”規(guī)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里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虛空包容萬有身臨其境,方知別有洞天生活本身就是神通二、伏惑不給別人留余地,可能自己沒有立錐之地最不聽話的是我們的心王道與佛法的沖撞薪盡火傳,生命在于轉化良知就是知恥、知愧、知恩不能圓融人我關系,是最大悲哀財富會空,真空能生妙有迷惑時的判斷:止于至善三、若水當提起時提起,當放下時放下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在人群中實現(xiàn)使命中國的禪學世界的視野一天保有十分鐘的寧靜為兇手立一塊祭奠的石頭上與君王同坐,下與乞丐同行四、度己每天講三句贊美的話持久熱情,才能耐得住寂寞一切阻礙都是線索,所有陷阱都是路徑文化血型與世界華人對工作存有敬重之心信息多元遏止信息霸權深入才有洞察,熱愛才能感動自省者自強,自律者自尊五、變通退步原來是向前忍是智慧,忍是擔當在沖突中學習受保護的文化,榮耀與危險并存寬可容人,厚可載物寬恕讓未來變得開闊善待資源,兜里不能老是揣著弓和箭六、多元讓“平等”回歸人心信仰可改變一國之精神格局我們有什么可自卑的呢?禪者眼中,萬物皆美中國媒體是喜鵲叫,外國媒體是烏鴉嘴意識形態(tài)是一道墻,佛教則是門窗瞻禮佛指,讓中國率先統(tǒng)一文化沖突走向文化融合七、管理柔性管理自覺管理感動管理十年前的一碗面如果勝利意味著打敗所有人……和解是歷史的正途東方與西方的中庸菩薩心腸+現(xiàn)代管理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西方的一分為二,東方的二分為三不管理就是高明的管理管人難,管心更難八、信遠善惡若不報,乾坤必有私重振勇氣,向死而生危機:危險之中有機會憨商之道是聰明我們欣賞身處困境仍微笑的人以無聲的覺悟,求有聲的視野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跋:智慧的藝術附錄:佛教智慧的真義——星云大師《世紀大講堂》演講錄附帖:1.星云大師的云水日月2.星云大師的借鑒與獨辟3.圣情如畫,“人性與愛”4.人間佛教現(xiàn)代律儀一有容柏林墻是被音樂電視摧毀的嗎?長樂先生:1989年11月,在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沖突的日子,世界冷戰(zhàn)時代的標志物柏林墻倒塌了。有人說,是音樂電視摧毀了柏林墻,音樂電視的10億觀眾擁有巨大的心靈能量。物質(zhì)之墻是無法與這種能量抗衡的。2001年9月11日,數(shù)十億人目瞪口呆地看著直播的電視畫面里,飛機在秋日的朝陽下,撞向紐約110層的世貿(mào)大樓,然后,大樓慢慢地塌下來,煙塵像原子彈爆炸一樣,帶著巨大的能量,迎面向人們撲過來。有人說,這次震驚世界的慘烈襲擊源于“文明的沖突”,而且這種沖突將越來越深刻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身邊。當親身經(jīng)歷這些標志性的事件發(fā)生之后,我常常想,自以為聰明的人類雖然能看清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物質(zhì)世界,卻仍然無法學會如何相處這樣的生活細節(jié)。而恰恰是這些細節(jié),可能決定著一個人、一個團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人類的命運!罢J識你自己”,這句蘇格拉底在兩千多年前說的話,在今天依然是人類的一個重大課題。這樣的時刻,一種浸透著宗教精神的東方價值觀——“包容”進入了人們的視界。星云大師:一位觀眾在鳳凰電視臺看了關于我與劉長樂先生的對話后寫道:“我不太明了的是,節(jié)目的名稱叫《包容的智慧》,但整個節(jié)目中并沒有怎樣觸及智慧。但當我靜下心來思索時,突然開悟:‘包容的智慧是什么?不就是包容嗎?對,智慧就是包容!’”中國詞語意味無窮,包容不僅意味著平和、寬容,也經(jīng)常有另外一些意思:眼開眼閉,難得糊涂,吃虧是福。還講究忍讓、茍且、退守,即所謂的“妥協(xié)”。妥協(xié)是一條路徑,變通是一種境界。佛教本身就很會妥協(xié),有時妥協(xié)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云游世界各地弘法,記得有一次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講演,該校一位約翰?麥克雷教授在敘談時說道:“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像是故意為征服美國文化而來的!