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地震》是作者歷時六年之余,完成的一部新中國成立以來所遭遇的幾次最慘烈大地震的紀實作品。它真實記述了從猝發(fā)人口稠密地區(qū)的邢臺大地震,到成功預報堪稱“世界奇跡”的海城大地震;從慘絕人寰的唐山大地震,到山崩地裂江河倒懸的汶川特大地震……每一個細節(jié)都經過歷史印證,每一段文字都讓人訇然心動!其中揭秘的許多被歲月塵封的歷史真相更令人深深震撼!同時它描述的不僅僅是中國地震預報40多年探索的艱辛歷程和地震學家的坎坷命運,也不僅僅是人類意志與生命在大災難大毀滅面前的渺小與脆弱,而且以廣闊的視角展示地球、宇宙乃至天體運行的神奇造化和人類未解之謎;以真摯的悲憫情懷表達對大自然法則的敬畏,對生命和尊嚴的禮贊!這是一部濺著血與淚的生存與毀滅的悲壯史詩!這是一部石破天驚的大自然與人類命運的交響曲! 目錄: 引章探訪中國地震的脈動 1.記住這個日子 2.心靈的拷問與煎熬 3.跋涉于歷史與現實的山川 第一章邢臺。廢墟上筑起的里程碑 1.大地震猝發(fā)人口稠密地區(qū) 2.縣委書記“上奏”,引來一支神秘的隊伍 3.災難,在那個飄雪的黎明降臨 4.周恩來調兵遣將,打響另一場“戰(zhàn)爭” 5.雙震疊加的生死牽掛 6.“希望能在你們這一代解決地震預報問題” 7.捕捉來自地下的“警告” 8.歷史回眸:三個人和一個地震臺的“家底” 9.非同尋常的會見 第二章震蕩與憂患的年代引章探訪中國地震的脈動 1.記住這個日子 2.心靈的拷問與煎熬 3.跋涉于歷史與現實的山川 第一章邢臺。廢墟上筑起的里程碑 1.大地震猝發(fā)人口稠密地區(qū) 2.縣委書記“上奏”,引來一支神秘的隊伍 3.災難,在那個飄雪的黎明降臨 4.周恩來調兵遣將,打響另一場“戰(zhàn)爭” 5.雙震疊加的生死牽掛 6.“希望能在你們這一代解決地震預報問題” 7.捕捉來自地下的“警告” 8.歷史回眸:三個人和一個地震臺的“家底” 9.非同尋常的會見 第二章震蕩與憂患的年代 1.觸目驚心:“地震潮”十面埋伏 2.危機四伏的“中央地辦” 3.襁褓中的嬰兒——國家地震局 4.緊密布陣“京津唐渤張” 5.國發(fā)(1974)69號文件 第三章海城。震撼世界的奇跡 1.鎖定目標:海城——營口 2.驚心動魄的11個小時 3.“郝指揮”和“曹地辦” 4.被強震擊中的岔溝、丁家溝 5.死守的石硼峪和金州臺 6.李先念:九歲的娃娃能報準地震了,了不起! 7.海城的輝煌是吹出來的嗎? 第四章血祭唐山 1.謎一樣的華北像一片凝固的海 2.悲愴!“京津唐”保衛(wèi)戰(zhàn) 3.和林格爾的迷失與“五月會議” 4.大毀滅倒計時 5.劫難之日——7.28 6-一道微弱電波發(fā)出之后 7.末日之城 8.魂泊唐山 9.殉道者 10.夏日的閃電與命運的沉浮 11.“那個梅老太太還活著嗎?拉出來槍斃她九次!” 12.解密唐山大地震“機密”、“絕密”文檔 13.30年問答:如果有一個“如果’’顯靈 第五章魔鬼藏在美麗風景后面 1.凄雨龍陵 2.尋訪失蹤的“獵手” 3.警報劃破邊陲夜空 4.人,不是被大自然捉弄 5.聆聽來自“底下”的聲音,你才能“耳聰目明” 6.喜出孟連 7.揮淚麗江 第六章大震告急天府之國 1.龍門山斷裂帶風云突變 2.兩個“小個子”導演的“戰(zhàn)爭” 3.“聲東擊西”——天敵的惡作劇 4.緊急動員令下達后 5.最后的博弈 6.沒有走出大地震的“包圍圈” 第七章顫栗的冰山 1.痙攣的南疆——邊塞沙場再度染血 2.伽師地震:“芝麻開門”后的玄機 3.“有沒有預報不一樣。 4.北緯39°線 5.大漠孤煙,情愛彌補了空白 6.“失語”的夫妻臺 7.沒有遺骸的墳塋 8.在阿里,與狼共舞 9.天籟之約:與吐尼亞孜真情對白 10.“紅杏出墻”:沉默的天山潛伏著多少神奇的力量 第八章長白山天池.黃海.南海.大三峽 1.決非危言聳聽:天池火山一旦噴發(fā) 2.靜靜的白樺林 3.對災害的無知,比災難更可怕 4.刪去一個“太”字,避免一場大動蕩 5.西沙,颶風中的生死較量 6.海嘯襲來,我們該怎么辦? 7.大三峽,你能防百年大水,你能抗百年大震嗎? 8.九江,不是發(fā)水,而是發(fā)震! 9.重慶,江峽環(huán)抱的“威尼斯” 第九章“5·12”大劫難 1.映秀——北川:80秒大斷裂 2.生命時速!中國速度! 3.淚水和怒火洗澆地震局 4.把真相攤曬在陽光下 5.都江堰在哭泣 6.子弟兵玩命跳傘偵察災情 7.大震前夜,夫妻爭吵驚醒四鄰 8.躁動中的殘酷幽默 9.自然之手,呵護天府之國 10.“媽媽,你以后要笑對人生” 11.面對大震巨災的反思與警示 第十章巴爾的摩論“劍” 1.全球地震學界的一次“地震” 2.老外們說,地震像是“女人的超短裙” 3.堅守,是探索前行的路標 4.地震專家的罪與罰 5.地球,是一只“淚眼” 后記聆聽忠告 主要參考文獻與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