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讀書·治學·寫作


作者:季羨林     整理日期:2016-01-18 11:41:00

★季羨林**親定自選集,濃縮季羨林一生著作精華
  ★「精裝珍藏版」,單冊、套裝同步上市!
  ★季羨林幾十年讀寫生涯的經驗之談并2、記錄了陳寅恪、胡適等人的治學理論。
  
本書簡介:
  叢書簡介:本套叢書是季羨林唯一親定自選集,是作者晚年在醫(yī)院療養(yǎng)期間親自編選的作品集。文集收錄了作者在各個人生階段的代表作品,涵蓋散文、隨筆、游記、回憶錄、日記、學術著述等多種體裁,集中體現(xiàn)了季老的治學之志、文章之風和人格之美。
  本書簡介:本書集結了季羨林關于讀書、治學和寫作方面的心得,另收錄了他對陳寅恪、胡適等人治學理論的論述。做了一輩子學術研究的季羨林,將自己的實踐經驗坦誠地拿出來與人分享,于廣大學生和學者而言,都是很有益處的。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語言學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散文家,被稱為“學界泰斗”。1934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翌年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目錄: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第一輯讀書
  開卷有益/5
  我最喜愛的書/8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12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15
  坐擁書城意未足/18
  我的書齋/20
  推薦十種書/23
  藏書與讀書/27
  我和北大圖書館/30
  我和外國文學/33
  漫談散文/41
  目錄: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1
  第一輯讀書
  開卷有益/5
  我最喜愛的書/8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12
  對我影響最大的幾本書/15
  坐擁書城意未足/18
  我的書齋/20
  推薦十種書/23
  藏書與讀書/27
  我和北大圖書館/30
  我和外國文學/33
  漫談散文/41
  我對散文的認識/49
  散文的兩大類/54
  中國散文與世界散文/57
  1994年我常讀的一本書—《陳寅恪詩集》/62
  讀朱自清《背影》/63
  我讀《蒙田隨筆》/66
  我和東坡詞/71
  第二輯治學
  研究學問的三個境界/77
  我的學術研究的特點和范圍/80
  我和外國語言/83
  抓住一個問題終生不放/102
  如何搜集資料/104
  搜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107
  如何利用時間/109
  才、學、識/111
  把學術還給人民大眾/115
  關于義理、文章與考證/122
  學術研究發(fā)展的軌跡—由考證到兼顧義理/130
  為考證辯誣/132
  再談考證/135
  我的考證/138
  我的義理/141
  一些具體的想法/144
  廣通聲氣博采眾長/154
  “模糊”“分析”與“綜合”/156
  談翻譯/160
  研究、創(chuàng)作與翻譯并舉/167
  漢語與外語/170
  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194
  對待不同意見的態(tài)度/197
  陳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199
  胡適先生的學術成就和治學方法/227
  第三輯寫作
  作文/243
  寫文章/249
  寫日記/251
  文章的題目/255
  我的處女作/257
  我的第一篇學術論文/261
  我在小學和中學的寫作經歷/265
  文以載道/273
  沒有新意,不要寫文章/276
  多讀一點中外文學作品/280
  多注意“身邊瑣事”/283
  語言混亂數(shù)例/290
  慘淡經營與信手拈來/292
  怎樣寫散文/295
  語言與文字/302
  談談“煉話”/305
  獲獎有感/309
  跋/313
  前言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xiàn)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有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里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么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干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xiàn)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