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琉璃·琉器


作者:張弛     整理日期:2016-06-26 23:38:21

腰封語: “北京病人”“西局局長”張弛*長篇小說上市“老弛寫下吳越春秋和琉璃,也記錄了酒食,互相貫穿,是個很有趣的東西。”封底語:我想,或許在外地,至少去年的江浙,老弛像開了天目一般變成了一個渾身通透的歷史人,無論是兩千多年前的琉璃琉器,還是昨夜的流里流氣,通通在他法眼的關(guān)照之內(nèi)…… ——狗子 老弛為文做人都很有趣,執(zhí)問有趣在哪兒是什么東西以為可以抽取的,不如當初就吃鹽巴。與朋友共享酒肉恰是平淡中有真味的事,然而不能恒得,要靠讀他的近作來充抵,如見其人。 ——立峰 
本書簡介:
  這是一本頗具實驗意義的小說,融虛構(gòu)、文論與游記于一體。全書分《琉璃》和《琉器》兩個部分,《琉璃》主要是講春秋期間的事件,旁征博引,有正史也有小道消息!读鹌鳌凡糠终f的是作者于2015年三四月份在太湖一帶的旅行,吳越爭霸茲發(fā)生于此,包括去看當?shù)氐墓袍E和博物館,試圖在實地找出一些蛛絲馬跡,算是對《琉璃》的補充和消化。
  作者簡介:
  張弛1960年出生于沈陽。1979年開始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xué)院。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北京病人》《我們都去海拉爾》,短篇小說集《夜行動物館》,隨筆集《像草一樣不能自拔》《另類令我累》《發(fā)乎情,止于非禮》《錯覺悟》。主編作家食譜《西紅柿炒自己》《醋也酷》《北京飯局》,電影文集《灰化肥會揮發(fā)》。導(dǎo)演電影《盒飯》。1.苕溪范蠡在村子里先看到東施,向她問路。東施知道范蠡是來找西施的,心里自然不高興,于是給他瞎指了一通。后來范蠡才知道,苕溪村分東村和西村。東村的叫東施,西村的叫西施。那天給他指路的就是東村的東施。但范蠡的心情沒受影響,苕溪,他喜歡這個名字,溪者,緩而輕悄之流水。東施效顰出自《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由于相貌丑陋就受到嘲笑,莊子似乎不太厚道,對東施也不太公平。因為西施東施,村子里產(chǎn)生了矛盾。西施所在的西村河水在上游,東村在下游(中國的地理就是如此,永遠是東邊地勢低,所以才有千條江河歸大海,才有自古人生長恨水長東),所以苕溪村溪水的使用是分時間段的,從一大早開始,下游先洗菜,上游洗菜時,下游就洗衣服。但鬧起矛盾時就不講究了,上游的村民一大早就在水里涮便溺器。當然,如果西施出現(xiàn)在溪水旁,一切勞作都要停下來?偟膩碚f,東村、西村本來相處得還算和諧。不管怎么樣,因為東施和西施的原因,東村和西村產(chǎn)生了不和。西施不愿意看到這個狀況,所以她巴不得趕快離開這個地方,她不想見到村民為她鬧得不可開交,更不想見到東施無所不在的影子,以及東施對她無時無刻不在的模仿。范蠡在村子里期間,發(fā)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西施的父親在砍柴時不小心砍倒了一棵屬于東村的樹,被東村的人扣下要求要么賠償,要么用兩張羊皮贖人。要知道在古代羊皮很貴,秦穆公曾經(jīng)用五張羊皮換來百里奚。范蠡知道這件事后,便用自己車上的兩張羊皮把西施的父親贖了回來。西施的父親雖然老實巴交,跟任何人都無冤無仇,離開東村時,仍然被村里的地痞無賴踢了一腳,由于咽不下這口惡氣,回家后還鬧了一場大病。西施看了,更是鬧心。后來,就在西施跟范蠡離開村子來到村口時,無意中跟東施迎面撞上,這可能是倆人唯一一次打過的照面,從此西施東施天各一方。