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中國佛學(xué)院院長,北京龍泉寺方丈學(xué)誠法師的佛學(xué)經(jīng)典!对改銢]有白白受苦》是一本助你解脫生、老、病、死之苦的開悟之書。它提取佛法精髓為佛教信徒開示了一條了脫生死、從迷到覺的修行法則。它簡化佛法高深的表述,用歡脫逗趣的漫畫向大眾明示了擺脫煩惱、獲得圓滿的必修之路。 從來沒有不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樂的心, 愿你在漫長的修行道路上,沒有白白受苦。 作者簡介: 196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1982年于莆田廣化寺出家,于定海長老座下剃度,并依止圓拙老和尚修學(xué)。1991年于中國佛學(xué)院研究生畢業(yè)。2007年被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xué)授予教育行政學(xué)名譽博士學(xué)位。2010年獲孟加拉國阿底峽大師和平金獎。2011年被全印度比丘僧伽會授予“三藏大法師”稱號。 現(xiàn)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中國佛學(xué)院院長,福建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福建莆田廣化寺、陜西扶風(fēng)法門寺、北京龍泉寺方丈。同時,學(xué)誠法師還擔(dān)任全國政協(xié)常委、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xué)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法音》雜志主編等職。 目錄: 第1章智慧覺照,超越對立 第2章皈依學(xué)法的意義和目的 第3章皈依三寶,開發(fā)戒定慧 第4章讓生命覺悟起來 第5章人生的三要三不要 第6章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第7章道的根本在于親近善知識 第8章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9章在變化中承擔(dān)責(zé)任 第10章修行歸根究底就是安好心 第11章如何培養(yǎng)信心 第12章不忘初心,從修心始 第13章修行開智慧 第14章心中當(dāng)有標準 第15章緣境發(fā)心,去妄歸真 第1章智慧覺照,超越對立 第2章皈依學(xué)法的意義和目的 第3章皈依三寶,開發(fā)戒定慧 第4章讓生命覺悟起來 第5章人生的三要三不要 第6章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第7章道的根本在于親近善知識 第8章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 第9章在變化中承擔(dān)責(zé)任 第10章修行歸根究底就是安好心 第11章如何培養(yǎng)信心 第12章不忘初心,從修心始 第13章修行開智慧 第14章心中當(dāng)有標準 第15章緣境發(fā)心,去妄歸真 第16章信心是皈依三寶的金鑰匙 第17章消除對皈依的種種誤解 前言序言 皈依就是皈投、依靠的意思,指一種內(nèi)心的狀態(tài),是生命的方向。它并非只是一個佛教名詞,而是我們生活中時時可見的一種狀態(tài),比如生病了,遇到困難了,我們第一念想到的是要依靠什么,就是這種狀態(tài)。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在皈依。 小的時候,我們皈依奶瓶——餓了要吃奶,皈依母愛,皈依溫暖的懷抱;稍微長大些了,我們皈依玩具;進入學(xué)校后,我們皈依老師,皈依課本,皈依學(xué)校的紀律;慢慢懂事了,我們皈依學(xué)習(xí)成績,皈依自己階段性的理想和追求。 畢業(yè)后,我們皈依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辦法生活,也會覺得不正常。然后有的人會皈依愛情,認為那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就如同我們兒時皈依奶瓶一樣。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無常,我們皈依的對象一定會改變,但是,對當(dāng)時的自己來說,那是真實的,是不可更改的,是世界上最溫暖的。 其實,很快就改變了。 序言 皈依就是皈投、依靠的意思,指一種內(nèi)心的狀態(tài),是生命的方向。它并非只是一個佛教名詞,而是我們生活中時時可見的一種狀態(tài),比如生病了,遇到困難了,我們第一念想到的是要依靠什么,就是這種狀態(tài)。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在皈依。 