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李地


作者:林斤瀾     整理日期:2016-06-26 23:38:05

1.林斤瀾被譽為“短篇圣手”。一生經(jīng)歷豐富,創(chuàng)作頗豐,曾與汪曾祺并稱為“文壇雙璧”。林斤瀾的小說以“怪味”著稱,總是自成一世界,游離于我們日常經(jīng)驗的邊緣。他的矮凳橋風情系列小說寫出了作家獨有的那一份源自歷史、源自人事浮沉、源自生命本身的徹悟與睿智、信念與希望。 2.本書為《中篇小說金庫》第6輯叢書中的一本!吨衅≌f金庫》是一套大型文學叢書,每輯12本。 3.編選我國近百年中篇小說的經(jīng)典性、代表性作品。本輯選取有許地山、戴厚英、林斤瀾、楊顯惠、池莉、葛水平等現(xiàn)當代名家。 
本書簡介:
  本書為林斤瀾中篇小說選集,收錄了《李地》、《溪鰻》等經(jīng)典中篇作品。作者以清麗、雋永的筆調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矮凳橋的風貌。林斤瀾的小說以“怪”見長,作者為矮凳橋刻畫了三個典型意象——橋、溪、街,充滿神秘感及象征意義,貫穿故鄉(xiāng)的所有故事。“矮凳橋風情系列小說”不是對作者家鄉(xiāng)改革開放的諸人事的實寫,而是一種“當代傳說”。矮凳橋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是一個關于人們的昨天與明天的寓言。這一寓言顯然來自許多不堪回首的記憶,但是這里沒有眼淚,講故事的人眼中有比眼淚更重的東西,那便是歷史中已經(jīng)昭明或未曾昭明的人類生命的價值。我們從中讀到了生命的韌性,甚至一點溫暖的微笑。林斤瀾寫人,已經(jīng)超越了“性格”。他甚至連人的外貌都寫得很少。他寫的是人內在的東西,人的氣質,人的品。溪鰻、李地、笑翼、笑耳、笑杉……都是詩。樸素無華的,淡紫色的詩。
  作者簡介:
  林斤瀾(1923-2009),原名林慶瀾,曾用名林杰、魯林杰,浙江溫州人。1945年畢業(yè)于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當代著名短篇小說家,散文家,文藝評論家。1949年后到北京市文聯(lián)創(chuàng)作組從事劇本創(chuàng)作,1956年出版了第一本書——戲劇集《布谷》。此后轉為寫小說、散文。第一部小說集《春雷》于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臺灣姑娘》因在題材和寫法上新穎獨到而在文壇嶄露頭角,被視為他早期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品。還出版有《飛筐》(特寫集)、《山里紅》(小說集)等。1966~1977年輟筆。文化大革命后發(fā)表的第一個短篇力作《竹》曾改編為電影。1981年發(fā)表的《頭像》獲當年全國短篇小說獎!毒ぁ帆@北京市慶祝新中國成立55周年短篇小說佳作獎,《去不回門》獲首屆蒲松齡短篇小說獎。出版的小說集有《滿城飛花》、《林斤瀾小說選》、《矮凳橋風情》,文論集《小說說小》,散文集《舞伎》等。歷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文學》主編等職。2007年獲北京作協(xié)“終生成就獎”。林斤瀾一生經(jīng)歷豐富,創(chuàng)作頗豐,曾與汪曾祺并稱為“文壇雙璧”。
  目錄:
  矮凳橋世界是一個寓言般的世界,它講述著一個關于歷史的過去與明天、關于認識過去與明天、關于拯救過去和走向明天的寓言。這一寓言中或許浸透著幽憤,浸透著無以填補的缺憾,浸透著不堪回首的記憶和埋葬在記憶中的刀光血痕,浸透著黑色幽默和不知是否仍然“天真”的童心,浸透著講故事人從這一切中提煉而出的混混沌沌的清醒。—―評論家孟悅這是五十年代的故事。李地接到通知,叫到陳十四娘娘宮去“學習”。當時大家都有一套下鄉(xiāng)或“學習”的行頭,李地這回是三進“學習班”,行頭現(xiàn)成。無非是一身“稀”舊藍制服,一雙兩頭包皮青布鞋,背上背包———一被一褥,斜掛書包———筆記本紙張,女人用的手紙不必細說,手拎網(wǎng)兜———面盆口杯。稍微花哨點的東西,犯點嫌疑的好比茶葉,都不作興。李地這個樣子,兵不兵民不民,實是當時的時裝。陳十四娘娘宮在縣城角落里,一路是拱肚磚墻,茅草瓦背,露天茅坑……時節(jié)是秋后,秋風鉆到這些角落里,就把陰涼變作陰冷了。天上灰一塊黑一塊舊棉絮一樣,還沒有下秋雨,地上已經(jīng)滴滴答答,潮濕,滂臭。