2. 《西施》想起寫這個故事,是看了老鄒寫的一部歌劇《西施》,劇情大致如下:序曲從遼闊中拉開。在吳國被囚三年的勾踐回到越國,在這幕戲的一段唱詞中,出現(xiàn)了桑扈鳥。我特意查了一下,這種鳥像鴿子一般小,頸有花紋,俗稱青雀!对娊(jīng)·小宛》中有這樣的詩句:交交桑扈,率場啄粟。《左傳·昭公十七年》中的官名除了用五鳥、五鳩、五雉外,還有九扈,少皞分別用它們命名“九農(nóng)正”,也就是九個管農(nóng)事的官員,希望他們能夠扈民無淫,督促人們按時耕種。而桑扈就是九扈之一。當然,這是題外話。隨著夫差緩慢踩著勾踐的背下馬,這場戲就結(jié)束了。但人們?nèi)匀徊唤獑,夫差下馬為什么不用小板凳,而是要踩在勾踐的后背上。 接著,越人就開始了他們的報復(fù)計劃,文種和范蠡來到苧蘿村找到了西施,說明要把她送給吳國,拯救越國。西施沒怎么過腦子就同意了,同村伙伴(也是美女)鄭旦要求一起前往。在越國經(jīng)過一番培訓(xùn)后,轉(zhuǎn)眼就到了出發(fā)的日子,西施和鄭旦前去向勾踐辭別,勾踐頓時被倆人的美貌驚呆了,不由得唱了好幾遍她們是那樣的明艷,她們是那樣的明艷。倆人到了吳國,夫差也有類似的反應(yīng),稱西施為在火焰上嗞嗞作響的美人(這種奇特的比喻,聽起來有些像燒烤),香草一樣的美人,絲綢上的美酒,美酒中的寶石。他顯然是中了美人計,但措辭之拙劣,讓我覺得有些難以茍同。在得到西施后,夫差開始每天醉生夢死(其中,出現(xiàn)了響屐廊和響屐舞。響屐廊是姑蘇臺很重要的一處建筑,據(jù)說那是西施和宮女們行走時發(fā)出聲音的地方,想必是當時西施已經(jīng)不為木屐不合腳所苦)。伍子胥為此大為不滿,在一次宴會中要殺掉西施,卻無意中殺死了鄭旦,伍子胥為此最終也掉了腦袋。伍子胥一死,越國的機會來了。他們發(fā)兵攻打吳國,吳軍大敗,勾踐如愿報仇雪恨。西施以為苦日子終于熬到頭了,哪知卻在王后的授意下,被文種投入滔滔江水。老鄒對一些劇情的處理,引起了詩人簡寧的議論,他尤其不能接受西施是被王后害死的這樣一個結(jié)局。老簡是我和老鄒共同的朋友。他認為把西施說成是被王后害死的,削弱了悲劇的力量,真正害死西施而且能夠害死西施的,恰恰應(yīng)該是越王勾踐本人。如此一來,這部歌劇就變成了赤裸裸對復(fù)仇的歌頌。我不是跟簡寧一起看的,但我看的那個版本,應(yīng)該跟老簡的出入不大,扮演西施的是女高音歌唱家幺紅(她一出來我一時錯亂,還以為是楊貴妃呢)。在查找了一些資料后,我認為劇中的文種有些過于陰險,而范蠡這個人物又過于窩囊和柔弱,絲毫不像傳說中的那樣神通廣大,西施則被拔高了。再有就是一些技術(shù)問題,比如落雁這件事不應(yīng)該安在西施的身上,因為還有王昭君在后面等著呢。當然,我不否認這部歌劇從音樂到舞臺美術(shù)都下了一番工夫。關(guān)鍵問題是,中國人到底有沒有必要搞一部原創(chuàng)的西洋歌劇,就像它的說明書中強調(diào)的那樣。畢竟,我們之前已經(jīng)有了京劇以及很多其他地方劇種了。后來從《鄒靜之戲劇集》中看到老鄒的一個提示,說《西施》這部歌劇是表現(xiàn)一個女子和自己祖國的故事,其他人諸如范蠡、勾踐、夫差和王后只是涉及。這似乎更像是老鄒針對各種質(zhì)疑做出的回答。對此老簡仍然有些不依不饒,他認為這部歌劇還存在著一些根本性的錯誤,譬如那時候的人是沒有國家的概念的,特別是對西施這種居住在偏遠地區(qū)的山村野女而言,國家的興亡完全感受不到。而且,那時候所謂的國家,不過是一些在周王朝衰落后形成的號稱諸侯國的政治共同體,跟現(xiàn)在的國家概念截然不同。但是簡寧認為貴族階層就不一樣了,本來養(yǎng)尊處優(yōu),一旦被打敗弄不好就會被抓去當人質(zhì)備受羞辱,因此才會有亡國的切膚之痛(此外,市民階層在生計上也會受到一些戰(zhàn)爭的影響)。