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必須冒犯觀眾


作者:李靜     整理日期:2014-05-14 11:32:33

本書是一冊批評隨筆集,也是一部隱晦的自白錄。寫作時間跨越十一年,領域涉及文學戲劇泛文化。從這些庖丁解牛式的文藝隨談里,可以見出作者對才華、勇氣和創(chuàng)造力的標舉之忱,對貧乏、反智和習慣勢力的冒犯之意。在其背后,是心靈和人格率真熱誠的敞開與投入。此書印證了瑞士文論家斯塔羅賓斯基那句著名的話:“隨筆的條件和賭注乃是精神的自由!
  作者簡介:
  李靜,作家、文藝批評家,現(xiàn)居北京。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11年度批評家獎”得主。著有話劇劇本《魯迅》,批評集《捕風記》、《刺猬札記》(臺灣)、《把藥裹在糖里》、《受傷者》等,并主編《中國隨筆年選》(2002年——2011年)、《中國問題》、《讀木心》(與人合編)等書目錄:
  2003王小波退稿記/3
在地鐵里讀北島/11
法國小說札記二則/14
“后現(xiàn)代”的孤獨/19

2004“熱”的文學/25
兩個大帝,一悲一喜/28
王小波與紀念日/37
美使他得救/42
當米飯變成了鮑翅/45
《培爾金特》新編/48
“那是些骯臟的事情!”/51
“廁所”里的中國/54
戀父文化/56
老舍對李龍云的“排異反應”/592003王小波退稿記/3
  在地鐵里讀北島/11
  法國小說札記二則/14
  “后現(xiàn)代”的孤獨/19
  
  2004“熱”的文學/25
  兩個大帝,一悲一喜/28
  王小波與紀念日/37
  美使他得救/42
  當米飯變成了鮑翅/45
  《培爾金特》新編/48
  “那是些骯臟的事情!”/51
  “廁所”里的中國/54
  戀父文化/56
  老舍對李龍云的“排異反應”/59
  紅樓解夢人/63
  人心的風球掛起來了/68
  《喉嚨》無聲/73
  浩瀚的靈魂/75
  
  2005怎樣看待王小波的遺產(chǎn)/81
  往事的鋒刃已刺穿其心/84
  長篇小說的關(guān)切與自由/88
  20062005年的文學面孔/95
  沒有閑暇,就沒有文化/99
  《唐人故事》:王小波的現(xiàn)代童話集/101
  關(guān)于死亡的不朽之詩/104
  文學與底層/107
  《傾城之戀》的底牌/111
  生命的劇情在于弱/115
  必須冒犯觀眾/118
  卑從的藝術(shù)與自由的藝術(shù)/121
  
  2007“個人”的精神成熟與“中國文藝復興”/125
  《不得已》新篇/130
  關(guān)于“幽默”的隨感錄/134
  幽默與藥/138
  《色戒》:人性戰(zhàn)勝國家/146
  易先生這個人/150
  
  2008“在路上”的北島/155
  秘語者董啟章/158
  精神的自由與地上的面包/161
  從0/134到136/136到n/m??/163
  《哈姆雷特1990》這面鏡子/166
  《梅蘭芳》的精神分裂/170
  2008年文學一瞥/173
  2009伯格曼二題/179
  讀劇札記/183
  
  2010一場琴瑟異趣的“婚姻”/191
  文學批評的“不之性質(zhì)”/194
  
  2011潰爛之時,美如乳酪/199
  當林兆華遇見裴艷玲??/201
  最后的情人已遠行/204
  
  2012文學批評的精神角色/209
  批評家與作家之間是對手關(guān)系/212
  真情與謊言的角逐/220
  一座等待噴發(fā)的火山/223
  敞開和幽閉的沉默/226
  關(guān)于王小波的否定之否定/230
  作家、傻哥哥與警察/240
  《五加五》的輕與重/243
  跟時代較勁的舞臺詩/246
  中國文學2012:長鈣的一年/249
  在這殘酷的世界,看一次大師的小憩/254
  
  2013我為什么這樣寫話劇《魯迅》/259
  魯迅,戲劇創(chuàng)作的“百慕大三角”/262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266
  關(guān)于木心,答《新周刊》胡赳赳問/269
  海明威的中國姊妹/272
  “耳朵”與繆斯/278
  本土戲劇2013:破碎的原創(chuàng)力/281
  
  附錄一《中國隨筆年選》(2002-2011)序
  2002:不是果凍,是烈酒/289
  2003:欲求見佛,但識眾生/291
  2004:隨筆的條件和賭注/293
  2005:關(guān)于2005年隨筆的隨筆/299
  2006:序言與廢話/306
  2007:立此存照/307
  2008:隨想隨寫/309
  2009:乞丐與恩寵/313
  2010:文學與意見/315
  2011:反熵的精神/320
  
  后記/325"李靜將批評家與作家定位為對手關(guān)系。她將王小波等搬出來,一錘錘要敲打出火花。她能在那么多人寫過寫濫之后,再給你一個新視點、新思考。她理性而快樂地冒犯作者,冒犯讀者,冒犯觀眾。我喜歡讀她。
——陳村
李靜的文字在對話里展示了思想的穿越的力量。那些于安靜中劇烈的精神角斗,隱含著對溫吞文人的批評。我因而于此受益匪淺。
——孫郁
執(zhí)意做諍友,執(zhí)意走出性別約定,偶有自嘆,因艱難而愉悅,尤擅將“每一個審美判斷與對意義和自由的丈量聯(lián)系在一起”,有原則地任性而為。這就是李靜。
——黃集偉
李靜的批評沒有學院派的四平八穩(wěn),沒有體制內(nèi)文學竊竊私語的行規(guī)和幫規(guī),沒有名士大腕年富力強的那股子聰明勁兒。李靜追隨的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嬉笑怒罵的溫柔心腸與她最為契合;啟蒙主義的自由精神是她智性生活的初始和終極。她那種質(zhì)直的文風,真摯開懷,不留余地,卻顯示出機敏的審視和洞察力。
——許志強"李靜將批評家與作家定位為對手關(guān)系。她將王小波等搬出來,一錘錘要敲打出火花。她能在那么多人寫過寫濫之后,再給你一個新視點、新思考。她理性而快樂地冒犯作者,冒犯讀者,冒犯觀眾。我喜歡讀她。
  ——陳村李靜的文字在對話里展示了思想的穿越的力量。那些于安靜中劇烈的精神角斗,隱含著對溫吞文人的批評。我因而于此受益匪淺。
  ——孫郁執(zhí)意做諍友,執(zhí)意走出性別約定,偶有自嘆,因艱難而愉悅,尤擅將“每一個審美判斷與對意義和自由的丈量聯(lián)系在一起”,有原則地任性而為。這就是李靜。
  ——黃集偉李靜的批評沒有學院派的四平八穩(wěn),沒有體制內(nèi)文學竊竊私語的行規(guī)和幫規(guī),沒有名士大腕年富力強的那股子聰明勁兒。李靜追隨的是已故作家王小波。嬉笑怒罵的溫柔心腸與她最為契合;啟蒙主義的自由精神是她智性生活的初始和終極。她那種質(zhì)直的文風,真摯開懷,不留余地,卻顯示出機敏的審視和洞察力。
  ——許志強
  "后記
  
