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留音》是一部散文集,是作者王兆貴的讀史隨筆結(jié)集。本書收錄了作者在解讀歷史中的個人感受、見解和想法,表達(dá)了對人生的思考,對生活的感悟,對歷史的反思,討論作者從歷史中體悟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者簡介: 王兆貴,男,漢族,原籍山東黃縣(今龍口市),現(xiàn)居南京。1950年1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96年轉(zhuǎn)業(yè),2010年退休。在職期間,長期從事軍隊與地方新聞、文化及機關(guān)文字工作。離職后,大部分時間用來讀書與寫作,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xué)習(xí)時報》、《齊魯晚報》、《揚子晚報》、《長沙晚報》、《渤海早報》、《寧夏日報》、《解放軍報》、《工人日報》、《世界新聞報》、《北京日報》、《北京晚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等20多家國內(nèi)報紙以及《國際日報》、《香港文匯報》、《大公報》、《澳門日報》、《人間福報》等境外報紙發(fā)表散文、隨筆300多篇,其中多篇文稿被《讀者》、《意林》、《哲理》、《國學(xué)》、《文化月刊》、《特別關(guān)注》、《最美文》、《最文摘》、《感悟》、《才智》、《芳草》、《思維與智慧》、《特別文摘》、《劍南文學(xué)》、《看歷史》、《中華活頁文選》等期刊雜志轉(zhuǎn)載,部分作品入選各地出版的文史札記、青春勵志、語文教學(xué)、作文素材、高考輔導(dǎo)類叢書。 目錄: 另眼讀史 歷史這面鏡子/3 問天下誰是英雄/6 廣納賢才成就秦國霸業(yè)/9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口水仗/11 落后與挨打的歷史不等式/14 打屁股這件事/16 深宮大內(nèi)逗你玩/18 從東家之丘到至圣先師/20 帝王的“私房錢”/23 “被日志”了的君王/25 從“君無戲言”說起/27 魏晉名士與“興奮劑”/30 放心與放手/32另眼讀史 歷史這面鏡子/3 問天下誰是英雄/6 廣納賢才成就秦國霸業(yè)/9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口水仗/11 落后與挨打的歷史不等式/14 打屁股這件事/16 深宮大內(nèi)逗你玩/18 從東家之丘到至圣先師/20 帝王的“私房錢”/23 “被日志”了的君王/25 從“君無戲言”說起/27 魏晉名士與“興奮劑”/30 放心與放手/32 五代末期的“艷詞門”/35 石家金谷水空流/37 口才與人才/40 趙氏父子的“根據(jù)地”/43 劉秀何以重董宣/46冷眼觀世打噴嚏這件事/51 懶亦有道/53 職場潛臺詞/55 匪夷所思的柯蒂鍵盤/57 面具、馬甲及其他/59 卸下不需要的東西/61 問世間淚為何物/63 “標(biāo)題黨”該當(dāng)討伐/67 家鄉(xiāng)的年戲/69 踏雪拜年/71 不一樣的元宵節(jié)/73 見識與見地/75 念想/77 標(biāo)點人生/79 古人追星也瘋狂/80 轆轤?黃縣?井/82 家鄉(xiāng)的玉米地/84 更名之風(fēng)/86 制勝在兩楹/88 功利閱讀無可厚非/90 問世間家為何物/92 悲情邀寵/94 驢叫的學(xué)問/96 卻疑春色在鄰家/99 有一種尊重叫平視/101 坐看牽?椗/103 從門衛(wèi)說到門神/106 稱呼的瀕危/109 做人要留口德/111 拒絕的智慧/114 正眼識人 與牛為伍/119 山東人,在旁觀的眼神里/121 頭顱與靈魂/124 心靈的拷問/125 從子貢挨罵說開去/126 那年柳堡沒故事/129 不是每一片烏云都下雨/131 人性的美麗/133 心靈勝利的踏板/134 修行一生唯信念/136 我們身邊的東方朔/138 寫流行歌詞的宰相/140 趙簡子的另類眼光/142 君子與小人的博弈/145 袁枚也曾拜下風(fēng)/147 薛瑄的風(fēng)骨和氣度/148 莫扎特與巧克力/150 為人不可效白隱/152 笑迎夫子返人間/154 兩千多年前的反戰(zhàn)義士/157 無意間造就輝煌/160 社稷之臣的人格與操守/162 