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拿大文學(xué)女王”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長篇小說代表作。2.加拿大吉勒獎獲獎作品,布克獎短名單入圍。3.建立在真實事件之上,虛實相生又充滿詩意。 本書簡介: 本書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以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一樁臭名昭著的罪案為底本,講述了一個錯綜復(fù)雜卻充滿詩意的故事。小說乍看充滿現(xiàn)實主義敘事風(fēng)格,卻又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筆法自然翻轉(zhuǎn),性、謀殺與階級沖突交相混合,想象的樹脂流淌進了歷史事件的縫隙里。通過人物視角的切換,故事獲得了絢麗的碎片化效果,邪惡與尊嚴、悲劇與華美共存,虛實相生間,特定年代最為廣闊的社會畫卷在我們面前展開了。 作者簡介: 被譽為“加拿大文學(xué)女王”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勤奮多產(chǎn)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紀加拿大文壇為數(shù)不多享有國際聲譽的詩人,F(xiàn)居于多倫多。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起,阿特伍德便以持久旺盛的創(chuàng)作力不給評論界任何淡忘她的機會。她獲得過除諾貝爾文學(xué)獎之外的大多數(shù)重量級國際文學(xué)獎,并被多倫多大學(xué)等十多所國內(nèi)外大學(xué)授予榮譽博士學(xué)位。她的作品已被譯成30多種文字。前言譯者后記有人曾說加拿大文學(xué)沒有皇帝,但有位女皇,她就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墒牵驗槲抑皇怯捎诮虝男枰帕闵⒔佑|一些加拿大作家,所以無法判斷上述評譯者后記有人曾說加拿大文學(xué)沒有皇帝,但有位女皇,她就是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墒牵驗槲抑皇怯捎诮虝男枰帕闵⒔佑|一些加拿大作家,所以無法判斷上述評論是恰如其分,還是言過其實。但平心而論,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確是在加拿大作家中我較為偏愛的一位。她的作品構(gòu)思新穎,哲理深邃,語言豐富,逸趣橫生。這就是我為什么會在時間永遠不夠用的情況下,擠出時間在她的第九本小說《別名格蕾絲》問世后不久就先睹為快,一口氣將這本不短的小說讀完了。很為小說中一些妙不可言的特點而感到激動,因而決定把書譯成中文,向廣大的中國讀者介紹一本好小說,讓更多的人一睹加拿大文學(xué)女皇的風(fēng)采(我似乎已接受了剛才那條評論)。從一九九八年我的中文譯本《別名格蕾絲》首次由譯林出版社在國內(nèi)出版,至今已近十多個年頭。時隔十年,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決定再次向讀者介紹這部作品,如今,上海譯文出版社又打算重版這部不可多得的當(dāng)代名著。我作為本書的中文譯者,也作為比諸位先行一步的讀者,感到有義務(wù)奉獻我本人對這本小說的一孔之見?芍^拋磚引玉,期望能起到打火石的作用,引出新見解的火花。文學(xué)創(chuàng)作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文學(xué)欣賞與文學(xué)批評亦是如此。