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作證 幾位小城文化人,忽然心血來潮,相約去牛門崗古文化遺址漫游。 早就聽說小城東北隅、離城三里的牛門崗,有許多原始社會的石器遺物,諸如箭鏃、錛、石斧、石刀、紡輪、網(wǎng)墜等,極想去走走。只是自己知識淺陋,不識貨,相逢未必相識,未能涉足。此次相約的同行中,還有專事文物工作的行家楊君引領(lǐng),很可以開開眼界,長長見識,何樂而不為呢? 于是起了個早,一行五入帶了小齒鋤、小鐵鎬之類的工具,戴著遮陽帽,儼然一副考古工作者的模樣,走入了綠樹重重、野草離離的牛門崗,去追尋先民的足跡,去追尋遠(yuǎn)古先人們遺留在山問、可以觸摸得到的生產(chǎn)和生活的氣息。 季節(jié)已是初秋。秋老虎一點也不饒人,一個個汗流浹背而興趣不減。在樹林里,在野草間,盡可能將身軀貼近地面,東掏西挖,渴望奇跡的出現(xiàn)。然而,除了普通的泥土石頭之外,還是普通的泥土和石頭。正當(dāng)我們有點失望的時刻,對古文化頗為內(nèi)行的楊君叫了一聲,說是發(fā)現(xiàn)了一枚箭鏃,于是給我們帶來了一陣驚喜。圍而觀之,這小小的石箭鏃,磨制十分精良,形體扁薄,兩邊對稱,邊緣鋒利如刃,表面光滑細(xì)膩。這枚箭鏃的發(fā)現(xiàn),無疑增強了我們的信心。于是大家更加專心致志地尋覓了起來,早忘卻了山里的悶熱,自擇路徑,任野草淹沒身軀,如老眼昏花的老婆婆失落針線般尋找這些先民們遺留的文明碎片,生怕這些文明的碎片,從我們眼皮底下逃走。 當(dāng)我們在山道上、綠樹間、草叢里不期而遇時,都捧出自己所得,喜不自禁地交換鑒賞著。楊君是行家,自然獨具慧眼,收獲比誰都豐,不只有石箭鏃,還有石錛、石刀、石斧、石杵。當(dāng)然,準(zhǔn)也沒有空手,只是比楊君少點而己。而我除了尋得幾枚箭鏃之外并無更多收獲。不過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所得的一枚箭鏃,磨制其精巧比一些友人得到的還略勝一籌。可臨近下山之前,對古文化津津樂道、首先倡導(dǎo)上牛門崗的市政協(xié)副主席林世榮先生得到的比起我那一枚來,更為完整和精美,令同行愛難釋手。 乘興而去,乘興而歸,大家郡說個虛此行。 青山作證!有原始先民,曾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青山作證!先前在這里發(fā)現(xiàn)過現(xiàn)在還遺留著的石器,告訴我們遠(yuǎn)古先民在原始社會有過怎樣的漁獵生活。 青山作證!先民們正是用這些銳利的石器,創(chuàng)造了甌江上游、龍泉溪畔歷史文明。 風(fēng)雨滄桑,留在牛門崗的是歷史的廢墟。正是這蒼涼的廢墟向我們訴說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力量。廢墟是歷史的昨天,沒有昨天也就沒有我們的今天。甌江上游的龍泉溪畔是一片美麗而神奇的土地,祖先們不僅留下眾多的石器,還留下了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生命的基因,此后能生產(chǎn)出技藝精良的龍泉寶劍與巧奪天工的龍泉青瓷也就很自然的了。龍泉大地地方文化源遠(yuǎn)流長早已寫入了歷史。但是不論歷史怎樣光輝燦爛,畢竟已是歷史。那么作為改革時代的我們,將給后代留下什么樣的文化和什么樣的自身形象呢? 牛門崗,沉甸甸的石器,留給我們也是沉甸甸的思索。(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