碑敃r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要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到這里只是為了奉獻、供養(yǎng),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yǎng)諸佛菩薩一樣。大家常說,讓一分山高水長,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這個意思。還有人把戰(zhàn)勝對手當成成功的標志,其實,真正的制勝之道,不在于屈人之兵,而在于化敵為友。長樂先生:在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那個時代,古希臘、以色列、中國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發(fā)生了“終極關懷的覺醒”。換句話說,這幾個地方的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同時也產(chǎn)生了宗教。它們是對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類型決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國、伊斯蘭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遺憾的是,在兩千多年之后的當代,東西方文化產(chǎn)生了一些嚴重的沖突、分歧和對立?植乐髁x、自殺式襲擊、隔離墻、定點清除等等。死亡與戰(zhàn)爭,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類,面對這些嚴重的危機,東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思路。但是怎樣才能讓人們真正認識到誰也離不開誰呢?包容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維方式。星云大師:許多宗教學者與文化學者都認為,佛教文化具備獨有的“包容性”,能廣泛順應人心與區(qū)域文化的差異。這種文化的特質(zhì),符合現(xiàn)在多元化與全球化的文化發(fā)展,值得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近年來,佛指舍利分別來到臺灣和香港,造成各地萬人空巷、萬人爭睹的盛況,各種政治紛爭也暫時告一段落,顯現(xiàn)出華人民眾對佛教文化的普遍認同,無論政治立場再怎么對立,回到家中,“家家念彌陀,戶戶有觀音”。我曾經(jīng)用“虎豹山林”——虎豹聚集的地方,形容社會現(xiàn)狀。但是,另一方面,“虎豹山林,共生和解”,連動物都能和睦相處,何況人類呢?這對于思考目前的兩岸關系現(xiàn)狀是有啟發(fā)的。長樂先生:探討包容的智慧,我以為有許多問題需要大師開示,比如:1.?包容的真義是什么?2.?人類為什么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才能生存?3.?辦任何事,困難不怕,危險不怕,就怕沒有偉大的精神。這個偉大的精神指的是包容嗎?4.?有一顆善心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5.?原諒惡,會不會導致惡的泛濫?6.?文化對社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影響有多大?7.?佛家講究平常心,但追求卓越的社會群體需要企圖心,兩者如何統(tǒng)一和協(xié)調(diào)?8.?中國人是不是一個有包容性格的民族呢?9.?大眾傳媒對于兩岸的和解、交流應該發(fā)揮何等功用?醍醐灌頂“一句話”長樂先生:大師身居佛門而辦報、辦電視臺,可以稱得上是“媒體人”;外界看我做媒體而熱心佛教文化,也算是與佛有緣了。我有幸聆聽過大師在萬人場館的佛法開示,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堪為傳媒人的榜樣。記得您那次向信眾說過一些道理簡單又寓意深刻的“一句話”,會讓很多人受用終生。星云大師:佛教是開啟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我平時在世界各地來去匆匆間,常有人要我給他一句話,希望對他的人生有所點撥。盡管行程綿密,時間緊迫,我總是盡力滿人所愿,因此多年來隨緣應機說過很多的“一句話”,現(xiàn)在也在徒眾與信眾之間流傳,例如:忙就是營養(yǎng);要爭氣,不要生氣;多說OK少說NO;感動就是佛心;疾病就是良藥;拒絕要有代替;立場互換;給人利用才有價值;自己就是自己的貴人;有錢是福報,用錢才是智慧;寧可失去一切,但不能沒有慈悲;有人批評毀謗我們,不一定是自己不好,可能是別人給我們的勉勵。