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照片
作者簡介: 張奠宙,浙江奉化人,1933年出生。1956年畢業(yè)于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數學分析研究生班。1986年任華東師范大學數學系教授。1995一1998年任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執(zhí)行委員。1999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成員,F兼任《高中數學課程國家標準》研制組兩組長之一。1995年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獎章。1997年獲全國教師獎(曾憲梓獎)一等獎。 長期擔任數學分析和函數論課程的教學。數學研究領域為泛函分析。在《中國科學》、《數學學報》等雜志發(fā)表算子譜論的論文多篇。 在教學之余,從事現代數學史研究。有《陳省身傳》、《20世紀數學史話》、《20世紀數學經緯》、《中國現代數學史略》、《中國數學教育史話》等著作。并有一批論文(英文)在《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r》等雜志發(fā)表。 1986年以后,從事數學教育研究。主持“教育部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15年。著有《現代數學與中學數學》、《數學教育研究導引》、《數學方法論稿》、《中國數學雙基教學》等10余種。
目錄 自序第一篇 學算春秋 1 100年前的數學教科書 2 1930年代的小學數學教育雜憶 附 差不多先生傳 3 1940年代我所接受的中學數學教學 附 奉化中學憶舊 4 考入大連工學院造船系 5 我成了東北師范大學數學系的一名學生 6 學習蘇聯數學教育的1950年代 7 研究生班:師范大學數學教師的搖籃 8 蘇聯衛(wèi)星觸發(fā)全球教育改革 9 1956年的教材寫著“i=√1” 附 i=√1? 10 在曲折中走向一個高峰——記1963年的“數學教學大綱” 11 師從夏道行先生從事算子譜論研究 12 “文革”十年風雨中的兩件翻譯工作 13 撥亂反正編寫大學數學教材 14 1980年前后的數學時髦:突變理論和布爾巴基 15 李秉彝:20年的友誼 16 幾次“算子理論”會議 17 參與自然科學基金會的活動 18 數學分析課程的改革 20 微積分教學改革的又一個高潮 21 關于欣賞微積分 附 微積分賞析漫談 22 高師院校數學系的課程設置第二篇 數教經緯 23 1986年“下!睆氖聰祵W教育 24 三個研究生和三本書 25 邀請弗賴登塔爾訪華 附 弗賴登塔爾在中國 26 《數學教育學報》的創(chuàng)辦 27 結識嚴士健、蘇式冬和游銘鈞 28 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從寧波開始 29 揚州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充滿了學術氛圍 30 以后各屆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的活動 31 數學問題集、數學教案集、博士論文集的出版 32 我和北師大諸位先生的交往 33 擔任《數學教學》主編20年 附 從清兵“放槍不瞄準”的毛病說起 34 我所認識的徐利治先生 35 與張景中先生的交往 36 2000:世紀之交的課程改革 37 不是博導的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 38 關于數學的學術形態(tài)和教育形態(tài) 附 關于數學知識的教育形態(tài) 39 數學教育形態(tài)和國內外數學教育理論的呼應 40 戴再平和數學開放題 41 “雙基”研究和2002、2004兩次高級研討班 42 陳省身先生關于數學教育的遺言 附 陳省身教授談數學教育 43 21世紀“數學教育學”教材的建設 44 對數學教學中“去數學化”的批評 附 當心“去數學化” 45 退休之后關于數學文化和數學德育的研究 46 珠算:不該遺忘的角落 附1 日本小學算術學習指導要領中有關珠算教學的目標及要求 附2 德國和日本的數學教材剪影 47 數學教育的上海特色 附1 有關論證幾何的前言 附2 閱讀材料 48 介入小學數學教育 附 話說分數(節(jié)錄) 49 出版界的一些朋友 50 一個句號:重慶、澳門、寧波聚焦數學教育 51 向上海的老師們學習 52 感謝我的合作者們 53 論述“學科教育” 54 還能做點什么 55 數學教育改革開放30年回顧 附 數學教育改革開放30年第三篇 國門內外 56 1988:走向ICME-6 57 訪問德國明斯特和柏林 58 與丁爾升先生一起訪巴黎 59 兩訪芝加哥大學 60 可以說東亞數學教育學派嗎 61 1993年的中日美數學教育會議 62 1994年的ICMI-中國上海會議 63 擔任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的執(zhí)行委員 64 連續(xù)參加5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 65 考察美國的數學教育 66 香港的數學教育界朋友 67 澳門來往 68 從“新手”到“老星” 69 一個追求:數學教育的中國特色 70 