時常難免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我的見解若有膚淺謬誤之處,還望今后有機會與諸位進一步探討。這本小說的英文標(biāo)題是AliasGrace,直接譯成中文便是《別名格蕾絲》。正如英國小說家及文學(xué)評論家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一書中所指出,所有小說共有的主要成分是“故事”,沒有故事就沒有小說。我們都像《天方夜譚》里謝赫拉莎德的丈夫蘇丹大人那樣,耐不住懸念的誘惑,急于發(fā)現(xiàn)“后來怎么樣了呢”,從而使深諳“故事中的懸念”之奧妙的謝赫拉莎德免于一死見E.M.Forster,AspectsoftheNovel,London:EdwardArnoldLtd.,1974,pp.1718。!秳e名格蕾絲》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在于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能利用讀者的好奇心,巧妙地安排情節(jié),致使讀者長時間地處于懸念之中。這是一個女謀殺犯的故事,因而,阿特伍德在情節(jié)安排上大量使用了謀殺故事和偵探小說的手法。故事開始的時間為1859年,即1843年的雙重謀殺案發(fā)生之后十六年。女主人公格雷絲·馬克斯正在因參與了她過去的雇主托馬斯·金尼爾和他的管家兼情婦南希·蒙哥馬利的謀殺案而在金斯頓的教養(yǎng)所里服無期徒刑。因為被不少人認為精神不正常的格蕾絲堅持說自己喪失了對謀殺案的記憶,當(dāng)?shù)赜幸慌?ldquo;改革人士”聘請了一位名叫西蒙·喬丹的美國醫(yī)生來對她進行精神上的調(diào)查和鑒定,以便寫出一份專家鑒定報告,附在他們的請愿書里,讓格蕾絲獲得赦免。在很大程度上讀者與西蒙·喬丹一樣,急于發(fā)現(xiàn)“實際上是怎么回事”,“她是否真有罪”的答案。就是在這樣的懸念和期待之中,讀者滿懷興致地一頁頁翻過書頁,不斷地證實或否認自己的猜測,探索頭腦里那些問題的答案。像其他偵探小說一樣,重要的線索,如勒死南希的手絹,在書中多次有交代,留有伏筆。第十三部分“潘多拉的盒子”中那場有濃厚的情節(jié)劇色彩的神經(jīng)催眠療程很讓人想起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說中的“終場”:主要人物都集中在一起,由料事如神的比利時大偵探波羅揭露真兇,在場的和讀書的都大吃一驚,但真相大白,皆大歡喜。整個謀殺案的“結(jié)局”又很像典型的福爾摩斯偵探案:兇手曾受過被殺者直接或間接的迫害;兇殺是復(fù)仇、伸張正義的非法手段。雖然讀者對罪犯不無惻隱之心,但難案被高手破了,讀者的好奇心得到最大的滿足。可是,正如作者本人在加拿大《環(huán)球郵報》的記者采訪她時說:《別名格蕾絲》的確“非常像偵探小說,只是結(jié)局懸而未決。這就是歷史和謀殺疑案之間的區(qū)別”。很顯然,阿特伍德寫這本書的目的不單單是要講個聳人聽聞的謀殺故事,而是要糾正蘇珊娜·穆迪等在她之前的作家“把流傳的故事以訛傳訛”見本書“作者跋”。的做法,從而還女仆格蕾絲以本來面目。杜邦醫(yī)生(杰里邁亞)主持的神經(jīng)催眠療程不過是小說家為情節(jié)的需要而虛構(gòu)的讓人難以置信的“結(jié)局”,不可當(dāng)真。原因很簡單:因為歷史上的格蕾絲之案沒能定性,小說中的謀殺案也應(yīng)依舊是“懸案”。在寫這部反映十九世紀中葉加拿大安大略地區(qū)生活的歷史小說時,阿特伍德作了極為廣泛的調(diào)查研究,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正如她在“作者跋”中所寫明,不僅有關(guān)監(jiān)獄和精神病院的生活“是根據(jù)可查找到的歷史性材料寫成的”,而且對招魂術(shù)和催眠術(shù)在北美的興衰的描寫也是基于史料的。