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青少年國學課


作者:金鴻儒     整理日期:2016-10-05 11:31:34

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青少年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必讀書,中小學生課外知識拓展讀物——《青少年國學課》引導青少年感悟中華五千年的國學精髓,開啟道德與文化之旅!通過閱讀本書,青少年不僅能對國學有一個全面、系統(tǒng)、清晰的認識,而且能從老祖宗的國學典籍中重拾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不知不覺中將真、善、美扎根于心間。1900年2月10日,梁啟超寫下了激揚一代中國人的巨作《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今天梁啟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進取、日新、破格、盛氣、豪壯、造世界等氣質,都在這一代身上依稀看見?墒,代價是他們身上的中國傳統(tǒng)日趨稀薄,他們身上的特質與個體不復存在。到哪里才能找回我們丟失的傳統(tǒng)?zui好的途徑和方法就是從老祖宗的國學典籍中尋找我們的根,重拾我們心靈的真、善、美。
  《青少年國學課》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剖析、解讀傳統(tǒng)國粹,并且將仁、義、禮、智、信等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融于其間,非常適合青少年閱讀。通過閱讀《青少年國學課》,青少年不僅能對國學有一個系統(tǒng)化的認識,而且能從中汲取很多為人處世的智慧,重拾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無形中將真、善、美扎根于心中。
  作者簡介:
  金鴻儒,擅長歷史國學類的寫作與研究,文筆深邃而靈動,內容深刻而動人,常常在不經意間觸動內心zui柔軟的心弦。曾供職于中國散文學會、百花洲文藝出版社,現專職寫作。2013年出版《輕松學國學》后,連續(xù)加印十余次,名列全國歷史類暢銷榜前五名,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暢銷榜第yi名,成為2013年度暢銷書之一。
  目錄:
  第一章立身篇:有志者,事竟成
  1.孔子在《論語》中倡導了哪些人生志向?/002
  2.《大學》對修身提出了哪些要求?/004
  3.儒家為什么把立身看作為人處世的基礎?/006
  4.道家和儒家關于立身的觀點有哪些異同?/008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對立身有什么啟示?/010
  6.為什么說立身要以立學為先?/012
  7.人貴立志,為什么會“欲速則不達”?/014
  8.“過猶不及”體現了孔子怎樣的立身原則?/016
  9.孔子為什么恥“惡衣惡食者”?/018
  第二章敬事篇:貌思恭,事思敬
  1.儒家的“敬事觀”是如何要求的?/022
  2.儒家的“敏行觀”都有哪些體現?/023
  3.《弟子規(guī)》最重要的價值是什么?/025
  4.《弟子職》中“以生為本”的思想是如何體現的?/027第一章立身篇:有志者,事竟成
  1.孔子在《論語》中倡導了哪些人生志向?/002
  2.《大學》對修身提出了哪些要求?/004
  3.儒家為什么把立身看作為人處世的基礎?/006
  4.道家和儒家關于立身的觀點有哪些異同?/008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對立身有什么啟示?/010
  6.為什么說立身要以立學為先?/012
  7.人貴立志,為什么會“欲速則不達”?/014
  8.“過猶不及”體現了孔子怎樣的立身原則?/016
  9.孔子為什么恥“惡衣惡食者”?/018
  第二章敬事篇:貌思恭,事思敬
  1.儒家的“敬事觀”是如何要求的?/022
  2.儒家的“敏行觀”都有哪些體現?/023
  3.《弟子規(guī)》最重要的價值是什么?/025
  4.《弟子職》中“以生為本”的思想是如何體現的?/027
  5.“恭敬不如從命”屬于愚忠嗎?/028
  6.儒家的“尚賢”只是尊重人才的意思嗎?/030
  7.《三字經》只是一本識字讀本嗎?/031
  8.“敬事”與“敏行”哪個更重要?/033
  第三章誠信篇:立于誠,成于信
  1.為什么說“人無信不立”?/036
  2.為什么說“至誠,圣人也”?/037
  3.儒家和佛家的“心誠則靈”有何不同?/039
  4.“誠信就是金錢”是源于儒家思想嗎?/040
  5.誠信品質只是一種自我約束嗎?/041
