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典范權(quán)威定本套裝(《傳習(xí)錄》《曾國藩家書》)—“慢讀”系列分冊信息:《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家書》是晚清一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流傳廣泛的書信作品,全書集結(jié)了曾國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2年)前后撰寫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諸弟、妻子及兒輩的家信,所涉內(nèi)容小到家庭生計,大到治國帶兵,涵蓋修身、為官、處世、教子、養(yǎng)生等方方面面,極為廣博,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xué)之道的生動反映,家書讀來平平淡淡,背后卻蘊育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這些思想精髓對當(dāng)今人們的生活、工作、學(xué)習(xí)同樣大有裨益。本書為了能準確還原曾國藩思想與心路的形成與變化,嚴格按照信件書寫時間排列,為讀者完整地呈現(xiàn)了曾國藩的人生軌跡和思想精髓。文中還插入一些曾國藩在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和信件手稿,這不僅能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與閱讀體驗,也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時期的曾國藩!秱髁(xí)錄》 《傳習(xí)錄》是明代哲學(xué)家、宋明道學(xué)中心學(xué)一派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的語錄和論學(xué)書信,集中反映了王陽明的心性之學(xué)及其辨證的授課方法,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傳習(xí)錄》分三卷,上卷闡述了知行合一、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由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有書信八篇,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的主要內(nèi)容是致良知,提出本體功夫合一、滿街都是圣人等觀點。鑒于《傳習(xí)錄》語言晦澀,難以理解,本書特附注解和譯文,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理解,更能從中獲得熏陶和啟迪。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高級統(tǒng)帥,后世曾譽為“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首要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曾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xué)士、一等毅勇侯,達到清朝歷史上漢族文人為官的高峰,其謚號“文正”即為清朝文官的高級別謚號。王陽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心學(xué)”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認為“至善”是心本體,他反對朱子知先行后、行重知輕的主張,提出“知行合一”,即知是心之本體的良知,良知充塞流行、發(fā)而為客觀具體的行動或事物,就是行。從而提出與程朱理學(xué)分庭抗禮的“陽明心學(xué)”。 目錄: 《曾國藩家書》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稟祖父母·請給族人以資助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稟父母·聞九弟習(xí)字長進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稟父母·教弟寫字養(yǎng)神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廿七日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xùn)諸弟以管家事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稟父母·勸兩弟學(xué)業(yè)宜精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諸弟·述求學(xué)之方法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致諸弟·讀書宜立志有恒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諸弟·勉勵自立課程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稟父母·述家和萬事興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諸弟·講讀經(jīng)史方法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曾國藩家書》卷一(1840~1852年)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稟祖父母·請給族人以資助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稟父母