  
  
  迪倫馬特是我喜愛的作家,關(guān)于文學和批評的關(guān)系,他有一套幽默的見解:“文學與文學批評的直接聯(lián)系是微乎其微的,就像星球與天文學一樣。星球的存在可以不依賴天文學。而天文學卻不能沒有星球。天文學家要研究星球,而不是批評星球。有的評論家在我看來,就像某些天文學家一樣,只容忍太陽存在,而去詛咒那些未知的星球。因為他們不理解,就認為不可能!
  為了驗證他老人家的說法,十幾年來我嘗試著做批評,搞創(chuàng)作,包括操練他的老行當——寫話劇,終于得到了一點近乎廢話的體會:創(chuàng)作和批評確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活計。創(chuàng)作的第一驅(qū)力是作家生命的原始情結(jié),它黑暗、無解、洶涌、自我中心,雖然知識和理性可以助益其表達,但其核心處于知識和理性之外;批評的第一驅(qū)力是批評家的真理意志,它光亮、博識、澄澈、理解他人,雖然激情和偏見的修辭會令它不同凡響,但其本質(zhì)是對激情和偏見的克服。創(chuàng)作是作家通過一次次的“創(chuàng)世”行為,逐步開掘自我天性的過程,“天性”是其作品形式和主旨的真正上帝;批評則是批評家在博覽了幾乎所有類型的作品并生成自己的哲學觀念之后,對批評對象做出的審美和真理評判,“博識”是批評行為的前提條件。作家是花掉大量時光去跟原始情結(jié)做自我搏斗和認知的人;批評家是較早克服了原始情結(jié)而將心智輕快地轉(zhuǎn)向外部世界的人。作家閱讀自我,雖然這一“自我”也容納他人;批評家閱讀他人,雖然那些“他人”也映射其自我。作家的工作方法是“演繹”,從一普通尋常的“共相”出發(fā),營造千變?nèi)f化的“殊相”;批評家的工作方法是“歸納”,從千變?nèi)f化的“殊相”里,尋求切中本質(zhì)的“共相”。但作家和批評家中的偉大者,卻會消弭這兩種行當?shù)倪吔纾餐呄驅(qū)Α熬癖倔w”的呈現(xiàn),只是表達方式不同罷了——作家用形象,批評家用觀念。作家的形象含混多解,批評家的工作往往像是“轉(zhuǎn)譯”和“導覽”——將含混形象轉(zhuǎn)譯成普遍理性可以理解的語言,指給讀者去看其視野未及之處,揭示作家如何用肉身的魔術(shù)指喻“本體”的實相。但這僅僅是針對杰作而言。批評家的另一面目對作家可就不太討喜——即挑剔者、不買賬者、意義宣教者。對意義匱乏和審美平庸說不,是批評家的權(quán)力;說“不”的依據(jù)是其廣博的閱讀經(jīng)驗和豐富的知識參照系。
  行文至此,便要說到自己。經(jīng)過十余年的批評寫作,我才確切地知道自己并不適合批評寫作。批評家需要輕盈、博識和系統(tǒng)知識,我的視線卻沉重、集中,缺少對系統(tǒng)知識的興趣。那么收在本書里的文字是些什么呢?只能說,它們是一個寫作者的一己偏見,源于持續(xù)不斷的執(zhí)拗注視。這種偏見不是建立在廣博豐富的知識參照系之上,而是建立在自我探究的價值選擇之上;這種注視亦不是發(fā)乎學理的冷靜旁觀,而是自我投入的主觀凝視。對于注視對象,其態(tài)度不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便是“話不投機半句多”;作為報應,讀者對于本書,恐怕亦會如此。
  這本集子里的文章陸續(xù)寫于2003年到2013年,多是關(guān)于文學和戲劇的散碎議論,偶爾觸及電影和泛文化議題,也是出于文學人的立場。貿(mào)然采用編年體例,雖有東施效顰大人物之嫌,但考慮到它的諸多好處——比方說,免于分類的生硬,方便事情的回想——也就顧不得許多了。書名定為“必須冒犯觀眾”,出自策劃編輯陳卓先生的卓見,頗與此書的魯莽氣質(zhì)吻合,在此致謝。并深謝他對此書的青眼,以及充滿創(chuàng)意的勞動。
  在修訂書稿的過程中,仿佛重溫了十一年荒廢而又慷慨的時光。感謝多年來一直給我勇氣和陪伴的家人。感謝那些招我讀書、看戲、寫稿、切磋,從而減輕我的荒廢之罪的師友。也感謝新星出版社和本書的讀者。但愿它沒有太過辜負你們的熱情。
  
  2013年12月27日于北京
  
  
  
  關(guān)于王小波的否定之否定
  
  
  