  6.儒家的誠信思想有什么政治目的性?/042
  7.為什么誠信具有道德至上性?/044
  第四章謙讓篇:成由謙,敗由奢
  1.謙讓是儒家仁愛思想的延伸嗎?/048
  2.謙敬有哪些思想內涵?/049
  3.謙讓和“當仁不讓”矛盾嗎?/050
  4.儒家倡導的謙讓是無原則地討好退讓嗎?/052
  5.如何正確處理謙讓和競爭之間的關系?/053
  6.謙讓對我們的成長有什么意義?/055
  7.謙讓對個人修養(yǎng)有什么影響?/056
  8.怎樣做到“嚴己寬人”?/057
  第五章仁愛篇:愛人者,人恒愛
  1.“殺身成仁”是儒家仁愛思想的體現嗎?/060
  2.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什么異同?/061
  3.孟子是怎樣繼承孔子的仁愛思想的?/064
  4.儒家的仁愛與佛家的慈悲觀念有哪些區(qū)別?/066
  5.儒家的仁愛思想是一種人道主義思想嗎?/068
  6.儒家的仁愛思想在踐行上有哪些要求?/070
  7.儒家的仁愛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哪些影響?/072
  8.儒家的仁愛思想是如何改善人性的?/074
  第六章道義篇:行以道,仗以義
  1.孔孟之道的精髓有哪些?/078
  2.中庸之道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嗎?/080
  3.道家的“道”與儒家的“道”之間有傳承關系嗎?/082
  4.孟子“舍生取義”的主張對后世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084
  5.孟子的“窮不失義,達不離道”有什么積極作用?/086
  6.“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與儒家的忠孝觀相違背嗎?/088
  7.“鐵肩擔道義”體現了儒家的什么精神?/090
  8.儒家的義利觀是怎樣對待義與利的?/092
  第七章省己篇:省乎己,遷于善
  1.儒家的“省己”就是“為己”嗎?/096
  2.荀子的“性惡論”是儒家“省己”的緣由嗎?/098
  3.孟子的“性善論”與儒家的“省己”有沖突嗎?/100
  4.儒家的“省己”屬于修身的范疇嗎?/101
  5.儒家的“內圣外王”是個什么樣的概念?/103
  6.《禮記》中提出了哪些日常行為規(guī)范?/106
  7.儒家的“仁”與“善”有什么關聯?/108
  8.“上善若水”和“絕仁棄義”之間有矛盾嗎?/109
  第八章勤儉篇:精于勤,荒于嬉
  1.《春秋》中記載了哪些荒嬉的故事?/114
  2.儒家勤政觀念的歸宿是什么?/115
  3.《詩經》中有哪些勤勞的典故?/117
  4.孔子的節(jié)儉思想體現在哪些方面?/119
  5.墨家的節(jié)用觀點有哪些體現?/121
  6.老子“少私寡欲”的背后有何良苦用心?/122
  7.“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出自何處?/124
  8.大唐盛世有哪些清儉的賢人?/125
  9.勤儉透射出什么樣的精神本色?/126
  第九章勇毅篇:勇無懼,毅乃久
  1.“勇者不懼”和“仁者無敵”之間有沖突嗎?/130
  2.《孫子兵法》中對“勇”有哪些要求?/132
  3.《三十六計》中有哪些表現“毅”的計謀?/134
  4.儒家的“勇”是側重人的內心錘煉還是外在行為?/136
  5.儒家為什么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138
  6.墨家比儒家更提倡勇毅精神嗎?/140
  7.墨家的勇毅精神為什么更值得推崇與褒揚?/142
  8.為什么說大義凜然是勇毅精神的最佳體現?/145
  第十章練達篇:練于阻,達于道
  1.儒家的練達思想有哪些內涵?/150
  2.孔子是如何踐行練達思想的?/151
  3.練達思想和《中庸》有什么關系?/152
  4.練達體現的是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嗎?/154
  5.練達是儒家修身的必然結果嗎?/155
  6.練達與儒家的誠信觀相違背嗎?/157
  7.練達在儒家教育中是如何體現的?/158
  第十一章明禮篇:不學禮,無以立
  1.為什么要將“禮義廉恥”放在一起提?/162
  2.《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的哪些行為禮儀?/164
  3.儒家是怎樣看待禮與法的關系的?/166
  4.為什么稱中國為禮儀之邦?/168
  5.《周禮》和《禮記》有什么區(qū)別?/170
  6.儒家認為禮具有哪些作用?/172
  7.《禮記》中有關人的行為規(guī)范主要涉及哪些方面?/175
  8.孔子禮的觀念是從哪里來的?/177
  第十二章好學篇:人不學,不知道
