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孟子論君子人格與人性


作者:周殿富     整理日期:2016-05-25 16:11:07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重點推薦、青少年課外必讀本;*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團中央中國青年網(wǎng)、中國關(guān)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共同發(fā)起;*多位國內(nèi)著名高校和重點和重點中學知名教師參與編寫;*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編;*視角嶄新、配圖精美;*全方位培養(yǎng)青少年愛國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諸子百家的視角解讀中國五千年文化,為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基于普及古典學術(shù)需要,校注者作了簡明注釋 
本書簡介:
  孟子曰:“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
  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
  其世也,是尚友也。”筆者讀孟子書,論其世,實
  為感嘆其生歷與命運,一似西方之柏拉圖無二,
  故以此名之。
  目錄:
  [總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人格001
 。鄞颍輺|方柏拉圖
  ——孟子其人生平述略001
  一、人性本善,本無君子小人之分037
  二、性善天生:求則得之,舍則失之041
  三、君子貴“仁義行”而非“行仁義”045
  四、君子不患所不能,而患不為不求047
  五、人性如水,雖有勢變而非關(guān)本性051
  六、人皆有“四心”,惟君子能擴充之054
  七、擴充之道:不忍達于忍;不為達于為057
  八、天下鞋相似于足同,心相似于理同061
  九、“夜氣說”:良心失養(yǎng)則消067
  十、君子以德修“天爵”必得“人爵”071
  002
  十一、從其大體為君子,從其小體為小人074[總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人格 001
 。鄞颍輺|方柏拉圖
  ——孟子其人生平述略 001
  一、人性本善,本無君子小人之分 037
  二、性善天生: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041
  三、君子貴“仁義行”而非“行仁義” 045
  四、君子不患所不能,而患不為不求 047
  五、人性如水,雖有勢變而非關(guān)本性 051
  六、人皆有“四心”,惟君子能擴充之 054
  七、擴充之道:不忍達于忍;不為達于為 057
  八、天下鞋相似于足同,心相似于理同 061
  九、“夜氣說”:良心失養(yǎng)則消 067
  十、君子以德修“天爵”必得“人爵” 071
  002
  十一、從其大體為君子,從其小體為小人 074
  十二、君子成其正途無非收其走失之心而已 078
  十三、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 080
  十四、不失赤子之心者可為君子 082
  十五、君子反身而誠、強恕而近仁 084
  十六、君子以道修身可左右逢原 087
  十七、君子貴心居仁而行由義 089
  十八、君子異與人在知憂無患 091
  十九、君子凡事不遂都去反省自己 094
  二十、君子之道有二:守善心、行仁義而已 096
  二十一、天下事成于專、恒兩字 098
  二十二、五谷不熟,不如草稗 101
  二十三、自暴者不可救,無恥者必遭辱 103
  二十四、自侮者人必侮之,自毀者人必毀之 105
  二十五、不學而能為良能,不慮而知為良知 108
  二十六、事親為萬事之本,養(yǎng)親以順者為孝 110
  二十七、君子之孝當去“五欲”存“五思” 112
  二十八、君子之德在人以偽來,我以誠往 116
  二十九、君子以親親之心去待人接物 120
  三十、薄于親者怎會厚于他人 122
  三十一、君子何必言利,利心生于物我之私 124
  003
  三十二、君子合于義可舍生取義,可避死就生 127
  三十三、君子大丈夫人格的“三大操守” 130
  三十四、君子有“三樂”而不為帝王 133
  三十五、君子之性在仁義禮智存于心 135
  三十六、君子得志當有“三不為” 137
  三十七、“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39
  三十八、“君子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可為繼也” 141
  三十九、君子不以“饑渴”為心害 143
  四十、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心 145
  四十一、君子之言存道,君子之守在身而不責人 147
  四十二、君臣之道,法堯舜而已 149
  四十三、君子依天性而行后聽天由命 151
  四十四、古之清、任、和、時四圣的風格 153
  四十五、三圣之道無非善與人同舍己從人 159
  四十六、君子善養(yǎng)浩然之氣 161
  四十七、人品之“善、信、美、大、圣、神”六境界 172前言東方柏拉圖
  孟子曰:“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
  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
  其世也,是尚友也。”筆者讀孟子書,論其世,實
  為感嘆其生歷與命運,一似西方之柏拉圖無二,
  故以此名之。
  ——題記
  題記中的前句話,是孟子在他的著述中講過的。是
  的,只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有道是伯樂相馬不知其
  牝牡黑白,那么,讀其書而不知其人有什么不可之處呢?東方柏拉圖
  孟子曰:“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
  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
  其世也,是尚友也。”筆者讀孟子書,論其世,實
  為感嘆其生歷與命運,一似西方之柏拉圖無二,
  故以此名之。
  ——題記
  題記中的前句話,是孟子在他的著述中講過的。是
  的,只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有道是伯樂相馬不知其
  牝牡黑白,那么,讀其書而不知其人有什么不可之處呢?