小的時候,我們皈依奶瓶——餓了要吃奶,皈依母愛,皈依溫暖的懷抱;稍微長大些了,我們皈依玩具;進入學(xué)校后,我們皈依老師,皈依課本,皈依學(xué)校的紀律;慢慢懂事了,我們皈依學(xué)習(xí)成績,皈依自己階段性的理想和追求。 畢業(yè)后,我們皈依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辦法生活,也會覺得不正常。然后有的人會皈依愛情,認為那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就如同我們兒時皈依奶瓶一樣。 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無常,我們皈依的對象一定會改變,但是,對當(dāng)時的自己來說,那是真實的,是不可更改的,是世界上最溫暖的。 其實,很快就改變了。 有的人開始皈依家庭,然后皈依自己的孩子,皈依孩子的成長和未來;有的人皈依事業(yè),讓自己變得忙碌,很忙碌;當(dāng)然,還有一些運氣很好的,皈依名望和財富,在這條道路上努力奔波。 后來,年歲再大一點,我們開始皈依孩子的孩子,皈依他們的喜樂,為了他們的一切忙碌、操勞,心心念念的不再是自己的愛情、婚姻、事業(yè)、家庭,而是孩子們要面對的那些事情。 不知不覺中,我們一直在皈依。 人活著,總要依靠點什么,憑恃點什么,不然,怎么生活下去呢? 有的人皈依酒精,有的人皈依自己的收藏,有的人皈依自己的某項技能,有的人皈依藝術(shù),有的人皈依自己的某個信念,等等。 再后來,生活的殘酷開始呈現(xiàn)。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我們開始皈依自己的肉體,因為身體開始衰老,開始有疾病,有些疾病會帶來巨大的疼痛和折磨。無奈之下,我們只好皈依醫(yī)院,皈依各個科室的大夫,皈依各種藥品,皈依各種治療方法。 我們希望健康,希望肉體不要太痛苦,希望能夠長壽,希望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多活些日子,多一天都是好的。只要是看起來有可能讓我們達到這個目的的,我們就會皈依一下,如一些偏方,乃至鬼神,乃至巫術(shù),甚至騙子;也有極端的,會皈依自暴自棄、毒品、死亡等更瘋狂的方式,以為這樣可以獲得解脫。 一生無數(shù)次皈依之后,當(dāng)我們面對生命終點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皈依過的對象都無法讓我們獲得生命的覺悟和解脫。我們在迷惑中死去。 如此,我們盤點一下自己的一生,確實很殘酷。無論我們對曾經(jīng)皈依的對象多么熱愛和迷戀,都依然如夢幻泡影、晨露閃電。 三寶,是佛、法、僧的簡稱。佛陀是佛法的發(fā)現(xiàn)者,他獲得了生命的終極解脫和覺悟,他給我們指出的道路、方法就是法,僧是實踐和傳遞這些法門的無畏行者。 佛、法、僧,很少有人有因緣認識到,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一條了脫生死的道路,一條從迷到覺的道路。 我們和三寶結(jié)緣,學(xué)習(xí)佛法,按照佛法的路數(shù)來修行,最終從迷惑中覺悟,獲得圓滿的生命,靠的就是這條道路。 皈依三寶,皈依覺悟人生的理論和實踐。 人世間最可貴的旅程——我們的皈依之路。 讓生命覺悟起來 2010年2月19日 學(xué)誠法師在五觀堂皈依儀式上開示 對于皈依,很多人不是很理解,認為到廟里皈依,好像是皈依泥菩薩,或者是木雕的菩薩而已。實際上,我們要皈依的是三寶——佛寶、法寶、僧寶。木雕和泥塑的佛像代表佛,藏經(jīng)代表法,出家人代表僧。所以我們皈依佛、法、僧,而不是皈依泥菩薩或者皈依經(jīng)本。 大家在社會上讀了很多書,在社會上工作,尤其受到進化論的影響——“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都在拼命競爭生存的空間、發(fā)展的空間,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在社會上活得越來越體面,地位越來越高,財富越來越多。這是社會上所有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是我們生存、生活的一種狀態(tài),一種目標。西方也好,東方也好,大家都是如此。 佛教要告訴我們怎么生存,怎么活,活的意義是什么。這就跟人的生命有關(guān)系。佛教講因果,人有前生,有來世,有生死。每個人有生就會有死——生、老、病、死,那么人死了以后,還有沒有呢?你們相信不相信人死了以后還有來世呢?佛教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有關(guān)生死的問題。 佛教講的生死有兩種:一種是變易生死,一種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是說我們心的心念不同,此時此刻這么想,過一會又那么想;前面一個念頭,后面一個念頭。變易,就是變化。分段生死,就是說我們在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生死。