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殤:我在偽滿洲國讀書的日子》講述了一個窮孩子赴偽滿洲國讀書時,歷受日本奴化教育寒窗十載期間的親身經(jīng)歷和見聞。 《心殤:我在偽滿洲國讀書的日子》中所敘都是真實歷史,所有人物、背景,均為作者親聞親見和親身經(jīng)歷。書中時間、空間和人物有連有斷,由五部分組成:(一)小鎮(zhèn)風情,苦澀童年;(二)童年的夢,偽滿洲國內(nèi)的罪惡;(三)日本正統(tǒng)教育,強行自幼奴化;(四)大和精神已潛移默化;(五)偽滿洲末年亂世。 作者簡介: 過客,本名宋永林,國家退休老干部。祖籍山東,1930年生于河北,童年隨養(yǎng)父到黑龍江,因緣際會成了偽滿洲那段歷史的見證人。畢業(yè)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曾任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曾代表中國赴巴黎參加公約談判。 目錄: 一鹽路小鎮(zhèn) 鹽路小鎮(zhèn) 受雇五叔家 買魚的差使 園中捕鳥 二安去上學了 二夢下關(guān)東 七叔來了 與母親告別 牛虻 山海芙的旅店 聽北大荒的故事 去北大荒的三種人 山海關(guān)的黑幫 火車上一鹽路小鎮(zhèn) 鹽路小鎮(zhèn) 受雇五叔家 買魚的差使 園中捕鳥 二安去上學了 二夢下關(guān)東 七叔來了 與母親告別 牛虻 山海芙的旅店 聽北大荒的故事 去北大荒的三種人 山海關(guān)的黑幫 火車上 齊齊哈爾的姥姥家 最后一站 我的新家 三無形奴化 日語比賽 于老師之死 張媽的故事 考上國民優(yōu)級學校 差一點去日本 “假日本人”——大川的來歷 考題風波 國民高等學校的開學典禮 單國成被打 方圓華被訓 日語學習的重要性 國高學生在小城的地位 野外軍訓 義務勞動 馬場紀事(一) 馬場紀事《二) 馬場紀事(三) 國民道德課 田中學監(jiān) 四心往東洋 春予的來信 思想犯 對日本大學的憧憬 國高軍訓 看瓜老漢的驚人消息 林煥如歸來 學校解散 五滿洲末年 來了蘇聯(lián)紅軍 日本棄嬰 被遺棄的日本婦女 丁盛與妙子成親 混亂的滿洲 等待未來 后記在冀東平原東部,離渤海灣撈魚尖碼頭十八里,有一座古老而樸實的小鎮(zhèn),毗鄰大清河鹽灘。它在海邊這片半鹽的土地上,滿面風塵,已默默地站了幾百年,從清朝開始就成為官鹽督監(jiān)和流通的要塞。 這塊地盤繼清朝之后,英國占領(lǐng)過,日本占領(lǐng)過,鹽衙門高墻圍鑄,戒備森嚴,門前日夜荷槍加刺,使路人見而生畏,不敢正視。鹽衙門的名字,清朝稱大清鹽監(jiān),英國稱鹽務局,而日本叫鹽管所,但其職能卻相同,都是對大清河鹽港進行強制掠奪和統(tǒng)治。 隨著大清河鹽港的開發(fā)和通商,沿鹽途靠鹽業(yè)為生的生意人也逐年逐代增多,從而就形成了這條長達百里的鹽路。自然,小鎮(zhèn)也伴著歲月而倍加繁華興旺。至于說小鎮(zhèn)何時為鼎盛,今日已無法考究,但據(jù)我童年的記憶,時值20世紀30年代初,小鎮(zhèn)仍是商賈云集,車水馬龍,為周圍幾百里以鹽貨為主的貿(mào)易集散地。 小鎮(zhèn)中心有一段井字形街道向四面延伸,沿街擠滿了各行各業(yè)商戶,有雜貨店、燒鍋、油坊、飯館、客棧、木匠鋪、裁縫店、醬菜園,還有當鋪和鴉片館。燒鍋和當鋪的資本很大,都是圍墻高筑、門市裝潢,院墻四角炮臺林立,抬頭望去,足給人以威懾感。 小鎮(zhèn)南面是一片與農(nóng)田相接的開闊地,有一座規(guī)模不小的藥王廟,廟對面有一幢戲樓,是供廟會祭典演出用。 例年按舊習都有一場廟會,日期是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八,歷時半個月,趕廟會的人來自四面八方,上萬人將小鎮(zhèn)包圍得水泄不通,鎮(zhèn)中街道,人頭攢動,如沸騰的油鍋,從日升到日落,人群擦肩接踵,絡(luò)繹不絕。 廟會上賣的東西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吃穿用可說樣樣俱全。做生意的來自各方,其中有來自北京的王麻子剪刀,有來自天津的雪花膏、綢緞花布,有來自唐山的瓷器,還有來自滄州的魔術(shù)和馬戲。尤其是在戲樓周圍,小販們就地賣就地睡,小帳篷如蘑菇群,因地下水淺,很容易就地取水,給人的生存極大的方便。 在我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廟會上還有賣棺材的,大小規(guī)格的棺材緊相排列,酷似一片野荒墳,一看就使人毛骨悚然,不敢正視。還有從河南來的討飯花子,成群結(jié)隊,攜家?guī)Э,他們多棲身于農(nóng)家場院的籬笆旁,或蜷臥于商戶的大墻角落,日出赴會乞食,日落負布袋而歸。老輩在宿地埋灶取火,待年壯人乞來的各種花樣食品下鍋。 距我家不遠處,有一家三代露宿在一家富人外宅的避風墻下,是我?guī)缀趺刻烊章浜蟊厝^的一景,我很羨慕他們一家的和諧和自由自在。其實更誘惑我的還是鍋中翻滾的那雜燴的香味,因為我家的薯干和糠餅實難下咽。 每當夕陽將下,從廟會乞食而歸的兒孫們,身背布袋滿載而還,全家圍灶席地而坐,老奶奶滿臉堆笑,眼盯著小孫兒從布袋向一只小條筐中掏擲著各種乞討來的食物,其中有肉骨頭、豬尾巴、牛雜碎、破餅碎饅頭、粉頭、斷掛面,還有紅蘿卜、白菜葉。 老奶奶提筐到井臺洗凈切斷,回頭一并將什錦食物倒人翻滾的湯鍋中,等不許久,鍋又沸騰,時而豬尾巴上浮,時而大骨頭沉下,時而紅蘿卜被翻上,時而綠菜葉被壓下。老奶奶在滾騰的鍋里撤入一把鹽粒,再加上半大勺子辣椒面,滿鍋的什錦湯渾成一體,眼看著在湯面上形成一層油汪汪的油花,熱氣騰騰,香味撲鼻。 待飯后,日已落山,那種忙碌和熱鬧的場面,頓時寧靜下來,小孫兒裹著一天的辛酸和疲倦,一頭倒在老奶奶的懷里,但他不是欲睡,而是閃忽著一雙大眼,相對無言地在沉默和向遠方凝視,從神態(tài)透出幾分無奈。憑童心相通的直覺,他肯定是為夜里露宿而躊躇和恐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