作者在書中詳細描寫了愛爾蘭移民遠渡重洋,歷盡千難萬險來加拿大的情形,提到1837年加拿大的民主領(lǐng)袖麥肯齊領(lǐng)導(dǎo)的“大造翻”,并且讓書中的男主角西蒙·喬丹最后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上頭部受傷,喪失記憶。她不僅把小說安置在歷史的總框架內(nèi),而且對許多細節(jié),諸如當(dāng)時多倫多的街道、商店、時裝、風(fēng)尚及道德舉止,都逐一作過調(diào)查。對有關(guān)謀殺案的現(xiàn)存史料,小說家更是“盡量作最合乎情理的選擇”。的確,她雖然“把歷史事件小說化了”,但“沒改變?nèi)魏我阎聦?rdquo;。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小說家威廉·薩克雷在《英國十八世紀的幽默作家》一書中為歷史小說辯護說,歷史小說比歷史更真,因為前者寫的是“真情”(truth),而后者只收集“全真的史料”(authenticinformation)。薩氏還深有體會地說,“我從有虛構(gòu)情節(jié)的小說中親身體驗到當(dāng)時的生活、風(fēng)俗、交通、服裝、娛樂、歡笑,以及對社會的嘲笑——過去的時代又變得栩栩如生,我便可以在舊時的英國四處漫游了。”《牛津版薩克雷全集》,ed.GeorgeSaintsbury,(Oxford,1908)第十三卷,543頁。阿特伍德這本歷史小說的獨到之處在于:她把“史料”和“真情”一道交給讀者,給他們以比較鑒別的機會。本書共分十五個部分、五十三章,每一部分開始前都有幾段摘自當(dāng)時的作家或當(dāng)時報刊的引言,擬為該部分的閱讀提供提綱挈領(lǐng)的指南和提示。從第八部分“狐貍與鵝”開始,每一部分的引言中都包括一些原載于當(dāng)時報刊的、直接報道謀殺案的摘抄段落。隨后,該部分便講述與引言部分相對應(yīng)的,經(jīng)小說家重新創(chuàng)作的“真情”。通過這樣的方法,對引言里的“史料”記憶猶新的讀者便能更加主動,更加有意識地欣賞小說家筆下的“真情”,用自己選擇的方式去體驗書中人物當(dāng)時的生活環(huán)境。這實為一部風(fēng)格獨特的歷史小說。作為歷史小說,《別名格蕾絲》全面反映了當(dāng)時加拿大的社會生活。除了歷史案卷中提到的與謀殺案有關(guān)的幾個真人之外,小說家還根據(jù)情節(jié)和主題的需要創(chuàng)造了許多“假”人物,并且賦予真人物許多可能而可信的“假”特性。通過這些處于不同社會地位的真、“假”人物之間的相互交往,作者成功地使單一層次的歷史事件有了社會深度和思想力度。阿特伍德筆下的女主人公格蕾絲是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主見的人物。她在書中的作用是多重的:身為地位卑賤的女仆/囚犯,格蕾絲既是局外人(一個善于觀察、頭腦清醒的評論家),又是局內(nèi)人(一個飽嘗艱辛而又善于自我保護的弱者)。通過這樣一個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之口,作者有力地抨擊了當(dāng)時政治、思想(包括種種“偽科學(xué)”)、宗教以及社會上的種種弊病。但是,其批評的鋒芒直指當(dāng)時階級差別懸殊、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象。與格蕾絲相比,男主人公西蒙·喬丹顯得黯然失色。他與廣為流傳的《鵝媽媽的兒歌》中頭腦簡單的西蒙同名絕非偶然,因為他的確有著傻瓜西蒙似的、不甚開竅的腦瓜。不僅他對恢復(fù)格蕾絲的記憶所做的種種努力是徒勞的,而且對自己的生活也徹底失控,以致墮入無法收拾的境地。但是,他也是個“立體”的人物,具有性格的多重性。一方面,他同情格蕾絲,充滿正義感;另一方面,他是當(dāng)時社會造就出的“我”字當(dāng)頭的大男子主義者。