  “一很asshole之想法”
  1987年,身在美國的王小波給他的畫家好友陳少平寫了封信,信中對比利時皇家現(xiàn)代畫廊將前輩大師與后來者作品并陳的做法,大發(fā)感慨:“先至者備嘗尋求表達自己之痛苦,后來者乘亂起哄架秧子。愚弟自信對現(xiàn)代藝術(shù)的真諦已知其中之味矣。蓋道德非藝術(shù),摹仿者非藝術(shù)。藝術(shù)只是人的感受與不同的表達方式。藝術(shù)需要一種偉大的真誠,為中國人所缺少者……我發(fā)現(xiàn)中國的文人……口頭上自稱后生小子,而無不以宇宙的中心自居。無論作文作畫,只是給出自己偉大的現(xiàn)世證明。或者在自己道德崇高上給出證明,或者在自己清高上給出證明,或于自己諳熟別人不懂的東西上給出證明!彼談到未來的寫作:“我亦有一很asshole(“屁眼”之意,他說美國有人辦謙卑學習班,讓驕傲的學員認識到自己只是個asshole)之想法,有朝一日寫完很多書,出不出且另論,反正寫出來了,而且自信寫得極好,豈不可以興高采烈,強似眼下沒得吹也。相信高更梵高等asshole行將就木之時亦是如此想。因為書好不好與畫好不好,乃是有千真萬確的標準的,我對此已有極大的信心。但是書寫得好與畫畫得好,不一定能撈到油水。要撈油水尚要另一類功夫。以弟之見當然要兩全其美。于前者要盡力爭取,后者當然也不死心,只可惜希望渺茫也!
  此后十年,王小波歸國寫作,滿懷信心、不計油水地向他心中的藝術(shù)標準虔誠進發(fā),現(xiàn)實也如他所料地以“渺茫希望”回報了他。這渺茫持續(xù)到1997年4月11日凌晨,他心臟病突發(fā),悄然離世。
  偶像的誕生及其黃昏?
  如你所知,這不是故事的結(jié)束,而只是個開頭。死亡是一場核裂變,將一個人的精神能量急驟而炫目地播散。為什么如此?正如他的長篇小說《紅拂夜奔》所說:“衛(wèi)公死了,這就意味著從此可以不把他當作一個人,而把他當作一件事!庇捎谕跣〔ǔ闪恕耙患隆保谑罆r四處碰壁的作品便迅即出版,時至今日,每年都有不同版本的文集出版流布。十幾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津津有味地讀著,咂嘴連連,“好看好看”,殊不知這位伯伯的書之所以好看,就因為他寫作時從不考慮“出得出不得”,以至于只要他活著,還是“一個人”,就幾乎出不得。
  最先敏感到王小波話語方式之開啟性的是一些自由主義人文學者。王毅先生這樣回憶他在1998年主編《不再沉默——人文學者論王小波》一書的起因:“20世紀90年代中國思想界出現(xiàn)一個低潮,人們忽然失去了原來的言說方式,急需一種新的方式把人們從失語狀態(tài)下解救出來,王小波的雜文和小說,就提供了這種新的方式。他沒有選擇像陳寅恪、顧準那種殉道者式的生存和言說,而是走上了一條‘兩邊開滿牽;ǖ穆贰,這是一條‘簡單’的求得精神自由、心靈自由和人性自由的路,適合更多的人去走!贝藭Y(jié)了當時國內(nèi)最有分量的思想界人物如李慎之、王蒙、秦暉、朱正琳、許紀霖、汪丁丁、陳家琪、何懷宏、李銀河、艾曉明、崔衛(wèi)平等,從文學、哲學、歷史和社會學等多個視角分析了王小波作品的思想和形式。“王小波熱”最早即以這種理論形態(tài)開始,并最終成為90年代以后中國最重要的精神景觀之一。一個作家以付諸生命的文學實踐觸及精神的現(xiàn)實,并由此而超越文學的邊界,啟示人們?nèi)ソ⒏粋體意識、科學態(tài)度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思想趣味與價值觀,這是“王小波熱”最主要的內(nèi)涵。
  在王小波深受思想界、大眾媒體和普通讀者認同的同時,“文壇的沉默”成為他逝世十五年間不斷被提起的公案,這一現(xiàn)象引來一些文學界人士的不滿:“王小波的死成了反證文壇‘衰落’與‘麻木’的證據(jù),并成了一個‘示威’事件。”“因褒揚王小波而產(chǎn)生的對‘文壇’的指責,是對中國文學體制的指責,對文學體制背后的國家體制的指責,還是對某些文壇領袖的指責?或者說,對中國文化的指責?”“這種對抗性的強調(diào),并沒有讓文壇真正變得寬容,也沒有改變‘文學場域’的利益游戲規(guī)則,反而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甄別器官’更加敏銳,在增加媒體的‘話語能量’的同時,增強了文學體制本身的警惕性!保ǚ總ィ骸妒辏阂粋神話的誕生》)
  這位論者像所有政治妥協(xié)主義者一樣,希望以文學體制的接納來確立王小波的文學地位,卻害怕媒體的“過激”言論逆了體制的龍鱗,產(chǎn)生“反作用”。實際上并非如此。關(guān)于王小波的傳記寫作雖無進展,但他的兄長王小平今年出版的回憶錄《我的兄弟王小波》甫一面世,即受矚目。關(guān)于他的文學史敘述依舊闕如,但以他為題的學術(shù)、學位論文卻逾百篇,《六十年與六十部——共和國文學檔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室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一書中,《黃金時代》和《我的精神家園》作為其中的兩部年度作品,被中肯地評價(楊早撰寫)。天津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王小波研究資料》上下卷(中國小說學會主編、韓袁紅編,2009年),將他與沈從文、王蒙、莫言、余華等“正統(tǒng)”作家并列。房偉的《文化悖論與文學創(chuàng)新——世紀末文化轉(zhuǎn)型中的王小波研究》作為第一部王小波研究專著,2010年由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版。無論王小波本人是否喜歡,他已成為文學的“民間意見”進入并影響文學評價體系的一個案例。
  王小波幽默反諷的言說方式、古今對話的文體樣式受到了新世代青年的狂熱追摹,與此同時,他嬉戲禁忌、伸張自由的精神內(nèi)核卻因風險過高而被有意無意地回避,甚至連敘述他生前的窘?jīng)r,也會被視為不堪承受之重:“如果總是講述王小波生前的不如意,那誰還敢繼續(xù)走他的路呢?”一位“80后”記者憂心忡忡地問我。年輕人既愛王小波式的智慧,又怕這種智慧給自己帶來麻煩。如果前方有一個油水大大的保險,那么他們都愿意做他。問題是,王小波不是這樣煉成的。王小波的同義詞,就是不計利害的“冒險”二字。哲學家懷特海說得好:“沒有冒險,文明便會全然衰敗!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我指的是王小波這種持續(xù)十五年被批量模仿、反復評說的狀況。一些文壇新貴因此對他的存在感到不勝其煩。他們一邊勤奮創(chuàng)作廣納粉絲,一邊把王小波視作已被超越、亟需砸掉的過時偶像:
  青年作家馮唐:“文字寒磣、結(jié)構(gòu)臃腫、流于趣味、缺少分量是王小波的四個不足!薄靶〔ǖ奈淖,讀上去,往好了說,像維多利亞時期的私小說,往老實說,像小學生作文或是手抄本!薄皫资旰,如果我拿出小波的書給我的后代看,說這是我們時代的偉大杰作,我會感覺慚愧!保ā锻跣〔ǖ降子卸嗝磦ゴ蟆罚
  青年作家阿乙:“王小波的小說倒沒給我留下太多印象!薄霸诮裉,我對王小波基本沒有感情。而且我覺得自己在26歲前的閱讀狀態(tài)基本是一種有毒狀態(tài)!薄昂髞砦以谒奈谋纠镒x到他的優(yōu)越感。我也不覺得他留下了什么典型的文學形象,他的文本留下的都是三個字:王小波。也許他和魯迅一樣,在針砭時弊上有突出貢獻,但從求知層面說,他誤人不淺。今天如果我的朋友還在看這類雜文,我會低看他好幾眼。”(《26歲之后不再讀王小波》)
  青年作家蔣一談:“王小波的文學缺乏善,缺乏發(fā)自內(nèi)心的悲憫!薄巴跣〔ǖ奈膶W同樣缺乏美。王小波的寫作方式是單調(diào)的,他樂于重復自己……”“王小波的文字遺留下什么寫作遺風?戲謔、陰郁、殘暴、血腥、玩世不恭……”(《遺憾的中國時間》)
  …………
  一言以蔽之:“小波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果真如此嗎?——到底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還是“后來者乘亂起哄架秧子”?
  這是一個問題。
  反諷的道德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談談王小波的小說——不聊他的雜文,它們畢竟通俗易懂,少有歧義,且本人已專文談過——倒不是怕阿乙先生低看。
  王小波的小說寫了什么?怎么寫的?此二問題決定一部作品的價值。如用一句話概括,那么可以說:他的小說以一個個全新之人荒誕而悲觀的經(jīng)歷,揭示了權(quán)力控制與個體自由的緊張關(guān)系——這是千古國人的恒久困境。
  關(guān)于權(quán)力控制的主題,不少當代中國作家已有觸及。但王小波與其他作家的不同在于:后者多將權(quán)力本身描述為“恐怖巨獸”,王小波則描述為“滑稽怪物”;后者側(cè)重表現(xiàn)權(quán)力控制對“化內(nèi)之民”造就的等級秩序、生存恐懼、心理同化力與價值虛無感,王小波則側(cè)重表現(xiàn)權(quán)力控制對“個性之人”自由創(chuàng)造力的扼殺、真實人性的扭曲和歷史真相的掩蓋;后者創(chuàng)造的世界是嚴肅沉重而窒息可怕的,王小波創(chuàng)造的世界則是荒誕輕逸而毫不可怕的;后者的敘述視點多為無能為力的整體性的平民視點,王小波的敘述視點則是拒絕生活于“設置”之中的個體性的“新人”視點;后者揭示權(quán)力橫暴導致的“活著”的困難,王小波揭示權(quán)力控制導致的智慧的匱乏;后者的核心焦慮是生存與奴役,王小波的核心焦慮是存在與自由;在揭示權(quán)力罪孽時,后者的敘述本身或多或少都烙印著“權(quán)力巨獸”的精神創(chuàng)傷與思維同構(gòu)性,而王小波的敘述則隱含了與權(quán)力系統(tǒng)迥然相悖的精神路徑與價值源泉——以獨立運用個人理性和創(chuàng)造力,追尋存在的真實與自由。這樣一個克服了重力和恐懼的世界,實是王小波解放性的心理力量的外化。此種力量超乎道德,但其作用卻首先是道德性的——它啟示讀者在妄圖統(tǒng)治的“滑稽怪物”面前,首先擁有獨立判斷的頭腦和拒絕服從的勇氣。
  王小波的小說有一醒目的特征,即其價值觀念和美學趣味的皮里陽秋現(xiàn)象——在經(jīng)驗自由主義的啟蒙理性與后現(xiàn)代色彩的敘事技巧之間,在豐饒堅韌的自由意識、批判精神與天馬行空的冷嘲熱諷、惡意戲謔之間,在意義承擔者的品性與玩世不恭者的調(diào)性之間,運行著一種欲彰彌蓋的反諷的魔術(shù)。有犬儒主義者認他為親戚,有救世主義者以他為犬儒,都是以魔術(shù)為實相,被他騙過了。
  克爾凱郭爾曾如此解釋反諷:“根本意義上的反諷的矛頭不是指向這個或那個單個的存在物,而是指向某個時代或某種狀況下的整個現(xiàn)實!薄胺粗S者時時刻刻所關(guān)心的是不以自己真正的面貌出現(xiàn),正如他的嚴肅中隱藏著玩笑,他的玩笑里也隱藏著嚴肅;這樣,他也會故意裝作是壞人,盡管他其實是個好人。我們不得忘記,對于反諷來說,道德的規(guī)定其實是太具體了!
  對于反諷者王小波來說,“道德的規(guī)定”即是真實而絕妙地捕捉中國精神傳統(tǒng)中“自由之敵”的幽靈,及其在歷史、現(xiàn)實造作的錯亂荒謬,而排除任何的虛矯。因此,他自承的使命不是挽悼與哭泣,而是否定與摧毀。他最終的用意也絕非自證與自炫,而是清算與啟示。“誰要是受不了反諷來算清這筆賬,啊,那他就太不幸了!作為消極的東西,反諷是道路。它不是真理,而是道路。”“反諷分別是非、確定目標、限制行動范圍,從而給予真理、現(xiàn)實、內(nèi)容。它責打、懲罰,從而給予沉著的舉止和牢固的性格。反諷是個嚴師,只有不認識他的人才害怕他,而認識他的人熱愛他。”(克爾凱郭爾語)反諷訴諸幽默,也訴諸超我的、整體性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不懂幽默的作家,便無法領會亦正亦邪、寓熱于冷的反諷;沒有超我而單“以宇宙的中心自居”的作家,更不能明了反諷者將時代之病與救贖之忱熔為作品骨骼的雄心。關(guān)于此點,提請馮唐、阿乙和蔣一談先生注意。
  寫了什么?
  在成熟時期的作品“時代三部曲”中,王小波的想象力顯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黃金時代”系列帶有強烈的怪誕現(xiàn)實主義色彩!饵S金時代》《似水流年》《革命時期的愛情》等作品,講述了一個個懷抱羅素式哲學態(tài)度的主人公,在“文革”時期的荒誕遭遇。他們智力超群,求知若渴,內(nèi)心叛逆而與世無爭,只想在平淡的人生中,不受愚弄,得見真相,追求“于人無害”的極端體驗——科學或?qū)懽鞯膭倬。但此一合理欲望卻時時遭受“革命”的“浪漫邏輯”的摧折。王二們時時抽離情感與是非,刻刻處于旁觀和自省的狀態(tài),以便像科學家一樣把置身的現(xiàn)實當作認知的客體。于是我們看到,主人公一直極盡精確、價值中立地以“科學方法論”經(jīng)歷著他的生活,卻如同與一道道古怪的邏輯證明題劈面相逢——演算者竭心盡力遵循科學的步驟,可推導出的合理結(jié)論,卻與現(xiàn)實提供的荒誕答案大相徑庭。當此之際,生活的荒謬本質(zhì)被突然裸裎,而孵育此類生活的那種精神結(jié)構(gòu)和決定力量,也從出人意料的角度遭遇了追問與襲擊。