賭氣的后果/164 賈母知趣/166 隋代笑星侯君素/170 晴雯之悔/172 青眼品物 香椿芽/177 人間蔥話/179 佛手海蜇皮/181 醉人槐花香/182 石榴花開過端午/184 又到榆樹吐錢時/186 麥?zhǔn)諘r節(jié)桑葚熟/188 飛過夏天的蜻蜓/190 生命輪回的絕唱/192 透明的生命/194 江南秋之魂/197 瓜齏譜/199 溫暖的記憶/201 掬雪烹茶/203 小籠包與醬排骨/204 燈火瑣憶/206 放眼記游 三步兩橋/211 尋覓桃葉渡/213 米蘭的黃昏/215 加州的陽光/217 走過慕尼黑/219 江寧織造府/221 盆地里的藝術(shù)寶庫/223 孝侯臺前芥子園/225 百水的綠色家園/227 扁舟漂過神農(nóng)溪/229 不堪承受之美/232 阿爾卑斯山秋色/234 格拉茨的驕傲/237 隔岫誰家掃葉樓/239 音樂之聲響起的地方/241 南京城外浡泥國王墓/243 江南古橋的文化意蘊/245 貓眼窺藝 色彩與情感/249 “風(fēng)”情萬種/251 回顧閱讀魯迅的那些時光/254 所謂“卿卿”/256 說菜名/258 風(fēng)情小鋪/260 南腔北調(diào)記趣/262 王維鑒畫知音/265 跟隨詩人去游春/267 有趣的漢化地名/269 燈節(jié)與燈謎/271 遙遠(yuǎn)的賣花聲/274 漢字混搭之趣/276 握手還是解手?/279 幽默智慧的即席發(fā)揮/281 歌德與開元宮人袍中詩/285 外國人名中國味/287 如何是“好”?/290 你看你看月亮的臉/293 唐詩宋詞中的欄桿情結(jié)/296 “被日志”了的君王 在我國古代,朝廷里除設(shè)有專門監(jiān)察機構(gòu)外,還活躍著一群被后世稱為“諫官”的人,對至高無上的君王進行抗辯性勸諫。這些人不一定是拾遺、補闕、司諫、正言、諫議大夫之類的專職官員,而是包括所有文武官吏,甚至可以是有機會與君王說上話的平民。例如,那個冒死勸停趙簡之攻打齊國的公盧,就是一個身披鎧甲的士兵。這個士兵不僅有勇,敢當(dāng)面譏笑趙簡之,而且有謀,說了個逗樂的段子就讓趙簡之引咎自省、罷兵回國了。 這樣的監(jiān)督方式屬于正面的、顯性的,其力度的大小取決于當(dāng)朝典制的剛?cè)幔踩Q于君王是否專斷、能否從諫如流。還有一種監(jiān)督方式則是側(cè)面的、潛在的,這就是所謂的“以史制君”的史官制度。早在商周時期,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史官記錄統(tǒng)治者的言行,后來便沿襲下來,形成慣例。到了漢代,這種逐日記錄君王言行的原始簿冊,有了個正式名稱叫“起居注”,通俗地說就是日志。不過,這日志并非君王自愿,而是史官恪盡職守記下來的,且規(guī)定君王不得查閱本人日志。君王們雖然覺得很不自在,但在史有先例不可違的約束下,也只好“被日志”了。一次,宋太祖罷朝后悶悶不樂了好一會兒,內(nèi)侍王繼恩請問他為何,太祖說,早朝時在前殿為指揮一事,偶然出了點差錯,史官必然會記下來,所以不痛快。 把為君王記錄起居注的人看成是“隱形諫官”,是很有道理的。他們的權(quán)力雖然不能說神圣不可侵犯,但卻是相對獨立的,受到朝野輿論的廣泛認(rèn)可和尊重。他們的職責(zé)不是當(dāng)面勸誡,也毋須犯顏直諫,而是在不讒主、不媚俗、不表態(tài)、不評論的前提下,背靠背地對君王的一言一行進行原始記錄!氨蝗罩尽绷说木跸肟从植荒芸,更不可干預(yù)、問罪、殺史官,否則就會被輿論認(rèn)為是逆天不道之舉。這種原始記錄,勢必會對君王形成潛在的心理壓力,因耽懼“穢行彰于一朝,惡名披于千載”而有所顧忌。李世民登基以后,“玄武門之變”的是是非非成了他的一塊心病,更讓他放心不下的是史官如何記載這件事。大約是貞觀中期,李世民曾以“知過失引以為戒”為借口,轉(zhuǎn)彎抹角地向褚遂良提出要看起居注,被褚遂良以史無先例為由嚴(yán)詞拒絕了。 在商周以來形成的君王倫理觀念中,特別強調(diào)人主當(dāng)“以德配天”。天子作為上天在人間的代表,一言一行必須符合上天的法度,否則會遭天譴。在我國古代,文字具有通神的能力,史官的記錄也被看成是上天言事的神圣方式,從而就能在某種程度上以天的名義對統(tǒng)治者實施監(jiān)督和制約。這也是君王為何會忌憚史官的一個初始的也是重要的原因。當(dāng)然,讓這種約束成為可能,并形成史官獨立的監(jiān)督機制,在于長期以來累積起來的傳統(tǒng)力量。