  讀書本是人生的另一種飲食方式,吃了人家的飯,連主人
  是誰都不知道,怎么可以呢?連一句謝謝的話都不說,怎
  【代序】
  ——孟子其人生平述略
  周殿富撰
  002
  么可以呢?讀其書,想見其人,想知其人,這也是一種敬
  意吧。人言文似其人,其實倒也未必全是,盡管盜泉流出
  來的也是清水,但至少蟾蜍是釀不出好蜜來的,這卻是絕
  對的真理。那么,孟子其人到底如何呢?雖然后人敬之為
  儒壇亞圣,但他的一生卻是命途多舛的。
  令孟母三遷刀斷機杼的少年孤兒
  孟子是后人對他的尊稱,本名孟軻。出生時間一般認
  為大約在公元前380年前后,去世于公元前300年左右,享
  年大約80多歲。(有稱其生卒年為前327—前289年;一說
  前385年—前304年)這都是后人們的考證推算。但有一點
  可以肯定的是,他出生于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這是他在
  著述中自己說的。就在那個正是西周末期諸侯割據(jù)混戰(zhàn)的
  年代里,他出生在山東的鄒地,大約在今天的山東鄒縣之
  南。鄒地離孔子的故鄉(xiāng)曲阜很近。他的祖上本是魯莊公的
  庶弟。魯莊公的三個弟弟為仲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因
  為都是魯桓公的兒子,所以他們的后人又稱“三桓之后”。
  孟子的祖上便是仲孫氏。后來因為是庶弟,忌諱與魯莊公
  為序,才改為孟孫氏,便以孟為姓。到了魯頃公時代,魯
  003
  國絕祀,被滅亡了。三桓子孫便家道中衰、流散到各國,
  淪為平民了。但至少在他的身上仍流動著周公支脈的
  血液。
  孟子的少年時代,是在貧困清苦中度過的。自幼喪
  父,家境貧淪清苦。孟母范夫人三遷其家,擇鄰而居的故
  事,至少說明他從小是在民間巷閭中長大的。這也許是他
  終生懷有平民情結(jié),主張“民為貴、君為輕,天意即民
  心,天視即民視,民聽即天聽”的來歷基礎(chǔ)吧。
  不管生活怎樣貧苦,孤兒寡母度日怎樣艱難,孟氏畢
  竟為貴族后裔,總忘不了教子讀書。母親日夜苦織,不唯
  為了生存下去,且總懷有教子成龍的心愿。其實母親原本
  就是兒女最好的第一位師表,她的舉止言行都通過耳濡目
  染,一絲不落地融入孩子的心靈,一直會影響到兒女的一
  生。孟母本身就是一位合格的、優(yōu)秀的良母,不但勤勞節(jié)
  儉,而且對子女有大愛之心,且堅忍于事。
  據(jù)傳,孟子小時候并不認真學習,很淘氣,更何況貪
  玩趨樂本是人的天性。但孟母卻不茍于一般主婦的舐犢之
  情,對孟子的要求很嚴格。也許是孩提的孟子實在讓母親
  傷心了,所以她不斷地變換住址,以期為兒子選擇一個好
  的鄰里環(huán)境。當初孟家住在一處墓地附近,孟子便學送葬
  004
  隊伍中的人吹喇叭的游戲,孟母便將家搬到了一座市場附
  近,他又學著擺攤做生意的游戲;孟母便又將家搬到了一
  座學塾附近,他就開始學著做那些禮儀方面的游戲。孟母
  這才高興地說:這里才真正是可以居吾子之處。便讓他入
  學讀書。
  可是有一次放學后,母親問他學到什么了,他答不上
  來,孟母便當著兒子的面,把正在織布的所有織線,用剪
  刀全部在織機上剪斷。年幼的孟子可能嚇壞了吧,可是母
  親對他說:要么你就退學,我也不織布了。如果你好好讀
  書,我寧可一根一根地把這些線頭全部接上,重新織布。
  可以想見,這對一個孩子而言,是多么強大的震撼與反激
  勵。所以,《孟子正義》中說:從此,“孟子懼,旦夕勤學
  不息。師子思遂成名儒。”也就是說他被母親嚇壞了,從此
  起早貪黑勤學不止,又去師從孔子的嫡系傳人子思,便成
  為了一代名儒而聞名列國。
  孔子的私淑衣缽傳人為什么周游列國
  那個時代的蒙學課本,主要以《詩經(jīng)》《尚書》為主,
  所以至今仍以“詩書”代表人的文化學養(yǎng)。孟子除了飽讀
  005
  詩書而外,開始接觸儒學。
  宋朝的程子在四書《中庸》的按語中便說:中庸一書
  是曾子怕年代久遠,傳承發(fā)生錯誤,才把孔子的話寫成
  書,用來教授孟子的。而司馬遷說孟子是從子思的弟子為
  師的?磥碇辽倜献邮侵苯訌目组T子思的門徑,直接步入
  儒學殿堂的。正如孟子自己所言“從其大者為大人,從其
  小者為小人”吧。孟子終師從至圣而成為一代亞圣,似與
  師門也有一定關(guān)系。而且孟子終其生對孔子膜頂禮拜,評
  價也是最高的。稱“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勝于孔子也”。甚
  至不無遺憾地說道:我雖然不能親聆其教、親見其人,但