·謹守父親保身之則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稟父母·聞九弟習(xí)字長進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稟父母·教弟寫字養(yǎng)神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廿七日稟祖父母·要叔父教訓(xùn)諸弟以管家事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稟父母·勸兩弟學(xué)業(yè)宜精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稟祖父母·述與英國議和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諸弟·述求學(xué)之方法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致諸弟·明師益友虛心請教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致諸弟·讀書宜立志有恒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諸弟·勉勵自立課程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稟父母·述家和萬事興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諸弟·講讀經(jīng)史方法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稟父母·教弟以和睦為第一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致諸弟·喜述大考升官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廿三日稟祖父母·報告榮升侍講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稟父母·述盤查國庫巨案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稟祖父母·報告考差信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致六弟·述學(xué)詩習(xí)字之法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致諸弟·勸述孝悌之道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廿五日稟父母·寄銀還債濟人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致諸弟·交友拜師宜專一 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致諸弟·溫經(jīng)更增長見識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稟祖父母·先饋贈親戚族人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致諸弟·述接濟親戚族人之故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致諸弟·勿為時文所誤 道光二十四年七月廿日稟父母·勸弟勿夜郎自大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稟祖父母·贈親戚族人數(shù)目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諸弟·勸弟謹記進德修業(yè)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稟父母·教弟注重看書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致諸弟·必須立志猛進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廿一日致諸弟·勸弟切勿恃才傲物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恒心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致諸弟·教弟婚姻大事須謹慎 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初十日致諸弟·家中務(wù)請略有積蓄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致諸弟·按月作文寄京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致諸弟·取款及托帶銀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致諸弟·必須親近良友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致諸弟·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廿九日稟父母·萬望匆入署說公事 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稟父母·取借款須專人去 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稟叔父·不辭勞苦料理朋友的喪事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稟叔父母·報告升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稟父母·敬請祖父換藍頂 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稟父母·擬為六弟納監(jiān)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稟父母·報告兩次兼職 