長樂先生:大師說的這些簡單易懂的大白話,細細想來又飽含禪意。我在平日讀書和研究佛家經(jīng)典時注意到,中國傳統(tǒng)詩詞尤其是成語中關聯(lián)到佛教的很多,比如:腳踏實地,醍醐灌頂,將心比心,皆大歡喜,苦口婆心,恒河沙數(shù),蕓蕓眾生,出淤泥而不染,種瓜得瓜,解鈴還須系鈴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門外漢,口頭禪,等等,比比皆是。連綴成一篇文章都綽綽有余,它們已被大眾所熟知熟用,出處反倒不重要了,可見佛教與中華文明早已通融借代,完全可以借花獻佛,各顯神通。星云大師:確實,當西域佛教傳入東土之后,包容通融,從語言到思想,從史典到公案,既有博大精深,也有通俗教化?梢哉f,佛教是世界上最包容的宗教,從王宮貴胄到販夫走卒,從異教外道到淫女賤民,只要肯發(fā)心向道,佛陀都包容接引。隋唐時代,八宗昌盛,競相發(fā)展,使得中國佛教繽紛燦爛,事理輝映,后來流傳到東亞各國,豐富了當?shù)匚幕瘍?nèi)涵,直至今日仍歷久彌新?梢,包容異己不但不會導致派系分歧,還能繁衍生機,形成枝繁葉茂、百花齊放的盛會。也正是因為中華文明和佛家文化的包容之功,才使得佛教成為我們?nèi)≈槐M、用之不竭的寶藏,可見包容是因也是果。長樂先生:從細處看,是滴水穿石;往遠處看,是百川歸海。星云大師:太虛大師說過:中國佛學的特質(zhì)在禪。但禪并非佛教的專利品,可以說人間到處充滿了禪機。有學僧問趙州禪師:“怎樣學道?怎樣參禪?怎樣開悟?怎樣成佛?”趙州禪師點點頭,起身說:“我沒有時間跟你講,我現(xiàn)在要去小便!闭f完,不理會那人的驚愕,開步就走,幾步后突然停下來,回頭微笑說:“你看,像小便這么一點小事情,還要我自己去,你能代替我嗎?”當然,參禪求道的大徹大悟不是那么容易,不過只要每天都有小小的覺悟,日積月累,就會豁然開悟。規(guī)律藏在“愛和良知”的鏡子里星云大師:古往今來很多修道證悟的高僧大德,他們開悟的方法可以說千奇百樣,有的禪師看到花開花落而豁然有悟,有的禪師聽到泉流蛙鳴而開悟,有的禪師打破了杯盤碗碟而開悟。再譬如,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參之后,回來見到庭院的梅花,終于開悟,說道:“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雹?比丘尼:年滿二十歲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也有人以參禪前后的不同感受來說明悟后的心境。沒有參禪的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的時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開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是生活的內(nèi)涵、品位不一樣了。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當學僧時,經(jīng)常自言自語:“主人公,你在嗎?在,在!”不知者以為他瘋癲,知者了解那是一種深刻的禪修功夫,意在喚醒自己的覺性。所以,看見自己的真心非常重要,從此不必在那些傳言和捕風捉影里被人家牽著鼻子走了。佛教講人人皆有佛性;而佛,就是覺悟的人。長樂先生:儒家也說,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要想真正掌握知人的智慧,我們還應該參悟宇宙萬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這個規(guī)律,也許就藏在我們心性中那面叫作“愛和良知”的鏡子里。我看到《南方周末》上有學者謝泳先生的一段觀點:“沒有一種教育是成心要讓人學壞的,但有些教育的結果是很多人變壞了,這是一個事實。教育不是讓人學會愛,而是要讓人學會恨,對待敵人就要像秋風掃落葉那樣殘酷無情。西方教育核心是博愛,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核心內(nèi)容是仁愛,但到了后來,這些都不要了。”細看這半個多世紀以來教育的衍變,這一過程是潛移默化的,這一結果又是觸目驚心的。星云大師:這是很遺憾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開發(fā)人們與生俱有的潛能,培養(yǎng)良好和諧的性情,進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佛教里,十分注重修行,所謂“修行”不是專指宗教的行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內(nèi)心道德的養(yǎng)成,人格的升華。