通過對西蒙·喬丹這樣一個復(fù)雜人物的塑造,以及對他與書中一些女性人物之間關(guān)系的描寫,作者生動地刻畫了一個以男人為中心的社會。女人,諸如雷切爾·漢弗萊、喬丹夫人、莉迪亞小姐以及菲斯·卡特賴特,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西蒙的支配,做他的附庸,為他而生存。勞動婦女,諸如格蕾絲的母親、格蕾絲、瑪麗·惠特尼和南希·蒙哥馬利,深受統(tǒng)治階級和男人(父權(quán)及夫權(quán))的雙重壓迫,尤其令人同情。本書塑造的眾多女性人物中,除去女主人公格蕾絲,給人印象最深的是瑪麗·惠特尼。她性格活潑,思想解放,對格蕾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墒,就連這樣一個有見解、有理想的女孩子也擺脫不了受少東家的欺騙和凌辱,正當(dāng)妙齡就含恨死去的悲慘命運,旣惖乃勒麄改變了格蕾絲,正如她后來所說,“沒有瑪麗,我的故事會完全不同”。作為不平等、不公正的社會的犧牲品,瑪麗·惠特尼這個人物不僅對本書的主題至關(guān)重要,而且提供了偵破謀殺案的重要線索。閱讀本書時,讀者應(yīng)特別注意第二十章中有關(guān)格蕾絲在瑪麗去世后昏睡十個小時的文字,以及第二十二章里第一次出現(xiàn)的圣歌:“多年的巖石,為我開裂,讓我藏身于你……”只有記住了這些重要的線索,才能在第四十八章里聽見神經(jīng)催眠術(shù)下熟睡的格蕾絲大叫:“我可不是格蕾絲!格蕾絲一點也不知道這些!”并再次吟唱那段圣歌時初步悟出書名之奧秘!秳e名格蕾絲》——如果就事論事,我們勢必會得出與維林格牧師相同的結(jié)論:這是一樁很明顯的著魔案例,即瑪麗·惠特尼的魂附在格蕾絲·馬克斯的身上,謀害了托馬斯·金尼爾和南希·蒙哥馬利。但是,如果我們牢記小說的主題,《別名格蕾絲》又可在廣義上理解為:一個有代表性的、富有正義感的、備受傷害的女人(無論她的名字叫什么)借用格蕾絲的名義向壓迫她的社會復(fù)了仇,行了正義之舉。那聲音說得很清楚:“這次那位紳士也死了,至少也死了一次。公平合理!”——典型的“一報還一報”。但是,本書的妙處在于:多種解釋并存,讀者可以隨意選擇。解破“她是否有罪?”這個謎的真正線索在如何看待罪惡的社會。阿特伍德打開歷史舊案重新審理的本意顯然是要為弱者——受壓迫、遭欺凌的廣大婦女——伸張正義。這實為一部情真意切、發(fā)人深省的社會歷史小說。在敘述手法上,小說家別出心裁,根據(jù)故事的需要,巧妙地使用了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敘述相結(jié)合的方式。小說的首章以第一人稱倒敘的形式敘述了格蕾絲向喬丹醫(yī)生對謀殺事件所作的回憶。格蕾絲的自述用意識流的手法,以書中的主要象征性實物——牡丹花——為線索,把關(guān)鍵的情節(jié)描寫得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接著,作者用民謠的形式在第二章里不置可否地重述了當(dāng)時對該謀殺案的流行說法。第三、第四、第五章(構(gòu)成書的第三部分“角落里的小貓”)完全是格蕾絲的第一人稱自述,使讀者有機會對女主人公有進一步的了解。在本書的第四部分“年輕人的幻想”(包含第六至第十一章)里,讀者聽到的卻是不同的敘述聲音的穿插使用:喬丹醫(yī)生與母親及朋友的通信(可稱為一種特殊形式的第一人稱自述),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顯然在情感上持“中立”態(tài)度的第三人稱敘述者,其間穿插著格蕾絲的自述,接著又是那位第三人稱敘述者的聲音。小說前四部分里使用的這種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聲音給聽眾“講故事”的手法在全書中反復(fù)出現(xiàn),靈活使用。