前代特別是以禮儀聞名的商周,他們所成就的基業(yè),所推崇的倫理,都可能會被后世所繼承,并成為必須效法的范式。正是這種看似無形卻事實存在的古訓(xùn)累積,使得史官的職權(quán)受到有效的尊崇和保護,同時也使得君王們因潛在的壓力而謹(jǐn)言慎行。 隨著中央集權(quán)的加固,在起居注面前,史官能否秉筆直書,君王能否遵從約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品質(zhì)。盡管也有史官面對強勢的君王未能守住陣地,發(fā)生過起居注被查閱和修改的情形,甚至越到后期越走樣,越廢弛,但從歷史全貌來看,起居注在修史、制君上發(fā)揮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視。 (原載《大公報》) 從“君無戲言”說起 言而有信,自古而今都是做人必須堅守的一條基本準(zhǔn)則。在我國古代,為王者有“君無戲言”之謂,為民者有“尾生抱柱”之典。尾生的故事毋須贅述,“君無戲言”后邊的一段故事卻不能不說。 據(jù)正史記載,周成王同弟弟叔虞做游戲,順手摘了一片梧桐葉子給弟弟,說這是玉圭,我封你為諸侯。叔虞很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了周公,周公立刻去見成王,求證封侯的真假。成王說,我不過是陪他玩玩而已。周公說,天子一言既出,史官就會記下來,朝廷上下就會談?wù),也會在全國流傳開來,封侯怎么可以當(dāng)兒戲呢?于是,成王只好封叔虞于晉。 這就是“君無戲言”這句老話的最早來源,意在教訓(xùn)那些帝王們說話算數(shù),否則就有失天子的威信。對于至高無上的當(dāng)權(quán)者來說,立言當(dāng)慎不僅僅是威嚴(yán)所系,更重要的是關(guān)乎社會成本。除非時機成熟、勢在必行,但凡涉及全局層面的政令都要慎重出臺。朝令夕改,必然會引起社會運行機制和軌道的轉(zhuǎn)換以及黎民百姓行為和心理的調(diào)適,而轉(zhuǎn)換和調(diào)適的過程,都要付出一定的社會成本。 在上述“桐葉封弟”的故事中,周公的勸導(dǎo)、成王的踐諾,都指向一個落腳點:為了維護天子的威信,哪怕是玩話、錯話,也要當(dāng)真話執(zhí)行。其中沒有或者說看不出他們有對社會成本負(fù)責(zé)的意思,而這一點才是最重要的。兩相權(quán)衡起來,天子的威信與社會的安定究竟孰重孰輕?這里,我們不妨用心想一想,那個叔虞當(dāng)時不過是個孩子,將來能否有長進還很難說,假如他是個不堪造就的混賬,周公也要成王兌現(xiàn)自己封侯的戲言,豈不是置晉地人民的福禍于不顧了嗎?做君王的,若只為了自己的威信而履行一句玩笑話,究竟是有道還是無道,有德還是無德?就此引申開來,一個人說的話,如果不當(dāng)甚至是荒唐的,是不是一定要踐諾才符合“信”的道德準(zhǔn)則呢?或者說,當(dāng)“信”與“義”發(fā)生沖突時,你該如何適從?能不能反悔? 信,也是儒家傳統(tǒng)倫理的一項重要準(zhǔn)則!墩撜Z》有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如果不講信用,那怎么可以呢?他不僅看重“信”的社會意義,而且也是一個講誠信的人。但在《史記》的記載中,孔子也曾言而無信。 事情發(fā)生在老人家最后一次去衛(wèi)國途中,被占據(jù)蒲地、反叛衛(wèi)君的貴族公叔氏給攔住了。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帶著自己的五輛馬車跟隨孔子。其人賢良勇武,見夫子累遭劫難,頗為不忿,便拼命與蒲人激戰(zhàn)起來。碰到這么一個不怕死的,蒲人有些犯怵,就對孔子說,您若發(fā)誓不去衛(wèi)都,就放了你們。孔子答應(yīng)了對方條件后,蒲人就讓孔子一行從東門走了。事后,孔子不僅沒有改變行程,還跑到帝都去勸衛(wèi)靈公出兵伐蒲。子貢見一向重信的老師出爾反爾,感到不好理解,就問孔子,盟約難道可以背棄嗎?孔子說,被要挾而簽訂的盟約,神靈是不會認(rèn)可的。 孔門十二哲人之一的有若,對孔子思想通常能作出符合原意的解讀。他曾說過,“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意思是說,信合乎義,言諾方可行?鬃哟鹱迂晢査婕暗男帕x問題,也許只有這樣解釋才合情、合理!睹献?