例如:人與人往來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儀;肯與人結緣;心思端正,正知正見……這些都是修行。甚至在人際的相處上,以人我無間的雅量,包容異己的存在;用凈穢不二的悲心,包容傷殘的尊嚴;用怨親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傷害;用凡圣一如的認知,包容無心的錯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眾生,這也是修行。長樂先生:公元67年,迦葉摩騰與竺法蘭攜《四十二章經(jīng)》從印度來到中國的洛陽,翌年,明帝建白馬寺,佛教自此傳入中國,站在共識的基礎上,和中華文化達成了一種非常良好的默契,它們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又互相融合。在這個過程中,也發(fā)生了很多故事,讓我們看到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對佛教的包容。星云大師:1963年,我代表臺灣佛教會到印度訪問,在偶然的因緣下,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先生見面。尼赫魯先生對我們說:“印度是一個文化古國,但是如果沒有佛教,印度又怎能成為文化古國?”從尼赫魯先生桌前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可看出他對佛教文化的重視。佛教傳到中國后,中國的文化包容了佛教,佛教也壯大了中國的文化。中國的語言、文字、思想,如因果報應、輪回、來生的思想,乃至人民的生活等,都受到佛教的影響?梢哉f,佛教增加了中國人民生活的平安、喜樂和希望。中國和佛教之間始終是和諧的。佛教文化能融入悠久的中華文化,繼續(xù)發(fā)揚光大,成為中國的佛教,甚至代表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向世界拓展,可以說中國對得起佛教,佛教也對得起中國;這是有相互關系的。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長樂先生:請大師對佛教中的“鳳凰”給一個開示。星云大師:鳳凰是一個有生命的動物,鳥中之王。在佛教里,鳳凰是個大鵬金翅鳥。它一飛數(shù)萬公里,可以環(huán)繞整個地球,飛得高過現(xiàn)在的飛機。中國人想象力很豐富,不一定要看到鳳凰確切的模樣,它可能是鳥與獸的綜合體,很真,很善,很美。你們的“鳳凰”二字起得真妙,全世界的華人都能接受,都能聯(lián)想到美麗的顏色、動聽的聲音、高貴的德行、和諧的性格。長樂先生:佛教講慈悲,鳳凰講和美,二者有著同樣的精神核心。正如大師所說,傳說中的鳳凰是由多種鳥和獸組合在一起的,象征著多元與包容,也帶給人們寬廣的想象空間,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圖騰。星云大師:佛教如同大海,大魚小蝦它都可以包容!傍P凰”電視臺亦有如此氣概,用精神覆蓋了全球,節(jié)目面向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也是一種包容的襟懷。長樂先生:佛教從印度和西域傳到中國以后,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本土化過程,與中國文化相互包容促進。在這個過程中,大師對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做了非常多的貢獻。星云大師:佛教在今天這個時代,有一些人不信,排斥。我說你可以不信,但不必排斥它,世間所有的東西,即使是廢物都可以利用,何況宗教有這么久的歷史,這么久的文化,應該獲得起碼的尊重。它對凈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承載我們的中華文化,有莫大的貢獻。長樂先生:記得歷史學家亨廷頓曾經(jīng)提出過一個驚世駭俗的理論,他說,21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這個學說一經(jīng)公開,便引起全世界權威領域的側目和爭議。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增長,國際地位日益提升,而中國將成為“21世紀的主宰”這樣過分強悍的觀點,還是讓很多中國人心存疑惑。中國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不過短短二三十年,和當代強國有著很大的差距。