有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里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后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么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絕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絕不應任意刪削或者干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后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tǒng)統(tǒng)保留下來。不管現(xiàn)在看起來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家,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絕不是不關心國家大事,絕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xiàn)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托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愿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只有俟諸來生了。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fā)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感動中國》頒獎詞與季羨林而言,家國情懷也許就是具體為這里有他的親人、朋友、師長,這里有美麗的山川江河,有無數(shù)種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小吃,也有讓人流連忘返的小書攤;蛟S,對知識分子而言,這就是家國情懷的寄托所在吧。 ——新京報季節(jié)變換人無常,羨慕大師學識龐。林中頓減千秋樹,世界都在喊彷徨! ——新浪網(wǎng)
  關于義理、文章與考證
  談義理
  清代桐城派主將姚鼐《復秦小峴書》說:“天下學問之事,有義理、文章與考證三者之分,異趨而同為不可廢!蔽矣X得,這種三分法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它為后來的學者所接受,是十分自然的,它也為我所服膺。
  在三者之中,我最不善義理,也最不喜歡義理。我總覺得,義理(理論)這玩意兒比較玄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個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矛盾,矛盾了幾千年,到現(xiàn)在還沒有哪一個理論家真正說透。以我的愚見,絕對純之又純的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都是沒有的。說一部哲學史就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斗爭史,顯然也與歷史事實不完全符合。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以來,有一些理論家,或者滿篇教條,或者以行政命令代替說理,或者視理論如兒戲,今天這樣說,明天那樣說,最終讓讀者如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反正社會科學的理論不像自然科學的實驗那樣,亂說不會立即受到懲罰。搞自然科學,你如果瞎鼓搗,眼前就會自食其果,受到懲罰。社會科學理論說錯了,第二天一改,臉也用不著紅一紅。因此,我對于理論有點敬鬼神而遠之。這類的文章,我寫不出,別人寫的我也不大敢看。我對理論的偏見越來越深。我安于自己于此道不擅長,也不求上進。
  這并不等于說,我抹殺所有的理論。也有理論讓我五體投地地佩服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經過了幾十年的學習與考驗,我覺得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理論完全反映了客觀現(xiàn)實,包括了歷史、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即使馬克思主義仍然要不斷發(fā)展,但是迄今它發(fā)展達到的水平讓我心服口服。
  這種輕視理論的做法是不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呢?可能是的。一個人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偏見。即使是偏見吧,我目前還不打算去改變。我也決不同別人辯論這個問題,因為一辯論,又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終弄得大家一起墜入五里霧中。我只希望理論家們再認真一點,再細致一點,再深入一點,再嚴密一點。等到你們的理論能達到或者接近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水平時,無須辯論,無須說明,我自然會心悅誠服地拜倒在你們腳下。