道光二十六年三月初一日致諸弟·交友須勤加來往 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稟父母·請勿懸望得差 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致諸弟·評文字之優(yōu)劣 道光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稟父母·附呈考差詩文 道光二十六年閏五月十五日稟父母·賀六弟成就功名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稟叔父母·請兌錢送人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致諸弟·切勿占人便宜 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十九日稟父母·不敢求非分之榮 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稟父母·請四弟送歸誥軸 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初十日稟父母·謹遵家命一心服官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八日致諸弟·述升內(nèi)閣學(xué)士 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稟父母·勿因家務(wù)過勞 道光二十八年正月廿一日致諸弟·無時不想回家省親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致諸弟·告誡弟弟要清白做人 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致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見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致諸弟·喜述補侍郎缺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稟父母·做事當(dāng)不茍不懈 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致諸弟·節(jié)儉置田以濟貧民 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初四日致諸弟·述奉旨為較射大臣 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致諸弟·迎養(yǎng)父母叔父 咸豐元年三月十二日致諸弟·具奏言兵餉事 咸豐元年五月十四日致諸弟·進諫言戒除驕矜 咸豐元年八月十九日致諸弟·詳述辦理巨盜及公議糧餉事 咸豐元年九月初五日致諸弟·勸宜力除牢騷 咸豐二年七月廿六日諭紀澤·料理喪母之后事離京 咸豐二年八月初八日諭紀澤·攜眷趕緊出京 咸豐二年九月十八日諭紀澤·家眷在京須一切謹慎 卷二(1853~1866年) 咸豐四年八月十一日致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咸豐四年九月十三日致諸弟·勿使子侄驕奢淫佚 咸豐四年十月廿二日致諸弟·讀書宜選一明師 咸豐四年十一月初七日致諸弟·帶歸度歲之資 咸豐五年四月二十日致諸弟·述營中急需人才 咸豐五年七月初八日致諸弟·調(diào)彭雪琴來江 咸豐五年九月三日致諸弟·喜聞九弟得優(yōu)貢 咸豐六年九月初十日致四弟·不宜露頭角于外 咸豐六年十月初二日諭紀澤·宜教家人勤勞持家 咸豐六年十月初三日致四弟·宜常在家侍侯父親 咸豐六年十一月初七日致四弟·不宜常常出門 咸豐六年十一月廿九日致四弟·得兩弟為幫手 咸豐七年九月廿二日致九弟·勸宜息心忍耐 咸豐七年十月初四日致九弟·勸弟須保護身體 咸豐七年十一月初五日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咸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九弟·做人須要有恒心 咸豐七年十二月廿一日致九弟·愧對江西紳士 咸豐八年正月十一日致九弟·為政切不可疏懶 咸豐八年正月十四日致九弟·順便可以周濟 咸豐八年正月廿九日致九弟·周濟受害紳民 咸豐八年二月十七日致九弟·患難與共勿有遺憾 咸豐八年三月初六日致九弟·言兇德有二端 咸豐八年三月廿四日致九弟·愿共鑒誡二弊 咸豐八年三月三十日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咸豐八年四月初九日致九弟·宜以求才為大事 咸豐八年四月十七日致九弟·述捐銀作祭費 咸豐八年五月初五日致九弟·勸捐銀修祠堂 咸豐八年五月初六日致九弟·述弟為政優(yōu)于帶兵 咸豐八年五月三十日致九弟·歸家料理祠堂 咸豐八年七月廿一日致四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種蔬等事 咸豐八年八月初四日致九弟·擬保舉李次青 咸豐八年十一月廿三日致諸弟·宜兄弟和睦又實行勤儉二字 咸豐八年十二月十六日致諸弟·述家庭不可說利害話 咸豐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諸弟·述六弟婦治家賢慧而命最苦 咸豐九年正月十一日致諸弟·述起屋造祠堂 咸豐九年六月初四日致四弟·讀書不可太疏忽 咸豐十年三月廿一日致九弟·宜平驕矜之氣 咸豐十年三月廿四日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咸豐十年閏三月廿九日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訣 咸豐十年五月十四日致四弟·居鄉(xiāng)要訣宜節(jié)儉 咸豐十年六月初十日致九弟、季弟·述楊光宗不馴 咸豐十年六月廿八日致沅弟、季弟·囑文輔卿二語 咸豐十年七月初八日致沅弟、季弟·隨時推薦出色的人 咸豐十年七月十二日致九弟、季弟·以勤字報君以愛民二字報親 