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中國結美國夢


作者:簡·孫     整理日期:2018-11-15 10:47:37


  【導語】
  本書以“中國結·美國夢”作為一根紅線,串起200篇趣談式短文,以文學的筆法,從“草根”的視角,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中國與美國的文化差異,進行了一個又一個實實在在、樸樸素素的大文化氛圍籠罩下的小對話。既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又擷采美國文化的精華;既滿足國人對異域文化渴望了解的心愿,又幫助即將赴美國學習、生活、工作的人們減壓。若在茶余飯后,信手翻上幾頁,也不失為踏上了一種以文字為載體的文化之旅。

  【內容提要】
  美國夢一赤橙黃綠青藍紫,中國結——福祿壽喜財安康,它就像一幅對聯(lián),道出了人們對五彩繽紛的文明富裕生活的渴望,和對千古文化之真精神的欣賞。作者感慨說:“我們心中的‘中國結’是古剎廊檐上的雕花,紅梅花瓣里的清香,小橋流水中的落葉,悠悠琴曲里的音符。隨著時間的飛逝,她們漸漸融化在靈魂深處,變成了一種自然精神。無論追隨怎樣的夢想,那種對中國文化和故土的情結仍然是柔腸寸寸,千回百轉,真是‘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本書以“中國結·美國夢”作為一根紅線,串起200篇趣談式短文,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中國與美國的文化差異,進行了一個又一個實實在在、樸樸素素的大文化氛圍籠罩下的小話題。旨在以“小”見大,以“短”見長,通過一些波瀾不驚的平凡小事,來闡述“文化差異”這個復雜深刻的大話題,并由此給人以思考與啟迪。

  【前言】
  在世界幾大文明發(fā)源地中,現(xiàn)代中國無疑是zui璀璨的一顆明珠。她不但有輝煌迷人的悠久歷史,浩如煙海的文化古跡,還有占世界人口1/4的華夏兒女和土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三的廣袤大地,更有20世紀末以來令世人矚一目的快速崛起和光明美好的未來發(fā)展前景。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文化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她無愧于“東方文明奇葩”的稱譽。與中國遙相對應的另一個對人類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國家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美國的歷史雖短暫,但起點并不低,它屬于歐洲文明、美洲大陸原始文化及各種異族文化兼收并蓄之后的“雜交文化”、“移植文化”,是各種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結晶。如果說,古老的中國像一條騰飛的巨龍雄臥在世界東方,那么,年輕的美利堅就猶如一頭斑斕的臥虎盤踞在西半球。它們文化習俗不同,歷史軌跡迥異,但其大國風范和在某些方面對世界影響之巨卻旗鼓相當,勢均力敵,可構成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對壘。既是對壘,就有必要高擎雙方的特色“旗幟”,你揮我舞,你來我往,來一番出神入化的搏擊與對撞,方能顯出“巨龍”與“臥虎”的雄姿與風采。而在多數居住于美國的游子心中,“中國結”和“美國夢”的融合和矛盾,可能更為貼切地表達了這種雙重文化的復雜聯(lián)系。是啊,還有什么“旌旗”比得上“中國結”與“美國夢”更能凝練地概括淵遠流長的華夏文化情結和夢里蝴蝶般的美利堅的文明奇跡呢?美國夢——赤橙黃綠青藍紫,中國結——福祿壽喜財安康,這多像一副對聯(lián)!它道出了人們對五彩繽紛的文明富裕生活的渴望和對千古文化之真精神的欣賞。本書以“中國結·美國夢”作為一根紅線,串起200篇趣談式短文,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中國與美國的文化差異,進行了一個又一個實實在在、樸樸素素的大文化氛圍籠罩下的小話題。