作者通過間或使用第一和第三人稱敘述者的手法,有效地掌握并調(diào)整讀者與書中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使得閱讀更加趣味無窮。一方面,因為本書大部分是格蕾絲的自述,讀者易于受她的情感所感染,喜其所喜,悲其所悲,恨其所恨。但是,另一方面,時而出現(xiàn)的第三人稱敘述者的聲音又常把讀者帶出格蕾絲的“小天地”,從不同的角度描述她視野之外的社會生活的其他側(cè)面。結(jié)果是,讀者不僅能較客觀地看待書中人物,而且能自始至終以“不即不離”的態(tài)度判斷并預(yù)測他們的行為。并且,作為格蕾絲所講“故事”的間接聽眾,讀者因為能夠通觀全局,時常感到比書中的直接聽眾西蒙·喬丹高明。沾沾自喜之余則更多了幾分想弄清究竟的好奇心,殊不知這一切都是作者巧手安排的結(jié)果!秳e名格蕾絲》不僅表現(xiàn)出阿特伍德作為社會歷史學(xué)家所具備的嚴謹和睿智,以及小說家所特有的創(chuàng)作才能和技巧,而且還洋溢著她那不同凡響的詩人的敏感和想象力。小說中大量出現(xiàn)諸如第八章結(jié)尾三段中那樣的直喻疊用、意象連篇的文字。通過對人物的內(nèi)心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反應(yīng)作如此細膩的描寫,作者把抽象的感覺變得具體化,形象化,從而使歷史案卷中線條粗獷的謀殺案變成雋永耐讀的文學(xué)佳作。形象地說,整個小說是一幅以女仆格蕾絲為中心的十九世紀中葉的加拿大社會歷史全景圖。這幅圖畫的妙處在于:它不是用普通的筆墨繪制成的,而是許多女人一針一針、一個拼塊一個拼塊地縫合起來的。為表現(xiàn)當(dāng)時各社會階層的婦女生活,作者阿特伍德在書中對傳統(tǒng)的縫被子藝術(shù)作了大量的描寫。無論是社會地位高的“貴夫人”(諸如獄長夫人),還是格蕾絲這樣的卑賤女仆,都把縫被子看作一種重要的女紅,一種藝術(shù)性的實際消遣。可是,只有在發(fā)現(xiàn)小說家用不同的被子圖案的名稱來命名書中的十五個部分,借以畫龍點睛時,明眼的讀者才會意識到作者的用心良苦,匠心獨具。如果說用第一個被子的圖案命名的第一部分“參差不齊的牙邊”用意識流的手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格蕾絲被攪亂的記憶,成功地把讀者帶入懸念,題為“天堂之樹”的最后一部分則把讀者帶到另一個境界——道義上的天堂。格蕾絲“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設(shè)計的被子圖案是意味深長的:“我的樹上有三個三角拼塊會很特別。一塊是白的,我要用瑪麗·惠特尼給我的那件襯裙上的一塊布做。一塊褪色發(fā)黃的,要用從我留作紀念的監(jiān)獄睡衣上剪下的一塊布做。第三塊是淡色的棉布,上面有粉色和白色的小花,是從我到金尼爾先生家的第一天南希穿的裙子上剪下的一塊布做的……我要在每個三角的周圍用紅色的羽毛針腳繡一圈,把三個三角繡在一起,形成整個圖案的一部分……這樣,我們?nèi)司蜁谝黄鹆恕?rdquo;現(xiàn)實的故事終于以詩的方式有了個幸福的結(jié)局,名副其實的“poeticjustice”(理想的公正)。人間的恩恩怨怨到了天堂都化為烏有,三個飽受人間苦難的小姐妹重歸于好,皆大歡喜。如果我們根據(jù)小說的結(jié)局把書名中的“Grace”一詞解釋為英文原意中的“上帝的恩愛、仁慈、寬容”,便可領(lǐng)會書名里蘊藏著另一層含意。但是,如果把格蕾絲最后的赦免和幸福結(jié)局看作是與不公正的世道毫無關(guān)系的上帝的恩愛和慈悲,本書的譯名似乎應(yīng)改為《亦稱主之恩慈》或是其他類似的題目。那么,讀者沒開卷就會感到濃厚的基督教色彩。這不僅將違反作者的原意阿特伍德并非基督徒。況且,她在本書中使用基督教概念時不無譏諷口吻。,而且會把本來耐人尋味的書名狹義化,概念化。所以,我還是老老實實地按字面含義把書名譯成《別名格蕾絲》。