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負傷的治療者


作者:盧云     整理日期:2016-09-18 11:21:07

顧名思義,《負傷的醫(yī)治者》就是一個受過傷或者正受著傷的醫(yī)治者。聽起來有些費思量:一個自己都傷痕累累的人,怎么去醫(yī)治別人呢?重點恰恰就在于此!這個世界*不缺的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一個人若是沒有經歷過痛苦,又怎能很好地理解那些正處于痛苦中的人呢?一位醫(yī)生若是沒生過病,又怎能與病人感同身受呢?圣經上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他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林后1:4) 
本書簡介:
  這是一本給牧者的書,也是一本給所有信徒的書。 作為牧者,當你面對——歷史感斷裂、意識形態(tài)碎片化、永生意識消解的一代人;沉浸于內在自我、反抗一切權威和建制、用自殺和暴力尋求解脫的一代人;既恐懼生存又恐懼死亡,游離在孤島狀態(tài)的一代人……該如何給出信、望、愛?如何給出破碎中的醫(yī)治? 作為信徒,你——必須洞察這個時代科技昌明、信息爆炸、物質繁華后的荒寒真相;必須退出人群,仰望天父,學習深度默觀,學習內省獨處;必須進入人群,效法耶穌,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人同樂;必須勇于承認自己的有限和無能,軟弱和傷痕……
  作者簡介:
  盧云HenriJ.M.Nouwen(1932-1996),原籍荷蘭,享譽世界的作家、神學家、教授,當代靈修學大師。曾先后在圣母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心理學、靈修學。1986年,盧云放下世人艷羨的大學教職和學術研究,應“方舟團契”(L’Arche)之邀,加入加拿大“黎明之家”(DaybreakCommunity)服事智障人士,如同特蕾莎修女進入印度貧窮、受傷、軟弱的人群中一樣,直至因心臟病突發(fā),與世長辭。 著有《心靈愛語》《盧云的心靈面包》《浪子回頭》《負傷的治療者》《和平路上》《亞當:神的愛子》《最大的禮物》等四十多部著作。其作品文風優(yōu)美,感情細膩,思想深邃,能從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和最弱小的人身上透視人生偉大及軟弱層面所深藏的奧秘,深獲讀者喜愛。rmalstyle='line-height:150%'>必須進入人群,效法耶穌,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人同樂; 必須勇于承認自己的有限和無能,軟弱和傷痕……
  目錄:
  推薦序時代之殤和牧者之傷/范學德
  代序負傷的治療者
  前言四扇敞開的門
  第一章
  牧養(yǎng)之境:叩擊混亂世界的尋覓
  一、后現(xiàn)代人的困厄之境
  1.歷史感的斷裂
  2.意識形態(tài)的碎片化
  3.尋覓新的永生之道
  二、后現(xiàn)代人的解救之道
  1.神秘之路
  2.革命之路
  3.福音之路推薦序 時代之殤和牧者之傷/范學德代序 負傷的治療者前言 四扇敞開的門 第一章牧養(yǎng)之境:叩擊混亂世界的尋覓 一、后現(xiàn)代人的困厄之境1.歷史感的斷裂2.意識形態(tài)的碎片化3.尋覓新的永生之道二、后現(xiàn)代人的解救之道1.神秘之路2.革命之路3.福音之路小結 第二章牧養(yǎng)之民:洞察無根一代的眼眸 一、未來的一代1.內向的一代2.無父的一代3.倉皇失措的一代二、未來的牧者1.自我敞開的牧者2.滿懷憐憫的牧者3.默觀的牧者小結 第三章牧養(yǎng)之道:為破碎絕望者守望 一、哈里森先生的處境1.非人性化的處境2.恐懼死亡3.恐懼生存二、如何引領哈里森先生走向明天1.人性化的回應2.生命中的等待3.死亡中的等待三、牧者之道1.真切的關愛2.堅信生命的價值和意義3.