就像一個久病初愈的人剛剛走下病榻,身心的疲倦尚未消退,便一腳踏入了飛馳向前的競爭軌道。星云大師:但是這個人雖然虛弱,他身上卻帶著一口袋無價之寶。宋朝柴陵郁禪師曾經(jīng)寫過這么一首偈子:“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边@就是蘊藏在中華文明深處的包容和進取的力道。西方一直有種比喻,稱中國為“東方睡獅”,是一個隨時會爆發(fā)出巨大能量的神秘動物。這個動物一旦回歸叢林,便是萬眾歸心的百獸之王。因此,不管是昏迷、打鼾還是醒來,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注定會牽動整個世界的神經(jīng)。長樂先生:也許這樣的稱謂和中國的舞獅傳統(tǒng)有關。起初,舞獅表演具有濃重的圖騰意味,現(xiàn)在真正意義上的舞獅似乎已經(jīng)在我們的生活中漸行漸遠,曾經(jīng)英姿勃發(fā)的獅頭,也正慢慢退化成為開張典禮上的熱鬧彩頭,變成烘托氣氛的活道具。星云大師:所以給舞獅點睛很重要。舞獅人都相信,獅子的眼睛一旦被點了紅,就具有了生命。于是,當舞獅人架起獅頭與獅身融為一體,輾轉騰挪威風凜凜的時候,那種氣場讓人感到:舞獅是通靈的,它擁有驅(qū)災免難、祈福迎祥的神力。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星云大師:佛教里有一個“梓中寶藏”的故事,講的是一位老人,在自家房下的地窖里藏了很多無價之寶,心想萬一某天家道中落,子孫后代憑著這些財寶還能復興祖業(yè)。許多年后的一天,這座年久失修的宅子突然失火,屋毀梁傾,子孫們棄屋而逃,流落他鄉(xiāng)。因為他們不知道,廢墟之下,藏著祖宗留下來的傳世寶物。長樂先生:這就像我們今天生活的一種寫照。如今,人類已經(jīng)走過了農(nóng)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后工業(yè)社會,直接沖進了網(wǎng)絡化信息化時代。對于一個“白領”來講,盡管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里,有實質(zhì)意義的并不多,但是如果一天不上網(wǎng),不瀏覽上百條資訊,不接收許多的e-mail、短信和電話,他就會惶恐不安地四處張羅,擔心自己被社會“邊緣化”。出門有車代步,家里、辦公室里全盤自動化,足不出戶就知道世界上正在發(fā)生什么,上網(wǎng)說兩句話,可能引起幾萬甚至幾十萬人的爭論;打個外購電話,就有人風風火火把你需要的東西送上門來……但這一切似乎并不能使我們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適。在這個智力為王的時代,我們的身體終于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了,卻把所有的壓力,都加載給了精神。實際上,我們每天海量接收的信息里,有實質(zhì)意義的并不多。盡管如此,人們還是身陷其中難以自拔。但這一切似乎并不能使我們的身心得到真正的安適。很多人抱怨自己的時間不夠用,生活壓力太大,卻從來不曾停下來反思一下生存的意義。其實,守著個性就是守著自己藏寶的土壤。星云大師:要找到藏在地下的寶貝,就要一點一點地清理,一點一點地挖掘。長樂先生:有時候我也在想,既然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視野越來越廣闊,所能運用的資源越來越多,那些莫名其妙的恐慌到底從何而來呢?為什么我們每天總是憂心忡忡,似乎很難以輕松的心態(tài)對待面前那些捕風捉影的事?冥冥之中,我們?yōu)槭裁匆恢眽浩戎约,將撲面而來的信息變成煩惱的來源,并且越是刺鼻的氣息就越容易牽著我們的鼻子走?星云大師:有次,六祖慧能大師看到兩個人對著一面旗幡,面紅耳赤爭論不休。一個說:“如果沒有風,幡子怎么會動呢?所以說是風動。”另一個說:“沒有幡子動,又怎么知道風在動呢?所以說是幡動。”兩人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勰艽髱熉犃,對他們說:“二位請別吵,我愿意為你們做個公正的裁判,其實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二位仁者心動。 遍L樂先生:以佛教的見地反觀,我們生活中的確有很多麻煩都是由己而起。對所有的事都執(zhí)著,對所有的煩惱都招惹,即使早已風平浪靜,我們還要堅持,正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煩惱痛苦也因此而來。星云大師:是啊,從上述公案里可以看出,禪師對外境的觀點,完全是返求自心,而不是滯留在事物的表象上,我們常人之所以有分別,完全因為起心動念。因此,心靜則萬物莫不自得,心動則事象差別現(xiàn)前,如何達到動靜一如的境界,關鍵就在吾人的心是否能去除差別妄想。