顯然,阿特伍德寫這本書的原意是多層次的,叫人難以捉摸,其深奧之處在寓意頗深的書名上可見一斑。無論如何,這是本具有獨特的雅俗共賞的趣味性和文學(xué)性的好書。其最大的好處在于各層次的讀者都能開卷有益,“各取所需”。本書的翻譯最初承蒙加拿大藝術(shù)理事會和加拿大外交及國際貿(mào)易部撥款資助,我在此特別表示感謝。我堅信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作品將受到廣大中國讀者的接受和喜愛?墒牵捎诒救瞬攀鑼W(xué)淺,難免在譯文中有疏漏、錯譯之處,敬請讀者多加指正。我們時代接觸的小說家。——《星期日泰晤士報》我坐在獄長的(其實是獄長夫人的)客廳里的紫色天鵝絨長靠背椅上。不過,因為他們根據(jù)不同的政治形勢經(jīng)常變換獄長,獄長夫人也常有更換,但是這個客廳總是獄長夫人的。我把手規(guī)矩地搭在一起放在膝蓋上,不過我沒戴手套。我想戴的手套應(yīng)該是平滑潔白的,戴在手上沒有一點兒皺褶。我常在客廳,收拾茶具,擦拭小桌面和框架上飾有葡萄和葉子的長鏡子,以及鋼琴;還有那座從歐洲運來的立鐘,鐘里金橘色的太陽和銀白色的月亮根據(jù)每月不同的星期和每天不同的時間出現(xiàn),消失。客廳里所有的東西中我最喜歡那座鐘;不過它是用來計算時間的,可我手頭的時間真是太多了。但是,我過去從來沒在那張長椅上坐過,那是專給客人坐的。帕金森夫人說女士絕對不能在男士剛坐過的椅子上坐,不過她沒說為什么不行。但瑪麗•惠特尼說,你這個呆鵝,這是因為那椅子上還有男士屁股的余溫。這樣說太粗俗了?墒俏易谶@兒就不能不想到那些曾在這椅上坐過的女士的屁股,嫩嫩的,白白的,像沒煮老的嫩蛋一樣。來賓們都穿著下午禮裙,胸前有一排排紐扣,裙子里面用鐵絲做的硬裙架撐著。很奇怪,盡管這樣,她們還坐得下來。走起路來,她們膨脹的裙子下除去襯裙和長襪外什么也碰不著腿。她們像天鵝一樣,不露腿腳自如地漂游著。要么,就像小時候我們家房子附近巖石叢生的港灣里的海蜇。那還是在我沒漂洋過海,開始那次痛苦漫長的旅行之前。在海水里,海蜇呈鈴鐺狀,表面不甚光滑,漂來漂去很是優(yōu)美、可愛。但是,一旦被吹上海灘,太陽一曬就什么也沒了。其實貴夫人們正是這樣:一肚子水。我剛到這兒時還沒有鐵絲硬裙架。當(dāng)時還沒想到用鐵絲,用的是馬鬃。我收拾房間、清除污物桶時看到那些裙撐掛在壁櫥里。它們看起來像鳥籠;可是關(guān)在籠子里的是什么呢?腿,女士的腿。把腿關(guān)起來,這樣就不能出來與男士的褲子相碰了。獄長夫人從不說“腿”字,可是報紙在談到南希的腿從浴盆下露出時用了“腿”字。不僅僅海蜇女士們到這兒來。星期二我們這兒討論婦女問題及這樣那樣的解放話題時,關(guān)心改革的男女人士都來。星期四還有招魂術(shù)信徒小組到這兒來飲茶并與死者的魂靈交談?wù)谢晷g(shù)信徒相信人在死后仍以某種形式存在;钪娜丝赏ㄟ^能與魂靈通聯(lián)的中介人與死者通話。在招魂會上,魂靈不僅會敲擊桌子,讓桌子傾斜過來,而且可以與死去的文豪(如莎士比亞)通聯(lián)上,按照文豪魂靈的口授創(chuàng)作出“自動篇章”。,這給獄長太太很大的安慰,因為她的兒子嬰兒時就去世了。但是,來的主要是女士。她們坐下,用細瓷茶杯品茶;獄長太太會敲響一個小瓷鈴。她并不喜歡做獄長夫人,倒希望獄長是其他什么官,而不是監(jiān)獄的長官?墒牵z長的朋友只能讓他當(dāng)個獄長,而不是其他什么官。既然情況如此,獄長太太只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才干了。盡管我像蜘蛛一樣讓人恐懼,但也可讓人大發(fā)慈悲,所以我就成了獄長太太的成就之一。我走進房間,行了個屈膝禮,然后便在房內(nèi)走動。我閉著嘴,低著頭,根據(jù)客人的要求拿起或放下杯子?腿藗儚臒o邊帽下偷偷地用眼睛盯著我看。她們想見我的原因是因為我是個著名的女殺人犯。至少別人是這么寫的。我剛看到這種提法時感到很吃驚,因為他們說著名的歌手、著名的女詩人、著名的招魂術(shù)信徒和著名的女演員,但是女殺人犯怎么也能著名呢?