  我可以成為他的私淑弟子。
  在孟氏的著述中最大的兩個特點便是:言必稱堯舜二
  王,論必冠子曰詩云,甚至稱孔子比堯舜還高明偉大。孟
  子稱得上是孔子最忠誠的私淑衣缽傳人了。
  然而,可悲的是,但凡致力于正學的人,至高以其學
  說后顯而已。卻很少有通達于斯世的。孟子盡管一生致力
  于研究王霸之術(shù)、帝王之學、政治之道,苦心揭橥天道,
  補述人倫格致物性,但卻畢生無法實踐自己的學說理論,
  無法實現(xiàn)自己宏遠的政治理想之一隅。因為他研究的是善
  道、正道、王道,而生于一個肆行惡道、邪道、霸道的時
  006
  代,怎么能合時宜呢?早在孔子時代就講過:直道事人,
  焉能往而不三黜?就是時至昌明到如今的時代,撒切爾夫
  人不也在從政三十年后,不無遺憾地說道:好人是不太適
  宜于搞政治的嗎?
  孟子在學成之后,早年當是地方的講學授徒之人,后
  來便去周游列國半生,晚年才又開始潛心治學授徒。這就
  是他一生的“三步曲”。
  那么,他周游列國干什么去了呢?無非一是傳播自己
  的仁政道統(tǒng)思想,想借助諸侯國王公這些地方統(tǒng)治者的力
  量,去實現(xiàn)自己的仁政抱負;二是尋找政治寄主,想出仕
  為官,直接去實現(xiàn)強國富民的美政。管子曾經(jīng)講過:天下
  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但可以肯定地
  講,他之所以一門心思地熱衷于政治,卻是既不為貴——
  官之顯赫,也不為富——祿之豐足,他只想把自己的學
  說、思想、主張付諸實踐,在那個亂世中得出撥亂反正的
  結(jié)果來。他的理想是仁政,仁政的目的是澤被于民。即使
  他的眼光還遠不及空想主義的統(tǒng)一、大同,但在那個時
  代,怎么能讓他實現(xiàn)他澤被于民的理想呢?
  他是孔子衣缽的嫡系傳人,他崇尚堯、舜二帝的仁風
  政德,他信奉夏商周三代開國君王的美政。其實那些東西
  007
  到底是怎樣的呢?他不可能親歷,也就不可能有親知,只
  是聽、說而已,只是在有限的文獻中所知一二皮毛而已。
  正如孔子所言:道聽途說者,賊也。西方把人類的蠻荒時
  代稱為“黃金時代”,中國人則把原始部落氏族時代的文
  學描述當成歷史,又把文學神話神化了的三皇五帝奉為神
  圣。所以當人們面對現(xiàn)實時,便總有今不如昔的懷古諷今
  情結(jié),于是他們就憑想當然地去構(gòu)筑起他們的理想世界。
  去把他們那種毫無邏輯錯誤、毫無道德瑕疵、毫不違背人
  情物性的境界,當成了自己的人生鵠的去追求,去以赴,
  甚至夢寐以求有朝一日,得遇明主,可以親操刀俎以求一
  逞改變天下。孟子和他私淑的老師孔子一樣,到處以此去
  游說列國諸侯、小國王公的目的都在于此。三、君子貴“仁義行”而非“行仁義”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
  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
  義也。”
 。ㄔ匿浻凇睹献印菲咂硭,離婁〈下〉人之章。)
  【譯文】
  孟子說:“人之所以與禽獸的差別并不大,大概也僅差在
  理義這一點上吧。平民百姓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而有德之人卻
  能夠把它常存于心。而虞舜之所能成為圣人,很重要的一點,
  便是他自身能夠明察一般事物的道理所在,了解人的倫理道德
  之心。所以他的行為都是按照內(nèi)存于心的仁義之道主動做出來
  的,而不僅僅是按照仁義的規(guī)范去被動行事的。”
  046
  【注解】
  本章論述“道統(tǒng)”思想源自于人的本質(zhì)屬性。人與禽獸的
  區(qū)別在于人懂得義理,而禽獸不懂。人獸之別僅此一點而已,
  但這一點正是人獸的根本區(qū)別所在。而人與人的區(qū)別則在于常
  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而圣人之所以為圣人,就在于他們能存
  義理于心并依物理人倫天道而行。人與人的不同,僅此而已。
  正如朱子注本章之謂:“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同
  得天地之氣以為形。其不同者,獨人于其間得形、氣之正,而
  能有以全其性,為少異耳。雖曰少異,然人、物之所以分,實
  在于此。眾人不知此而去之,則名雖為人,而實無以異于禽