比如一個人活了80歲,實際上,在無限生命的過程中,在這80年以前他存在,在這80年以后他也存在,那么這八十年在他的這個沒有頭沒有尾的生命過程中只是一段。80年,一年12個月,一個月30天……就是說,生命可以分成一個一個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不同,這都是生死。這個階段過去了,下一個階段又來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生、老、病、死,這些是人生的規(guī)律、人生的現(xiàn)象。 為什么人會老、會病、會死?這是有道理的。學(xué)佛法就是要來明白這些道理,而明白這些道理,是為了讓我們做個好人,做個有覺悟的人。佛就是覺悟,大徹大悟,覺悟圓滿。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覺悟,覺悟得不夠,需要一點點地覺悟。我們迷惑很多,煩惱很多,問題很多,所以我們活得不自在,障礙很多,痛苦很多。 所以我們到寺廟里來,皈依三寶,就是要讓自己覺悟。我們現(xiàn)在猶如睡覺,糊里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眼睛睜開,按理說對眼前的東西就能看得清楚,但是我們雖然眼睛睜開,因為頭腦里、心里煩惱很多,所以還是沒有智慧,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覺悟。佛是覺者,是覺悟的人,但不是神,跟神不一樣。覺悟的人覺悟什么?覺悟無常,覺悟無我,覺悟緣起,覺悟我們怎樣從凡夫的境地進入圣者的境地。 大家在家里也好,在單位里也好,常常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會遇到很多麻煩的、困難的事。不稱心如意的境界非常多,讓自己心情舒暢的事情不多;讓自己苦惱的事情很多,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不多。 學(xué)佛法的目的,就是得到覺悟。覺悟就是用佛法的智慧來觀察世間的一切,包括觀察自己家里的人、單位里的人,以及家里的事、單位里的事。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用佛法來觀察,用佛法來觀照。 今天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在佛堂里受皈依?是因為大家發(fā)心要來皈依;我們寺廟里的法師、義工發(fā)心要來辦皈依的法會;我今天也有時間,也是發(fā)心來為大家授皈依……眾緣和合,所以你們就得到了皈依。得到皈依,是不是外在的神主宰的?不是神來主宰,而是因為你自己發(fā)心。你如果不發(fā)心,就參加不了法會;你不來到廟里,你不報名,也參加不了。很多人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神在主宰,這不是佛教的說法,佛教說是因為自己的發(fā)心。這個皈依法會 的舉辦也有種種的因緣,剛才我已談到,缺一不可。這些因緣要具足,才會有這樣一場法會,包括這些法器、設(shè)備、經(jīng)本等,都不是無緣無故的。所以佛法不同于世間法,不同于其他宗教的說法,不是說世間萬事萬物的發(fā)生、存在、滅亡有一個神在主宰,也不是說是無緣無故的,都是有條件的,有因緣的。 一切都要從因緣來觀察。人的關(guān)系不好,就是因緣不好;人的關(guān)系好,就是因緣好。但是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比如,現(xiàn)在皈依,大家聽得非常專注,受益很大,非?鞓、安詳;一個小時過去了,大家就散了,你走你的,我走我的,他走他的,各自回到家里,這就是聚和散。世間一切都是聚和散:這棟房子,由鋼筋、水泥、磚頭、木頭聚合而成,一分散,材料各不一樣。人也是一樣,也有聚和散。聚和散就是因緣。 我們怎么來認識和對待聚和散的這些現(xiàn)象?我們從中要悟出什么道理呢?我們要想到,聚和散是相對的,有聚就會有散。如果你認為,反正一個小時以后,大家都要分散,都要回家,都要各走各的,所以不用認真,馬馬虎虎,一個小時也就過去了;蛘吣阍趩挝簧习嗟臅r候,有的人自己雖然看不慣,但認為反正下班后就見不到他了,或者說一年以后就見不到他了,那么這個認識就有問題。你在這里、在單位里、在家里,你知道這個人、這件事是緣起的,會散,才會意識到聚的重要性,聚的價值、作用、意義以及它帶來的快樂。你認識到散很苦,聚合的時候才會感受到這些。這就是人對事物認識的角度問題。 學(xué)大乘佛法的人看到太陽升起來,認為今天自己又有一天的生命可以做事,可以用功,可以修行,可以工作,可以學(xué)習(xí),等等;小乘人看到太陽落下來,認為又少了一天。每天看到日落西山,就想著生命又少了一天,這樣人就會悲觀;如果每天都覺得又多了一天,人就會越來越樂觀,越來越積極。 我們?yōu)槭裁葱枰б滥兀烤褪且龑殞W(xué)習(xí)認識問題的角度、認識問題的方法,使我們內(nèi)心真正有這種心靈的依托、心靈的依靠。