  C.P.斯諾說:“應當把科學同化為我們整個心靈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運用于其他部分一樣地自然而然!笔堑,當科學成為王小波“自然而然”的“心靈活動”而非心靈之外的研究工具時,它便化作他觀察現(xiàn)實的視角、立場、價值參照和修辭方法。出身理工農(nóng)醫(yī)的中國作家并不少,但與科學之間建立起如此水乳交融的“心靈關(guān)系”并發(fā)展出獨特的文學表達式者,目前唯王小波一人而已。
  在此后“青銅時代”所囊括的三部長篇小說中,王小波的敘事走向了詩化、寓言化和象征化。《尋找無雙》借助王安尋找表妹無雙而不得的故事,探討謊言社會的共謀式遺忘;《紅拂夜奔》則以流氓天才李靖變成皇帝御用工具的故事,表現(xiàn)知識分子在反智社會中的尷尬處境,以及“有趣”在權(quán)力操弄下變?yōu)椤盁o趣”的過程及其文化—心理機制;《萬壽寺》則用薛松迎娶紅線的故事,描述“詩意”的生存狀態(tài)與傳統(tǒng)的陰暗力量之間微妙而劇烈的戰(zhàn)斗。
  在這些作品中,王小波將他對現(xiàn)實、歷史、傳統(tǒng)的總體判斷毫不生硬地轉(zhuǎn)換成直觀、怪誕而歡蹦亂跳的形象,并讓其隨意出入他的敘事空間。為了保證敘事的自由,他在幾乎所有小說里都設置了一個積極的敘事人王二,作為作家自我的一些分身,“王二”的現(xiàn)實狀態(tài)和心理活動決定了整部小說的敘述內(nèi)容與時空秩序。
  舉個《紅拂夜奔》的例子:該小說講的是中國古代數(shù)學史教師王二(他因為做著“在宋詞里找出相對論,在唐詩里找出牛頓力學”的“研究工作”,在大學里領一份薪水)在業(yè)余時間一邊證明費爾馬定理,一邊寫一部關(guān)于李靖與紅拂的小說。這部“小說”遍布著奇崛怪誕的意象情境和密集強烈的意義指涉,每破譯一處,讀者便會心微笑一下:關(guān)于李靖為了糊口,不得不把費爾馬定理的偉大證明寫進春宮小人書,以及他毫無功利之心的發(fā)明專利最后都被大唐皇帝買了用作殺人的武器;關(guān)于李靖為皇帝設計了使人聰明的“風力長安”、使人勇敢的“水力長安”和使人愚蠢的“人力長安”三個建都方案,以及在皇帝故意選擇了使人愚蠢的“人力長安”后,他如何完善了使人更加愚蠢的各項制度;關(guān)于為了吃香喝辣、甘愿養(yǎng)肥變成皇帝佳肴的“菜人”,以及監(jiān)控李靖跟蹤失利不得不被批量砍頭的公差;關(guān)于尋找有趣的紅拂厭倦了無趣的貴婦生活,卻連自殺都得向朝廷申請指標,以及除了假正經(jīng)就不知如何生活的虬髯公在熬成了扶桑國的總領導以后,變成了一條猥瑣陰暗的大扁魚……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空間、每一條故事線,都是對文明痼疾與現(xiàn)實荒謬的反諷性隱喻,而整部作品,則是關(guān)于智慧生命遭受反智權(quán)力摧殘荼毒的絕妙寓言。
  “白銀時代”系列是王小波寫作生涯中最后的完整作品,敘事的動作性微弱到極點,色調(diào)也空前灰暗,這是由作品的主題和題材決定的——關(guān)于“寫作”或“創(chuàng)造”本身遭遇閹割的故事。中篇小說《未來世界》《白銀時代》《2015》和《2010》,事件都發(fā)生在未來時代,主人公都是作家、畫家(知識分子、藝術(shù)家),其行動內(nèi)容都是寫作、畫畫這種抽象而靜態(tài)的行為,但它們卻衍生出一種根本的戲劇性——主人公想象和創(chuàng)作的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的“不允許”之間永遠的沖突!拔覀兛偸菢寯酪磺杏腥さ臇|西。這是因為越是有趣的東西,就越是包含著惡毒的寓意。”(《白銀時代》)作家將層出不窮的精神閹割和制度禁忌化身為“施虐/受虐”的刑罰游戲、“常裝/易裝”的變態(tài)嬉玩以及“跟蹤/反跟蹤”的諜戰(zhàn)劇碼,將權(quán)力控制的專斷禁錮化為夸張的儀式和黑色的喜劇。權(quán)力的規(guī)馴與懲罰,最終由于陽物巨大的受罰者歡天喜地的配合,而成為一場普天同慶的狂歡和事與愿違的搗亂。權(quán)力對智慧的圍追堵截最終化為玩笑一場。但這卻是玉石俱焚的玩笑。從敘事的沉重而輕快的雙重性中,我們聽到了創(chuàng)造者凋零的悲歌和自由的夢囈。
  標準
  行文至此,便該回答本文中段提出的問題:馮唐、阿乙、蔣一談先生對王小波的差評,到底表明“江山代有才人出”,還是“后來者乘亂起哄架秧子”?本人遺憾的答案是:后者。
  將三位先生的小說和王小波的放在一起,如下疑問縈回再三:他們果真讀過他的作品嗎?若未讀過,豈可妄言?若真讀過,他們說的可是真話?若非真話,豈可欺人?若是真話,他們的評判標準是什么?——不會是自己的作品吧?
  如前所引,王小波早說過寫作的好壞有“千真萬確的標準”,馮唐后來毫無新意地祭出了“文學金線說”,其實講的是同一常識:文學自有其不可移易的價值標尺——文字的好壞、情感的真假、想象力的凡異、洞察力的強弱、思想結(jié)構(gòu)的繁簡、精神骨格的高下……三位青年作家雖各有所成,但在評判前輩王小波時,卻未能顯示出透徹的理解與公正的考量,相反,只是言必己出,非其所是。之所以如此,有兩種可能:1.他們既沒看懂王小波,也沒看懂自己;2.他們看懂了,但是欺負讀者沒看懂。應當說,無論哪種可能都是不好的,因為這個時代的傻讀者,實在沒有野心人士期望的那么多。
  還是回到王小波本身吧。作為他長久的讀者,我懷念他寫作的巔峰時期。那時他作品的歡快節(jié)奏和滂沛想象令人沉醉。但才華的噴薄需要愛的回應與智的砥礪,需要“看見”與“交流”的良性循環(huán)。當這種期待長久落空,而禁制的面孔又成為他最后日子里最重要和最日常的內(nèi)容時,“自由之敵”也就變成他唯一的主題。這主題窒息想象,干涸情感,因此,他人生的絕筆,是未竟的《黑鐵時代》。從中我們能看到這位偉大的反諷者在孤獨無援的苦痛里,最后的抗爭與不變的意志,看到他寫給未來的遺囑:即便無處可逃,也要永不屈服。
  
