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道家易學建構(gòu)


作者:陳鼓應     整理日期:2016-01-26 16:14:21


本書簡介:
  本書是陳鼓應先生繼《易傳與道家思想》一書之后,又一部關于道家易學研究的力作。全書收文八篇,即《先秦道家易學發(fā)微》、《道家與〈周易〉經(jīng)傳思想脈絡詮釋》、《乾坤道家易詮釋》、《論〈文子上德〉的易傳特色》、《漢代道家易學鉤沉》、《王弼道家易學詮釋》、《三玄四典的學脈關系——論三玄思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之一》、《老、莊及〈易傳〉的重要哲學議題——論三玄思想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之二》。本書從陰陽學說、道論(如道器說、太極說)以及對待與流行等思想觀念(包括辯證思維方式和動靜觀、變動觀)的角度,進一步構(gòu)建了道家易學的思想體系。
  作者簡介:
  陳鼓應,1935年出生于福建長汀,1949年隨父母赴臺,1956-1963年先后就讀于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1973年,因參與臺大校園內(nèi)的保釣運動,發(fā)表時論,被當局解聘,引發(fā)了長達兩年左右的著名的“臺大哲學系事件”。1979年離臺赴美,1984年到北京大學任職。1997年,臺灣大學為其平反,他又回到臺大任教,直至退休。2010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系“人文講座教授”。
  陳鼓應是享譽國際的道家文化學者,著有。他撰寫的《老子注譯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已行銷四十余年,成為人們研習老莊的經(jīng)典讀本。他提出了《易傳》哲學思想屬于道家的觀點,一反兩千年來《易傳》思想屬于儒家的舊說;他主張的“中國哲學道家主干說”,影響日益廣泛。此次出版的“陳鼓應著作集”系列,是他學術作品的一次集中呈現(xiàn)。
  前言《陳鼓應著作集》總序
  我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這期間,兩岸歷經(jīng)對立與交流的種種曲折。我的現(xiàn)實人生與學術人生亦頗多波折,兩者交互抵觸,有時又能相互彰顯——現(xiàn)實人生的坎坷,常使學術路途中斷,但我“困”而知之,不斷激發(fā)求知的動能,進而豐富著我的學術人生。
  我的著述主要分兩類:一是學術專著,二是時感性的文章。后者將以《鼓應文存》為名,另外編成一個系列,包括《失落的自我》、《言論廣場》、《臺大哲學系事件》、《走進白色恐怖》、《臺灣民主運動的腳步》等著作。這一系列反映著我所處的境遇與時代的路痕。
  我的專業(yè)著作,主要集中在道家各派及三玄四典的研究。《悲劇哲學家尼采》是我的第一本書,這本小書奠定了我學術的基礎,接著是《莊子淺說》,用力較深的則是費時多年的《莊子今注今譯》?梢哉f,從尼采到莊子,是我學術路程的一條主線。借著他們,我將現(xiàn)實關懷與學術人生聯(lián)系在一起。
  二《陳鼓應著作集》總序陳鼓應一
  我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這期間,兩岸歷經(jīng)對立與交流的種種曲折。我的現(xiàn)實人生與學術人生亦頗多波折,兩者交互抵觸,有時又能相互彰顯——現(xiàn)實人生的坎坷,常使學術路途中斷,但我“困”而知之,不斷激發(fā)求知的動能,進而豐富著我的學術人生。
  我的著述主要分兩類:一是學術專著,二是時感性的文章。后者將以《鼓應文存》為名,另外編成一個系列,包括《失落的自我》、《言論廣場》、《臺大哲學系事件》、《走進白色恐怖》、《臺灣民主運動的腳步》等著作。這一系列反映著我所處的境遇與時代的路痕。
  我的專業(yè)著作,主要集中在道家各派及三玄四典的研究!侗瘎≌軐W家尼采》是我的第一本書,這本小書奠定了我學術的基礎,接著是《莊子淺說》,用力較深的則是費時多年的《莊子今注今譯》。可以說,從尼采到莊子,是我學術路程的一條主線。借著他們,我將現(xiàn)實關懷與學術人生聯(lián)系在一起。
  二
  大學期間,受先師方東美中國哲學史課程的影響,我體會到,如果不能了解一個民族的災難,也就不能理解這個民族文化的深層底蘊。個體生命也是如此,正如叔本華所說:“一定的憂愁、痛苦或煩惱,對每個人都是時時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沒有壓艙物,便不會穩(wěn)定,不能朝著目的地一直前進!蔽业默F(xiàn)實人生與學術人生就是在這樣矛盾的狀態(tài)下并行演進著,恰恰體現(xiàn)了老子禍福相依的哲理。
  中青年期間,我常處于逆境中,尼采的沖創(chuàng)意志和莊子在“困苦”中保持定力與超越的心境,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激勵著我迎難而進,永葆生命的昂揚氣概。
