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注譯與解讀,首要在擇定“文本”,否則是以訛傳訛,注譯更是錯上加錯,徒勞無益。本次注解,做了四個工作:考、釋、譯、論。 考,即考訂《老子》原文的文本。以帛書乙本為基礎(chǔ),帛書甲本、郭店本、王弼本校正相關(guān)闕文,將確定后文本改為簡體字,以方便今人通讀原文,本書的字釋中說明使用今字的來源。 釋,即字意的解釋,將老子每章里的重要字詞,逐字解釋,尤其注意還原該字、詞在老子時代的意思,及在老子書中的意思,避免用佛教化以后的字義去誤讀春秋時代中國原生思想的老子。 譯,即白話翻譯,這是個費力難討好的事情。我贊成得魚忘筌,字釋與白話的*目的,是幫助讀者回到老子原文,而不是關(guān)注原文的注釋與翻譯。通過字釋與翻譯能夠理解老子原文的讀者,完全可以“過河拆橋”。 論,即解讀老子的每章思想,這是每一個原典注解者的精髓所在,是考驗每個注解者見識水平的憑證。每一家的論都不免有宣泄的情緒在,這是個好事:如果只是亦步亦趨注釋原文,讀者直接看原文的5000多字就好了,何必再去看一本2、30萬字注解的厚書呢?自然因為議論的部分,本身也是一部“次生性原創(chuàng)”的著作!独献印返淖⒆g與解讀,首要在擇定“文本”,否則是以訛傳訛,注譯更是錯上加錯,徒勞無益。本次注解,做了四個工作:考、釋、譯、論。考,即考訂《老子》原文的文本。以帛書乙本為基礎(chǔ),帛書甲本、郭店本、王弼本校正相關(guān)闕文,將確定后文本改為簡體字,以方便今人通讀原文,本書的字釋中說明使用今字的來源。釋,即字意的解釋,將老子每章里的重要字詞,逐字解釋,尤其注意還原該字、詞在老子時代的意思,及在老子書中的意思,避免用佛教化以后的字義去誤讀春秋時代中國原生思想的老子。譯,即白話翻譯,這是個費力難討好的事情。我贊成得魚忘筌,字釋與白話的*目的,是幫助讀者回到老子原文,而不是關(guān)注原文的注釋與翻譯。通過字釋與翻譯能夠理解老子原文的讀者,完全可以“過河拆橋”。論,即解讀老子的每章思想,這是每一個原典注解者的精髓所在,是考驗每個注解者見識水平的憑證。每一家的論都不免有宣泄的情緒在,這是個好事:如果只是亦步亦趨注釋原文,讀者直接看原文的5000多字就好了,何必再去看一本2、30萬字注解的厚書呢?自然因為議論的部分,本身也是一部“次生性原創(chuàng)”的著作!”敬巫⒔,采用馬王堆帛書乙本為底本。帛書本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帛書派原教旨主義者據(jù)此認為應(yīng)該叫《德道經(jīng)》,這種爭執(zhí)意義不大,老子的道與德是一個有機整體,而通行本《老子道德經(jīng)》八十一篇(王弼本)沿襲已久,若無章節(jié)序號的對應(yīng),會增加讀者的閱讀困擾。本注本存王弼本(即通行本)篇號,按帛書乙本順序解讀,每篇均標通行本(王弼本)與帛書本對應(yīng)篇號,通行本章節(jié)編號放右邊做備注,以方便讀者查對。采用德篇、道篇各自單獨序號、分冊出版的方式,讓德篇與道篇并行呈現(xiàn)。 讀《老子》的人很多,但能真正讀通的人不多;推崇道家的人很多,但能說清道家真諦的人不多。史賢龍的這本書,可以給人們閱讀《老子》提供一個新的坐標。作者有言:“有信仰則無是非,有門派則無真理”,深得讀書三味。所謂三味者,傳言為宋代李淑《邯鄲書目》所載:“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用現(xiàn)代眼光看,讀《老子》,可從文史哲不同角度切入。文史哲三科相比而言,文以想象力見長,史以占證據(jù)見長,哲以搭架構(gòu)見長。嚴復(fù)不同于常人以哲學(xué)家眼光看老子,獨具慧眼指出老子的史家本質(zhì),在《老子評語》中云:“吾嘗謂老子為柱下史,又享高年,故其得道,全由歷史之術(shù)。讀執(zhí)古御今二語,益信。”而史賢龍之著,打通文史,回歸哲慧,縱貫古今,放眼中外,妙語迭出,在當(dāng)今的老子讀本中別具一格,深讀有深讀的回味,淺嘗有淺嘗的機敏,可給讀者不同的啟發(fā)。——西北大學(xué)公共管理學(xué)院 劉文瑞教授 點評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