  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反映了什么樣的學習觀?/182
  2.《論語》中提出了哪些學習方法?/183
  3.《莊子》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是什么意思?/184
  4.荀子的《勸學》有哪些啟迪和指導意義?/186
  5.子思在《中庸》中的讀書方法對我們有什么啟示?/187
  6.《三字經》中有哪些勤奮學習的故事?/188 前言前言
  “國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周禮》里就提到了“國學”的概念。此后,國學的概念一直向后世延續(xù)。比如,南宋時期朱熹在廬山腳下建立的白鹿洞書院,其前身叫作白鹿洞國學。到清朝末期,國學這一概念所表達的含義基本確定下來,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經學、史學、理學、文學等文化學術,并代指傳授這些文化學術的學校。
   清朝末期,西方列強用洋槍大炮強行叩開了中國的大門。與此同時,挾裹而來的還有他們的政治、經濟、思想和自然科學等各種文化學術。它們對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造成了前言
  “國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周禮》里就提到了“國學”的概念。此后,國學的概念一直向后世延續(xù)。比如,南宋時期朱熹在廬山腳下建立的白鹿洞書院,其前身叫作白鹿洞國學。到清朝末期,國學這一概念所表達的含義基本確定下來,指的是中國歷史上的經學、史學、理學、文學等文化學術,并代指傳授這些文化學術的學校。
  清朝末期,西方列強用洋槍大炮強行叩開了中國的大門。與此同時,挾裹而來的還有他們的政治、經濟、思想和自然科學等各種文化學術。它們對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造成了強烈的沖擊。為此,梁啟超等有識之士,出于保存和發(fā)揚本土文化學術的目的,提出了區(qū)別于西學的“國學”概念。所以,現代意義上的國學,指的是建立在先秦時期各種學術經典和諸子百家學說基礎之上,并且涵蓋后來各朝代的各類文化學術,即中國固有的文化學術。大體上來說,它們除了包括先秦時期的各種文化學術之外,還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包括詩、詞、曲、賦、駢文與小說等各類文學,以及史學、哲學、地理學、政治學、經濟學、醫(yī)學和書畫、音樂等。
  對于廣大青少年來說,了解國學,熟讀國學,對增長知識、開闊思維、明辨事理、提升素質、傳承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等,都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然而,國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那些先賢的著作浩如煙海,而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想要識得其中真諦,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那么,怎樣才能化解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況,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呢?
  本書就是本著提升成效這樣的目的,來為廣大青少年國學愛好者釋疑解惑的。全書立足于傳統(tǒng)國學,側重于先賢大儒們的思想精華,從十二個方面來解讀國學:立身、敬事、誠信、謙讓、仁愛、道義、省己、勤儉、勇毅、練達、明禮和好學。顯而易見,這些方面?zhèn)戎赜趯θ松硇牡腻懺旌腿烁竦男逕挕?br/>  要想做好學問、事業(yè),首先得學會做人,這是古今中外的共識。一個人不管怎樣聰明能干,家庭出身多么優(yōu)越,自身條件多么優(yōu)秀,都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必定會遭遇各種困難挫折。這時候,如果缺乏一定的身心素養(yǎng),往往就會走上偏激之路,F實中,誰都渴望成功,渴望成才,渴望受到他人認可,渴望獲得受人尊重的地位。但是,有時偏偏事與愿違——自己努力了、拼搏了,結果卻是一事無成。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局,而這種局面出現后又該如何面對呢?對此,古圣先賢們早就給出了真知灼見。