  說文章
  談到文章,我覺得里面包含著兩個問題:一個是專門搞文章之學的,一個是搞義理或考證之學而注意文章的。專門搞文章之學的是詩人、詞人、散文家等。小說家過去不包括在里面。這些人的任務就是把文章寫好,文章寫不好,就不能成為詩人、詞人、散文家、小說家。道理一清二楚,用不著多說。搞義理或考證之學的人,主要任務是探索真理,不管是大事情上的真理,還是小事情上的真理,都是探索。至于是否能把文章寫好,不是主要問題。但是,古人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鬃右蟮茏觽冊谥v話方面要有點文采,是很有道理的。過去的和現(xiàn)在的義理學或考證學的專家們,有的文章寫得好,有的就寫得不怎么好。寫得好的,人家愿意看,你探索的真理容易為別人所接受;寫得不好的,就會影響別人的接受。這個道理也是一清二楚的。所以,我認為對不專門從事文章之學的學者來說,認真把文章寫好也有很重要的意義。
  論考證
  談到考證,亦稱考據(jù),是我最喜歡的東西,也是清代樸學大師所最擅長的東西,同時又是新中國成立后受到一些人責難的東西。最近我寫了一篇短文《為考證辯誣》,這里不再重復。我在這里只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首先,我覺得考證之學并沒有什么神秘的地方,沒有一些人加給它的那種作用,也沒有令人驚奇的地方,不要夸大它的功績,也不要隨便加給它任何罪狀,它只是做學問的必要的步驟,必由之路。特別是社會科學,你使用一種資料、一本書,你首先必須弄清楚,這種資料、這本書,是否可靠,這就用得著考證。你要利用一個字、幾個字或一句話、幾句話證明一件事情,你就要研究這一個字、幾個字或一句話、幾句話,研究它們原來是什么樣子,后來又變成了什么樣子,有沒有后人竄入的或者更改的東西?如果這些情況都弄不清楚,而望文生義或數(shù)典忘祖,貿然引用,企圖證明什么,不管你發(fā)了多么偉大的議論,引證多么詳博,你的根據(jù)是建筑在沙漠上的,一吹就破。這里就用得著考證。必須通過細致的考證才能弄清楚的東西,你不能怕費工夫,F(xiàn)在間或有人攻擊煩瑣的考證,我頗有異議。如果非煩瑣不行的話,為什么要怕煩瑣?用不著的煩瑣,為了賣弄而出現(xiàn)的煩瑣,當然為我們所不取。
  其次,在進行論證時,我服膺兩句話:“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边@兩句話已經被批了很長時間了,也許有人認為已經被批倒批臭,永世不得翻身了。現(xiàn)在人們都談虎色變,不敢再提?墒俏覍Υ擞钟挟愖h。過去批判這兩句話,批判一些人,是在極左思想支配下—用形而上學的方法冒充辯證法,魚目混珠,實際上是偽辯證法—來進行的。頭腦一時發(fā)熱,在所難免,我自己也并非例外。但是,清醒之后,還是改一改為好。我現(xiàn)在就清醒地來重新評估這兩句話。
  我個人認為,古今中外,不管是自然科學家,還是社會科學家,哪一個人在進行工作時也離不開這兩句話。不這樣,才是天大的怪事。在開始進行一個課題的研究時,你對于這個課題總會有些想法吧,這些想法就是假設。哪里能一點想法都沒有而進行一個課題的研究呢?為什么要“大膽”?意思就是說,不要受舊有的看法或者甚至結論的束縛,敢于突破,敢于標新立異,敢于發(fā)揮自己的幻想力或者甚至胡想力,提出以前從沒有人提過或者敢于提出的假設。不然,如果一開始就謹小慎微,一大堆清規(guī)戒律,滿腦袋緊箍,一點幻想力都沒有,這絕對不會產生出什么好結果的。哥白尼經過細致觀測,覺得有許多現(xiàn)象是太陽繞地球旋轉說解釋不了的,于是假設了日中心說。這真是石破天驚的假設,大膽的假設。沒有這個膽量,太陽恐怕還要“繞”地球運轉若干年。沒有大膽的假設,世界學術史陳陳相因,能有什么進步呢?
  那么,大膽的假設,其罪狀究竟何在呢?
  有了假設,不等于就有了結論。假設只能指導你去探討,去鉆研。所有的假設,提出來以后,都要根據(jù)資料提供的情況,根據(jù)科學實驗提供的情況來加以檢驗。有的假設要逐步修正,使之更加完善?陀^材料證實了多少,你就要在假設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同客觀材料相違,或者不太符合,你就要在假設中加以修正。這樣可能反復多次,十次,百次,幾百次;假設也要修正十次,百次,幾百次,最后把假設變成結論。有的假設經不住客觀材料的考驗,甚至必須完全拋棄,重新再立假設,重新再受客觀材料的考驗。凡是搞點科學研究的人都能了解其中的味道,或甘或苦,沒有定準兒,這就叫作小心的求證。
  那么,小心的求證,其罪狀究竟何在呢?
  也有人靈機一動提出了一個假設,自己認為是神來之筆,是靈感的火花,極端欣賞,極端自我陶醉。但是后來,客觀材料,包括實驗結果證明這個假設不能成立。在這個關鍵時刻,真正有良心的科學工作者應該當機立斷,毅然放棄自己的假設,另覓途徑,另立新說。這是正途。可是也有個別的人,覺得自己的假設真是美妙絕倫,丟掉了萬分可惜。于是不惜歪曲材料,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只選取對自己的假設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遷就自己的假設的結論。這是地道的學術騙子。這樣的“學者”難道說是絕無僅有嗎?