  臺灣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經(jīng)歷了白色恐怖,我在這一時期的學術著作反映了我內(nèi)心對于自由民主的渴望。到了七八十年代,我在文獻和學術論著方面打下基礎。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在那段時空中,我雖然經(jīng)受著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沖擊,卻還能積極地參與學術、文化上的反思。透過古籍文獻的整理與詮釋,我不僅得到傳統(tǒng)人文思想的熏陶,還表達了對極端化與絕對化的神權思想的反感,闡發(fā)了對威權體制下的人身崇拜和造神運動的批判。這一時期,我以尼采和莊子為主的論著,都反映了“任其性命之情”的傾向。接下來,《道家的人文精神》和《莊子的人性論》兩書的內(nèi)容,又可以說是“安其性命之情”的展現(xiàn)。
  三
  《陳鼓應著作集》共二十本,它們分別在海峽兩岸不同的時空中寫成。有關尼采哲學和存在主義的介紹以及老、莊的注譯,都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臺大校園里完成的。1973年春夏,因為參與臺大校園內(nèi)的保釣運動、發(fā)表時論,我和王曉波在“臺大哲學系”事件中首遭整肅。自此以后,我的學術人生被迫中斷十余年,直到1984年才在北京大學重啟學術生涯。
  在北大哲學系執(zhí)教期間,我除了陸續(xù)完成道家各派典籍的詮釋,也針對當時大陸學界的研究現(xiàn)狀,著力于圍繞以下三個議題表達不同的觀點,并在《哲學研究》等刊物上陸續(xù)發(fā)表相關論作:第一是中國哲學開端的議題;第二是《易傳》的學派歸屬問題;第三是理學開山祖的問題。這三個重要的議題構(gòu)成了我的《道家哲學主干說》的中心議題,這將是我的最后一本學術專著。
  “911事件”之后,整個世界更加動蕩不安,就像司馬遷所說“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也像泰戈爾《演講集》中對西方思維方式的描述:“西方人習慣于按照人們所歸屬的半球不同,而將人類世界斷然劃分為好的和壞的。這種傲慢的分裂精神嚴重地傷害了我們,給我國自己的文化世界造成巨大危害!笔聦嵣,戰(zhàn)爭與沖突的根源多在于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為此,我更愿意站在地球村的視角思考問題。中國哲學儒、墨、道、法各家,傳承數(shù)千年而蘊涵著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各有其普世的價值。這種普世價值,是指在人文精神的照耀下,老、孔、墨、莊的思想都散發(fā)出普世的情懷,即老子的貴柔及其寬容心態(tài)、孔子的恕道及其家庭倫理、墨子的兼愛與非攻思想、莊子的藝術人生和齊物精神。
  四
  我們這一代都在內(nèi)憂外患中度過重重的困境,我生長在動蕩時代的福建客家山區(qū)。從我有記憶開始,日本軍機就在我的家鄉(xiāng)頻繁轟炸,導致平民死傷無數(shù),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由于長時期目擊了強權帶給人類災難的戰(zhàn)爭,逃難、流離、思鄉(xiāng)之情始終擾動在我的生命中。然而,尼采的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和《莊子》的“任其性命之情”、“安其性命之情”的灑脫心境,卻賦予了我在困境中思索與寫作的動力,使我能夠在尼采的思想中,尋找到精神的家園,在《莊子》的天地中,尋找到心靈的故鄉(xiāng)。
  五
  臺大校園和北大校園是我這一生學術活動的中心點。我從臺大哲學系退休之后,晚年又重返北大哲學系任教,有賴于北大哲學系主任王博教授的邀約和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鵬程瀚宇公司孫寶良總經(jīng)理幫我安頓入住到北大中關新園寓所,使我有了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可以安心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這一套著作集系列的籌劃和出版,是由北京中華書局顧青總編輯積極促成的。對于上述諸位的雅情高誼,我在此一并致謝。
  最后,我要說明的是:除了少數(shù)的幾部書稿,著作集中的大部分書稿都曾在兩岸出版過,此次匯編再版,都以最新或經(jīng)過修訂的本子作底本排版;除了少數(shù)幾部新作外,凡舊稿中的前言或序言皆一仍其舊,予以保留,不再另行撰寫。
  ◆《周易》古經(jīng)不僅提供老子一些個別的思想觀念,其所蘊涵的素樸的辯證思維更深刻地影響了老子,老子透過由《周易》古經(jīng)得來的啟迪,自覺地建構(gòu)出系統(tǒng)化的辯證思考方法,又直接影響到《易傳》。
  ◆從易學史角度而言,春秋時期史官解易階段為西周古經(jīng)至戰(zhàn)國傳文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的中間環(huán)節(jié)。若從哲學或易學哲學史的角度而言,則古經(jīng)至老子哲學的開創(chuàng),這條思想線索更為緊要。它是中國哲學源頭與“哲學突破”的一條主線。
  





上一本:中華經(jīng)典誦讀教材 下一本:海德格爾文集:早期著作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道家易學建構(gòu)的作者是陳鼓應,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