旨在以“小”見大,以“短”見長,通過一些波瀾不驚的平凡小事,來闡述“文化差異”這個復雜深刻的大話題,并由此給人以思考與啟迪。毋庸置疑,大凡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都是與它虛心學習異族文化并不斷取長補短、完善自身分不開的。中國近年的飛速發(fā)展,就得益于改革開放的偉大方針和所采取的吸收國外先進的文化理念及高新技術的明智之舉。美國在20世紀的異軍突起,更與它善于吸收與消化異族文化密不可分。隨手擷取一小例,便足以說明這一問題。《花木蘭》本是中華民族的傳奇故事,是我們自己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但美國的迪斯尼公司采取“拿來主義”的方式,對它進行了一番“美國化”的加工改造之后,再重新推廣到世界各地,便為美國贏得了良好聲譽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作者旨在通過此書“暗示”一下,美國文化中也有許多閃光點和積極因素,我們何不把它拿來,并加以改造,再“據為已有”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逼鋵,沒有一種文化是完美的,換句話說,沒有一種文化全是精華,也沒有一種文化凈是糟粕,一種文化總是優(yōu)點與缺點同在,精華與糟粕共存。我們應在“文化差異”的沙灘上,揀拾一些五彩的石子和真貝,來裝點我們自己的精神家園。當然,在美國文化的海洋中,并非都是“綠水清波”,它時而泛起“污水濁流”,故擦亮兩眼,激濁揚清還是很有必要的。美國是一個物欲橫流的國家,它已成為世界上zui大的消費之國,從一個側面來說,說美國文化屬于“消費文化”并不為過。相當多的美國人喜歡亂花錢,鋪張浪費,沉溺于“享樂主義”不能自拔,這就是典型的文化“糟粕”,對此,我們不但不能吸收,還要摒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勤勞和節(jié)儉,無論人類發(fā)展進步到何種程度,這種傳統(tǒng)的文化都是不過時的,反而,是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我們不但不能將其拋棄,還應使其發(fā)揚光大。再有,我們中國人講究永結同心、相伴久遠的“中國結”式的婚姻關系,這是古老的儒、道文明熏陶的結果。雖說當今的社會開明開放了許多,但一些維系著家庭幸福、社會穩(wěn)定的“情結”,也不應棄之如敝屣。此乃作者撰寫本書的用意之一。實際上,任何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離開經濟基礎去奢談文化問題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這也就是在遠古的荒蠻時代無文化可談的原因所在。此外,若兩個國家的經濟狀況相差很大,那么,兩國之間的文化對白也就顯得蒼白無力。假如這場“中國結·美國夢”的對話放在幾十年前進行,恐怕許多老百姓都不會買賬,連飯都吃不飽,哪有談論“結”與“夢”的雅興,還不讓這“該死”的東西見鬼去嗎?而今的中國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了,現(xiàn)在,我們底氣很足,國力雄厚,是堂堂正正地坐下來,探討一些“大文化”問題的時候了。本書在傳達文化信息的同時,還不失時機地彰顯了我們國家的科技進步和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此外,多年以來,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在人們的心目中,總是有點不大真實,這是其被“妖魔化”、“神秘化”的結果。隨著兩國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多,人們越來越渴望了解大洋彼岸美國人的真實生活,如此來看,還美國文化生活的本來面貌就顯得迫在眉睫了。如本書在這方面能將“妖魔化的美國”的面紗掀開一角,讓讀者嘹上幾眼本色的美國和美國人的生活,作者便感到一絲欣慰。追求真實,是我們大家的共同心愿。