3.芩草勾踐在歷史上以能隱忍著稱,歷史上的君王都脾氣暴,受了委屈后都有生不完的氣,都想復(fù)仇。但生氣那部分頂多抽自己倆嘴巴就過去了,只有勾踐一個人真正能做到自殘。根據(jù)《吳越春秋》記載,公元前四九四年,吳國取太湖水道攻打越國,雙方激戰(zhàn)于夫椒,結(jié)果勾踐戰(zhàn)敗求和。夫椒指的是太湖的椒山(也有一說是洞庭西山),有人認為之所以叫夫椒,是因為吳越語中,山叫作岜(bɑ),和當時華夏語中“夫”字同音,F(xiàn)在的壯族、東南亞人還這么叫山,因為他們同屬百越族。此后,勾踐率領(lǐng)范蠡等三百人入臣于吳,走到半道時夫人還生了個女孩兒,很難猜想此時的勾踐是什么心情。來到吳國后勾踐受盡屈辱,為夫差駕車喂馬(夫差每次下馬,都要吩咐勾踐一聲:約束馬匹,拴牢車子。勾踐總是喏喏地答應(yīng)。一次,夫差的馬受驚了,一溜煙跑得無影無蹤。勾踐急得四處尋找,但就是找不到。就在天色擦黑時,那匹馬自己回來了)。他老婆則日間給水,除糞灑掃。夜間,倆人居于陰冷潮濕的石室之中,不得擅離。不但整天渾身關(guān)節(jié)酸痛,還要整天跟蝎子、蜈蚣為伍。據(jù)說石室的巖壁上還有一道道之前犯人留下的血手痕。但最讓勾踐感到屈辱的,是他還要給夫差當上馬石,那時蒙古人還沒有發(fā)明馬鐙,誰要下馬時只能從馬背上跳下來,而要想上馬只能靠干拔。作為國君,夫差的馬估計有很多匹,而且脾氣肯定也都不是一般的暴躁,如果哪匹馬生了小病或者跑丟了,馬夫就得被砍頭。勾踐的處境可想而知。幾年下來,勾踐不但學(xué)會了給馬看病,也積累了一些相馬的學(xué)問,差一點兒當了伯樂。一次夫差生病,好長時間都查不出病因。勾踐自告奮勇,去嘗夫差的大便,估計夫差的重口味,就是這時候落下來的。據(jù)說這件事是范蠡出的主意,目的是為了麻痹夫差,但是勾踐嘗過大便之后,整個人都不對了!秴窃酱呵铩分,對這件事有詳盡的描述:越王明日謂太宰嚭曰:“囚臣欲一見問疾。”太宰嚭即入言于吳王。王召而見之,適遇吳王之便,太宰嚭奉溲惡以出,逢戶中。越王因拜:“請嘗大王之溲以決兇吉。”即以手取便與惡而嘗之,因入曰:“下囚臣勾踐賀于大王。王之疾至己巳日有瘳,至三月壬申病愈。”吳王曰:“何以知之?”越王曰:“下臣嘗事師聞糞者,順谷味,逆時氣者死,順時氣者生。今者,臣竊嘗大王之糞,其惡味苦且楚酸。是味也,應(yīng)春夏之氣。臣以是知之。”吳王大悅,曰:“仁人也。”乃赦越王,得離其石室,去就其宮室,執(zhí)牧養(yǎng)之事如故。越王從嘗糞惡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芩草,以亂其氣。這里說的芩草,應(yīng)該是黃芩,其功效主要是清熱解毒,止血止瀉,兼治上呼吸道感染。漢代的張仲景發(fā)明的三黃湯中就有這味藥。但我懷疑范蠡讓大家吃芩草究竟能有多大功效,因為越王吃了夫差的糞便后口臭,主要很可能是因為心理作用。至于后來勾踐回到越國后嘗膽,當屬當年嘗便留下的后遺癥。這個后遺癥不光表現(xiàn)在勾踐身上。相傳,于元朝年間成書的《二十四孝》中,就有《嘗糞憂心》一項。這本書影響巨大,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蒙養(yǎng)讀物。但我認為對于孝道的過分強調(diào),削弱了這個行為對于傳統(tǒng)醫(yī)學(xué)的貢獻,反而會讓人覺得他們有些做過了頭。既然芩草能除口臭,不知道現(xiàn)在的牙膏里有沒有這個成分,也不知勾踐和范蠡兩人在嘗溲之前是否假惺惺地彼此推讓。勾踐嘗大便不久,就到了夫差過生日,即所謂千歲之壽。壽宴上,勾踐盛贊夫差的九種美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見《書·皋陶謨》)。