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彩,自然是疊彩山了,桂林疊彩山不僅是桂林山水中的精品,同時蘊結著深厚的桂林文化。疊彩山之得名甚早,唐朝桂州觀察使元晦題寫的石刻《疊彩山記》說:“按《圖經(jīng)》,山以石紋橫布,彩翠相間,若疊彩然,故以為名。東亙二里許,枕壓桂水!悲B彩山原作“疊綵山”,現(xiàn)在則通常寫作“疊彩山”。 《圖經(jīng)》,這里指《桂州圖經(jīng)》,原是六朝舊籍,隋朝收入官方著作《諸州圖經(jīng)》中,可見疊彩山之名在唐朝之前就有了。一般桂林史研究者都把疊彩山辟為景區(qū)自元晦始,其實不然,因為這篇《疊彩山記》石刻刻于唐會昌四年(844年)七月,第二年七月,唐武宗下令滅佛,這就是歷史上“三武之禍(三武滅佛)”之一的武宗滅佛,F(xiàn)在我們看到疊彩山諸多石刻佛像大都肢體不全,就是滅佛所造成的,所以想必在會昌四年之前疊彩山已經(jīng)是佛教叢林、供人游覽拜佛之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