盼望小結 第四章牧養(yǎng)之心:在孤獨負傷中為人療傷 一、負傷的牧者1.個體的寂寞2.牧職的寂寞二、醫(yī)治的牧者1.殷勤款待與自省2.殷勤款待與群體小結 跋 勇往直前譯后記/喻書琴前言四扇敞開的門最初認識盧云是在他的“兄長階段”。我是在事工早期讀到他的經典小書《負傷的治療者》,當時我正在研究苦難的問題,發(fā)現(xiàn)這本書有出色的洞見……我開始在寫作中冒點險,因為他已經開了路,攤開他的神經衰弱和軟弱讓世界觀看。我開始不把人看作我工作的阻礙,而是我工作的原因。因著盧云,我看清自己就是那站在酒席外圍的兄長,對那些不愿意付出的賓客充滿惱怒。在盧云的鼓勵下,我也看見父親的手向我張開。
  ——楊腓力
  美國ECPA暢銷書排行榜作家
  著有《耶穌真貌》《有話問蒼天》《無語問上帝》等
  盧云以親切而富有生命洞見的筆觸,揭示出治療者要面對人群及治療者本身的眾假象,并正視這痛苦而又絕望的人生。雖然治療者的使命是治療,但他不得不承認自己會受傷,他也沒有使人得醫(yī)治的把握。在宗教領域充斥著“屬靈”口號及手段的今天,盧云要我們看清“治療與受傷”的吊詭性,以使我們能切實地牧養(yǎng)群羊。
  ——蔡貴恒牧師最初認識盧云是在他的“兄長階段”。我是在事工早期讀到他的經典小書《負傷的治療者》,當時我正在研究苦難的問題,發(fā)現(xiàn)這本書有出色的洞見……我開始在寫作中冒點險,因為他已經開了路,攤開他的神經衰弱和軟弱讓世界觀看。我開始不把人看作我工作的阻礙,而是我工作的原因。因著盧云,我看清自己就是那站在酒席外圍的兄長,對那些不愿意付出的賓客充滿惱怒。在盧云的鼓勵下,我也看見父親的手向我張開。——楊腓力美國ECPA暢銷書排行榜作家著有《耶穌真貌》《有話問蒼天》《無語問上帝》等 盧云以親切而富有生命洞見的筆觸,揭示出治療者要面對人群及治療者本身的眾假象,并正視這痛苦而又絕望的人生。雖然治療者的使命是治療,但他不得不承認自己會受傷,他也沒有使人得醫(yī)治的把握。在宗教領域充斥著“屬靈”口號及手段的今天,盧云要我們看清“治療與受傷”的吊詭性,以使我們能切實地牧養(yǎng)群羊。——蔡貴恒牧師 作為時代的牧者,唯有從后現(xiàn)代年輕人的基本特征出發(fā),洞悉他們的渴望,卻不以文化消費主義迎合他們的渴望,而是以生命之水解他們靈魂的饑渴。牧者自己就是那盛載活水的瓦器。盧云在深度剖析后現(xiàn)代年輕人的內心時,并沒有道德上的義憤感和屬靈上的優(yōu)越感,也沒有采用“零度敘事模式”,而是充滿了溫存憐憫的牧者情懷,要探討的是,如何在后現(xiàn)代社會做心靈的深度牧養(yǎng)。——范學德作家、傳道人 細細閱讀盧云的珠璣文字,一定會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柔軟。他的文字不斷提醒我們淡漠的靈魂,再慢一些,再安靜一些,再細膩一些,盡量從充斥光、色、聲、影的“物”和“事”中抽離出來,定睛感受你身邊更重要、更真實的“人”。——喻書琴譯有《卿卿如晤》《盟約》《活出有愛的生命》等未來的牧者1.自我敞開的牧者 那些被內心引導的人面對一個全新而艱巨的任務:他們必須小心翼翼地對待內在的神秘力量。既然在許多世俗層面,“外在”的上帝多多少少被解構了,所以,“內在”的上帝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正如有人覺得,外在的上帝不僅是一位慈愛的天父,也是一個可怕的惡魔;有人發(fā)現(xiàn),內在的上帝不僅是重建生命的源頭,也是混亂困惑的因由。西班牙的圣女大德蘭(St.TetesaofAvila)和圣十架約翰(St.JohnoftheCross)最大的嘆息就是缺乏靈程指引,來帶領他們行走在正確的靈修之路上,并能幫助他們分辨建造的靈和拆毀的靈。一方面,嘗試內在之路的危險性是無須多言的,迷幻藥之旅,還有各種各樣的冥想操練之法、自我修煉之術,常常是弊大于利。另一方面,很多人不愿進行痛苦的自我拷問,不愿正視那看不見的內在實存,注定過著一種傲慢、無聊、淺薄的人生。因此對于當代的牧者來說,當務之急就是澄清這些靈修之路上可能出現(xiàn)的巨大混亂。