  本書從廣大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困惑入手,將古圣先賢們的智慧心語分門別類地羅列出來,從而有針對性地幫助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釋疑解惑,戰(zhàn)勝自我。比方說,人該如何立身?讀了本書之后就會明白,立身貴在立志。正所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古圣先賢們關于人生的取向、立身的原則、修身的要求、處世的基礎等方面的智慧,猶如一盞盞黑夜中的明燈,不但指明了前行的方向,還能開闊人的心胸、振作人的精神。又比如,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相處?讀了本書之后就會知道,溫、良、恭、儉、讓、和、忠、信等這些良好的品德,就是溝通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只有建立在良好的道德基礎之上,才能贏得信任和尊重,并為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一路“綠燈”。
  本書側重于從古圣先賢的思想源頭挖掘精華,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所有道理深入淺出,從而啟迪青少年的心靈,并力求取得這樣的效果。
  首先,提升青少年的閱世能力,F實生活不是完美無缺的,有時甚至是冷酷無情的。當生活中的復雜現象強加到自己身上時,如果能正確面對,就能勇于跨越障礙,繼續(xù)前行。
  其次,提升青少年的判斷能力。人之所以會被迷惑,大都是源于自己的蒙昧。如果能透過表象看清實質,就不會出現判斷失誤的情形,也就不會導致貽誤、損失之類的不利局面出現。
  再次,提升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對青少年來說,他們的認知大都局限于家庭和學校。而古圣先賢的認知,都是從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中來,并且歷經漫長的歲月、無數的人事檢驗。所以,他們的認知都是濃縮的智慧,對他們認知的了解和掌握,是青少年提升認知能力的一條捷徑。
  另外,通過學習和掌握古圣先賢的智慧,青少年還能提升自己的自省自糾能力、知人察人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和勇于探索、積極進取的氣質等。
  本書字里行間流淌著無窮智慧,時刻能給人以教誨與啟迪。通讀本書,能讓人盡睹古圣先賢的思想風采、體會人生的精妙無窮之處,于潛移默化中讓人增加涵養(yǎng)學識,提高文化素養(yǎng),還能開闊視野,升華境界,提升氣質,端正心態(tài),對于將來走向社會執(zhí)事立業(yè),具有立身打基礎的積極作用。第一章立身篇:有志者,事竟成
  1.孔子在《論語》中倡導了哪些人生志向?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言行的儒學著作?鬃釉诤芏嗾鹿(jié)中談到了人生立志的重要性。其中,用最直接的方式談到人生志向的有兩處。
  第一處出現在《論語?公冶長》篇中。一天,孔子的弟子顏淵、子路圍攏在孔子身邊?鬃訉扇苏f:“你們兩個說說自己有什么志向吧。”子路先說道:“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車輛、馬匹、衣服、皮袍,來與我的朋友一起使用,即使這些物件被他們用壞了,我也不會抱怨。”顏淵則說道:“我愿意做到不欺壓良善,不把吃苦受累的事強加給別人。”子路接著又對孔子說道:“老師,我們想聽聽您的志向是什么。”孔子回答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人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弟子們得到關懷。”
  在當代人看來,志向都是與個人的追求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種追求往往是按照自身的需要出發(fā),所以也就體現了更多的名利價值觀。因而,現代人的志向往往與“高大上”聯系在一起。比如說,有些人自小就樹立起解放全人類的遠大志向,而更多的人則把自身放在現實的利益思考中,把志向定位為當科學家、當明星、當大老板、當股神等。在這些志向中,貫穿的都是讓自己成為他人矚目崇拜對象的思想,主體是自我。而孔子與其弟子們所談到的志向,關注點則是別人。子路的志向是樂于助人,顏淵的志向是無害于人,而孔子的志向更具有社會意義——表現為尊老愛老、取信于友和關愛弟子三方面。他們的志向都是把仁愛作為立身之本,并把仁愛化育在具體實踐中,充分體現了“利他”的高尚情懷。
  依照現代人的觀點,人都是生活在物欲世界里的,每個人不管有怎樣的志向,都會有出于本性的物質需求。也就是說,人必須依賴糧食、衣服生存,無法放棄對它們的依賴性。這時,從人的本性上來說,物質會讓人產生征服或永不滿足的欲望。那么,孔子又是如何面對這些現實欲望的呢?
