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作者:索爾貝婁     整理日期:2016-01-26 16:11:44

著名植物學家貝恩·克拉德事業(yè)上成就斐然,生活上卻不盡人意。他是個理想主義者,向往一種純潔浪漫的愛情,一個共享天倫之樂的傳統(tǒng)家庭。在**次婚姻失敗以后,貝恩吃盡了追求女人的苦頭。他獨身十五年,爾后與一位比自己年輕二十歲的妙齡女郎結(jié)婚。可這位名醫(yī)家的獨生女并非自己的理想妻子,貝恩內(nèi)心深處仍有那么一種無以排遣的孤獨感。他原想根據(jù)自己的理想設計生活、設計自己,結(jié)果卻被生活所設計。他不得不在夜深人靜時在禱告中向上帝哭訴:天哪,哀傷更致命!
本書簡介:
  我舅舅在南極度過了三個月,對伯德將軍懷有崇高的敬意。伯德的著作改變了舅舅對海軍的看法,他原先以為海軍代表著水上的尖端技術。不管怎么說,南極使舅舅心境平靜,身心受益,因為四周幾乎看不見植物的影子。植物繁茂會激發(fā)他的想象力,使他勞神費勁,影響他的判斷。但是你在南極得始終留神,一不小心就可能凍掉手指或凍壞鼻子,因此盡管環(huán)境壯觀,似夢非夢,然而氣候嚴寒,你無法產(chǎn)生任何幻覺。在那里你所看到的地球與別處完全不一樣,形態(tài)和顏色都是那么美好無瑕。一次貝恩乘坐直升飛機采集埃里伯斯山坡上的苔蘚——他說成塊的苔蘚在白雪的襯托下熠熠發(fā)光。我有一張直升機著陸的照片。照片上的他像科幻小說中的人物或像登月的宇航員那樣裹著絕緣的厚衣褲。真可惜,苔蘚的顏色在照片上沒有顯示出來。在孩提時代,我心目中的舅舅是個奇妙的人物,不知怎的,至今依然如故。在我父親看來他是一位傻乎乎的科學家。父親偶爾在家吃晚飯時,常常滑稽地模仿舅舅的姿勢,大拇指一翹表示不同意別人的反對意見,還翻開外衣查看襯衣是否已塞進長褲里。父親的模仿并不高明,不過是給全家人逗逗趣。我當然跟著大家一起笑,然后回到自己房中,在自己從中學讀書時便開始記的秘密日記本上用墨汁劃上一道杠,這道杠表示背叛。有時母親會抗議說:“這不公道。你把他描繪得太怪異了,他的腿事實上并不向外叉開!辈贿^,她也喜歡這種玩笑,她的抗議并不十分強烈。父親的滑稽表演反而增加了我對舅舅的忠誠。舅舅對于我有著人們所說的魅力。我并非真的相信這個詞,這詞的寫法似與鬼魂有關!澳侨嘶际裁床∷赖?”“我想是讓鬼魂纏了身了!甭犉饋砗喼备滩∫粯觾措U——湊巧的是,舅舅堅持不懈地以科學態(tài)度去獲得有關皰疹、艾滋病或性病的知識,并把這看作自己的一樁正業(yè)。他儼然用醫(yī)生的口氣駭人聽聞的談論直腸和咽動脈出血,腸道傳導的原生蟲感染以及同性戀者常有的將拳頭伸入伙伴肛門的做法。他有時還說,你可以根據(jù)疾病的性質(zhì)來評價一個時代——艾滋病引起的死亡類似于伯德所報道的對人類無能的裁決,它是這一裁決駭人聽聞地體現(xiàn)在有機體上的象征。我提及臨床醫(yī)學方面的興趣,是因為它預示著舅舅日后唯一的關注正是性欲這一惡魔上。他的結(jié)婚只是為了逃脫這一惡魔的糾纏。我衡量自己所熟悉的人,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哪一個可能以傳統(tǒng)的方式進行戀愛,結(jié)果我認定舅舅是最有資格的人之一。他生來具有這種能力——一種日益罕見的本領。我認為,他能真的墮入情網(wǎng)。在我眼里,他具有“魔法”。我用這兩個字眼代替“魅力”。亨利·詹姆士喜歡“魔法”一詞。它和“多數(shù)人”這個詞一樣,我沒見其他作家使用過。對我來說,舅舅具有魔法。父親的嘲笑只是增加了它的光彩。父親從前是,現(xiàn)在也還是一個花花公子。我不可避免有點像他。兒子往往難免繼承父親的舉止儀態(tài)。我不知不覺地模仿起他的談話藝術和儀表來。讀者看了下面的文字會以為我在取笑他。不承認是不行的。一個人身上除了美好的感情之外,始終可以找到幾只毒囊,所以,我們不必企望上天摘月。父親是個親法的美國人,在印第安那州瓦爾帕萊索市出生,卻決意做個巴黎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推遲了他的赴法計劃,但是戰(zhàn)爭一結(jié)束他便迫不及待地前往該地。他一從海軍退役,德國人剛被趕走,便成了一名巴黎人。我母親只要能繼續(xù)雇到仆人,在巴黎也過得十分愜意。依我之見,所有這一切并沒有什么不妥之處。巴黎人也同樣的自由:他們可以成為紐約人或者波士頓人。朝鮮人也好,柬埔寨人也好,也是一樣。美國人選擇在法國定居是合乎情理之舉。據(jù)說僅在羅馬定居的美國人即達八萬。有些巴黎人會對你說,離開巴黎即使算不上自尋絕路的話,也可算作流放他鄉(xiāng);然而,許多巴黎人在紐約卻生活得好好的。