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作者:唐君毅     整理日期:2017-02-24 17:41:29


  中國哲學傳統(tǒng)深厚,諸家義理豐富多項,而思想有流變,不是無端而來,知其來處方知其去處,即有溯本歸原的必要。本書縱線專就環(huán)繞一核心觀念而開展對中國哲學問題的討論,橫向則廣攝各家學說,分別其方面、種類與層次; 包括原理、原心、原名、原辯、原言與默、原辯與默、原致格物、原道、原太極、及原命等諸文,一皆可作為進入中國哲學義理世界之門戶。由 再進,專就中國哲學核心觀念“性”而論,既成 ;蓋“命”不離于“性”,及就人之面對天地萬物,而能有其理想,生出中國哲學廣大之價值世界者,必因其“性”之義而起也。
   本書之寫法獨特,唐先生言之為“即哲學史以言哲學”。唐先生反對無據(jù)而妄臆,蓋古人之言,不能僅執(zhí)一端,否則必造成不可解的沖突;而應就其所當之義,分疏條列,使之各得其位。順是,唐先生把歷史上中國先哲言人性之種種理論次第展示、以尋求其本原之義,還曾普遍水恒之價值,以尋求皆一一融和于一廣大的義理世界之可能。本書就是以中國哲學各主要觀念作為線索,足見唐先生對哲學問題思考之圓熟。

目錄:
  自序(寫作緣起、本篇大意與未及之義)
  一緣起
  二本篇大意,
  三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義
  第一章原理上:“理”之六義與名理
  一導言
  二先秦經籍中之理及文理
  三魏晉玄學與名理
  第二章原理下:空理、性理與事理
  四佛學與空理
  五宋明理學與性理
  六王船山及清儒與事理
  七結論
  第三章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與墨家之知識心
  一本文宗趣
  二論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義
  三墨家之知識心與儒墨思想之所由異
  第四章原心下:莊子之靈臺心荀子之統(tǒng)類心與大學中庸之德性工夫論
  四莊子之對人心之反省與虛靈明覺心或靈臺心
  五荀子之統(tǒng)類心及其與孟莊荀之思想之所由異
  六總論四家之言心,并說大學中庸之德性工夫論
  第五章原名:荀子正名與先秦名學三宗
  一導論
  二荀子論所為有名人所緣以同異及制名樞要
  三荀子正名之目標及三惑之所以產生
  四墨者言名與以名亂名
  五惠施及道家言名,與以實亂名
  六公孫龍派之言名,與以名亂實
  七名之固善及本文結論
  第六章原辯:墨子小取篇論“辯”辨義
  一緣起
  二辨小取論“辯”之七事非“辯”之七法
  三辨“或”與“假”
  四辨“效”
  五辨“辟”
  六辨“侔”
  七辨“援”
  八辨“推”
  九辨“辯”之七事
  十言之多方殊類異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
  十一言之多方殊類異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
  十二小取篇之論辯之宗趣
  第七章原言與默:中國先哲對言默之運用
  一導言
  二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對言默態(tài)度之不同
  三漢人之以言益言,與王充之辨言虛,及魏晉清談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
  四佛家之科判與判教,與極言說之量以超言說,及禪宗之以言破言
  五禪宗之傳心,與宋儒之道統(tǒng)及心同理同之義,與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態(tài)度
  六清代學者之重輾轉互證以訓詁,與以言釋言
  七總述中國思想對言默之態(tài)度與儒墨道之三型
  第八章原辯與默:墨莊孟荀之論辯
  一墨家之論“辯”
  二莊子齊物論之言“辯”與成心
  三以明、兩行與道通為一
  四言與無言
  五葆光與物化
  六孟子之論“辯”
  七孟莊之相異與二家可有之契合
  八荀子之論“辯”
  九孟荀之辯與默
  第九章原致知格物上:大學章句辨證及格物致知思想之發(fā)展
  一導言
  二朱子大學補傳之得失
  三王陽明以大學之知為良知之說之得失
  四重訂大學章句及朱子陽明釋物為事之誤
  五附論朱王二家以外與本文所陳者相類似之格物說
  第十章原致知格物下:大學章句辨證及格物致知思想之發(fā)展
  一朱子論格物致知與大學之止至善
  二王陽明之致良知與大學之知止及明明德
  三德性之知、聞見之知,及以格物致知為致知識之知之說
  四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與知識之知之融通
  結論——知識之知與德性之知之四種關系
  第十一章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義
  一序言
  二道之第一義——有通貫異理之用之道
  三道之第二義——形上道體
  四道之第三義——道相之道
  五道之第四義——同德之道
  六道之第五義——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
  七為事物及心境人格狀態(tài)之道
  第十二章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義貫釋
  一如何會通此六義之道之討論
  二道體之存在之直覺的印證及要終以原始之道體觀
  三辨道相之對照物而呈于人心,當次于道體
  四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得于道,以成其德
  五道之為自然律義及物之無常與道之常
  六道為生活之道義及自然律與生活律
  七道為心境及人格狀態(tài)等之狀辭義及“不道”一名所自立
  八老子論道之思想之外限
  第十三章原太極上:朱陸太極之辯與北宋理學中太極理氣思想之發(fā)展
  一導言
  二太極圖說之歷史性問題
  三太極一名之古訓問題
  四周子言太極之不同于漢晉諸儒織所在
  五太極圖說之太極與通書之誠道及周子所謂無極一名之詁釋
  六張橫渠之依太和神兩一以言太極義
  七邵康節(jié)之合陰陽之象之和以言太極,及其道為太極,心為太極之說
  八二程即人道以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與氣之生生不息義
  第十四章原太極中:天地之根原問題,與太極一名之諸義,及朱子太極理氣論之哲學涵義
  一對天地萬物根原問題之諸說與太極一名之諸義
  二統(tǒng)體之理之所以必須建立之理由與實現(xiàn)原則
  三生生之理與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氣與西哲所謂質料之不同
  四朱子之理不離氣義之說明
  五朱子之太極動靜義之說明
  六朱子理氣為二而不相離亦不相雜義之說明
  七朱子之理先氣后及理生氣義
  第十五章原太極下:朱子太極理氣論之疑難與陸王之言太極及即心言太極之說
  一后儒對朱子之太極論之疑難與對太極之異釋
  二理不離氣之二義及后儒之說與朱子之說是否可并存之討論
  三朱子之言心與氣之靈
  四心之昭明靈覺與生生之理之自覺
  五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現(xiàn)
  六象山之言心與理及己分內事與宇宙內事之合一
  七朱子之心猶陰陽義及心有動靜,與性無動靜非陰陽義
  八綜論心理氣三者之相依
  九象山之皇極及陽明之言心之動靜皆涵心即太極與本文結論
  ……
  第十六章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發(fā)展
  第十七章原命中:秦漢魏晉天命思想之發(fā)展





上一本:朱熹年譜 下一本:學略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的作者是唐君毅,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