  這就是我理解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這是絲毫也無可非議的。
  但是確實有一些學者是先有了結論,然后再搜集材料,來證實結論!耙哉搸贰迸傻膶W者,我認為就有這種傾向。比如要研究中國歷史上農民戰(zhàn)爭問題,他們從什么人的著作里找到了農民戰(zhàn)爭解放生產力的結論。在搜集材料時,凡有利于這個結論的,則統(tǒng)統(tǒng)收進來;凡與這個結論相違反的,則統(tǒng)統(tǒng)視而不見。有時甚至不惜加以歪曲,爬羅剔抉,刮垢磨光,最后磨出一個農民戰(zhàn)爭解放生產力的結論,而讓步政策則是“修正主義”。研究清官與贓官問題時,竟然會說贓官要比清官好得多,因為清官能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而贓官則能促成革命,從而縮短封建統(tǒng)治的壽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樣的研究方法根本用不著假設,不大膽的假設也用不著。至于小心的求證,則是戴著有色眼鏡去衡量一切,談不到小心不小心。
  對這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是必須徹底批判的。
  對這樣的科學工作者來說,他們的結論是先驗的真理,不許懷疑,只準闡釋。他們是代圣人立言,為經典作注。
  用這樣的方法,抱這樣的態(tài)度,來研究學問,學問會墮落到什么程度,不是一清二楚了嗎?
  我服膺被批判了多年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理由就是這一些。另外可能還有別的解釋,則非愚鈍如不佞者所能知矣。
  統(tǒng)觀自己選出來的這些文章,不管它們是多么膚淺,我總想在里面提出哪怕是小小的一點新看法,要提出新看法,就必須先有新假設。假設一提出,還不就是結論。不管假設多么新,在證實之前都不能算數(shù)。我經常被迫修改自己的假設,個別時候甚至被迫完全放棄。有的假設,自己最初認為是神來之筆,美妙絕倫;一旦證實它站不住腳,必須丟棄。這時往往引起內心的激烈波動,最終也只能忍痛丟棄。我的做法大體上就是如此。鸚鵡學舌,非我所能;陳陳相因,非我所愿。我也決不敢說,我的這些所謂新看法都是真理。一部人類的學術史證明了學術一定要隨時代的前進而前進。將來有新材料發(fā)現(xiàn),或者找到了觀察問題的新的角度,自己的看法或者結論也勢必要加以修改,這是必然的。
  現(xiàn)在歸納起來可以說,我過去五六十年的學術活動走的基本上是一條考證的道路?墒窃瓉碜约翰]有意識到。到了今天,通過這個自選活動,我才真正全面而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考證要達到什么目的呢?無非是尋求真理而已。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凡在小事上對真理持輕率態(tài)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边@句話可以有多種解釋。什么叫真理?大家的理解也未必一致。有的人心目中的真理有倫理意義,我不認為是這樣。我覺得,事情是什么樣子,你就說它是什么樣子。這是唯物主義,同時也是真理。我體會愛因斯坦在這里所說的真理就是這樣的真理,他這一句話頗耐人尋味。同樣是真理,事情卻有大小。哥白尼倡日中心說,這是大事情上的真理。語言文字學家、訓詁學家,弄清楚一個字或一句話的古音古義,這是小事情上的真理。事情有大有小,而其為真理則一也。有人夸大考證的作用,說什么發(fā)現(xiàn)一個字的古音,等于發(fā)現(xiàn)了一顆新星,這有點過分夸張。這樣的發(fā)現(xiàn)與哥白尼的日中心說是不能比的。不管怎樣,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歷史,這一點恐怕是無法否認的。從事各種工作的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內追求真理、探索真理。
  





上一本:日和手帖006:人生有一百萬種活法 下一本:杭州市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名園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讀書·治學·寫作的作者是季羨林,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