我父親赴法的動機具有浪漫色彩,或者說是由于一時沖動。作為學習法國文學和法國政治的學生,他可能過于認真地看待法國人的反猶太主義心理,或者因為他回想了德萊福斯案件所引起的騷亂,這一案件是由《自由論壇》的特魯蒙為反對“猶太人毒害法國”而提出的。公正地說,吸引他赴法的不是特魯蒙,而是司湯達和普魯斯特。此外,還有塞納河、餐館和女人。雖然我舅舅的一些魔法還有待敘述,但父親也有他自己的幾招。假如我選擇貝恩的道路,這可不全是力量的抉擇。在體魄上我像父親。我身材修長,像特拉奇登伯格家的人一樣狹臉型,黑頭發(fā),總之,我屬于長腦袋型。貝恩屬圓臉型,身材寬闊。父親在風華正茂的年紀是個高視闊步者。他展現(xiàn)自己男性美的方式如同動物世界的影片中所見到的,和追尋配偶的雄火雞或其他有腿鳥類一般!埯X卡嗒嗒地鼓動嘴巴來吸引雌鸛。父親很受女人們的青睞。我雖然不如他,但也經(jīng)受過同樣的感情。我和他一樣,喜歡時髦的襯衣和奢華的領帶,尤其偏愛紅色生絲領帶。我的身高可以成為我佩戴高級領帶的理由。如果換個身材矮小的男子,不是領帶結(jié)得鼓鼓囊囊,便是半截領帶拖到皮帶之下。今人的平均身高已比過去有所提高,可是我的身材過高,與我的性格不匹配。我的性格并不需要如此修長的身材,這種不協(xié)調(diào)使我成了一個羞怯的人。前面我曾把自己比作和真人一般大小的一把扳手——我對于幻想并不怎么反感。不過,時常有人說我很像演員約翰·凱勒迪恩。在美國西部,他早先經(jīng)常演出有教養(yǎng)、患肺病的男主角。在過去的歲月里,人們相信懷俄明州或亞利桑那州的空氣能治愈來自東部的那些氣喘病和肺病患者,使你健康得可以當總統(tǒng)。然而,瘦削的凱勒迪恩總是無法長壽,他形同半具骷髏,總是在槍戰(zhàn)中飲彈身亡。一句話,他體質(zhì)孱弱。其實仔細比較的話,我們倆并無許多相似之處。不過我的頭發(fā)確像他那樣:長長的頭發(fā)從中間分開向兩邊垂掛下去,兩人一般瘦削,微駝著背。還有一個不同之處:法語——我的母語——因為常發(fā)唇音,使我的嘴部肌肉頗為發(fā)達,因此你只需設想一下法國化了的約翰·凱勒迪恩便夠了。我的相貌可能更適合一位與我志趣相投的男子,我的志趣又與貝恩舅舅十分相近。此外,我絕不是演員。貝恩的體型更適合于他的氣質(zhì)。
  作者簡介:
  索爾·貝婁(SaulBellow,1915-2005),美國作家。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拉辛,在蒙特利爾度過童年。一九二四年,舉家遷至美國芝加哥。一九三三年,貝婁考入芝加哥大學。兩年后,轉(zhuǎn)入西北大學,于一九三七年畢業(yè),并獲得社會學和人類學學士學位。同年,赴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之后長期在大學執(zhí)教。
  一九五三出版的《奧吉·馬奇歷險記》使他一舉成名,奠定了他的文學地位。其后,他陸續(xù)出版了《雨王亨德森》(1959)、《赫索格》(1964)、《賽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禮物)(1975)、《系主任的十二月》(1982)等。這些作品袒露了中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從側(cè)面反映了美國當代“豐裕社會”的精神危機。此外,貝婁還出版過中短篇小說集、劇本,以及游記。
  貝婁可以說是集學者與作家于一身,他在創(chuàng)作上繼承了歐洲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某些傳統(tǒng),并采用了現(xiàn)代主義的一些觀念和手法,強調(diào)表現(xiàn)充滿矛盾和欲望的反英雄。他曾三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一次普利策獎;一九六八年,法國政府授予他“文學藝術騎士勛章”;一九七六年,由于其作品“融合了對人的理解和對當代文化的精妙分析”,貝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前言
  渴望升起精神的太陽
  ——讀索爾·貝婁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林珍珍
