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的典型性格,在這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沒有喊冤連天,沒有作氣急敗壞的爭辯,而是在一片責罵聲中,一方面默默地與SARS病毒奮力斗爭,積極與其他疫區(qū)分享“抗炎”經(jīng)驗;大家并不怨天尤人,工照開,學照上,街照逛,生活如常,井然有序;另一方面,由廣東省人大迅速通過立法,要求“公民應當養(yǎng)成文明、衛(wèi)生的飲食習慣,不濫吃野生動物,預防動物傳播疾病”。這就是廣東給全國人民的一份答卷。 互相埋怨并不能解決問題,與其把臭氧層罵出一個大洞來,還不如做一點有用的實事。廣東人深明這個道理。 然而,盡管如此,針對廣東人的謾罵并沒有停止,反而惹來更多氣勢洶洶的質(zhì)問:這條立法為什么不是“不吃野生動物”,而只是“不濫吃”?“不濫吃”并非嚴謹?shù)姆尚g(shù)語,說了等于沒說。是不是廣東人在SARS之后,仍然死不悔改,還要繼續(xù)吃野生動物?有一位網(wǎng)友在網(wǎng)上憤怒地叫嚷:“都是因為廣東人的濫吃才給我們帶來了這場潑天大禍,他們現(xiàn)在還不思悔改。自己找死死了活該,不要連累全國人民呀!币粫r巨炮冷槍,彈如雨下,廣東人滿身都是窟窿矣。 廣東人以“不濫吃”代替“不吃”,恰恰是務(wù)實態(tài)度的體現(xiàn)。說從此不吃野生動物,純屬自欺欺人,海洋魚類也是野生動物,你能說從此不吃嗎?從立法的角度看,如果“不準吃”與“不濫吃”都是難以操作的話,那么,寧愿采用防御性的“不濫吃”,好付采用進攻性的“不準吃”。這樣更符合立法的精神,也更能維護人們既有的權(quán)益和秩序。 2003年的SARS事件,不僅在醫(yī)學上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而且在研究社會文化時,也可以成為一個經(jīng)典案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南北文化的種種差異,看到廣東人特殊的族群性格,看到他們的心理素質(zhì)和精神狀態(tà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