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一直是跨學科專業(yè)人員的研究重點。過去二十年來與先秦相關各領域的新的考古資料和學術發(fā)現,給《詩經》帶來了新的亮點,因此使綜合此前各種方法開展跨學科研究成為必要,并且產生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績。有鑒于此,2009年4月1日,由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與香港浸會大學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由浸會大學陳致教授主持,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辦了“杰出學人講席: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到世界各地在《詩經》學方面有突出成績,并且在方法學上具有跨學科視野的知名學者。本書就是這次會議論文的結集,其中有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的稻畑耕一郎教授對于周公廟遺址的發(fā)掘成果的介紹,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的柯馬丁教授(Martin Kern)對于中古早期《詩經》接受史的考察,有德國海德堡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梅道芬教授(Ulrike Middendorf)嘗試用心理語言學的一些關鍵概念來對《詩經》作出的分析,有山西大學文學院的劉毓慶教授從《詩經》水意象看到了古代性隔離的習俗,有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學研究所的虞萬里教授對清人四家詩研究的細密考察,有臺灣玄奘大學文學院的季旭升教授對于《詩經》研究走出疑古時代的呼喚,有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蔣秋華教授清代學者劉沅《詩經恒解》注解方式的探察。相信這本書的出版,不僅有利于《詩經》學的發(fā)展和深入,亦將對經學與古史研究在方法論上帶入新的思考與整合。
目錄: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學術叢書"總序 序 周原嫵憮——周公廟發(fā)掘與詩篇原始 從《周頌》與金文中成語的運用來看古歌詩之用韻及四言詩體的 形成 《詩經》之水與中國文學中水意象的歷史考察 《詩經》研究也應該走出疑古時代——以《召南.甘棠》詩的詮釋為例 《詩經》之微指——以心理語言學理論分析《(木瓜)(東門之埠)》 毛詩之后:中古早期《詩經》接受史 從熹平殘石和竹簡《緇衣》看清人四家詩研究 劉沅《詩經恒解》的圣人論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