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四通,語言學博士,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73年生,1997年起在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2001—2003年在復旦大學計算機系做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修辭學。主持并完成上海社科項目“積極修辭話語的生成機制研究”(2007)、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考釋”(2009),現(xiàn)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修辭學視角的漢語違實表達研究”(2016)、上海社科基金“改革開放40周年、建國70周年、建黨100周年”系列研究項目“陳望道翻譯《共產(chǎn)黨宣言》及參與建黨活動研究”(2017)。發(fā)表論著八十余種,主要有《中國修辭學通史·明清卷》(合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公關(guān)語言教程》(合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中國現(xiàn)代修辭學的建立——以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考釋為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后記(節(jié)選) 我1994年起來到復旦大學學習漢語修辭學,1997年碩士畢業(yè)后留校,開始從事漢語修辭學的教學和研究。在長期的學習和研究中,多方搜集了一些中外修辭學的歷史資料,對于中國現(xiàn)代修辭學和國外修辭學研究的關(guān)系的課題,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眾所周知,修辭學的發(fā)展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難,作為修辭學研究者,我自己也時時感到迷茫、焦慮甚至自卑。但是,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始終深信自己的這項研究能夠給讀者帶來實際的助益。雖然常年奔波于中外各個藏書所,查書、抄書,也經(jīng)常無功而返,但始終覺得很充實。因為我想到,我個人現(xiàn)在這樣麻煩,這樣辛苦,浪費了時間,不也正是為了后來的修辭學愛好者能減少麻煩,節(jié)約時間,少走彎路嗎?所以,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始終感到自己是幸福的。 出版之際,特別懷念導師李熙宗教授。他離開我們已經(jīng)整整兩年了。他生前對我期許甚高,我唯有格外努力,庶幾才能不辜負老師的培養(yǎng),把望老修辭學的薪火傳承下去。此外還要特別鳴謝師伯陳光磊教授,書中多種資料的獲得都離不開他的大力幫助;并感謝游汝杰教授、劉大為教授、楊劍橋教授長期以來對我的鼓勵和幫助。 最后要做說明的是,由于書中文獻的整理都跨越了較長的時間跨度,所以在體例上不盡一致,在注釋的重點上可能有所側(cè)重、有詳有略。另外,原文不少標點符號和文字都和現(xiàn)在的用法和寫法不盡相同;文獻中的用例,或因版本不同,或因原作者徑憑記憶寫出,與現(xiàn)在通行的文字也有不少出入。對于這些情況,只要不影響理解(有明顯錯誤的除外),我們基本上都盡力保存原貌不作改動。 有錯漏之處,敬請方家不吝指示。 霍四通 2018年5月17日,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