的確,人們與生俱來擁有渴望了解異族文化的興趣,本書則提供了一扇了解美國文化的窗口,若茶余飯后,信手翻上幾頁,也不失為踏上了一種以文字為載體的文化之旅。盡管本書不屬于“美國生活大全”的范疇,但對于即將踏上這片國土,或“求學”或“求生”的人們來說,也可作為開始新生活的一種參考資料。若在正式踏出國門之前,隨著作者的筆尖來一場“文化震撼”的預演或演習,相信,在到達這異域他鄉(xiāng)之后,就會少了許多陌生和困惑,增加幾分膽量和勇氣,能更快更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新生活?傊,作者撰寫本書的目的,是彰顯我們民族的文化,擷采美國文化的精華,滿足國人對異域文化渴望了解的心愿,幫助即將赴美國學習、生活、工作的人們減壓。本書的內容涉及中美生活的各個角落,里面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都是些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是貼近生活,貼近大眾的。本來,任何歷史都是由人民大眾書寫的,任何文化也都是由蕓蕓眾生創(chuàng)造的,因此zui具活力的文化就是大眾文化。值得回味的是:作者雖久居海外,多年置身于“美國夢”的既清晰又朦朧的氛圍中,但中國情結卻揮之不去,深藏于心,一旦遭遇文化的“激勵”,它就會像“古堡精靈”一樣躍出心田,翩躚舞蹈一番。比如:在結構本書時,不但書名打上了“中國結”的烙印,而且在內容的揮灑上也情不自禁地采用了“中國結”式的編織法,便是一個明證——一條主線貫穿始終,穿越歷史,橫貫時空,編結生發(fā)出諸多文化差異的“盤扣”,形成一個兼有東方文化色彩和西方文明碎片的“中國結”,可見民族文化之根本是多么神奇、富于魅力和不可抗拒!是的,我們心中的“中國結”是古剎廊檐上的雕花,紅梅花瓣里的清香,小橋流水中的落葉,悠悠琴曲里的音符。隨著時間的飛逝,她們漸漸融化在靈魂深處,變成了一種自然精神。無論追隨怎樣的夢想,那種對中國文化和故土的情結仍然是柔腸寸寸,千回百轉,真是“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那么,此時此刻,就讓我懷著一顆虔誠的中國心,來展現(xiàn)我特意為同胞編織的“中國結·美國夢”吧。作者2005年夏天于美國
  【后記】
  漂洋過海,顛沛流離,歷經數載,終于在這塊鄭和與哥倫布先后發(fā)現(xiàn)的新大陸上安頓下來。出于對世界各種文化的天然興趣,在“艱苦卓絕”的奮斗過程中,我開始有意無意地觀察美國人的文化傳統(tǒng)與風土人情,進而自覺不自覺地與中國的燦爛文化進行分析對比,同時將諸多觀感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如此這般,寫寫停停,持續(xù)了幾百個日日夜夜。起初,并未打算將其發(fā)表,僅是有感而發(fā),獨自賞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那種“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寂寞感油然而生,且對故土的思念之情也愈來愈甚,似有“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之苦戀與惆悵,又有“鳥飛返故鄉(xiāng)兮,狐死必首丘”之蒼涼與悲壯。此時此地,在我的眼里,祖國是故鄉(xiāng),同胞乃知音,潮起潮落,日落日升,一種想與“吾國吾民”交流的渴望,一日甚過一日,不時像熱浪一樣沖擊著“心扉”。正是這種醞釀在心靈深處的陳年老酒似的醇醇熱望,zui終催生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勇氣:將兩百篇短文整理匯集在一起,欲以文字的形式與讀者交流“暢談”。于是,揣著一顆“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杜甫詩句)的拳拳愛國之心,懷著瀟灑飄逸的莊子的“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的壯志豪情,咀嚼著“當年秦王為得到才子韓非,競不遺余力地發(fā)動了一場對韓國的戰(zhàn)爭”的傳奇故事,獨吟著凝練優(yōu)美、扣人心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梳理著“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隱《無題》)的純潔情思,循著唐代高僧玄奘的足跡,通過信息高速公路,一路馳騁,神游至司馬光的故鄉(xiāng)——中原大地,“叩響”了河南人民出版社的大門。