長樂先生:我們?nèi)绾稳コ顒e妄想,讓梓中寶藏重現(xiàn),讓懷中明珠塵盡光生?星云大師:如果那家的子孫找到了自家的寶藏,還會棄屋而逃嗎?如果知道自己懷里揣著一顆價值連城的明珠,還會孤苦伶仃地流落街頭嗎?長樂先生:是啊,也許我們的惶惑不安,都是源于不自信。星云大師:為什么會不自信呢?長樂先生:因為不自知。星云大師:知人很難,知事也難,知理更難。但最重要的,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進缺點,發(fā)揮自己的長處。一般人的問題,在于不知道人與我的關系,因為不懂“同體共生”的道理,因此不能生起慈悲心。不了解心境一如,不能心境合一,心被境界所轉,心被外物奴役,所以不能自知。長樂先生:道家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敝腔劬褪亲灾恕D敲催@個自知與知人之間,有沒有必然的邏輯關系呢?星云大師:有啊。只有自知,才能知人!秴问洗呵铩分姓f:“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币粋人不僅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也要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哪里,才能借由不斷的自我調(diào)整而進步。了解自己之外,更要了解別人,才不會對他人提出過分的要求。再說,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會有所局限,大家必須互助合作,“取他人之長,補一己之短”,才能顧全大局,完成功業(yè)。虛空包容萬有長樂先生:要想對世界了解得更多,洞察真相,就需要空出自己的心來。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無我”吧?星云大師: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謂“心如虛空”,就是放下頑強固執(zhí)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我們才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在管理中,有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包容”;而在佛教里,有一個字可以來形容這個包容,那就是“空”。空是因緣,是正見,是般若,是不二法門。空的無限,就如數(shù)字的0,你把它放在1的后面,它就是10;放在100的后面,它就變成了1000。虛空才能容萬物,茶杯空了才能裝茶,口袋空了才能放得下錢。鼻子、耳朵、口腔、五臟六腑空了,才能存活,不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了。像我們的對談,也要有這樣一個空間,才能進行。所以,空是很有用的。真正的管理,要包容。包容才能和諧,肚量多大,事業(yè)就有多大;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設一切。所以空的哲學,不是佛教獨有的思想,應該把它用到生活里!翱铡保拍艹删腿f有,不“空”就沒“有”了。長樂先生:空的學說,確實深奧。我們知道,般若學說自從在南北朝時期傳到中國以后,就跟中國的本土宗教發(fā)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碰撞和融合。當時社會流行的老莊玄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是關于“有”和“無”的。這個理論和佛教中“空”的理論非常近似。于是,很多人在翻譯佛經(jīng)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個誤區(qū),把“空”都翻譯成“無”。因為人們長期浸淫于中國傳統(tǒng)的儒教、道教之中,自然很容易將“空”想象成“無”。直到大翻譯家鳩摩羅什來了以后,才把“空”的概念提煉出來。就像大師剛才講到的,“無”是“沒有”的意思,但“空”不是“沒有”。大師講的“空”,實際上也包含著“有”的成分。星云大師:“無”是“空”的一半。這個“空”,里面包含“有”,也包含“無”。說“有”也未曾有——“有”了就無常變化;說“無”也不是沒有。院子里那些光禿禿的樹木,忽然冒出了新芽,一枝花開。你說它“無”嗎?它“有”了。坐在家里,電視遙控器一按,屏幕里面載歌載舞,這是“無”,還是“有”?所以,空即是色!翱铡辈拍軗碛校拍馨萑f物,“空”不是沒有。而色即是空,是指萬物由因緣合和而生,無法單獨存在。所以,“空”包含“無”,也包含“有”。