然而,我們意識到,當大多數教會領袖被邀成為屬靈導師時,他們真實的屬靈體驗是何等貧乏,這的確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不爭事實。大多數教會領袖已經習慣于策劃大規(guī)模的組織,召聚會眾做禮拜、辦學校、建醫(yī)院,忙于各種基督教節(jié)目演出,猶如馬戲團的指揮一般。他們對于圣靈深邃而柔細的工作已經很陌生,甚至很懼怕。難怪教會被指責在最基本的工作上失職:為現(xiàn)代人與生命之源相連接提供一條創(chuàng)造更新之路。但如何才能避免這一危險呢?我認為,別無他法,唯有鼓起勇氣進入我們自己的內心,敏銳洞悉內心的各種復雜多面性。就像我們在自己的居所中會有家的感覺,當你發(fā)現(xiàn)那里既有明亮的地帶,也有黑暗的角落,既有關鎖的重門,也有敞開的房間,我們的困惑會煙消云散,我們的焦慮會不翼而飛,我們將有能力從事陶造生命的工作。這里的關鍵字眼是“敞開自我”。那些能將內在生命的心靈歷程清晰敞開的人,那些能將內心各種經驗清晰表述出來的人,不會活在自我定罪和自我折磨中,能持續(xù)不斷地除去一切妨礙圣靈運行的障礙。他們能夠為圣靈預留心靈的空間,因為上帝的意念大過他們自己的意念,上帝的眼光高過他們自己的眼光,上帝圣手的醫(yī)治大能勝過他們自己的能力。我相信,這種自我敞開的能力,是未來屬靈導師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素質。因為只有善于將自身內在體驗表達出來的人,才能鞭辟入里地向他人敞開自我。因此,首先,牧者必須樂意將自己的心路歷程表述出來,分享給前來尋求幫助的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牧者是仆人中的仆人。因為他們是第一個進入應許之地,同時也是危險之地的朝圣者,他們是第一個將自己內心的所見、所聽、所感告訴那些擔驚受怕之人的分享者。這聽起來似乎太理論化,但在具體實踐上則一目了然。實際上,所有的牧養(yǎng)職責,諸如在陪談、講道、教導和圣禮中,牧者都試圖幫助人們意識到上帝在他們內心的作為。牧者不是將上帝啟示給對方,正如把自己擁有的東西給予那些一無所有者,而是幫助對方在其存在之源中發(fā)現(xiàn)上帝。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牧者在領人悔改。“悔改”一詞的原初含義是:重新回到最基本的價值設定,即人就是人,上帝就是上帝,若沒有上帝,人不能被稱之為人。根據這一語境,陪談不僅僅是一種交談技巧的嫻熟運用,好操控人進天國,而是一種人與人的深入相遇。借助這種相遇,希望能找到解救之路。牧者愿意將自己的信仰和懷疑、希望和絕望、光明和幽暗敞開,來幫助那些試圖解開生命困惑、叩問生命本質的人。根據這一語境,講道也不僅僅是因循守舊,而更是對周遭發(fā)生之事細致入微的清晰表達。只有這樣,聽眾才會感慨:“我只是在懷疑,但你說出來了;我只是模糊有感覺,但你清清楚楚表達出來了;我只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把某些想法藏在心底,但你卻把它開誠布公地說出來了。是的,你說的正是我們,你認識到我們共同的處境!”當聽眾如此說時,對上帝圣言的排斥感就消除了,毋庸置疑,聽眾將樂意接受圣言。年輕人不再敬而遠之,而是從牧者身上看到他們自己的內心。而牧者也將幫助他們明白“救贖”一詞的深義,以前,“救贖”一詞聽起來只是一個術語而已,如今,卻不再讓人覺得古怪,不再讓人覺得陌生。根據這一語境,教導也不是意味著反復地講述那古老的故事,而是為人們探索自己的內心、梳理自己的經歷、尋找圣言的幫助提供一個管道。最后,根據這一語境,圣禮不再只是一種宗教儀式而已,它能夠成為真實的慶祝。主領圣禮者在紀念基督的受死時,應該細膩表達自己真實的悲傷;而在表達基督的復活時,應該細膩表達自己真實的喜樂。所以,當代牧者的當務之急就是引導人走出困惑之地,進入盼望之地。因此,他們自己首先要有勇氣成為這一神秘之地上的探索者,并能夠清晰表達出他們的感受,以此來服侍這內向的一代。 2.滿懷憐憫的牧者 當論及“自我敞開”這一牧者必備素質之時,我們已經顯示出未來牧者當處的地位:不是高高在上,遠遠疏離,也不是悄悄隱匿,而是站在會眾之中最顯眼的地方。