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與中國社會轉型》一書透過歷史與現(xiàn)實的相互映照,探究馬克思獨辟蹊徑的現(xiàn)代性思想,追溯它所源出的西方社會歷史現(xiàn)實,關注其后一百多年的現(xiàn)實與理論的互動,探討馬克思剖析現(xiàn)代社會的獨特視角及其優(yōu)越性,甄別馬克思的西方傳人的現(xiàn)代性言說對馬克思的傳承與誤解,發(fā)展與偏頗,并以此為啟示,關照在歷史的時空重疊錯位的特殊歷史情境下,中國的社會轉型與現(xiàn)代性的建構之路。 本書簡介: 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思想立足鮮明的現(xiàn)代唯物主義立場,進而具有深刻的實踐性和批判性。他徹底變革了以理性為核心來探討現(xiàn)代性的傳統(tǒng),代之以唯物的眼光來界定和看待現(xiàn)代性。首先,在對“現(xiàn)代”的界定問題上,馬克思獨樹一幟地以生產方式來劃分時代,F(xiàn)代生產本質上是一種社會規(guī)模的商品生產,它以大工業(yè)及其廣泛的分工為基礎,以現(xiàn)代科技為動力,在促進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fā)展的同時,也展現(xiàn)出現(xiàn)代生產的矛盾性和自身對抗性。其次,在深入研究現(xiàn)代性問題時,馬克思以市民社會這一“全部歷史的真正發(fā)源地和舞臺”為現(xiàn)代性的實踐領地,超越了西方現(xiàn)代性的理性研究路數(shù):通過對市民社會與國家關系的探討,馬克思闡明現(xiàn)代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離是現(xiàn)代性確立的重要標志;通過對市民社會經濟領域的考察,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代性社會“物質生活關系總和”的秘密;在對市民社會進行全面探究后,馬克思看到市民社會的局限與矛盾,從而提出超越市民社會,從政治解放到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理想。最后,在馬克思看來,現(xiàn)代性是奠基于現(xiàn)代生產方式之上的,而現(xiàn)代生產從本質上說是以資本為軸心的生產。正是以資本為軸心的現(xiàn)代生產方式賦予了現(xiàn)代性以世界性、加速度與流動性、矛盾性等突出特征。正是因為馬克思對現(xiàn)代生產方式以及市民社會的深刻剖析,因其抓住資本邏輯而對現(xiàn)代社會的深刻檢視,使得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理論帶有鮮明的實踐性和批判性。以當代的視角來看,馬克思的思想具有現(xiàn)代性主旨和后現(xiàn)代意蘊。與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代性理論對比來看,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思想仍是無法從根本上超越的。對于正處于從前現(xiàn)代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來說,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邢榮,女,現(xiàn)為北京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首都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人員,中國人學學會理事。哲學博士,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訪問學者,英國劍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xiàn)代性問題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近期關注文化哲學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問題研究。 目錄: 前言--1緒論--1第一節(jié)知識分子問題-1一、知識分子的定義---1二、日本近代文學中的知識分子-4三、新聞記者類型知識分子---7第二節(jié)先行研究10第三節(jié)本論文的研究范圍、方法與意義---13 第一章文學家與新聞記者--15第一節(jié)新聞記者的定義---15第二節(jié)從文學家到新聞記者-16第三節(jié)明治四十年代的新聞出版業(yè)20 第二章敗北的生活者---27第一節(jié)失敗的實業(yè)家——以作品《流浪》分析為例--27一、“立身出世”的時代風潮-27二、《流浪》的創(chuàng)作背景-29三、“立身出世”的幻影-31第二節(jié)消極的生活者——以作品《塵!贩治鰹槔--37一、《塵埃》的創(chuàng)作背景-37二、消極的生活者---38三、正宗白鳥的主體意識41 第三章弱者的二重生活43第一節(jié) 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二重生活--46第二節(jié) 思想和實踐意義的二重生活49第三節(jié) 知識分子的虛無傾向-56一、現(xiàn)實生活中的虛無主義者56二、虛無主義與自然主義文學60第四節(jié) 作家的主體意識---65第四章敗德的新聞記者-76第一節(jié)平岡的人格變化與夏目漱石的新聞記者觀--77一、夏目漱石的新聞意識77二、“高等游民”與社會勞動者--79三、轉職后平岡的人格變化-82四、代助與三千代的愛情86 第二節(jié)新聞記者蔑視觀成因-88 第五章新聞記者形象形成原因分析--93第一節(jié)新聞記者類型知識分子的特質-93第二節(jié)新聞記者形象形成的原因---98一、閉塞的時代現(xiàn)狀--98二、作家的主體意識-101 結語---102 參考文獻---104附錄---107后記---133索引---135 前言十幾年來,與日本文學方向的博士生一起讀書、學習、討論,對“教學相長”的深意頗有感觸。