  2012年7月30日初稿,9月2日改定
  
  
  
  
  
  幽默與藥
  
  
  一
  現(xiàn)代漢語的“幽默”,是林語堂先生以現(xiàn)成的古詞,對英文“humour”所作的音譯,有“風趣”、“諧趣”、“詼諧風格”等意。古詞“幽默”大概最早見于屈原的《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系“寂靜無聲”之意。屈子創(chuàng)作《懷沙》時,正當悲傷絕望、“懷抱沙石以自沉”的前夕,那心情是與humour毫不沾邊的。假設屈子有一點點humour的話,我們今天就不會過端午節(jié),我們所讀到的他的作品,也完全不會是《離騷》《九歌》和《九章》了。但林語堂仍以“幽默”譯“humour”,他的緣由是:“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諧趣必愈幽隱,而善于鑒賞幽默的人,其欣賞尤在于內(nèi)心靜默的理會,大有不可與外人道之滋味,與粗鄙顯露的笑話不同!保ā队哪s話》,載1924年6月9日《晨報》副刊)因此,逗笑而婉曲,是幽默最起碼的條件。
  “humour”的古拉丁語原型humeurs一詞,系醫(yī)學用語,意思是“體液、情緒”。體液理論乃由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醫(yī)生所創(chuàng)立,認為人類有四種體液,分屬于四種“本原”:黃膽屬火(熱),黑膽屬土(冷),血液屬風(干),黏液屬水(濕)。人也基本分為四種體質(zhì),誰究竟屬于何種體質(zhì),取決于他/她體內(nèi)四種體液中占優(yōu)勢的那種。
  正如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皮先生所介紹:體液理論經(jīng)2世紀古羅馬的蓋侖醫(yī)生推進,到16世紀為法國的讓費爾納爾醫(yī)生(他與拉伯雷處于同一世紀)所修正,后被英國伊麗莎白一世王宮中的重要人物、與喜劇作家本瓊森(1572—1637)生死同年的羅伯特弗拉德醫(yī)生所接受,他在歐洲思想界掀起了一場有關(guān)“體液”的論戰(zhàn)。在16世紀末的整個歐洲,“體液”這個詞是頗為時髦且語義含混的,人們在日常使用時,多強調(diào)體液混合物的不穩(wěn)定和不規(guī)則因素。在英國,“humour”則獲得了古怪、怪癖、舉止乖張之意。瓊森是首位把“滑稽”怪癖與“幽默”進行語義聯(lián)姻的劇作家,并借用“humour”一詞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癖性喜劇”。這一幽默與笑的聯(lián)姻,開辟了“幽默”的新時代。如今我們所領略的幽默藝術(shù),其引人發(fā)笑的成分中仍活躍著怪癖、夸張、不規(guī)則、不穩(wěn)定的意味,正表明了“幽默”的“體液說”血統(tǒng)。
  瓊森的癖性喜劇揭示了人具有雙重性格這一事實。18世紀,“幽默”——傷感的樂觀主義和快樂的悲觀主義,這雙面的雅努斯神——被認可為英國的一種民族特質(zhì),一種源于英格蘭靈魂深處的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的偉大之處,在于它能將絕對化的仇恨悲哀轉(zhuǎn)移至相對地帶,而報之以悲天憫人的寬宥和戲謔自嘲的輕逸。我最嘆服埃斯卡皮對幽默之于階級暴力的解毒作用的分析。他指出,在中世紀末的英國,小資產(chǎn)者和農(nóng)民聯(lián)合起禁欲主義改革者羅拉德派,共同反對親法國的金雀花王朝的最后幾位統(tǒng)治者,可怕的階級矛盾醞釀著流血的激情。但是代代相沿的“英國靈魂”,能夠辯證地包容各個矛盾傾向,人們漸漸演化出對立互補的政治集團及其各自的性格基調(diào):中世紀“快樂”的;逝珊吞熘鹘舔T士與“憂郁”的平民階層,到18世紀演變?yōu)橛⒏裉m圣公會紳士的完美樂觀主義與衛(wèi)斯理的熱情莊嚴。時至今日,工黨政策仍帶有憂郁的衛(wèi)理公會教義色彩,而保守派則繼續(xù)“快樂英國”的古老神話。誠如埃斯卡皮所言:
  “相互矛盾的力量在英國卻體現(xiàn)為瓊森式的幽默,體現(xiàn)為這樣一些人:他們頗具象征意義地集政治道德態(tài)度的全部怪異性于一身,并以某種禮儀喜劇式的禮節(jié)替代歷史斗爭的尖銳激烈。這些人若擔任政府首腦,便成為英國政治中的出色配對,例如:以冷漠的格萊斯頓抗衡易怒的迪斯累利,以斯代?死账瓜壬膰烂C感傷抗衡溫斯頓丘吉爾先生的固執(zhí)血性。
  “在這個民族中,暴力的醞釀或許甚于任何一處地方,而對于幽默這一循環(huán)游戲的喜劇性意識,正是針對這種暴力的一帖最佳解藥。
  “由此,senseofhumour作為文藝復興以來的英國教養(yǎng)所傳授的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便演化為一種折中的基本條件,而英國人民的整個生活也正是建立在折中的基礎之上。一個出色的誤解(指本瓊森對“幽默”一詞的誤解!咦ⅲ俪闪艘粋是非難定的領域,那里有如一處迷陣,循規(guī)蹈矩與奮起反抗共存,微笑與苦澀共存,認真與猜疑共存,同樣,怪異情態(tài)也與正常心理共存!
  二
  加拿大幽默作家里科克有言:“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一部比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更偉大的著作,而查爾斯狄更斯筆下的匹克威克先生在提高人類素質(zhì)方面,要比紐曼主教作的贊美詩《慈光歌》貢獻更大——紐曼只是在悲慘世界的陰暗中召喚光明,而狄更斯卻把光明給予了我們!
  同樣,一部偉大的幽默作品也勝過一千本幽默理論,因為幽默理論只是在解釋幽默,而幽默作品則把幽默直接給予了我們。正如E.B.懷特所說:“幽默固然可以像青蛙一樣被解剖,但其妙趣卻會在解剖過程中喪失殆盡!币虼酥剩粢幰槐纠斫夂皖I會“幽默”的書,對幽默作品的擇取一定會多過幽默理論。
  如前所述,幽默是一種被文學所孕育的智慧。西方的幽默文學傳統(tǒng)始于古希臘喜劇。喜劇出身低微——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說,它起源于宴樂游行之類“下等表演”的序曲,因此除了在極少數(shù)“愛笑之士”那里,喜劇從未獲得過和悲劇同等重要的地位。直至今日,幽默文學仍居于文學傳統(tǒng)的邊緣,其原因仍在于,它看起來不夠嚴肅和深刻。另一個原因卻是隱而不彰的:幽默乃是一種極少數(shù)人才能擁有的天才——最寶貴的事物總是數(shù)量最少,因此聲音最弱。這才是人類的不幸。