臟水橫流,糞水從陰溝滲上來,五顏六色……五顏六色,這回是什么顏色呢?李地第一回學習班上的“學習”,叫得最響的是,“揪出尾巴來!”第二回是,“夾起尾巴走。”當然也還有“割尾巴”、“翹尾巴”、“甩掉尾巴”、“留點尾巴”種種說法。同志哥對同志姐說:“脫下褲子,看看你的尾巴。”同志嫂說同志哥的尾巴:“翹起來旗桿一樣。”這些話都火紅滾燙,都是在戰(zhàn)場般的會場上,子彈那樣射出來。完全沒有閑情雜念,神經(jīng)都緊繃如弓弦、鋼絲、纜繩,凡圓臉都拉成長臉,長臉都生毛如驢臉。世界上有的事情說不靈清,動物進化到人類,耗費了億萬年時間,把條尾巴退化到只剩下一塊尾骨。倒又作興在尾巴上做文章:口頭上有,小說書上也有,西方有,東方也有。不好說是誰學誰的樣,就說是都從一條路上走過來的就是了。走到陳十四娘娘宮門口,李地看見中學同學小個子,站在臺階上和兩三個人說話。小個子現(xiàn)是學習班的副主任,現(xiàn)管“尾巴”。李地是老資格學員,知道到了這種地方,大家都會擺出六親不認的面孔。這一下對面相逢,是打個招呼好還是不打為妙?拿不定主意,先拉開一個笑容,又筆直朝門洞走,只拿眼角脧著點小個子,準備隨機應變……小個子看見了她,倏地轉過身體和別人說話,好像是沒有看清楚,也好像是有要緊話趕緊要和人說。李地腮幫上肌肉僵硬了,只好僵硬著走進大門,心想你也不用神氣,塞到這種班里當什么主任,查查別人的“尾巴”,都不是得意的角色,都還有一個地方,暗中在查你們的“尾巴”。陳十四娘娘宮是城里的小廟,這種小廟在茅坑街拉尿巷里軋著,門外完全沒有城外寺院的氣派,門里地盤狹小,偏偏又講究兩進的格局。前進天井只有半個籃球場大,辦班的倒又立起兩個籃球架。兩廊和大殿上的泥塑木雕,早已收拾干凈。大殿叫做教室,實際是會場,兩廊改做宿舍。后進的天并不過狹長的一條“槽”,不如叫做“天槽”。又是殿,又是廊,又是廂房,格局齊全。因此兩步一臺階,三步一轉彎,門洞對門洞,屋檐搭著屋檐,擺布得處處是陰暗角落。人走進去,好像走進了“蛐蛐籠”。西廊宿舍本來都是成排的玻璃窗,又把下邊的玻璃都貼上了舊報紙,好像是隔離病房,傳染了一種怕光的毛病。從上邊的玻璃看進去,只看見一條條毛巾,可見住了不少人了,倒又鴉雀無聲。有人端著一盆水走過天井,好像后頸生瘡,把頭低在水面上,走到走廊轉彎角,差點撞著別個人。那個人走路貓一樣不出聲音,雖說沒有撞翻面盆,也撒了些水在身上。那個人打了個哈哈,小小的縣城,又都是干部,不認識也面熟。這個突然發(fā)作的哈哈,得不到回音,空蕩蕩仿佛落不到地上。女宿舍的門,開在后殿山墻西邊。后殿墻中間的佛龕還在,用布幔幔住,里邊儲存著陳十四娘娘的塑像。不是說泥塑木雕都收拾了嗎?怎么單留下這一個?其說不一:有說這是民間塑娘娘出名的娘娘豹的作品,有文物價值,特批保護。另有一說說的人更多:收拾泥塑木雕時,泥水匠、木匠連粗工都是不動手的,專請一位有名的光棍叫光眼狗。他先收拾兩廊兩邊,最后到了娘娘面前,才擎起榔頭,對面灰塵蓬起,眼睛睜不開,立刻腫起來和爛桃一樣。李地走過布幔,看見邊上露著一條縫,大概總有人好奇,掀開一點看看,李地也順便看一眼,不覺站住了細看起來。李地不迷信,卻也差點兒看出了冷汗。這個娘娘不穿中國宮廷式的珠冠鳳帔,也不是印度傳過來的尼姑領寬袍大袖,卻是老民國的鄉(xiāng)下時裝。桃紅斜襟褂子,月白百褶長裙,裙下露出雙大腳,一雙粉紅繡花鞋。李地從邊上縫里看過去,看見的是側面。只見胭脂花粉抹在一臉橫肉上,粉白的后頸粗壯如牛,是男人———還是鄉(xiāng)下種田男人的肌肉。整個是戲曲舞臺上胖男人扮演的媒婆。也叫做丑旦,又丑又是個旦。我們現(xiàn)在還講究什么什么相結合,這個娘娘是美和丑相結合的老式樣板。那脂粉橫肉裂開一個媚笑,那柳葉眉下邊一雙男人的眼睛,骨碌碌盯著布幔。布幔緊貼著鼻頭,眼泡沉沉下垂。若在明亮的舞臺上,一掀布幔,相結合慣了的觀眾會開心一笑。若在冷清清的地方,布幔忽然掀開,這么個相結合的高峰,要留心心臟頂不頂?shù)眠^山。李地看得身上涼沁沁,就朝宿舍那里走,心里說著自己:現(xiàn)在死都不怕了,還怕什么呢!李地走進女宿舍,暗洞洞的,塞滿了木板床,有五六個灰布藍布女干部,有的在鋪床,有的雙腳并攏,端坐低頭打毛線,好像念阿彌陀佛。李地多半認識,只對著空間笑一笑,表示向全體打了招呼。找一塊空著的木板,解開背包,接著就歪在鋪上,避免說話,也實在疲倦。





上一本:小謊言 下一本:永遠東張西望永遠熱淚盈眶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李地的作者是林斤瀾,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