  一九七六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貝婁在一九八七年七月推出了他的長篇巨著《更多的人死于心碎》,這是繼《奧吉·馬奇歷險記》《雨王亨德森》《赫索格》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作品貫穿著他一貫的“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摘自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詞),在縱觀了西方社會的種種弊端之后,他熱情地、高亢地呼喚著精神太陽的升起,消融那千百萬人心頭的冰河,使人類社會走向真正的自由、文明和幸福。
  著名植物學家貝恩·克拉德事業(yè)上成就斐然,生活上卻始終不盡人意。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一生都在追求。但是有諷刺意義的是,恰恰由于這種追求,使他陷入了無窮的痛苦 渴望升起精神的太陽——讀索爾·貝婁作品《更多的人死于心碎》林珍珍一九七六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索爾·貝婁在一九八七年七月推出了他的長篇巨著《更多的人死于心碎》,這是繼《奧吉·馬奇歷險記》《雨王亨德森》《赫索格》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作品貫穿著他一貫的“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摘自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詞),在縱觀了西方社會的種種弊端之后,他熱情地、高亢地呼喚著精神太陽的升起,消融那千百萬人心頭的冰河,使人類社會走向真正的自由、文明和幸福。著名植物學家貝恩·克拉德事業(yè)上成就斐然,生活上卻始終不盡人意。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一生都在追求。但是有諷刺意義的是,恰恰由于這種追求,使他陷入了無窮的痛苦和煩惱之中。他的追求具體表現(xiàn)在他的婚愛生活上。從根本上說,他向往的是一種純潔浪漫的愛情,一個共享天倫之樂的傳統(tǒng)家庭。但是,正是在這一點上,他打了敗仗,徹底垮了下來。生活在那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的社會里,貝恩不斷地進行自我選擇、自我創(chuàng)造,卻始終無法擺脫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影響和支配。他既要護住自己的理想,又要順應社會,他的人格總是處在一種分裂狀態(tài)中:一方面,他向往柏拉圖式純樸的愛情;另一方面,卻在眾多女性中周旋。他想通過性來擺脫人生的煩惱,結(jié)果卻更深地陷入生活的困境,為了逃避殘酷的現(xiàn)實,他一年四季不斷地出國考察、講學、旅游……在他第一次婚姻失敗之后,貝恩曾和不少女子打過交道,企圖以此來獲得新鮮的情感,捕捉妙不可言的浪漫,但他經(jīng)歷得更多的卻是失意和沮喪?梢哉f,在這段時間內(nèi)他吃盡了女人的苦頭,或者不如說,吃盡了追求女人的苦頭。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在精神方面,他偏向于傳統(tǒng)的意識。而在他的身上傳統(tǒng)意識和現(xiàn)代意識始終激烈地沖突著,使他處于一種“邊緣人”的地位,這就使他陷入了不可擺脫的悲劇之中。他說過:“人人都有各自的困難,諸如關節(jié)炎、自尊心受挫、心靈創(chuàng)傷、受到不公正待遇等,但是最難對付的莫過于愛情。”于是他發(fā)出吶喊:“為什么人偏要戀愛?愛情既然最傷人的心、處處可見它的傷痕,人又何必猶豫不決,舍不得一刀兩斷,及早退卻呢?”說到底,貝恩一次次地同女人周旋,都是為了滿足他的那種渴望,那種朦朦朧朧的對理想生活的向往。試想,如果他只是個“性解放”的追隨者,又何來那么多悲傷、憂郁和煩惱?可以說在每次愛情失意之后,他并不是為失去某個女人而沮喪,而是為失去自己向往的目標而痛心。最可悲的要數(shù)他獨居十五年之后的再一次結(jié)婚。比貝恩年輕二十歲的妙齡女郎瑪?shù)贍栠_富有、漂亮,是名醫(yī)拉亞蒙的獨生女。巴爾扎克說過:“有錢人的獨生女是世上最危險的配偶!必惗鳌た死陆淌趯ξ膶W巨匠巴爾扎克的這一名言置若罔聞,對瑪?shù)贍栠_一往情深,結(jié)果吃盡了苦頭。瑪?shù)贍栠_是個有心計的女子,連她的父親都供認不諱地稱她為“刁婦”。她嫁給貝恩并非出于愛情,而是看重他在學術上的地位和名望,借此她便可以達到進入上流社會的社交圈子的目的。