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凈空法師三書:了凡四訓講記


作者:凈空法師     整理日期:2015-12-13 14:25:23

★收錄凈空法師《了凡四訓講記》《太上感應篇講記》《老人言》三書
  ★告訴讀者改變命運,獲得幸福生活的途徑★詮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囊括*核心的歷史經驗和智慧★古圣先賢名言精粹、儒釋道思想精華輯錄
本書簡介:
  《了凡四訓講記》是凈空法師對《了凡四訓》一書原文的逐段闡釋,并且簡明扼要地講述了《了凡四訓》的精神,講述了人如何破迷開悟、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達到改造命運的目標,是閱讀《了凡四訓》的基礎入門書。本書并附有凈空法師對印光大師《了凡四訓序文》的詳細講解。
  《太上感應篇講記》,《太上感應篇》這一篇文章是從圣賢立心發(fā)愿,一直落實到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古德說它的功用可以作為“超凡入圣”的階梯,“轉禍為!钡年P鍵。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本書,這是他高度的智慧,是他的大慈大悲。我們應當要知道,應當要尊重,應當要感恩,應當要依教奉行。本書是凈空法師對《太上感應篇》的詳細講解,是學習《太上感應篇》的基礎入門讀物!独先搜浴肥莾艨绽辖淌谟H筆書寫的古圣先賢和當代大善知識的名言録,是老人家在耄耋之年獻給人類的一份無量深厚的禮物!独先搜浴饭(jié)選了儒釋道經典中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名言警句,它既是墨寶,又是文言文,實乃“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為了瞭解其真實義,書中對每個句子進行了注釋翻譯,有助於讀者深入學習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汲取歷史經驗和智慧。
  作者簡介:
  凈空法師,法名覺凈,字凈空,一九二七年出生于中國安徽省廬江縣,俗名徐業(yè)鴻。一九四九年旅居臺灣。一九五四年先后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克圖與儒佛大家李炳南老教授,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十三年,而于佛教凈土宗著力最多。
  一九五九年,老法師于臺北圓山臨濟寺剃度,以恢復圣哲倫理道德教育,弘揚大乘佛法慈悲精神為己任,至今講經教學已逾五十年,從無間斷。老法師首倡“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說,并運用影音設備、網絡、衛(wèi)星電視普及仁慈博愛之全民教育的風氣,F(xiàn)在仍然有成千上萬的聽眾,透過遠程教學向法師學習。
  為堅實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學的圣賢教育基礎,老法師提倡用儒之《弟子規(guī)》、道之《太上感應篇》與佛之《十善業(yè)道經》的教誨作為扎根教育。
  法師以“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作為自己一生立身處世不變的原則!叭蚀炔⿶邸,“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是他講經教學純一的主旨;“誠敬謙和”“普令眾生破迷啟悟、離苦得樂”則為其生命中真實的意義。
  目錄:
  《太上感應篇講記》:
  前言
  釋題
  釋文
  結語《了凡四訓講記》:
  第一篇立命之學
  第二篇改過之法
  第三篇謙德之效
  附錄:《了凡四訓》序文講記《老人言》:
  序一老人言聖人訓——拜讀《老人言》任登第
  序二拜讀《老人言》郭齊家
  老人言書法
  老人言簡釋譯解霍煜梅雷雪敏
  中華傳統(tǒng)倫理與當代道德建設——《老人言》學習體會劉余莉前言清朝末年,印光大師駐錫普陀山時,定海知縣曾禮請大師講經弘法,大師因語言隔閡之故,于是派一位法師去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大師不講佛經,而講一般的世間善書,這是用心良苦。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狈鸱ㄅc世法的分別在于心,不在于法,法本身沒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分。若吾人心中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一切法都是世間法,即使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何以故?不出三界。若離妄想、分別、執(zhí)著,一切法皆是了生死、出三界之法,無一法而非佛法。
  我們在訪問天主教時,有一位先生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天主教講的“靈魂”,與佛法講的“法性”,差別何在?我很簡單的告訴他,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就稱作“靈魂”,沒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就稱作“法性”。有分別、執(zhí)著,法法都有障礙;離分別、執(zhí)著,萬法圓融。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法性,《華嚴經》講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既然共同一法身,哪一法不是佛法?況且《太上感應篇》和《文昌帝君陰騭文》,字字清朝末年,印光大師駐錫普陀山時,定海知縣曾禮請大師講經弘法,大師因語言隔閡之故,于是派一位法師去講《文昌帝君陰騭文》。大師不講佛經,而講一般的世間善書,這是用心良苦。
  “圓人說法,無法不圓!狈鸱ㄅc世法的分別在于心,不在于法,法本身沒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分。若吾人心中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一切法都是世間法,即使學《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何以故?不出三界。若離妄想、分別、執(zhí)著,一切法皆是了生死、出三界之法,無一法而非佛法。