如果我們意識到,這一代不僅是內向的一代,尋求自我的敞開,也是無父的一代,尋求新的權威,那么,我們就必須思考這種權柄的本質是什么。我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字眼比“憐憫”更恰當了。憐憫必須是這種權柄的核心,甚至是其本質。牧者唯有將上帝借耶穌基督對人顯明的憐憫傳遞出來,讓會眾能夠感同身受、心悅誠服,才能夠算得上是上帝忠心良善的仆人。富有憐憫心的牧者站在會眾之中,卻不迎合會眾,討好會眾。因著真正的憐憫心腸,他既不會顯得冷漠,也不會顯得濫情。當我們發(fā)現(xiàn),人存在的核心,不僅僅是上帝成為上帝,人成為人,而且是我們的鄰舍也成為我們的弟兄姐妹之時,憐憫就會油然而生。借著憐憫,我們可以意識到,世人對愛的渴求,深藏在我們的內心里;而世人習以為常的冷酷,也根植在我們的本能里。借著憐憫,我們從朋友眼中所流淌的饒恕,感受到我們自己也常常期待饒;我們從朋友口中所生發(fā)的怨恨,感受到我們自己也常常陷入怨恨;當別人殺人犯罪,我們知道自己也有作惡的可能性;當別人舍生取義,我們知道自己也有為善的可能性。對于一個富有憐憫心的牧者來說,人性中一切的悲喜憂樂,一切生死契闊,都和他息息相關。這樣的憐憫才具有真正的權能,因為它拒斥小圈子內部的壓力,打破了語言、國家、貧富、學識上的差異。這樣的憐憫促使人們從拉幫結派的小天地中脫離出來,放眼更廣闊的世界,他們會看見,每一張人類的臉,都是鄰舍的臉。憐憫之所以具有權能,就是因為我們可以去饒恕我們的弟兄姐妹。只有當我們發(fā)現(xiàn),朋友內心的軟弱自己內心也有,敵人身上的罪惡自己身上也有,并愿意承認每個人都是我們的弟兄姐妹時,才能實實在在地饒恕他人。無父的一代正在尋找弟兄姐妹。這些弟兄姐妹能挪去他們的恐懼和焦慮,開啟他們狹隘的思想之門,展示饒恕這一人性曙光的可能性。憐憫的牧者指出了饒恕的可能性,幫助他人從羞恥的鎖鏈中得自由,勇于面對自己的罪咎,重新梳理對未來的盼望。在那未來之地,羔羊和獅子將同臥同眠。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牧者所面臨的一個巨大試探。各地的牧者們都感受到,這個時代愈來愈需要更專業(yè)化的裝備和知識結構。這種需要很實際,牧者的迫切心態(tài)也可以理解。然而危險卻是,牧者過于倚靠自己的能力來解決牧養(yǎng)問題,卻不再仰賴圣靈自由運行的大能。而且,自己的專長也成為缺乏憐憫心的借口,免得承擔更艱巨的深度牧養(yǎng)責任。牧者的任務就是發(fā)現(xiàn)每個人身上的潛能,并帶領他們融入更大的群體。而牧職的危險則是,牧者雖有一雙明察秋毫的慧眼,但容易更多定睛在對事情的深謀遠慮上,而非定睛在對個人的憐憫體恤上。如果牧者認為只要裝備有加、訓練有素,就能解決一切牧養(yǎng)問題,那么,他們必然會精疲力竭,其挫敗感和失落感將遠甚于以往世代的牧者。更多的教牧訓練和神學裝備只是必要而非充分條件。正如饑餓之人需要更多面包,但當你遞給對方面包時毫無憐憫心,不會播下和平,只會播下爭斗,不會播下喜樂,只會播下冷漠。同樣,缺乏愛心的牧養(yǎng)技巧,會使饒恕變成一種演戲,使天國變成一場騙局。所以,我們需要考察牧者的最后一個特征。如果他不愿意僅僅成為一個專家,用專業(yè)技能來服侍別人,而是希望成為一個管道,帶領別人從困惑走向盼望,從混亂走向和諧,那么,他需要自我敞開,需要滿懷憐憫,也需要成為一個心靈的默觀者。 3.默觀的牧者 前面已經說過,內向、無父的一代迫切希望改變他們身處的這個病態(tài)世界,但因其行為易沖動、輕率,所以也給不出一帖可靠的濟世良方。那么,牧者如何疏導他們這股蓬勃旺盛的活力,提供某種創(chuàng)造性的環(huán)境,真正成為改變這個世界的動因?我認為,未來的牧者們需要成為一名默觀的批判者。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甚至有些自相矛盾。我希望讀者不要誤會,聽到“默觀”一詞,就不由自主聯(lián)想到遠離塵囂,在修道院高墻內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我所認為的默觀是一種積極入世、喚醒本真存在狀態(tài)的參與方式。