是的,由根植在具有璀璨的文化、迷人的歷史的河南之著名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部反映文化及文化比較的書稿是再合適不過了。如果這本書能使您對美國的平民生活和平民心理及平民文化多少有些感觸,并對書中“美國夢”的生活化詮釋“英雄所見略同”,同時,對我們民族自己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生出一片敬仰之心與熱愛之情,本人就倍感欣慰;倘若除此之外,您還能從作者對讀書的癡迷中,和對中國文化的情結之深,以至于不能自拔的狀態(tài)之中,生發(fā)出一絲同感和理解,我當有“故鄉(xiāng)遇知音”的欣喜了。記得“文革”時期,年幼的我,為了躲避人們對一個“漏網右派”(1957年反右時漏網了,“文革”時給挖掘出來)子女的鄙夷的目光,開始躲在“陰暗”的角落,認認真真地“折騰”書了,那屬于我讀書生涯中的初級階段。家里的藏書,都被我像篦頭發(fā)似的篦了一遍,什么《青春之歌》、《紅日》、《紅巖》、《苦菜花》、《牛虻》,等等,更是讀了一遍又一遍。后來,幾乎所有的書,包括上述的“革命書”都被抄家抄走了。再后來,我就用零花錢陸陸續(xù)續(xù)將家附近一個小書店里的新書都買了下來。在八個樣板戲一個作家的時代,看膩了《沙家浜》、《紅燈記》,就去賞《艷陽天》,去逛《金光大道》。即使在那精神產品匱乏的特殊時期,我都可以從看似干巴巴的讀書過程中尋找到心靈的寧靜、生活的樂趣。書就像保護傘一樣,護衛(wèi)著一顆脆弱的心靈,使之走出了漫長寒冷的冬天。如今,文化的春天早已到來,圖書市場空前繁榮,各種好書應運而生。我和所有的人一樣,如饑似渴地一頭扎進書海,樂此不疲地“暢游”其中。是的,“讀書是zui好的旅行”,當您游歷了大師們締造的富麗輝煌的文化大廈之后,是否也想在閑暇之余,光顧一下一位客居海外的中國人一磚一瓦砌成的帶有樸實的人文色彩的“鄉(xiāng)間小屋”呢?鑒于本“泥瓦匠”的功力不夠,“墻面”打磨得粗糙在所難免,那就請各位“到此一游”的旅行者們批評指正吧。在此,感謝楊衛(wèi)民編輯和河南人民出版社領導、文史編輯處負責地幫作者搭起了一座與同胞交流的“橋梁”,使一顆游子的心終于找到了“寄托”與“歸宿”。特別是在書名的選取上,楊衛(wèi)民先生和編輯處的領導傾注了熱情與心血,讓大洋彼岸的我深受感動。從原名中的“對岸的風景”的注視到現(xiàn)在的“中國結·美國夢”的欣賞,一路走來,深深感到還是“風景這邊獨好”,于是,通過與楊先生的討論與交流,揮別了“對岸的風景”,zui終確定了書名——《中國結·美國夢:中美文化差異趣談》。同時,在這里也感謝親戚朋友和美國友人提供的部分照片,并祝愿河南人民出版社在“弘揚民族文化、傳播人類文明”的浩卷中寫下新的篇章。盡管目前“奢談文化”之事暫告一段落,但文化仍在演繹交會,生活還在跌宕起伏,在探索文化的征途上,有險灘,也有勝景,無限人文風光就蘊藏在五光十色的民眾生活之中。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加之對文化比較深厚的情結,故本人已踏上了一條文化探索的“不歸路”。無論前面有多少“險灘逆流”,我都決心走下去,力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下一步是把焦點對準“中國人與美國人”的性格,站在歷史與文化的高度,對其進行提煉分析,并追本溯源,進行文化揭秘。期待不遠的將來,下一“拙作”能給諸君以心靈的愉悅、精神的暢快和一點文化的享受。為此,讓本人先提前自我陶醉、自我祝福一下吧。作者2005年秋于美國
  





上一本:晚清文化地圖 下一本:文化建設論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中國結美國夢的作者是簡·孫,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