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利加,你何時才變得像天使那般模樣?你何時才會脫去身上的衣裳?你何時才透過墳?zāi)箍纯醋约旱淖鹑荩磕愫螘r才不辜負千百萬托洛茨基信徒對你的信仰?……亞美利加,我在孩提時曾信奉共產(chǎn)主義,但我不后悔。我也從也錯過每一次吸大麻的機會。我日復(fù)一日地坐在家中,凝視著斗室里的玫瑰。 ——艾倫·金斯堡,《美國》了解美國上世紀(jì)六十年代文化政治的必讀書之一。對那個激情年代及其烏托邦思潮,作者以參與者和旁觀者的雙重視角,在回顧中做了兼具同情心與理性的反思,揭示了隱蔽在喧囂、憤怒與柔情之下的社會政治現(xiàn)實與個人心理潛流,對“垮掉一代”文化偶像們及其創(chuàng)作的剖析尤其精到。一本優(yōu)秀的文化評論著作。 ——查建英離開校園近十年,走過多少書店,我卻再也沒有看到過再版的《伊甸園之門》。斗膽打電話到出版社查詢,每次聽到的也只是一聲滿含歉意的“沒有”。聽著電話里“滴滴”的盲音,我的心里涌動起莫名的惆悵和隱隱的失落。 ——讀者《伊甸園之門》新版前言:世紀(jì)末的回望。烏托邦的希望雖然可能落空,卻不可能被忘懷。曾在許多偽裝下召喚過整整一代的伊甸園之門,仍像卡夫卡的城堡一樣在遠處閃現(xiàn),既無法接近,又無法避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