咸豐十年十月二十日致九弟、季弟·做后輩宜戒驕橫之心 咸豐十年十月廿四日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驕奢佚 咸豐十年十月廿四日致九弟、季弟·須戒傲惰二字 咸豐十年十二月初四日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謙虛勤勞 咸豐十年十二月廿四日致四弟·用藥須小心謹慎 咸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致四弟·教子弟去驕氣惰習(xí) 咸豐十一年二月初四日致四弟·不宜非議譏笑他人 咸豐十一年二月廿四日致四弟·教子弟牢記祖訓(xùn)八字 同治年元二月廿一日致季弟·述長江厘卡太多 同治元年三月初三日致九弟、季弟·述籌辦粵省厘金 同治元年三月廿四日致九弟·述告辦事好手不多 同治元年四月初六日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稅 同治元年四月十二日致九弟·宜多選好替手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致九弟、季弟·做人須清廉謹慎勤勞 同治元年五月廿八日致九弟、季弟·必須自立自強 同治元年六月初二日致九弟、季弟·述有負朋友 同治元年六月二十日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見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日致九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藥 同治元年七月廿五日致九弟、季弟·服藥不可大多 同治元年閏八月初四日致四弟·勸弟須靜養(yǎng)身體 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致四弟·與官相見以謙謹為主 同治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致四弟·教弟必須愛惜物力 同治二年正月初三日致九弟·述兄弟同獲圣恩 同治二年正月十四日致四弟·惜福貴乎勤儉 同治二年正月十七日致九弟·申請辭退一席 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致九弟·述讓紀瑞承蔭 同治二年正月廿七日致九弟·述紀梁宜承蔭 同治二年三月廿四日致九弟·述治事宜勤軍 同治二年四月初一日致九弟·述奏議乃為臣之事 同治二年四月十六日致九弟·不必再行辭謝 同治二年四月廿七日致九弟·處事修身宜明強 同治二年六月初一日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同治二年七月廿三日致九弟·戰(zhàn)事宜自具奏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致九弟·只問積勞不問成名 同治三年三月初四日致四弟·宜勸諸侄勤讀書 同治三年四月十三日致九弟·萬望毋惱毋怒 同治三年五月初十日致九弟·宜以自養(yǎng)自醫(yī)為主 同治三年五月廿三日致九弟·凡郁怒最易傷人 同治三年八月初四日致四弟·教子勤儉為主 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時苦學(xué) 同治四年正月廿四日致九弟·講求奏議不遲 同治四年五月廿五日致四弟、九弟·諄囑瑞侄用功 同治四年十一月十六日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銀禮輕義重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致四弟·述養(yǎng)身有五事 同治五年九月十二日致九弟·宜自修處求強 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致四弟·送銀子共患難者 卷三(1867年~1872年) 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致九弟·時刻悔悟大有進益 同治六年三月初二日致九弟·必須逆來順受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致四弟·宜以耕讀為本 同治六年十月廿三日致四弟、九弟·述為不學(xué)有四要事《傳習(xí)錄》傳習(xí)錄上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傳習(xí)錄中 第一卷答顧東橋書 第二卷答周道通書 第三卷答陸原靜書 第四卷答歐陽崇一 第五卷答羅整庵少宰書 第六卷答聶文蔚 第七卷訓(xùn)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第八卷教約 傳習(xí)錄下 第一卷以下門人陳九川錄 第二卷以下門人黃直錄 第三卷以下門人黃勉叔錄 第四卷以下門人黃省曾錄 第五卷此后黃以方錄 附錄:朱子晚年定論 《曾國藩家書》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諸弟·述求學(xué)之方法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計此時可以到家。自任邱發(fā)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勝懸懸,不知道上有甚艱險否?四弟、六弟院試,計此時應(yīng)有信,而折差久不見來,實深懸望! 予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之吳竹如,云:“只有靜養(yǎng)一法,非藥物所能為力。”而應(yīng)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著實靜養(yǎng)?疑搬進內(nèi)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xiàn)在尚未找得。予時時日悔,終未能洗滌自新。九弟歸去之后,予定剛?cè)兆x經(jīng)、柔日讀史之法,讀經(jīng)常懶散不沈著。