這里需要解釋一下。人們不知道自己路在何方,也不知道會走向一個怎樣的未來世界。人們懷疑通過生兒育女將孩子帶到這個混亂的世界上,不是愛的祝福,而是可怕的傷害。人們會變得越來越冷嘲熱諷,甚至越來越憤世嫉俗。他們譏笑身邊朋友們忙于追名逐利,但自己卻不知道該追求什么;他們抗議各種社會流弊,但自己卻不知道該捍衛(wèi)什么。但如果牧者在自己內心中聆聽到圣靈的聲音,在自己內心中重拾對他人的憐憫,就能夠以不一樣的眼光去看待所遇到的人、所接觸的環(huán)境、所因緣際會的事件。他們是第一個揭開日常生活面紗、一睹新世界美景的人。作為默觀的批判者,他們和社會保持一定距離,以免被那些焦頭爛額、營營役役之事所淹沒,但這種疏離才使他們能發(fā)掘世界和人性的真正之美,這種美是變幻多姿的,是扣人心弦的,也是亙古常新的。牧者的任務并不是慌慌忙忙地東奔西跑,而是在千鈞一發(fā)之際,刻不容緩之時,救贖眾生,使之迷途歸正。因為我們一次得救就永遠得救。牧者被呼召幫助他人確信這寶貴福音,然后讓他人在那些日常經歷苦難表象的破敗帷幔之下,依然能看到某些盼望:我們乃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陶造。按此方式,默觀者可以成為這倉皇失措一代的靈性導師,因為他們能打破那種要求迅速滿足當下欲望的惡性循環(huán),讓倉皇失措的一代克制沖動,調整目光,為他們躁動不安的精力找到良性的疏導渠道?梢姡磥淼哪琳呓^不只是幫助個人適應社會困境而已。實際上,批判的默觀者在最本真的意義上也是革命者。因為,通過檢驗他們所看到、聽到、感觸到的福音真實性,他們能改變歷史的進程,領導會眾從那種擔驚受怕中走出來,進入締造一個更美好世界的行列。他們不會到處高舉抗議標語(大多抗議者是為了表達不滿情緒,而非表達建設性思考意見),他們也不會攀龍附鳳、趨炎附勢,尋求體制內安全感的保護,而是用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周遭的事件,因此,他們所做的決策是基于使命感,而非基于沽名釣譽或擔心格格不入。他們會批判過激的抗議人士,也會批判茍且偷生之人,因為這兩者的動機都有錯誤,目標都不明確。默觀者不渴求也不強求世俗的人際關系,他們已經超越了物欲世界的蝸角虛名、蠅頭小利、鼠目寸光,乃是被更遠大的異象所引導;他們不會追逐當下潮流,因為他們關注的是最本質、最核心、最終極的存在維度;他們不會陷入偶像崇拜,反而經常邀請他人去叩問真正的也經常是令人痛苦不安的問題,逼視那些光鮮迷人的表象背后的真實,除去一切妨礙他們明心見性的障礙。默觀的批判者除去操控這世界的一切虛幻面具,有勇氣將存在的真相呈現(xiàn)出來。他們知道自己可能會被認為是傻子、瘋子或社會上的危險分子,但他們不害怕死亡,因為他們的異象令他們超越生死,能坦然無懼、不畏艱險地完成他們在此世(here)和在當下(now)的呼召。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內心深處會尋找盼望和應許的跡象,默觀的批判者能夠敏銳地洞察到那顆最小的芥菜種,并相信“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他們知道,如果在未來有什么更美好的盼望,那么,在當下,這一跡象應該是明顯可見的。但他們不是那種天真的樂觀主義者,希望他們受挫的夢想能夠在未來得到圓滿。他們也不是那種辛辣的悲觀主義者,總是絮絮叨叨于老一套的說教,諸如日光之下并無新事。他們更像是充滿盼望之人,定睛于那堅定不移的信念:如今他們在鏡中看見的只是模糊的影像,但有一天他們將面對面地看見未來。牧者不僅能敞開自我的心路歷程,也能帶著批判的視角和憐憫的眼光來默觀這個世界。他們期待倉皇失措的年輕人不是選擇以死亡作為了結,或以死亡作為表達絕望的抗議方式,而是選擇擁抱新生命。牧者在默觀和憐憫之中,就將這種新生命的第一縷曙光召喚出來。





上一本:典故紀聞 下一本:愛是唯一的真相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負傷的治療者的作者是盧云,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