把夫差搞得更加飄飄然,于是決定早早放人。4.苦逼《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說:“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發(fā),披草萊而邑焉。”如此說來,不過是個給大禹看廟的(當然,這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而且多少有點兒搖滾范兒。這里說的會稽,應(yīng)該就是現(xiàn)在的紹興。至于臥薪嘗膽,后來也有人考證過,嘗膽確有其事,臥薪不過是一種勵志的說法。因為臥在柴火上肯定睡不著覺,而睡眠不足會直接導(dǎo)致抑郁,而人一旦患上抑郁癥,就什么事情都辦不成了。所以,臥薪只是象征性的說辭,大不了就是直接睡在地上,不鋪褥子或者床墊。春秋時期,好像已經(jīng)有了床榻。除了臥薪嘗膽外,勾踐在此期間還不聽音樂,不見美女,吃飯沒有魚肉,只吃一道菜還不放佐料。依我之見,素菜不放佐料還湊合,大魚大肉不放佐料怎么吃啊。不僅如此,夫妻倆衣著也不加修飾,粗針大線,不帶任何花紋,就連暗花也不行。有時,勾踐還會像一個農(nóng)夫一樣,親自下田耕種,資料顯示,臥薪嘗膽期間,勾踐每天還要去郊區(qū)種地,按照比較風(fēng)雅的說辭,就是耕于野(其實那塊莊稼地離他住的地方幾步路就到了)。另外,還要關(guān)心一下社稷,再拜祭一下青蛙(馴化鳥魚昆蟲),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他老婆也是自己養(yǎng)蠶織布,真是一對奇葩。完全可以這么說,一仗把越國打回到河姆渡新石器時期文化,女人用骨針縫衣服,男人用魚叉叉魚,劃船時沒有槳就用胳膊。這可苦了周遭的人,勾踐不吃魚肉,大臣們也不好意思吃。范蠡和文種實在饞得沒辦法,便輕車簡從,悄悄溜到鄉(xiāng)下下館子。有一次,范蠡下完館子去上班,嘴里的魚味兒被勾踐聞出來了。范蠡暗嘆,到底是百里之神,千里之君啊。出乎范蠡的意料,勾踐沒發(fā)作,這要在以前,勾踐那脾氣絕對不會給好臉。想不到勾踐又說,朕從來都是不厄窮僻,尊有德,與民同苦樂,激河泉井,示不獨食。范蠡聽了心里叫苦,示不獨食的意思該不會讓臣跟您一塊兒嘗膽吧。為了表達對先賢的敬畏,同時讓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強大,勾踐像堯帝一樣每天目送日出日落(見《春秋公羊傳》),如果遇到梅雨天,沒有太陽,勾踐就會變得十分焦慮和失落。此時的勾踐絕不會去想人的一生應(yīng)該如何度過,而是如何把眼前的時光給打發(fā)了。而梅雨時的吳國,家家戶戶已經(jīng)開始合醬制醋了。盡管睡眠還算充足,但勾踐還是患上了焦慮癥和強迫癥。焦慮癥是指每天不想別的,就想著如何報仇。而強迫癥則是指這對兒奇葩的每天都是從對稱早餐開始,從吃的食物,到擺放的方式必須一模一樣。吃早餐時天還沒亮,但倆人都相信對方在碼放食物時能夠絕對誠實。還有一件事情,是勾踐每天必須做的,那就是刷牙。春秋時期《禮記》上就有“雞鳴初,咸盥漱”。大致是用酒、醋、鹽水和茶制成的漱口劑漱口。最早的牙刷是右手中指,蘸一些能夠潔齒的香料刷牙。最早的牙刷叫木齒,沒有見過,估計跟樹杈之類的差不多。但勾踐更喜歡用楊枝,即把楊枝的一頭咬軟形如掃帚,蘸上一些有除臭功能的藥物刷牙,有時候干脆直接嚼一些嫩樹枝。楊枝大概就是楊樹的樹枝,當時越國楊樹不多,要派人四處去找。





上一本:血原 下一本:一條名叫幻滅的魚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琉璃·琉器的作者是張弛,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