讀《后漢書》,現(xiàn)已丹筆點過八本,雖全不記憶,而較之去年讀《前漢書》,領(lǐng)會較深。 吳竹如近日往來極密,來則作竟日談,所言皆身心國家身心國家:修身、養(yǎng)性、治國、齊家,即有關(guān)個人和國家之事。大道理。渠言有竇蘭泉者,云南人,見道極精當(dāng)平實,竇亦深知予者,彼此現(xiàn)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nèi)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待,雖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為學(xué)壁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工,亦不過優(yōu)游玩索玩索:玩味索求。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進城內(nèi),以是急思搬進城內(nèi),屏除一切,從事于克己之學(xué)。鏡海、艮峰兩先生,亦勸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見者數(shù)人,如邵蕙西、吳子序、何子貞、陳岱云是也。 蕙西常言:與周公謹交,如飲醇醪醇醪:醇香可口的酒釀。,我兩個頗有此風(fēng)味,故每見輒長談不舍。子序之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識見最大且精,嘗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shù)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語正與予病相合,蓋予所謂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貞與予講字極相合,謂我真知大源,斷不可暴棄。予嘗謂天下萬事萬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論之:純以神行,大氣彭蕩,脈絡(luò)周通,潛心內(nèi)轉(zhuǎn),此乾道也;結(jié)構(gòu)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zhì)言,禮樂不可斯須斯須:些許時間。去身,即此道也。樂本于乾,禮本于坤,作字而優(yōu)游自得,真力彌滿者,即樂之意也;絲絲入扣,轉(zhuǎn)折合法者,即禮之意也。偶與子貞言及此,子貞深以為然,謂渠生平得力盡于此矣。 陳岱云與吾處處痛癢相關(guān),此九弟所知者也。 寫至此,接得家書,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學(xué),悵悵然。然科名有無遲早,總由前定,絲毫不能勉強。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誠正修齊:誠意、正心、修身、齊家。之道,以圖無忝無忝:無辱。所生;一者修業(yè)之事,操習(xí)乎記誦詞章之術(shù),以圖自衛(wèi)其身。 進德之身,難于盡言,至于修業(yè)以衛(wèi)身,吾請言之:衛(wèi)身莫大如謀食。農(nóng)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祿于朝,教授于鄉(xiāng),或為傳食之客傳食之客:即名士官宦所養(yǎng)之食客。,或為入幕之賓入幕之賓:指居高官顯爵之位者的幕僚賓客。,皆須計其所業(yè),足以得食而無愧?泼泼和ㄟ^科舉考試而獲取功名。者,食祿之階也,亦須計吾所業(yè),將來不至尸位素餐尸位素餐:徒居其位,不謀其事。,而后得科名而無愧。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yè)之精不精,由我作主。然吾未見業(yè)果精而終不得食者也。農(nóng)果力耕,雖有饑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雍滯,必有通時;士果能精其業(yè),安見其終不得科名哉?即終不得科名,又豈無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則特患業(yè)之不精耳。 求業(yè)之精,別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yǎng)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 諸弟總須力圖專業(yè),如九弟志在習(xí)字,亦不盡廢他業(yè);但每日習(xí)字工夫,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專嗜:專門的嗜好。否?若志在窮經(jīng)窮經(jīng):研習(xí)所有儒家經(jīng)典著作。,則須專守一經(jīng);志在作制義制義:為應(yīng)付科舉考試而作的八股文章。,則須?匆患椅母;志在作古文,則須?匆患椅募W鞲黧w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并騖并鶩:同時兼顧,此詞舌、有貶義。,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千萬千萬! 此后寫信來,諸弟各有專守之業(yè),務(wù)須寫明,且須詳問極言,長篇累牘,使我讀其手書,即可知其志向識見。凡專一業(yè)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賞之,有疑義,可以告我共析之,且書信既詳,則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不啻:不止,不但,不異于。晤言一室,樂何如乎? 予生平于倫常中,惟兄弟一倫,抱愧尤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吾不能以吾所知者,盡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余,進益無多,每一念及,無地自容。