教書本身似乎是教師單方面對學生的引導,實際上這種引導在不少情況下也會促十幾年來,與日本文學方向的博士生一起讀書、學習、討論,對“教學相長”的深意頗有感觸。教書本身似乎是教師單方面對學生的引導,實際上這種引導在不少情況下也會促進、加深自身的思考,學生的一些認識有時也會對教師產生影響,具有啟發(fā)性作用。在日本近代文學作家中,我本人思考較多的是島崎藤村、夏目漱石,比起一般同學我似乎讀的書要多些,了解的面要寬些,但以這兩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為研究對象的同學的發(fā)言往往會讓自己深受啟發(fā)。對二戰(zhàn)后日本的文學我也頗感興趣,但同學對野間宏、安部公房、內向一代派、有吉佐和子的研究也同樣讓自己受益匪淺。這本《日本近代小說與知識分子關系研究——以明治四十年代小說中的新聞記者形象為中心》的作者高西峰,同樣也是和自己共同讀書、學習、討論的學術研究伙伴,他關注的日本文學創(chuàng)作與日本知識分子的問題也曾經是自己關心的問題之一。日本近代文學、特別是小說創(chuàng)作中,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十分引人注目,毫不夸張地說,日本近代小說名著的多數(shù)都是描寫知識分子的,無論是森鷗外的《舞姬》,還是夏目漱石的《我是貓》以后的一系列小說作品,如《三四郎》、《從此以后》、《心》、《行人》、《道草》等等,抑或島崎藤村的《破戒》、《春》、《家》等作品,還有自然主義文學、白樺派作家的小說創(chuàng)作等等,都是如此。因此,在近代日本文學研究中,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得到不少研究者的關注。研究這類人物形象有助于人們理解日本近代文學作品,有利于人們了解日本近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點。關于知識分子形象類型的研究,過去主要集中在學生、教師、公職人員、“高等游民”等類型上。與之比較,西峰的關注點與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它所關注的是日本明治末期的小說作品中的“新聞記者”形象,在這部著作中他試圖通過對新聞記者身份的知識分子形象塑造的分析,探討同時代在報社供職的文學家主體與其描寫的新聞記者形象客體之間的關系,解析明治新聞出版機構、制度與文學創(chuàng)作者以及他們所塑造的新聞記者形象之間的關系,闡述作為日本近代知識分子之一的新聞記者失敗、消極、虛無、軟弱的人生存在和他們有思想無行動的生存態(tài)度。這一論述視角在國內日本近代文學研究中是全新的,對于深入研究日本近代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無疑很為有益。自然,對于我們這些關注此問題的人亦很有啟發(fā)與幫助。知識分子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放在日本明治時期顯然和今天我們所時常討論的公共知識分子有很大不同。此時的知識分子大約相當于日文中使用的“知識人”,指受過較好的教育的人。而作為新聞記者的知識分子又與這一概念略有不同,也就是說他們不僅有較好的教育背景,而且從事著新聞記者的職業(yè),而這種職業(yè)在當時并不具有今天傳媒人的重要地位。他們從事的職業(yè)既是他們的人生選擇,同時也折射出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這些知識分子形象在日本作家的筆下究竟是如何塑造的,在這些由供職于報社的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上折射出作家的何種人生認識,這是西峰在文中試圖探討的主題。西峰選擇了五部明治末期的日本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對作品創(chuàng)作者從寫作者轉變?yōu)樾侣動浾叩囊饬x進行了考察分析,對作為小說背景的明治新聞出版業(yè)進行了實證性研究。并且,在此基礎上,對日本明治四十年代小說作品中的新聞記者形象塑造的特點進行了中肯的分析評價。論文從知識分子定義、文學家與新聞傳媒的關系、文學作品中的新聞記者形象、近代報社的發(fā)生與新聞記者由來及狀況、作品中的新聞記者與創(chuàng)作者的新聞記者關系等多個方面,較為深入地探討了日本明治末期小說作品中的作為近代知識分子的新聞記者形象的特征,較為全面地論述了創(chuàng)作者與小說中新聞記者形象的關系,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角度和豐富的研究資料。西峰在研究中,注意到這些新聞記者知識分子同樣具有明治時期文學作品塑造的其他類型知識分子的特點:一是有思想無行動,二是性格軟弱,三是生活孤獨。這在日本近代文學的開山之作《浮云》中已現(xiàn)端倪,其主人公內海文三就是這樣的知識分子,森鷗外的成名之作《舞姬》的主人公豐太郎同樣是這樣的知識分子,島崎藤村的《破戒》的主人公瀨川丑松亦是如此,夏目漱石筆下的一系列小說人物同樣具有此類特點,其中的《從此以后》的代助、《心》中的先生可以說是這類知識分子的典型。日本近代文學作品中的知識分子描寫似乎總在凸顯這種特點。這不僅表現(xiàn)在日本明治時期的小說作品中,即使在二戰(zhàn)后的小說里我們也同樣能夠看到此類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就簡單輕率地得出結論,認為這就是日本文學作品中知識分子描寫的總體特征。