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上海石庫門生活習俗


作者:趙李娜     整理日期:2021-12-28 03:10:42


  第二,單體平面。后期石庫門的層數開始增加至三層,單元占地面積更小,平面更緊湊,三五開間的傳統(tǒng)平面形式已極少采用,而多代之以大量單、雙開間平面,以兩間一廂及單開間為主體。功能上開始適應當時上海的城市生活,不僅有臥室、廚房等,部分家庭還有汽車車庫。另外,在兩層樓房的樓梯平臺處開始利用空間設置亭子間,用來出租給來滬謀生之人。后天井也由橫向改為縱向。
  第三,房屋結構。后期石庫門里弄住宅采用混合結構,豪式桁架,局部構件如曬臺開始采用鋼筋混凝土材料。屋面開始用平瓦;A大多數采用碎磚灰漿混凝土,少數采用鋼筋混凝土。
  第四,材料與裝飾。后期石庫門里弄在建筑材料上也有了很大改善,木料也由國產的杉木改為進口的美松。在裝飾上,中國傳統(tǒng)題材逐漸減少,受西式建筑影響的裝飾題材增多。出現了非常細致的西洋紋樣模仿,特別是建筑的細部。墻面多為清水的青磚或紅磚,石庫門的裝飾紋樣豐富,增加了里弄人口處的識別感?傮w來說,后期老式石庫門住宅的特點為:總平面布置排列比較整齊,皆有較好朝向,支弄數量增加,建筑密度仍偏高,里弄寬度在4米以下,仍存在交通和消防隱患;天井由橫向改為縱向,與客堂間對齊,三開間二廂房住宅圍繞天井建造走馬陽臺,單開間住宅密度高,為改善通風和采光,降低庫門圍墻,前部二層,后部單層上搭建木曬臺,也有底層灶間上面建亭子間的。
  一般來說,三開間兩廂房石庫門民居絕大部分是早期建造的,的確是早期石庫門無疑,如位于漢口路與河南中路轉角處的兆福里,占地面積0.42公頃,弄內有三開間兩廂房單元9個,五開間兩廂房單元3個,所有房屋都為磚木結構,實為典型的早期石庫門房子。然而對于兩開間一廂房的石庫門房子來說,因建造時間有先有后,且有不少是為了利用土地而與三開間單元或單開間房子鑲嵌拼接建造的。為了切合實際和便于區(qū)別其建造時期,常用廚房屋頂為鋪蝴蝶瓦的坡屋頂,歸入早期石庫門民居類;建造年代晚的,廚房屋頂為鋼筋混凝土平屋頂,或者原始結構為亭子間鋼筋混凝土樓板,歸入后期石庫門民居類。單開間石庫門民居,建造年代較晚,歸入后期石庫門民居類。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被稱為“廣式房子”的民居,建造年代與后期石庫門相當,也歸人此類。-因其建筑風格、性質比較特殊,故此專門敘述。
  “廣式房子”于20世紀初出現于廣東人聚集的上海楊浦、虹口和閘北區(qū),其特點為整體布局聯排式,磚木立貼結構,高兩層,坡屋面;每單元一個開間,平面布置底層為前客廳,后有一層的灶間,二層為前后臥室;設備簡陋,多數有水、電,無煤氣和衛(wèi)生設備。居住者多為工人,3至4戶合住一單元,如楊浦區(qū)的八埭頭、虹口鴻安里、黃浦九江里和榮壽里。關于“廣式房子”稱謂來源及建筑風格,多數研究者認為,這類民居由于房屋較低,外觀類似廣州城市中心的舊住宅,居民亦大多數為廣東籍貫人士與日籍人士,故有此名,亦有稱“東洋房子”者。然據學者實地調查與研究,發(fā)現此類房屋并非從廣東移植而來,觀察上海附近的老式住宅可知這種高兩層、底層直接向街道開門、兩層木板墻的建筑在清代江南市鎮(zhèn)很常見,如朱家角民居。
  P14-15





上一本:課堂觀察與分析--會話分析路向的探索 下一本:漢字叢談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上海石庫門生活習俗的作者是趙李娜,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