2007年旅美數學教育見聞第四篇 數史鉤沉 71 《20世紀數學史話》:為數學而歷史 附 《20世紀數學史話》序 72 關注世界數學發(fā)展的主流 附 20世紀的中國數學與世界數學的主流 73 陳省身先生的一封來信 74 在紐約市立大學一年 75 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里的收獲 76 三訪紐約石溪 附 創(chuàng)新:面對原始問題 77 在美國訪問著名華人數學家 78 為歷史而歷史:追尋現代數學足跡 79 《楊振寧文集》、《陳省身文集》和《陳省身傳》 80 1998年的馬賽會議 81 為教育而歷史 附 一次數學史知識測驗所見 82 數學史與數學文化 附 對稱與對仗 83 數學史與數學哲學 84 劉鈍約我為《科學文化評論》寫稿 附 關于科學家的國籍問題 85 尋訪美國數學勝跡論著目錄人名索引后記 自序第一篇 學算春秋 1 100年前的數學教科書 2 1930年代的小學數學教育雜憶 附 差不多先生傳 3 1940年代我所接受的中學數學教學 附 奉化中學憶舊 4 考入大連工學院造船系 5 我成了東北師范大學數學系的一名學生 6 學習蘇聯數學教育的1950年代 7 研究生班:師范大學數學教師的搖籃 8 蘇聯衛(wèi)星觸發(fā)全球教育改革 9 1956年的教材寫著“i=√1” 附 i=√1? 10 在曲折中走向一個高峰——記1963年的“數學教學大綱” 11 師從夏道行先生從事算子譜論研究 12 “文革”十年風雨中的兩件翻譯工作 13 撥亂反正編寫大學數學教材 14 1980年前后的數學時髦:突變理論和布爾巴基 15 李秉彝:20年的友誼 16 幾次“算子理論”會議 17 參與自然科學基金會的活動 18 數學分析課程的改革 20 微積分教學改革的又一個高潮 21 關于欣賞微積分 附 微積分賞析漫談 22 高師院校數學系的課程設置第二篇 數教經緯 23 1986年“下!睆氖聰祵W教育 24 三個研究生和三本書 25 邀請弗賴登塔爾訪華 附 弗賴登塔爾在中國 26 《數學教育學報》的創(chuàng)辦 27 結識嚴士健、蘇式冬和游銘鈞 28 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從寧波開始 29 揚州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充滿了學術氛圍 30 以后各屆數學教育高級研討班的活動 31 數學問題集、數學教案集、博士論文集的出版 32 我和北師大諸位先生的交往 33 擔任《數學教學》主編20年 附 從清兵“放槍不瞄準”的毛病說起 34 我所認識的徐利治先生 35 與張景中先生的交往 36 2000:世紀之交的課程改革 37 不是博導的博士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 38 關于數學的學術形態(tài)和教育形態(tài) 附 關于數學知識的教育形態(tài) 39 數學教育形態(tài)和國內外數學教育理論的呼應 40 戴再平和數學開放題 41 “雙基”研究和2002、2004兩次高級研討班 42 陳省身先生關于數學教育的遺言 附 陳省身教授談數學教育 43 21世紀“數學教育學”教材的建設 44 對數學教學中“去數學化”的批評 附 當心“去數學化” 45 退休之后關于數學文化和數學德育的研究 46 珠算:不該遺忘的角落 附1 日本小學算術學習指導要領中有關珠算教學的目標及要求 附2 德國和日本的數學教材剪影 47 數學教育的上海特色 附1 有關論證幾何的前言 附2 閱讀材料 48 介入小學數學教育 附 話說分數(節(jié)錄) 49 出版界的一些朋友 50 一個句號:重慶、澳門、寧波聚焦數學教育 51 向上海的老師們學習 52 感謝我的合作者們 53 論述“學科教育” 54 還能做點什么 55 數學教育改革開放30年回顧 附 數學教育改革開放30年第三篇 國門內外 56 1988:走向ICME-6 57 訪問德國明斯特和柏林 58 與丁爾升先生一起訪巴黎 59 兩訪芝加哥大學 60 可以說東亞數學教育學派嗎 61 1993年的中日美數學教育會議 62 1994年的ICMI-中國上海會議 63 擔任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的執(zhí)行委員 64 連續(xù)參加5屆國際數學教育大會 65 考察美國的數學教育 66 香港的數學教育界朋友 67 澳門來往 68 從“新手”到“老星” 69 一個追求:數學教育的中國特色 70 2007年旅美數學教育見聞第四篇 數史鉤沉 71 《20世紀數學史話》:為數學而歷史 附 《20世紀數學史話》序 72 關注世界數學發(fā)展的主流 附 20世紀的中國數學與世界數學的主流 73 陳省身先生的一封來信 74 在紐約市立大學一年 75 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里的收獲 76 三訪紐約石溪 附 創(chuàng)新:面對原始問題 77 在美國訪問著名華人數學家 78 為歷史而歷史:追尋現代數學足跡 79 《楊振寧文集》、《陳省身文集》和《陳省身傳》 80 1998年的馬賽會議 81 為教育而歷史 附 一次數學史知識測驗所見 82 數學史與數學文化 附 對稱與對仗 83 數學史與數學哲學 84 劉鈍約我為《科學文化評論》寫稿 附 關于科學家的國籍問題 85 尋訪美國數學勝跡論著目錄人名索引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