嗣后我寫諸弟信,總用此格紙,弟宜存留,每年裝訂成冊,其中好處,萬不可忽略看過。諸弟寫信寄我,亦須用一色格紙,以便裝訂。兄國藩手具。 【譯文】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的行程,預(yù)計現(xiàn)在可以到家。自從在任邱發(fā)信之后,至今沒有接到第二封信,不勝懸念之至!不知道路上有什么艱難險阻嗎?四弟、六弟院試,預(yù)計現(xiàn)在應(yīng)該有結(jié)果了,而折差許久也不見來,實在叫人懸望! 我身體和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了吳竹如,他說:“只有靜養(yǎng),不是藥物所能治愈的。”而應(yīng)酬一天天繁多,我又從來性子浮躁,哪里能實實在在靜養(yǎng)?準備搬到內(nèi)城住,可以省一半路程往返,現(xiàn)在房子還沒有找到。我時刻悔恨,終沒有能夠洗滌自新。九弟回去以后,我決定單日讀經(jīng),雙日讀史。讀經(jīng)常常是懶散不沉著,讀《后漢書》已用朱筆點過八本,雖說都不記得,但比去年讀《前漢書》時領(lǐng)會要深刻些。 吳竹如近日往來很密。每次來了便要長談,所說的都是關(guān)于身心健康、國家的大事。他說有個竇蘭泉的,云南人,悟道非常精當(dāng)平實,竇對我也很了解,雖然彼此之間還沒有詳訪過。竹如一定要我搬進城里住,因為城里的鏡海先生可以為師,倭艮峰先生和竇蘭泉先生可以為友,師友夾待,就是一個懦夫也要立志。我想到朱子說過:“做學(xué)問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溫。”我生平的工夫,全沒用猛火煮過。雖然有些見識,那都是從悟境得到,偶爾用功也不過優(yōu)游玩索罷了。好比沒有煮熟的湯,馬上用溫火溫,越溫越不熱。因此,我急于想搬進城里去,排除一切雜念,從事于“克己復(fù)禮”的學(xué)問。鏡海、艮峰兩先生也勸我快搬。城外的朋友,也有想常常見面的幾個人,如邵惠西、吳子序、何子貞、陳岱云。 惠西常說與周公謹交,如喝醇酒,我們兩人都有這種風(fēng)味,所以每次見面就長談,舍不得分手。子序的為人,我至今不能確定他的品味,但是見識卻是博大精深,常教我說:“用功好比挖井,與其挖好幾口井而看不見泉水,不如老挖一口井,一定要挖到看見泉水,那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了。”這幾話正切合我的毛病,因為我就是一個挖井多而不見泉水的人。 何子貞與我討論書法非常相合,說我真的懂得書法的訣竊,絕不可自暴自棄。我常常說天下萬事萬理,都同于乾坤二字,就以書法來說,純粹用神韻去寫,周身大氣彭蕩,脈絡(luò)周通,潛心內(nèi)轉(zhuǎn),這就是乾的道理;結(jié)構(gòu)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這就是坤的道理。乾,從神韻而言;坤,從形體而論。禮樂不可一刻離身,也是這道理。樂,本于乾;禮,本于坤。寫字而優(yōu)游自得,真力彌滿,就是樂的意味了。絲絲入扣,轉(zhuǎn)折合法,就是禮的意味了。偶爾與子貞談到這些,子貞覺得很對,說他生平得力,全在這些了。 陳岱云與我處處痛癢相關(guān),這是九弟知道的。 寫到這里,接到家信,知道四弟、六弟沒有入學(xué),很遺憾!但是科名的有和沒有,早或遲,總是生前注定的,一點不能勉強。我們讀書,只有兩件事:一是進德,講求誠正修齊的道理,以做到不負一生;一是修業(yè),操習(xí)記誦詞章的技巧,以做到自立自衛(wèi)。 進德的事,難以盡言。至于修業(yè)保身,我來說一說:保身沒有比謀生更大的事了。農(nóng)、工、商勞力,是謀生;士人勞心,也是謀生。所以說,或者在朝廷當(dāng)官拿俸祿,或者在家鄉(xiāng)教書以糊口,或者做傳傳達達的事當(dāng)食客,或者參加人家的府幕做賓客,都是用自己所修的業(yè),達到謀生無愧于心的滿足?泼,是當(dāng)官拿俸祿的階梯,也要衡量自己學(xué)業(yè)如何,將來不至于尸位素餐,得了科名心里不感慚愧。謀生謀得謀不得,歸根結(jié)底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yè)精不精,由自己作主。然而我沒有見過業(yè)精而始終無法謀生的人。農(nóng)夫如果努力耕種,雖然會有饑荒,但一定也有豐歲;商人如果積藏了貨物,雖然會有積壓,但一定會有暢銷的時侯;讀書人如果能精學(xué)業(yè),那怎見得他不會有科名呢?就是終究得不到科名,又怎見得不會有其他謀生的途徑呢?因此說,只怕業(yè)不精了。 要求業(yè)精,沒有別的辦法,要專一罷了。諺語說:“技藝多了不能夠養(yǎng)身”,是說他不專一。我挖井多而沒有泉水可飲,是不專的過錯。 各位弟弟要力求專業(yè),如九弟志在書法,也不必完全廢棄其他,但每天寫字的工夫,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便什么事,都可以觸動靈感。四弟、六弟,我不知道他們心里有專門的愛好沒有?如果志向在研習(xí)經(jīng)典,那么應(yīng)該專門研究一種經(jīng)典;如果志向在八股文,那么應(yīng)該專門研究一家的文稿;如果志向在作古文,那么應(yīng)該專門看一家文集。作各種體裁的詩也一樣,作試帖也一樣,萬萬不可以兼營并騖。樣樣去學(xué)一定一無所長。切囑切囑!千萬千萬! 以后寫信來,各位弟弟專攻的學(xué)業(yè),務(wù)必寫明,并且要詳細提出問題,詳述自己的心得,長篇累牘地寫來,使我讀了之后,就可以知道你們的志趣和見識。專一門的人,一定會有心得,也一定有疑問。弟弟們有心得,告訴我可以一起欣賞;有疑問,告訴我可以一起來分析。并且寫得詳細,那么四千里外的兄弟,好像在一間房里見面,那是何等快樂的事! 我生平對于倫常之中,只有兄弟這一倫,愧疚太深。因為父親以他所知道的,盡力教我。而我不能以我所知道的,盡教弟弟們,是大不孝!九弟在京城一年多,進步不多,每一想起,真是無地自容。以后我給弟弟寫信,總用這種格子紙,弟弟們要留著,每年訂成一冊,其中的好處,萬不可以隨便輕視。弟弟們寫信寄我,也要用一色格子紙,以便裝訂,兄國藩手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