  我們在訪問天主教時,有一位先生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天主教講的“靈魂”,與佛法講的“法性”,差別何在?我很簡單的告訴他,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就稱作“靈魂”,沒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就稱作“法性”。有分別、執(zhí)著,法法都有障礙;離分別、執(zhí)著,萬法圓融。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法性,《華嚴經》講一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既然共同一法身,哪一法不是佛法?況且《太上感應篇》和《文昌帝君陰騭文》,字字句句都是在發(fā)揚五戒十善。五戒十善是佛法教學的根本法,若離五戒十善之基礎而求佛法,即是行邪道。而《感應篇》與《陰騭文》就是五戒十善的圓滿落實,與日常應用的最好教材。尤其在現(xiàn)前動亂的社會時代當中,印光大師看得非常清楚,要想挽救災難,拯濟人類,唯有喚醒一切眾生覺悟,斷惡修善,明因識果。
  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講經,看到“中華佛教圖書館”收藏很多印光大師“弘化社”出版的書籍。其中《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與《了凡四訓》,印得最多,數(shù)量超過三百萬冊以上,我非常驚訝!再仔細思維,這是印祖挽救災難的苦心,這是真實智慧。此后,我極力提倡,并大量流通這三本書。
  西方一些古老的預言認為,災難是眾生造惡業(yè),所以上帝發(fā)脾氣要懲罰世人。他們只提出有劫難,而沒有挽救的辦法,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而《圣經密碼》比這些預言要高明,其結論在于人心,若人心能回頭向善,劫難可以化解。但也只是籠統(tǒng)的說了一句,如何回頭、如何斷惡修善,并沒有具體說明,遠不如《感應篇匯編》、《安士全書》與《了凡四訓》,無論是說理、說事都很透徹。
  這三本書應當譯成世界各國的語言文字,向全世界大量流通。并且我們有責任、有使命,勸導大家讀誦、受持,依教奉行,這不但能轉變自己的業(yè)報,也能安定社會,幫助一切眾生消災免難。希望同修們能夠重視這件事情,真正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我們修學念佛法門,要“持戒念佛”,因為念佛不持戒、不行善,不能往生,所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印祖用這三本書籍來彌補我們戒行之不足。最重要的是善心、善語、善行,《感應篇》最后的結論也是如此。心善、言善、行善就得善神保佑,在凈土宗來講,念佛決定得生。
  《感應篇》全文只有一千二百多字,不算很長,是從圣賢立心發(fā)愿,一直落實到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古德云:其功用可做為超凡入圣的階梯,轉禍為福的關鍵。在中國過去每個朝代,依照這一篇修學的人很多,所感應的果報非常殊勝!飫找杖罩牵杖崭倪^;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yè)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飫找e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锼^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wèi)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镏撇恍姓,則謂之狂,知惡不改者謂之惑!蜥岊}
  “太上”是尊稱,含義很深。佛菩薩為眾生講經說法,完全是自性的流露,所以不是某個人講的。我們以為佛經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在許多經論里,佛說他一生沒有講過經,沒有說過一個字。這是真話,不是謙虛,也不是隨便說說。凡夫執(zhí)著有我,所以說法有我說的、你說的、他說的。諸佛菩薩無我,《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但不著相,連念頭都沒有,所謂“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見”是見解、念頭。一切法從真性中流露,真性就是自性。
  佛法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出世間的大圣。世間的圣人有沒有見性成佛?佛有方便語,說世間圣人沒有見性。如果是說真實語,大乘經論里,諸佛如來應化世間,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怎能說他不是諸佛如來化身示現(xiàn)?有人說孔子是童儒菩薩示現(xiàn),曾有人來問我,此話是否正確。我們依照祖師答復的慣例,不能界定可否。因為說他是菩薩,找不到根據(jù),就不能隨便說;說他不是菩薩,從原理上來講,也有可能是菩薩應化在世間。果真契入境界,哪一個眾生不是菩薩?哪一個眾生不是如來?
  題目冠上“太上”兩個字,就是自性的流露,唯有性德才是至高無上;換言之,我們能夠理解,能夠奉行,就是順著性德。順性德是真善,違背性德是大惡,這是善惡的最高標準,也是絕對的標準。
  “感”,古人喻為種植;“應”,喻為開花結果。感應是依自性而起的,自性遍一切處、遍一切時,而不受時空的限制,所以有感必有應。從一個人的身體而言,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這一根頭發(fā)雖微不足道,但若動彈它,卻能影響一身。動一根頭發(fā),這是感;影響全身,就是應。由此可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即使再微弱的念頭,都能振動虛空法界。就像身體的一根寒毛一樣,把寒毛尖立起來,全身都能感覺到。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體,都是清凈法身;正因為是一體,感應就不可思議,有感必應,隨感隨應。感應也可說是因果的關系,眾生有感是因,諸佛菩薩、天龍鬼神有應是果。
  了解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才懂得“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深義。種善因一定得善果,種惡因必定免不了惡報。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所造作的善因少、惡因多,所以在這一生當中,惡緣多、善緣少。善緣促進我們的道業(yè),促進我們的善行;惡緣增長我們的惡念,增長我們的惡行;自己很清楚、很明白將來有什么果報。常言道:“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也是講感應之理。
  釋題講竟。





上一本:顏氏家訓譯注 下一本:叢林所思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凈空法師三書:了凡四訓講記的作者是凈空法師,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