  在幽默的歷史中,古希臘的阿里斯托芬創(chuàng)造了一個燦爛的開端,他辛辣的諷刺笑謔檢驗著一個城邦對自由的理解,《鳥》的奇思至今令人驚絕。自由和智慧使人在笑中反省,繼古希臘喜劇詩人之后,古羅馬的盧奇安、奧維德、阿普列尤斯、普羅圖斯也紛紛加入笑者的行列。中世紀似乎是禁止笑的,但研究表明,民間狂歡節(jié)釋放了被禁止的能量。文藝復興時期若干文化精英的涌現(xiàn),把中世紀的民間詼諧修成了正果,“笑”變得意味深長:薄伽丘編織《十日談》,以“人”的解除禁忌的身體驅(qū)逐不會笑的神;伊拉斯謨疾書《愚人頌》,為人類的非理性狂歡和泛濫的熱情正名;拉伯雷用《巨人傳》跟教會搗亂,拿人類的片面嚴肅性開涮;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里假裝被劣質(zhì)騎士文學所激怒,實則對脫離現(xiàn)實的僵硬理想性作了綿長的反諷??這一時期的喜劇頂峰是法國的莫里哀,《偽君子》和《恨世者》最被尊重,但是要在極短篇幅里領略他的幽默天才,《強迫的婚姻》已足夠。幽默在英國文學里的流淌自然最是浩蕩:莎士比亞的幽默不但活躍于他的喜劇中,也滲透在他的悲劇和歷史劇里;至于喬叟、本瓊森、康格里夫、斯特恩、菲爾丁,直至近世的狄更斯、蕭伯納??無不是制造各式笑聲的里手,含笑的淚與帶淚的笑、言語的尖酸與內(nèi)心之溫軟的二重奏,縈回后世,不絕如縷。19世紀后半葉,馬克吐溫之名響徹美國和世界,標志著“幽默”這一“英國靈魂”產(chǎn)生了更茁壯的變體。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zhàn)摧毀了西方人的理性信念和上帝信仰,現(xiàn)代主義的絕望幽靈與產(chǎn)生于智慧之自信的“笑”,發(fā)生了化合反應:荒誕派戲劇應運而生,貝克特托起一輪“喜劇世界的黑太陽”,尤奈斯庫可笑的廢話散發(fā)著不安的氣息!昂谏哪彪m然由法國人布勒東和艾呂雅率先命名,但是它的成熟卻在美國——約瑟夫海勒、庫爾特馮內(nèi)古特、品欽的作品讓笑容變得沉重。好在還有伍迪艾倫,電影大師的游戲之筆反倒帶來了純粹的智慧之樂。
  對飽受專制之苦的民族而言,幽默則呈現(xiàn)出別樣的色彩和力量。它不只是一種輕逸的趣味,更意味著精神的解放。19世紀開始,感情深摯的俄羅斯民族被幽默之光所照耀——果戈里的辣手、契訶夫的溫情、布爾加科夫的怪誕??讓這個民族在悲傷的淚水中逐漸感知笑,以及笑帶來的勇氣與理智。在中歐與東歐,悖謬的現(xiàn)實孕育了哈謝克、貢布羅維奇、赫拉巴爾、哈維爾、克里瑪們的幽默。捷克人把藐視荒謬、以幽默面對暴力、用裝傻來消極抵抗的方式,稱作“哈謝克式的”。這一傳統(tǒng)滋潤下的捷克人,其“十一月革命”的手段是和平而非流血,其主要武器是巨大標語上的輕快諷刺。正如作家伊凡克里瑪所說:“布拉格居民給他們所鄙視的統(tǒng)治者的最后一擊不是一刀,而是一個笑話!
  可以看到,幽默文學傳統(tǒng)在外向的想象力中,始終對禁錮和荒謬施以笑刑,而對自由與仁慈虔誠守望。幽默理論對此種本質(zhì)進行了多重探討。這種探討還涉及幽默的諸種外延——喜劇、滑稽、詼諧、反諷、笑??克爾凱郭爾之于反諷,康格里夫、里普斯之于喜劇與幽默,柏格森之于笑與滑稽,弗洛伊德之于幽默的心理機制,巴赫金之于詼諧和自由的關(guān)系,昆德拉之于幽默與歐洲文明的關(guān)聯(lián),以及埃斯卡皮和克里奇利之于幽默的歷史與哲學的研究??在幽默理論的歷史中皆占有重要席位。解剖幽默固然缺少妙趣,但是它能讓我們了解幽默與人類的精神根基之間的血肉關(guān)聯(lián);沒有對幽默的解剖,我們很可能把它當作人類智慧無足輕重的小小飾品,從而犯下忽略的“罪行”。
  三
  20世紀以來,“幽默”開始成為中國人的哲學問題。五四先賢因飽受皇權(quán)禮教的窒息,所以十分明了幽默乃是人類智慧、自由和仁慈皆有余裕的產(chǎn)物,同時它也孵育和反哺它們。一個美妙的雙向循環(huán)。正因如此,他們才要輸入幽默的空氣,以圖改變這個民族專制蒙昧的精神結(jié)構(gòu)。林語堂先生說得懇切:幽默的機能“與其說是物質(zhì)上的,還不如說是化學上的。它改變了我們的思想和經(jīng)驗的根本組織。我們須默認它在民族生活上的重要。德皇威廉缺乏笑的能力,因此喪失了一個帝國??獨裁者如果非裝作憤怒或自負的樣子不可,那么獨裁制度里一定有什么別扭的地方,整個心性必都有錯誤??當我們的統(tǒng)治者沒有笑容時,這是非常嚴重的事,他們有的是槍炮啊??”“幽默的人生觀是真實的、寬容的、同情的人生觀。幽默看見人家假冒就笑。所以不管你三千條的曲禮,十三部的經(jīng)書,及全營的板面孔皇帝忠臣,板面孔嚴父孝子,板面孔賢師弟子一大堆人的袒護、維護、掩護、維護禮教,也敵不過幽默之哈哈一笑!
  西式的幽默便是這樣被作為禮教的敵人而引進國門的。于是現(xiàn)代中國有了魯迅式的幽默,然而它沉郁有余,輕逸不足;有了老舍式的幽默,然而它失之油滑,不夠質(zhì)樸;有了張?zhí)煲硎降挠哪欢^單調(diào),缺少色彩;有了錢鍾書式的幽默,然而它流于尖刻,不見暖意??幽默的內(nèi)在雙重性還未被現(xiàn)代中國作家所領會,他們能夠做到的只是單面的諷刺、逗笑與滑稽。幽默在中國真正的成熟,是在當代作家王小波身上——他把笑與絕望、智慧與荒謬的對立共存表現(xiàn)得如此酣暢,堪為馬克吐溫的精神嫡裔。
  幽默是假正經(jīng)的天敵。當一個民族的僵硬禮教在笑聲中消亡,寄身于它的假正經(jīng)卻仍可能金蟬脫殼,以其他形象從事更別致的統(tǒng)治——套話、決議、號召、禁令、歡呼表態(tài)、苦情感恩、道德典型、媒體明星??隨著傳媒時代的來臨,假正經(jīng)更要盡可能占據(jù)公共的和私人的、官方的與民間的一切空間,強化人的童稚狀態(tài),壓抑人的懷疑精神,維系禁忌與恐懼的威力,由一群不會笑的人操縱和塑造另一群不會笑的人。
  后人須得感謝拉伯雷在《巨人傳》中創(chuàng)造了“agélaste”這個詞——“仇恨笑、不會笑的人”。這是西方賜予“假正經(jīng)”的不朽稱謂。神權(quán)時代,“假正經(jīng)”體現(xiàn)為神權(quán)和教會的絕對權(quán)威性,但在受到法律保護的民間狂歡節(jié)上,民眾卻擁有肆意嘲笑教會權(quán)威的神圣權(quán)利。這就是西方的智慧——統(tǒng)治者懂得“笑”與“假正經(jīng)”的能量守恒定律,也懂得對威權(quán)的屈從若不釋放為周期性的公開嘲謔,便會轉(zhuǎn)化為不定期的暴力流血!毒奕藗鳌肥羌埳系目駳g節(jié)。拉伯雷用高康大、龐大固埃、巴努日們變幻的身體、荒誕的經(jīng)歷、放肆的言笑和佯謬的探討,消解神權(quán)和教會的假正經(jīng)。這是一種受到準許的放肆權(quán),然而自由的魔瓶雖以臣屬的禮節(jié)打開,卻再也無法以臣屬的禮節(jié)封閉。自由的笑聲一如空氣,彌漫于整個歐洲,彌漫于后來的一切世代,彌漫于東西方智者的強大肺葉里,并經(jīng)由他們,啟示那些不安的民族之魂。這是幽默詼諧的拉伯雷所散發(fā)的無力之力。
  巴赫金曾如此評價詼諧的偉力:詼諧不僅把人從外部的書刊檢查制度中解放出來,而且首先從正宗的內(nèi)部書刊檢查制度中,從數(shù)千年來人們所養(yǎng)成的對神圣的事物、對專橫的禁令、對過去、對權(quán)力的恐懼心理中解放出來。詼諧是對恐懼的勝利,使人的意識清醒,并為他揭示了一個新世界。
  其實,不自由的人們原本知道,詼諧、幽默、喜劇、笑??并非專為捍衛(wèi)自由而生,它們不過是自由意志的自然產(chǎn)物而已。不自由者將其視作武器和良藥,或者相反——將其視作虛飾和麻藥,均有乖離之處。如果“幽默”能夠說話,我猜她寧愿聲稱自己是一種哲學或美學,一種藝術(shù)和人生的態(tài)度與趣味。她敏感于世界的無可解救的對立、不諧與荒謬,卻超然地報以謔笑與同情的雙重感情。幽默家的超然絕非由于他/她不在此境遇之中,相反,他/她深陷其中且深味其苦,但卻仍能冷眼旁觀,跳出局外,誘使他人發(fā)出憂郁而開懷的微笑。這種哲學式的超脫正是幽默的高超之處——她既濃烈又無力,既嚴肅又滑稽,既深植于個人意識之中又超越于個人哀樂之上。我毫不懷疑她是人類智慧的最高成就。她不可被我們指望去直接改變?nèi)祟惖奶幘,卻能夠在人類意識的漫長的化學反應中,發(fā)生難以覺察的效能,化解愚蠢的暴行。
  當一個國家被無可救藥的愚蠢所統(tǒng)治,它的國民最應當做的也許不是憤怒,而是學會熱血和冷靜、微笑與淚水相交織的幽默。幽默使人們看透荒謬,皈依智慧,不自覺地結(jié)成自由而自省的精神共同體。當所有人都步入這一共同體之中,那個禁錮而專斷的外殼也就形同虛設了。
  
