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盈午、邵振奇編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清末民初以來的雷人語錄)》將清末民初以來知識分子的話語,按照其性質(zhì)略加劃分,為名語、智語、贊語、狂語、憤語、慨語、斷語、辯語、警語、誓語、異語、質(zhì)語、仁語、妙語、讖語、挽語、凄語、謙語、豪語、譏語、誨語、趣語、省語、憶語、詈語、諧語、雅語,凡27類,這種“依循”并非簡單的“仿制”,而是通過這種分類,更充分地顯示出近現(xiàn)代眾聲繁會、氣象萬千的話語景觀。 收入本書的話語大多指涉了信仰、自由、反抗和犧牲,皆為被時下的知識分子所日益輕忽的主題。 近現(xiàn)代知識分子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遇之強敵”,面臨著無窮的政治焦灼、文化焦灼、價值焦灼,往往不得不或明或暗地受制于一個特定的視界去思考各種問題,這個視界就是:中國的命運。自然面然,個體言說與話語的張力也成為了一個觀照歷史的獨特視角,話語也就成了讀史與閱世最為直接簡單的途徑。 邵盈午、邵振奇編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清末民初以來的雷人語錄)》所收錄的這些話語,大多數(shù)散存在人物的日記、筆記、年譜、書信及其他傳記資料中,史書往往不予著錄。透過這些話語,我們不僅看到歷史上確實不乏“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魯迅語),還會發(fā)現(xiàn)一種具有“深層結(jié)構內(nèi)容”的東西。如果說,一種話語是智慧的而且對歷史構成了一種獨到的闡釋,那么在收錄于《語不驚人死不休(清末民初以來的雷人語錄)》的某些話語背后,顯然透發(fā)著話語之外的玄機,潛藏著一部未及展開的歷史,說不定就隱含著歷史的某種走勢與取向————這正是話語的魅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