離婁上》指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币馑际钦f,通達(dá)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jié)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拘泥固執(zhí)于“信”而不知通權(quán)達(dá)變,是愚蠢的行為。 在中國歷史上,守信的行為不一定都合乎義,棄信的行為不一定都違背義。信如尾生者,常被后人批評為拘于形式、不知變通,是守小信而違大德。棄信如劉邦者,如果因自食其言而利天下大局,后世并無詬病。古代那些天子們,正是在聽從諫官勸喻、收回成命后被譽為開明皇帝的。事實上,將“言必行,行必果”兌現(xiàn)得最決絕、最徹底的,不是君王,也不是百姓,而是那些行走在大地邊緣的俠客。與各類藝術(shù)演義出來的武俠不同,司馬遷筆下記載的那些人和事并非虛構(gòu)。在《游俠列傳》、《刺客列傳》中,像季布、荊軻這樣的硬漢,為了一句話,喝了幾碗酒,就慨然獻(xiàn)出自己的頭顱,這種“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的精神,確實令人慨嘆和敬仰。但是,歷史不忍細(xì)看。這類人物的行為因缺乏明確的目的性和是非觀,除司馬遷“多有不忍”外,史家歷來毀譽參半,更不值得后人效法。這樣看問題,不是說誠信不重要,而是說我們對誠信的崇仰不能失之偏頗,走入極端。當(dāng)“信”與“義”發(fā)生矛盾時,“然諾”應(yīng)當(dāng)服從法律和道義,否則就會發(fā)生不該發(fā)生的悲劇。 (原載香港《文匯報》) 魏晉名士與“興奮劑” 魏晉名士嗜酒,是不爭的史實。如“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阮籍,聽說步兵校尉一職空缺,兵營的廚房里窖藏有三百斛好酒,于是就請求司馬昭調(diào)任他為步兵校尉,阮步兵的名頭也由此而來。那個劉伶更是嗜酒如命,大病中仍然向妻子要酒喝以解焦渴。 有人撰文說,魏晉文士縱酒是對生命的“三度”追求:飲酒遠(yuǎn)禍以追求生命存在的長度;飲酒行樂以追求生命享受的密度;飲酒體道以追求生命境界的高度。從史料透出的信息來看,這樣的概括不能說一點道理沒有,但總感到有些牽強。從當(dāng)時的世道來看,靠飲酒避禍并不現(xiàn)實,且也不可能延長生命的長度,那些“唯酒是務(wù)”、“酣飲為常”的人,幾乎都是短命的,說“追求生命享受的密度”即拓展生命的寬度還差不多。至于“飲酒體道以追求生命境界的高度”,不過是文化人的多情揣摩,“建安七子”也好,“竹林七賢”也好,都是后人的品評和概觀,當(dāng)時的他們并沒有這樣自我標(biāo)榜。 撇去那些人為的矯情,還原人類的本性,古往今來那些縱酒者,不論名人還是凡夫,大多是由喜好而成習(xí),由積習(xí)而成癮,癮之不戒便淪為酒鬼,飲酒過量若蔚為時尚,就會成為一種不良社會風(fēng)氣。由于地處高寒等原因,俄羅斯人對酒的依賴程度較高,以至于酗酒成風(fēng),政府都為之頭痛。酒這玩意兒,喝下去既能讓人興奮,誘發(fā)縹緲的逸興,也能讓人麻醉,忘卻縈懷的苦惱。所以說,酒之于人不過是興奮劑與麻醉劑罷了。 說到興奮劑,魏晉時期的名士們,在嗜酒的同時還喜歡服用一種稱為“五石散”的中藥。所謂“五石散”,就是由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合成的療治傷寒的散劑,又被稱為“寒食散”。由于藥性燥熱、藥力猛烈,服藥后除熱酒不忌外,衣食坐臥等都要以體寒的方式來消解,還要通過不停地走動來散發(fā),難怪有人說這“五石散”與今時的“搖頭丸”差不多。至于把它說成是延壽、催情、壯陽之丹方等種種臆測,乃至影響到衣著松軟寬放的推理,可能不足為憑,但從這五味藥石的性能來看,即使不是春藥、毒品,也是一種強烈的興奮劑,服用不當(dāng),輕者傷身,重者致命。魏晉上層士人服用五石散的目的并非治病,而是為了獲得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他們舉動放浪形骸,驚世駭俗,與服散飲酒有很大關(guān)系。因服散之風(fēng)流行,買不起五石散的人也競相效顰,到鬧市處躺倒作燥熱狀,念念有詞地說,藥石發(fā)作了!但若言此風(fēng)的形成,關(guān)乎時世動亂,出于政治原因,似乎又有些穿鑿了。 (原載《齊魯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