  在第二處,即《論語?先進》篇中,孔子談到了這個問題。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赤四個人陪著孔子坐在一起?鬃訉λ麄冋f:“我現在問你們一些問題,你們不要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就不敢直說。你們平時總是說:‘沒有人了解我呀。’所以,我要問的是:如果有人了解你們,你們又要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回答道:“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國的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如果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能讓人們勇敢善戰(zhàn),而且懂得禮儀。”孔子聽了微微一笑,對冉有發(fā)問道:“冉有,你會怎么做呢?”冉有回答道:“一個面積有六七十里的國家,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后,我可以讓百姓吃飽穿暖。至于這個國家的禮樂教化,就要等君子來施行了。”孔子接著發(fā)問:“公西赤,你呢?”公西赤回答道:“我不敢說能做到,而是愿意學習。在宗廟祭祀的活動中,或者在同別國的盟會中,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小的贊禮人。”“那么你呢,曾皙?”孔子繼續(xù)問道。曾皙當時正在鼓瑟,他一聽老師問自己,趕緊站起身,說道:“我要說的和他們三人都不一樣。”孔子鼓勵他道:“那有什么關系呢,說出來吧,不過是談談每個人的志向罷了。”于是曾皙回答道:“我的志向就是,陽春三月的時候,大家都穿上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大家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聽罷,長嘆一聲,說道:“我贊成曾皙的志向。”
  顯然,子路、冉有和公西赤三人的志向同現代人的志向有相通之處,都體現著人生抱負。這種抱負同儒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但是,在孔子看來,這并不是自己所推崇的志向。真正的志向,首先在于內心力量的強大。面對物欲世界,始終以一副超然的態(tài)度面對,把人生的最大樂趣歸于精神范疇。團結友人,提攜年輕人,把一同洗澡、吹風、唱歌當作人生的樂趣和追求。
  人的志向往往與物欲、利益緊密相聯,這也是世人追名逐利的根源所在。而孔子卻把追求精神上的快樂當作人生的志向,淡泊名利,這實在是一種積極健康的處世態(tài)度。
  第十二章好學篇:人不學,不知道
  2.《論語》中提出了哪些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認為,學習知識后,時常溫習,是一個良好的、讓人快樂的學習方法。
  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人的記憶力有限,在一定的時間過后,已經學到的知識就會被漸漸遺忘,所以,我們要時常對知識加以溫習,以便起到鞏固記憶的效果。那么,溫習為何又能讓人快樂呢?這是因為,在我們溫習知識的時候,對已經學習到的知識會有更新的體會、更進一步的思索,這種思考的快樂,是溫習過程中的享受。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意思是說,在好學的同時,還要重視和其他人的交流,并謙虛地向其他人請教?鬃犹氐貜娬{“不恥下問”,旨在告誡我們,即使是不如自己的人,如果有需要請教他的地方,也不能以向對方請教為羞恥。向所有可以請教的人請教問題,我們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在學習中,充分的交流能幫我們擴大自己的視野,看到自己的不足,鞏固自己的知識;反之,我們的學習則會陷入閉門造車的困境中。
  《論語》告訴我們,學習中不僅需要常常溫習,還要不恥下問,多與其他人交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學習知識、不斷地成長和進步。
  李時珍是明朝偉大的醫(yī)學家、藥物學家,他一生奔走于祖國大地的山山水水,尋找藥材,探討藥理,最終寫成《本草綱目》一書。這本書至今仍是中國醫(yī)藥的重要參考書籍,具有極高的價值。李時珍剛開始研究醫(yī)藥時,主要是看先輩們撰寫的醫(yī)藥學書籍,但是他在看的過程中,發(fā)現很多書對同一種藥草的說法不一樣,甚至互相矛盾。于是,他開始親自四處采藥,以分析藥理。在采藥的過程中,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他就會到藥材產地的大夫、農夫、獵戶等人的家中探訪,虛心向他們請教,并一同探討藥理。李時珍絲毫沒有擺自己名醫(yī)的架子,而是虛心地學習和求教,最終為《本草綱目》的編寫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素材。





上一本:中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區(qū):集聚效應與發(fā)展戰(zhàn)略 下一本:三祖文化論壇匯編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青少年國學課的作者是金鴻儒,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