  2007年9月10日
  
  
  
  
  文學批評的精神角色
  ——第十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11年度批評家”獲獎感言
  
  在廣受矚目的“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整整十歲之時,我站在這里,接受她慷慨饋贈的榮譽,深感驚喜和羞愧。這完全不是謙辭。由于對寫作本身難以克服的恐懼,我的若斷若續(xù)的批評生涯雖說可算嚴肅其事,但畢竟成績甚少。由衷感謝提名評委和終審評委,感謝你們注意到這微薄的果實,并以此方式,肯定了一種對文學批評的理解。在這文學的榮耀和重量不再煊赫的時代,將文學作品的“形式真實”和“精神本體”放在“注視”的中心位置,已不是文學批評的流行做法;建基于自由哲學的審美判斷,已逐漸被整體性的社會學方法所取代。在學術(shù)體制化的道路上,文學正在變成一種知識、一個物,而非一個生命。如果這是一個歷史潮流的話,那么此次頒獎即在嘉許一個逆潮流而動的寫作者,她曾寫出的所有批評文字,都只為回應文學前輩喬治斯坦納的一句樸素之言:“文學批評應該出自對文學的回報之情。”我想再也沒有什么比這句話,更能確切描述文學熱愛者從事批評寫作時最本真的動機。從這一動機出發(fā),文學批評家探尋文學之美,也探尋自己的精神角色。
  那么,這是一種怎樣的角色呢?我至今沒有改變曾經(jīng)表達過的看法:文學批評家“在個人的超功利創(chuàng)造力與人類社會的功利目的之間,應扮演一種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他/她應以揭示創(chuàng)造力的隱秘,繪制其美景,激發(fā)生命力的閃電,投身精神的冒險,來對當代社會的功利偏頗提出異議、發(fā)出警告,并‘探尋能夠超越一時之社會需求及特定成見的某種價值觀’(哈羅德布魯姆語)。這是文學批評在此功利時代,不可替代的精神使命。”在當今中國文學的卑微處境中,指認這一使命,仿如癡人說夢。但假如文學批評家拒絕思考和承擔這一使命,拒絕回應人們在時代生存中發(fā)生的普遍困惑,那么文學批評必將淪為一種貧乏狹窄的知識生產(chǎn),而墮入“贅物”的命運。在此兩難中,文學批評者現(xiàn)在所能做的,或許是一項充滿張力的工作:一方面,辨認和呼應那些自發(fā)的、真實的、富有冒險精神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的文學寫作;另一方面,將關(guān)于文學作品的審美判斷,與對意義和自由的探討結(jié)合在一起。
  在這里,我愿意強調(diào)一句貌似武斷的話:意義和自由乃是衡量一切精神創(chuàng)造的價值標尺,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批評尤為如此。不從這種價值源泉中汲取力量,則文學創(chuàng)作就不能成為“個人真理”的忠實見證,那個“站在墻的一邊還是蛋的一邊”的選擇題,也將只有一個羞恥而怯懦的答案。文學批評雖是關(guān)乎“美”的判斷,但“美”卻誕生于愛與自由的道德;唯有毫不退卻地持守和實踐這種道德,在對形式真實和精神本體的品嘗中浸潤這種道德,文學批評才能真正成為創(chuàng)造的助產(chǎn)士和推動力,進而成為創(chuàng)造本身。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公眾的白眼和噓聲里,中國當代文學幾已成為“不冒險”的體制化寫作的代名詞。經(jīng)過二十多年自生自發(fā)的創(chuàng)作與閱讀的淘洗,一種新的文學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正在形成。它翻檢著扭曲而負重的良心,書寫著疼痛而荒謬的經(jīng)驗,它的沉默茁壯的詩意,在呼喚公正貼切的認知。這是當下文學批評需要清點的財富,在清點之時,批評者將其引向語言、生命與哲學的視野,引向意義、自由與愛的維度。
  最后,在這篇感言即將結(jié)束時,我要向主辦方《南方都市報》表達深摯的敬意——這份報紙踐履了新聞人的理想和良知,又以這一獨立而公開的獎項,提醒和標舉中國文學的自由精神。同時,也向此次同樣受到提名的、我深為感佩的同行師友表示敬意,向所有曾經(jīng)幫助過我的恩師、友人、出版家、編輯和讀者表達感激。此刻是文學的嘉年華會,我們每個人都在感受著文學的恩澤與力量。我們都深深相信:能真正影響人的靈魂的,不是權(quán)力,不是教條,而是一個故事,一首詩。愿我們的文學批評也能成為真實而自由的詩篇,融匯到增進公眾精神成熟的漫漫旅程中。
  
  2012年4月13日





上一本: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重新評點水滸傳 下一本:講說紅樓夢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必須冒犯觀眾的作者是李靜,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