  獸;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戰(zhàn)兢惕厲,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
  理也。”
 。凼瘢荽蟊。[去之、存之]去之:忘記、丟掉義理。
  存之:把義理存在于心中,不忘依其而行。[庶物、人倫]物
  理、人情。[仁義行、行仁義]朱子注稱:“由仁義行,非行
  仁義,已根于心,而所行皆從此出。非以仁義為美,而后勉強
  行之,所謂安而行之也。此則圣人之事,不待存之,而無不存
  矣。”仁義行:為內(nèi)發(fā)而行,因為心存仁義;行仁義:為外由
  而行,因仁義未存于心,所行由外引發(fā)而已。
  047
  四、君子不患所不能,而患不為不求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孟子曰:“然”。“交聞文王十尺,湯九尺;今交尺
  九四寸以長,食而粟已,如何則可?”
  曰:“奚有于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
  勝一匹騅,則為無力人矣。今日百鈞舉,則為有力人矣。
  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
  哉?弗為耳。徐行后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
  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
  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
  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見于鄒君,可以假館愿留而受業(yè)于門。”
  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
  之,有余師。”
 。ㄔ匿浻凇睹献印菲咂砹,告子〈下〉曹交章。)
  048
  【譯文】
  曹國國君的弟弟曹交問孟子說:“您曾經(jīng)說過,人的修為
  都可以達到堯舜的境界,有這種可能嗎?”
  孟子回答道:“當然。”曹交又問道:“我聽說周文王身
  高十尺(舊制),商王成湯身高九尺,他們都是圣賢君主。如
  今我的身高有九尺四寸,當在二王之間,可是我不過每天白吃
  飯而已,怎么樣才能像他們那樣呢?”
  孟子回答道:“這何關(guān)身體的長短呢?也沒必要去如此比
  較,無非是怎樣去修為、作為而已。比如有的人他的膂力舉不
  起來一只小雞小鴨,這就算是無力之人了。那么,現(xiàn)在說如能
  舉起三千斤(百鈞)重量的人,當然就算是有力氣的人了。如
  此推論下去,能舉起烏獲曾經(jīng)舉過的三萬斤(千鈞)重量的,
  也無非是一個如古代的大力士烏獲一樣的大力士而已。不過這
  種比較是毫無意義的。人怎么能以不勝力為憂慮呢?應(yīng)該憂慮
  的是不肯去做為。≡谂c比自己年長者一起走路的時候,能慢
  慢地跟在長者后面行走的人,可以稱為是懂弟(悌)道的人;
  快步走在長者前面的就是不懂悌道禮敬的人。慢點走,豈是人
  做不到的嗎?不過是不肯做罷了。向堯舜學習,不過是要學他
  們的孝行悌道而已,而不是去跟他們的帝王身份、圣賢地位、
  治政業(yè)績比。你如果能夠在服飾方面像堯那樣即簡樸又講禮
  儀;說的話像堯那樣仁義得體,所行之事像堯那樣去做,那你
  就和堯沒什么不同了。如果你的服飾、語言、行事都和夏桀一
  049
  樣,那么你就和那個荒淫殘暴的亡國之君也沒什么不同了。”
  曹交說:“我有幸見到了先生,聽了您的教誨讓我很有收
  益,我愿意借一處學館,留下來,拜在您的門下受教誨,來研
  究堯舜之道。”
  孟子說:“道如同大路一樣,沒有什么難學的。人的缺患
  只在于不肯用心去探求研究。你回去后只要認真學習探求,會
  比師從一個人更有益處的。”
  【注解】
  這一段是孟子與曹交論述怎樣學習堯舜之道。從孟子所談
  的內(nèi)容與方式上來看,來者肯定一個既不懂禮儀又沒學養(yǎng)的紈
  绔子弟。所以才有“堯服”、“桀行”之教,而又不肯收他為
  弟子。其無學養(yǎng)竟至于提出以身材長短來比較人的德性,足





上一本:知日·貓 下一本:品讀沉思錄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孟子論君子人格與人性的作者是周殿富,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