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作者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是第一部研究漢語論辯體語篇的專著。結合語義表達的語法研究,借鑒系統(tǒng)論、信息論和篇章語言學理論,并借助科學的語言分析結果,建構起漢語論辯體語篇分析的基本模式系統(tǒng),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全書由4個部分構成,分別是緒論部分、主體部分、余論和附錄部分。緒論部分主要介紹當前辯論語篇的研究現(xiàn)狀和研究意義。主體部分包括5章,第一章提出了一個界定辯論語篇的語篇性量化標準,結合數(shù)學方法的結構形式和意義內容相結合的標準。第二至第五章分別論述了辯論體語篇的語脈系統(tǒng)、簡單問答式辯論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模式、現(xiàn)代漢語駁句的語義類型系統(tǒng)和口頭辯論語篇的韻律特征與語義表達等重要問題。余論部分提出了一些需要進一步重視和探討的問題。附錄部分包括參考文獻、聲波音高圖和論文《現(xiàn)代漢語“是”字省略句研究》。 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視角來界定辯論語篇。語篇標題的語法功能和語篇文件/語體密切相關,兩者有一定的對應關系。語篇標題和語篇的開頭和結尾部分再加上語感可以做標準,結構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標準。據(jù)此,我們提出了一個界定辯論語篇的標準————語篇性量化標準。 從篇章回指的角度,我們討論了漢語辯論體語篇的語脈系統(tǒng)。從分布上看,同一語段的多個零形回指有著同一個回指對象,很少出現(xiàn)不同零形回指交錯分布的情況。辯論語篇平行推進的話語展開方式最常見,在敘述體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層級推進方式很少見到。因此,其零形回指對象和先行詞大都是主語,賓語作先行詞尤其少見。不太少見的倒是兼語作先行詞語的現(xiàn)象。辯論語篇的語式以“羅列”、“對比”、“因果”、“條件”和“說明”等最為常見,零形回指對象所在的句子同先行詞所在的句子在語義結構中相隔不會超過三個層次。 從“是”字句內零形回指也可以看出辯論體語篇零形回指的一般特點。我們從線性結構和層次結構分析了指代事物和觀點的代詞“它”。在五種名詞回指對象中,“同形”最為常見,其次是“部分同形”。此外,我們還探討了零指稱形式的分布,發(fā)現(xiàn)“NP/P……Ф……”是辯論體語篇最常見的運用模式。 漢語簡單辯論結構模式系統(tǒng)與日常會話的問答結構模式系統(tǒng)有一定的區(qū)別。造成這些區(qū)別的主要原因是辯論語篇與一般問答語篇在語境因素上的差異。主題單一、邏輯性強是辯論語篇中很明顯的語篇特征,在話輪中常見的是由表示邏輯推理的構件所組成的因果鏈或并列或層層推進的結構模式。在漢語口頭辯論語篇的結構模式中毗鄰單體式不多,而毗鄰遞進式、連環(huán)式和套環(huán)式較為常見,單層單對嵌入式比單層多對嵌入式多,多層嵌入式一般是不會出現(xiàn)的。 根據(jù)立句和駁句在語義上的連貫銜接關系,我們建立了駁句的語義類型系統(tǒng)。以駁句是否直接回答立句為標準,我們把駁句分為常規(guī)性駁句和非常規(guī)性駁句兩大類,然后根據(jù)駁句和立句之間的語義或邏輯上的聯(lián)系再分小類。在反駁時,有語義直接指向對方的論點、論據(jù)、論證或者言外之意的駁句,有針對對方反問的直接性的駁句。非常規(guī)性駁句則根據(jù)答話者的主觀意圖分為有意不直接回答的“以反問為駁的駁句”和由于客觀原因而不能直接/間接回答的“無能性駁句”兩類。反駁的效果不能以語義類型常規(guī)與否來判斷,我們要根據(jù)駁句能否合乎邏輯地反駁對方的觀點來評判。 我們先描寫了漢語口頭辯論語篇的韻律特征,然后在此基礎上探索性地研究了漢語口頭辯論語篇的語音與語義之間的關系。我們的結論是,兩者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系。但是,在制約的程度上到底如何,這需要以后進一步地研究。通過對漢語口頭辯論語料的語音語義分析表明,比較規(guī)范的正式的現(xiàn)代漢語口頭辯論語篇的語音,尤其是停頓、音速和音高,的確影響并左右著語義的表達和表達效果。 堅持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原則,本書初步建立起了辯論語篇的結構體系。這一結構體系的建立,為完成漢語語篇宏觀結構體系和研究漢語語篇的基本結構規(guī)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本書還能給辯論賽提供比較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也可以為漢語論辯體作文教學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jù),對中文信息處理以及對外漢語教學同樣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