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衡》雜志百年回眸,見吾國文化之價值!』仨倌曛,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涌動一股主動“去中國化”的激進思潮,矯枉過正者有之,全盤西化者甚之。創(chuàng)刊《學衡》,賡續(xù)斯文,仁人志士,奮力抵御。學衡派深究中西文化之淵源,直陳自毀文化根柢之弊端,捍衛(wèi)中華民族之血脈!垖毭鹘淌陂L期浸潤于近現(xiàn)代史,問題意識明確,從人文傳統(tǒng)、文學、政治、教育和治學五個角度,在《學衡》雜志11年凡79期文論中,擇善遴選,撰序弘揚,揭示了長期被湮沒忽視的思想文本,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提供了一份重要且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環(huán)顧今日之世界,中國正經(jīng)歷著“去中國化”“脫鉤潮”,重溫《學衡》,重拾文化自信,或許正當其時。 本書為民國時期《學衡》雜志的文章選編,收錄了吳宓、梅光迪、胡先骕、柳詒征、劉永濟、湯用彤、郭斌和、陳寅恪等諸多文化大師的文章,他們從各自的學科、視角出發(fā),對新文化運動進行了多方面的批評,并對中國文化的重建進行富有先見性的探索。為了讓讀者系統(tǒng)、全面地了解學衡派的觀點,本書從五個角度去組織選文,即:文化道德、文學、政治、教育和學術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