人往往是拿不定主意的,一天到晚、一年到頭都拿不定主意,尤其是遇到大的事情時,往往六神無主,不知道怎么辦好,內(nèi)心很焦灼。 佛法是釋迦牟尼佛覺悟出來的,多生多劫修行覺悟出來的,是覺悟的人的生命經(jīng)驗。這些覺悟人的生命經(jīng)驗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法師的傳遞,傳遞到今天。所以我們都是在傳遞、傳播覺悟人的生命經(jīng)驗以及認識問題的方法和角度。我們?nèi)绻麤]有皈依,沒有真正下決心去學(xué),就不容易得到,不容易把佛法學(xué)好。學(xué)不好,我們就容易迷信。佛教里常常聽到慈悲、智慧,我對你很好,是慈悲;給別人快樂,去除別人的痛苦,是慈悲。大乘佛法講的就是慈悲。首先要對自己慈悲,有慈悲心,然后才能對別人慈悲。對自己怎么慈悲呢?如果沒有慈悲心,肯定沒有慈悲,一天到晚苦惱,怎么會有慈悲呢?我們只有對自己真正慈悲了,慈悲心生出來了,才有辦法對別人慈悲。 皈依不是念完皈依儀軌,大家拿著皈依證回去就行了的。皈依是學(xué)佛法的第一步,就是在寺廟里注冊了而已。拿了皈依證,就是我們注冊了學(xué)籍。下一步呢,就要在一起學(xué)習(xí),互相交流,學(xué)習(xí)怎樣運用佛法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莊嚴,讓自己的事業(yè)發(fā)展得越來越好,把自己家里、單位里的事情處理得越來越圓滿,使社會越來越和諧;學(xué)習(xí)怎么樣把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怎么樣來提升生命的境界,怎么樣來充實自己生命內(nèi)在的力量,怎么樣給自己充電,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要以為皈依以后,拿了皈依證,我們就是佛教徒了,就夠了,這遠遠不夠。我們要學(xué)的佛法的內(nèi)容是非常多的,內(nèi)涵是非常豐富的。我們要一步步不斷改變自己很多的世間習(xí)氣,來逐步學(xué)習(xí)佛教里這些圣者的覺悟的方法、生活的方式、思考的方式。 如果我們天天迷茫,就說明佛法沒有學(xué)好;如果不知道怎么做,也說明佛法沒有學(xué)好;如果與別人的關(guān)系沒有處理好,還是說明佛法沒有學(xué)好。佛是覺悟,覺悟就是不迷茫,非常自在、篤定、鎮(zhèn)定,有方向感。法就是規(guī)范、規(guī)律、軌則,知道做什么,知道怎么做。僧就是和合,眾緣和合。眾緣和合,才能夠成辦大事。要知道眾緣是什么,事情做不好,做不成,是欠緣,緣不夠,所以我們需要廣結(jié)善緣,廣結(jié)善緣才能眾緣和合。我們首先要體會到緣對自己生命的重要性,對自己事業(yè)成功的重要性,對自己修道的重要性,這樣我們才會去珍惜。 出家法師、同行道友、寺里的義工,包括社會上的蕓蕓眾生,乃至器世間的一切都是外緣。我們對外緣真正生起一種感恩的心,認識到外緣對我們的幫助,對我們的作用,對我們成就的意義,真正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我們才會去珍惜。但是長期以來,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總是認為自己是最重要的,“我”是最重要的。但自己有太多無常了,自己是變化的,是分段生死中的一部分。80年、100年,36000千天,每一天都是你今生的一個階段,你老認為今天這個階段的“我”是最重要的,明天那個階段的“我”是最重要的,實際上你是生活在內(nèi)心的一個虛幻的概念中。 今天你很重要,是因為今天你跟很多高人在一起,跟很多大善知識在一起,跟佛菩薩在一起。如果今天你是一個人,躲在一個房間里睡大覺,就顯示不出你重要還是不重要了。重不重要是說我們跟什么人在一起,跟多少人在一起,去做一件什么樣的事情,這件事情重不重要。比如你在讀一本佛經(jīng),或讀一本圣賢書,讀得心領(lǐng)神會,心開意解,痛快淋漓,有了覺悟,那么此時此刻,對自己來講就非常重要,因為自己得到了覺悟。如果不讀書,不用功,人就墮落得很快,學(xué)過的東西在內(nèi)心就不起作用。所以天天都要熏習(xí),就如我們天天都要吃飯一樣,如果不吃,身體就會吃不消。我們修行用功也是如此,學(xué)佛法也是一樣,只有每一天都得到熏陶,凡夫的習(xí)氣才會慢慢去掉,覺悟的能力才能 夠慢慢得到增強。 皈依的意義是讓自己的生命覺悟,而不是說自己皈依的是木頭——我們不是皈依佛像,是皈依佛;我們不是皈依經(jīng)本,是皈依法。這些都同自己的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如果皈依以后感受不到佛跟自己的生命有什么聯(lián)系,法跟自己的生命有什么聯(lián)系,出家法師跟自己的生命有什么聯(lián)系,那么我們就沒有皈依,就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皈依。 最后祝愿大家能認真學(xué)習(xí),認真實踐,學(xué)修進步,;墼鲩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