不管怎么說,女殺人犯這個詞加在人頭上是很重的。這個稱呼有種味道——有種麝香味,又給人一種壓迫感,像是花瓶里的死花。有時我在夜里一遍遍地低聲自語:女殺人犯,女殺人犯。那詞兒就像塔夫綢裙子擦地而過那樣發(fā)出沙沙聲。男殺人犯只是殘忍,就像是把榔頭,或是一塊金屬。如果我一定要兩者選一的話,我寧愿做女殺人犯,也不愿做男殺人犯。有時在擦拭那面飾有葡萄框的鏡子時,我會看著鏡子里的自己,不過我知道這都是虛榮。我的皮膚在客廳里下午光線的照射下呈淡紫色,像是褪了色的青紫傷痕,我的牙齒發(fā)綠。我想起那些描述我的報道:說我是個非人的女魔鬼;說我是在生命危急時被惡棍逼迫就范的無辜受害者;說我因無知而不知所措;說要對我施絞刑就意味著法院認可謀殺;說我喜歡動物;說我的臉色富有光澤,長得很俊俏;說我的眼睛是藍的;說我的眼睛是綠的;說我的頭發(fā)是金棕色的,也是褐色的;說我個頭高,但沒超過中等身材;說我衣服穿得體面;說我搶了一個死女人的東西,才穿得漂亮;說我做事麻利,機靈;說我性情陰郁,愛與人爭吵;說我看上去與我的卑賤地位大不相配;說我是個性情隨和的好姑娘,不曾傷害過人;說我狡猾,詭秘;說我傻,近乎白癡。我感到不明白的是,我怎么同時能有這么多大不相同的特點?是我自己的律師肯尼思•麥肯齊先生告訴他們我的智力只比白癡強一點。我為這事很生他的氣?墒撬f這樣說是為了給我開脫,他還說我不該顯得太機靈。他說他要盡力為我辯護,因為不管事實是怎樣的,我當(dāng)時還不過是個孩子。他認為最終會談到犯罪的自由意志,要看我是否自愿犯罪。他是個好心腸的紳士,不過他說的話我一大半兒聽不明白,但我猜想他一定在盡力為我辯護。報紙上說他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表現(xiàn)英勇。可是,我不明白為什么他們管這叫辯護,因為他并不在辯護,而是想讓所有的證人都顯得沒有道德,或者心腸很壞,或者弄錯了。我不知道他是否相信過我講的任何話。我端著茶盤走出來時,那些女士們在看獄長太太的剪貼本。哎呀,想想看,我都快暈了,她們說,你讓那個女人在你的房子里自由地走來走去,你的神經(jīng)一定是鐵打的。我的神經(jīng)可絕對受不了的?,處于我們現(xiàn)在的情況,應(yīng)該對這類事情習(xí)以為常。你看,盡管我們憐憫這些愚昧的可憐蟲,我們自己實際上就是囚犯。況且,她是受過訓(xùn)練的用人,所以還是讓她有事可做為好。她是個很好的女裁縫,手很巧,也很會做。她幫我做了不少針線活,特別是女孩子們穿的裙子。她還很懂修飾。要不是處于現(xiàn)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她很可能是一流的女帽設(shè)計師的助手。當(dāng)然,她只能白天在這兒。我晚上是不會讓她留在房子里的。你們知道她曾在多倫多的精神病院待過,那還是七八年之前的事。雖然她現(xiàn)在看上去很正常,誰知道她什么時候再犯病啊。她有時自言自語,而且大聲唱歌,奇怪極了。我們可不能冒險。獄吏們晚上把她押送回去,鎖進牢房;要不我可不敢合眼。噢,我倒也不怪你,基督徒行善也只能是有限的;ū牟涣松砩系陌唿c。相信不會有人說你沒盡到職,沒施盡善。獄長太太的剪貼本端放在那張用絲披肩蓋著的圓桌上。那披肩上的樹枝像藤蔓一樣絞在一起,上面有花,紅的水果和藍的鳥。那真是棵大樹。如果你盯著那樹看一會兒,藤蔓會開始搖動,像是有風(fēng)在吹動它。那披肩是她的大女兒從印度寄來的。她的女兒嫁給了一位傳教士,我可絕對不會那樣做的。嫁到那兒一定死得早。如果不是死于那些在坎普爾暴亂的土著人的手下(他們對那些體面的女士的身子強施暴虐,感謝上天她們?nèi)粴⑺,脫離此生的苦難。光想想那恥辱。褪撬烙诏懠。得了那病你全身變黃,然后就語無倫次;一轉(zhuǎn)身的功夫就被埋在外國的一棵棕櫚樹下。我在獄長太太想流一兩滴眼淚時拿出的東方版畫書上看過那樣的圖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