長樂先生:也就是說,“空”的概念是大于“無”的。星云大師:對,“無”也必大于“有”。有一位道樹禪師,他把寺廟建在一個道觀旁邊,道士自然不高興了。那些道士也不簡單,有法術,時常呼風喚雨,結果把寺廟里面年輕的沙彌都嚇跑了,只有道樹禪師一點也不為所動,一住20年。道士們最后沒辦法,決定搬家。有人問道樹禪師:“你怎么能贏過那些有法術的道士呢?”他說了一個字:“無!薄盁o”怎么能贏呢?禪師說,他們有法術有神功,但他們不知道,“有”是有窮有盡,有量有邊,有了之后就沒有了。我呢,“無”,“無”就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所以我當然能勝過他。要把“有”和“無”真正地調(diào)和起來,則是用“空”來調(diào)和。虛空包容萬有,因為“空”,大地任我們游走,空氣給我們呼吸,萬物供我們?nèi)∮,假如沒有“空”,人類就不知將安住于何處了。所以,我們應該歌頌空的偉大、空的包容!翱铡敝胁拍苌钣。長樂先生:我看過您給我的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說佛》,這本書里還有大師的一個批注。在講到關于“空”和“不空”的時候,弘一法師說,“空”與“不空”兼說,此意乃為完祖。您在一旁批道,“以無聲的覺悟,求有聲的事業(yè)”,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星云大師:“空”不是普通的知識,沒有辦法靠一般知識去了解,要靠證悟,悟到心空。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指如果我們的心能像虛空一樣,那么就可以容下整個大千世界。從管理上來說,我們的心能包容多大,就可以領導多少人。如果容得下一家人,可以做家長;容得下一村人,可以做村長;容得下一國人,就可以做國君。此外,在時間上要“豎窮三際”,在空間上要“橫遍十方”,只有將這些運用到管理上,才能行事周全,包容一切;才能運籌帷幄,無往不利。長樂先生:在禪宗的學說中間,特別強調(diào)時間的問題。我們知道六祖提出“頓悟”的概念,頓悟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大師的“人間佛教”角度來理解,“坐禪”這樣一種頓悟的哲學,是不是也能從簡單的行為中體現(xiàn)出來?星云大師:不過頓悟也要從初級的漸悟開始。比如說吃飯,吃到第五碗飽了,早知道前面四碗就不吃了,是這樣嗎?走了三天,最后一步到了臺北,早知道前面不走了,是這樣嗎?如果真這樣,就到不了臺北。即便是頓悟,前面也必須下很多的功夫,才能忽然證悟,就像黑暗中電燈一開,剎那間忽然大亮。人都有一些執(zhí)著,不開竅,哪天忽然在一個機緣下,念頭一轉,豁然開通,整個人生都將因此起了變化。身臨其境,方知別有洞天星云大師:佛光山原本只是一座荒山,當年由一對越南華僑夫婦借錢買下,想建一所海事?茖W校,計劃卻因合伙人意見不一致而夭折。這塊山坡土地貧瘠,麻竹遍布,高低不平,他們到處兜售都無人承接,一家老小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后來,他們托人輾轉找到了我,希望我無論如何能援手買下,并說如果還不了債,他們只有自殺一途。此前,我們看中了大貝湖的一塊地,籌款準備簽約了。我的一個弟子說:“大貝湖是觀光勝地,我們在那里建寺廟,一定沾光,游客一定會順道來參觀、禮佛!边@一句話提醒我了,本來我建道場是要吸引中外人士“專程”來拜佛的,旅游順便拜拜,不是我建道場的目的。而且,在大陸,佛教的名剎古寺,包括峨嵋、五臺、普陀、九華等四大菩薩道場都建在山上,為什么我們不在臺灣接續(xù)傳統(tǒng),也在山上開創(chuàng)一座佛教大叢林呢?于是,我當下就改變了主意,放棄那塊“觀光勝地”,也因此才有了今日的佛光山。40年過去了,在眾因緣的合和之下,佛光山已從無人問津的荒山,變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八方聚集朝圣的殿堂。目前佛光山于海內(nèi)外共有二百余所分院,開山至今一直致力于“人間佛教”的推動,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的理念,實踐“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yǎng)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之宗旨,建立歡喜融和的人間凈土。也希望大家在看佛光山時,不要只看外在的建設,還要看佛光山的內(nèi)涵、精神和制度。長樂先生:對于佛光山,只有身臨其境,才知別有洞天。我相信僧俗大眾跨入山門的那一刻,都會被這里飽滿的氣場和氣勢所感染。另外,我能感受到大師在日常的語言和做事中也浸潤著現(xiàn)代的禪意。請多給我們一些開示。星云大師:我在禪門宗下接受多年的教育,也能用禪心面對一些義理人情。