不過,西峰對明治四十年代小說作品新聞記者類型的知識分子描寫的考察分析,再次證實了這一特點的存在,這對于我們整體把握日本近現(xiàn)代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塑造意義重大。日本近代文學作家為什么如此鐘情于描寫自己的同類人?是因為他們生活世界狹窄,還是因為他們筆下的人物最能表達他們自身?西峰在新聞記者類型的小說人物描寫的考察研究中指出了寫作者與小說人物之間的關系,對我們充分認識日本近代作家與他們筆下的人物形象塑造之間的關系深有啟發(fā),開闊了我們在這方面研究的學術視野。西峰2009年獲得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后,一直在高校教書,繁重的教學工作、社會工作之余,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日本文學研究,實屬不易。在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之中,人們更愿意以能否獲得經濟利益、有無經濟價值來判斷某一學科的“有用”或者“無用”。假如以此為標準,文學研究、特別是日本純文學的研究顯然是“無用”的。不過,作為一名日本文學的研究者,如果僅僅以迎合現(xiàn)實、謀得利益為目標,顯然是難以獲得充實的自己的,同樣也難以取得深刻的具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在獲得充實的自己的同時,將“無用”變?yōu)椤坝杏谩,當然,這種“有用”不是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而是要有用于中日之間的文學交流和文化理解。我相信西峰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他之所以堅持自己的研究,正是因為這種理想與抱負在支持著他。所以,我更希望這本著述的出版只是西峰對于日本文學作品中知識分子形象研究的一個開端,并相信將來他會有更多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問世。我期待著。2014年10月25日於日本大阪南千里日本近代小說中描寫了各種職業(yè)的知識分子。從明治初期官吏所代表的“使用型知識分子”到思想處于成長期的學生,再到精神獨立的“高等游民”,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映不同時期的社會狀況及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識。明治四十年代,自然主義文學盛行,具有新聞記者體驗的作家,創(chuàng)作了反映記者生活的小說作品。就當時的社會風潮而言,記者和從事寫作的人,或者可以說記者和作家還處于未分化狀態(tài)。在大眾傳媒還不發(fā)達的明治時期,作家多通過報紙這個媒介,進行自我宣傳,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任職于東京朝日報社的夏目漱石、石川啄木等人就是此類作家的代表。明治末期是新聞出版業(yè)的巨大轉換期,不論在報紙的經營策略上,還是在讀者層方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同時知識分子也因后援者變?yōu)樾侣劤霭鏄I(yè),而陷入最大的危機。文學作品中描寫的知識分子的命運,與知識分子創(chuàng)作的文學形態(tài)相關聯(lián),作為文學問題,值得深入考察。本文在比較寬泛意義上使用的“知識分子”的概念,指具有一定學識和教養(yǎng)的人。當談及作品中的知識分子問題時,通常涉及到作家和作品中知識分子形象兩個層面,在本文中,研究對象主要側重作家的主體意識。本文在充分借鑒先行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細致的文本分析,運用文獻學的方法,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新的解讀。本文并非不同時期作品中新聞記者這類知識分子的簡單的社會學意義的類比,而是試圖通過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出作家的主體意識。在文本的選擇上,本文選取自然主義文學代表作家正宗白鳥的《塵埃》、巖野泡鳴的《流浪》、還有夏目漱石的《從此以后》以及石川啄木的《我們的一伙兒和他》。雖然研究對象限定在明治四十年代,但為了兼顧研究的連續(xù)性,本文在論述中對大正時期廣津和郎的《神經病時代》也將有所涉及。本書在結構的安排上,呈現(xiàn)遞進關系。首先,就文學家與新聞記者的關系以及明治四十年代新聞出版業(yè)做一簡要論述,進而揭示文學家的生存現(xiàn)狀。緊接著以作品《流浪》和《塵!贩治鰹槔,來揭示作為敗北的生活者的新聞記者形象。在閉塞的社會現(xiàn)狀下,知識分子身心備受折磨!段覀兊囊换飪汉退泛汀渡窠洸r代》中的主人公,行動和思想相背離,實際上在踐行著弱者的二重生活。除卻新聞記者的自身生活狀態(tài)外,外界的思潮及偏見都使得他們處境更加艱難。而夏目漱石就是在《從此以后》中,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敗德的新聞記者形象。從生活及精神層面對明治末期的各類新聞記者形象進行研究,不僅能了解知識分子所處的閉塞時代,更有助闡明作家的主體意識。在明確新聞記者這一類型知識分子的特質基礎上,與教師、學生等類型的知識分子進行比較,更能明確新聞記者與作家的關系。最后,本文從新聞記者的形成、當時的社會思潮等層面來分析新聞記者的特質。相信通過研究明治末期的新聞記者形象,必能豐富知識分子類型化研究,更能進一步闡明日本近代小說與知識分子的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