例如:佛光山開山初期,經(jīng)濟拮據(jù),一些徒弟想要補牙,送來報賬單。一些執(zhí)事為了省錢,都主張要節(jié)儉,但是我說:“盡管不能說一口好話,擁有一口好牙還是需要的!倍嗄昵拔以卺t(yī)院準備做心臟手術,開刀前醫(yī)生問我:“你怕死嗎?”我說:“死不怕,怕痛!笔潞笠晃唤淌趩栁遥骸按髱,您在手術的時候看到誰?”我說:“看到大眾。”平時有一些游客到佛光山參觀,在看過大佛城后,常以不屑的口氣說:“佛光山都是水泥做的。我說:“我們只看到佛祖,沒有看到水泥!鄙畋旧砭褪巧裢ㄩL樂先生: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痹诜鸱ǔ溆男闹,世界萬物是沒有凈穢,沒有差別,完全平等的。但是,我們也經(jīng)常聽說一些禪師修煉神通的事,在唐宋佛教興盛之際,這樣的事似乎尤為多見。這是否是佛教與中國本土的道教結合交融的產(chǎn)物呢?星云大師:不是的。佛教所說的“神通”,是指修持禪定后,而得到的一種無礙自在的不可思議力量。大可分為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等六種。事實上,神通也不限于呼風喚雨、騰云駕霧等奇術,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神通。例如:長途跋涉,口渴難當,喝一杯水就能止息如火焰的干渴,這不就是神通嗎?當我們看到嫣紅嫩綠的花草,皎潔如輪的明月,會突然感到心曠神怡,感到莫名的歡喜愉悅,這不就是神通嗎?當我們對別人說幾句贊美的話,對方就會笑逐顏開;而當你出言不遜,橫加指責時,則會招來對方的冷視。同樣都是言語,變換口氣,效果完全不同,這不也很神奇嗎?我們把電視遙控器一按,屏幕上清晰地出現(xiàn)另外一個國度,甚至其他星球的活動,這不是天眼通嗎?電話通信穿越重重疊疊的關山,這不是天耳通嗎?飛機像鳥兒一樣飛翔于天際,這不是神足通嗎?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本身就是神通,只是我們習以為常,不覺神奇罷了。除了生活中充滿神通外,自然界的種種現(xiàn)象也是神通。譬如烏云密布,天上就下雨了,甚至有時太陽懸掛在天際,豆大的雨滴也灑落不停,這不是很奇異的現(xiàn)象嗎?由于氣流流動的不同,而產(chǎn)生和風、暴風、臺風等,乃至閃電打雷、飄雪下雹,這一切的自然變化,都可以說是神通。乃至經(jīng)濟學家能夠預測出未來經(jīng)濟的走勢,進而提出解決的對策。社會上也有更多的專家,為我們提出人口爆炸、環(huán)境公害、能源缺乏等嚴重問題,希望大家能夠防患于未然,這也是一種神通。長樂先生:這么說來,“神通”充塞于大自然的各種現(xiàn)象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俯拾即是,“神通”是人類經(jīng)驗的累積,是人類智慧的呈現(xiàn),是能力的超絕運用。當人類智能結晶成科學文明以后,我們自行創(chuàng)造的神通就更多了。過去,月亮在人們心中是神秘、凄美的廣寒宮,只有吃了不死靈藥的嫦娥才能登攀;但是今天,借著宇宙飛船的助緣,人類可以自由自在地漫步于凹凸不平的月球表面。再比如,現(xiàn)代人的皮膚、器官壞了,可以移植變好;眼睛出了毛病,換個晶體,仍然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試管嬰兒的試驗成功,克隆技術的發(fā)明,都是古人無法想象的神異現(xiàn)象。星云大師:佛教認為神通不能去除根本煩惱系縛,獲得生命的圓滿解脫,所以神通非究竟之法。再者,神通也不敵業(yè)力,即便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想要以神通之力挽救釋迦族人,也是沒有辦法敵過宿業(yè)。三者,神通也比不上道德,有神通并不一定擁有幸福,只有道德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道德沒有完成時,不能成就神通,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為崇高。四者,神通及不上空無,在佛法中以無為有,無的力量比神通更為強大,無的智慧比神通更為高遠,神通比不上空無的道理,因此與其求取神通的力量,不如求證空無的真理更為急切可貴。所以,唯有在平常的生活里,去體會佛法的真諦,凈化身心,得到大自在,才是根本之道。伏惑,顧名思義,就是降伏煩惱、開解迷惑。一個整天愁眉不展、煩惱重重的人,怎會有心思去“包容”呢?伏惑,就是要沖破迷津,悟徹人生。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針見血。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