在這里,索爾·貝婁成功地比較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追求。貝恩之所以每每受挫,是因為他一味地探索、追求、向往,而到底他需要得到什么,連他自己也不清楚。在那個社會里,他的理想只是些虛無飄渺的幻覺。正因為如此,他永遠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shù)贍栠_卻不同,她追求的目標很明確,因此便輕而易舉地達到了。也許在存在主義者眼中,瑪?shù)贍栠_的生活態(tài)度是可取的。但是作者卻把我們的眼光引向更高層次的追求。不容置疑,貝恩在他生活的環(huán)境中是孤獨的,因為他有更為深刻的思想感情,而這種思想感情與他所生活的時代格格不入。因此,他總表現(xiàn)出與眾不同,內(nèi)心深處總有那么一種無以排遣的孤獨感。如果說他始終處在這種心境中,那他畢竟還有一種追求。因為,從根本上說,那種企圖沖破孤獨感的情緒,正是人類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最大動力。然而,他越是追求,越是陷入無法追求的地步;他想尋找理想的感情、家庭、妻子,又不得不為了維系這種理想而屈從于妻子一家的不合理要求。他明明知道瑪?shù)贍栠_并不愛他,明明知道眼下的家庭并不是他理想的目標,但他卻不敢直面現(xiàn)實,況且,說到底瑪?shù)贍栠_畢竟還有建立家庭的愿望。(而貝恩以往打交道的女人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可見,瑪?shù)贍栠_的這種思想是同貝恩下意識的傳統(tǒng)觀念相符的。但結(jié)果,貝恩陷入了更大的痛苦之中。一方面他不想,或者說不敢承認現(xiàn)實;另一方面,為了維系自己的理想,維系瑪?shù)贍栠_在他心目中原有的形象,他竟不惜改造自己以適應瑪?shù)贍栠_的那個社會圈子,那種揭開了溫情面紗的赤裸裸的人際關系。他甚至拋棄了自己一向恪守的信條,為了金錢而對自己的親舅舅大動干戈。如果說,他在尋找自己的理想過程中,充滿了坎坷、痛苦的話,那么他在維系這種“理想”中所體驗的則是摧人斷腸的傷感。他只得生活在虛幻中,自己欺騙自己。他原想根據(jù)自己的理想設計生活,設計自己,結(jié)果卻被生活所設計。他不再追求,不再關心自己乃至他人的存在,一切聽其自然。生活的悲劇就是如此:他因為要反實用主義而陷入了實用主義的泥坑;因為要維系自己的信仰而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幾經(jīng)挫折之后,貝恩變得冷漠、焦慮、麻木,只是小心翼翼地維系他的“新生活”,維系他心目中那一個脆弱的偶像。他本以為娶一位年輕美貌的夫人,可以達到永葆青春的愿望?墒亲詮乃c美人結(jié)合之后,自己卻隨著她過著花天酒地的日子,出入于拉亞蒙家的權勢之群;他不得不在夜深人靜時,在禱告中向上帝哭訴:天哪,我究竟犯下什么罪孽,為什么要與這群惡棍打交道?!貝婁在這兒表現(xiàn)的,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現(xiàn)代人的一種普遍困境,尤其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一種普遍困境。知識分子受傳統(tǒng)教育很深,對傳統(tǒng)的文明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抱有一種眷戀。而這種下意識的情感在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勢必遭到嘲弄和挑戰(zhàn)。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以后,人們不免有一種失落感,精神家園的失落感。這種失落感像毒蛇一樣地啃嚙著人們的心。實際上,這便是作者所要揭示的。在貝婁看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根本無法把握自己,總有那么多無法解脫的悲愁苦難,那么多無法超度的惡行不義。而良知又在不時地折磨著人的心。于是乎,憂憂寡歡,整天處在心靈的矛盾和沖突中。在貝婁看來,這一點遠遠超過了核輻射和工業(yè)污染對人類的危害,是人生的最大悲劇——本小說的題意就在于此。人們讀完本書,也許對當今外國文學的一些新走向會有較為深切的理解。以本人愚見,本書似有以下幾個特點:一、作者站在理性的制高點,對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弊端從縱橫兩方面加以揭示。汪洋恣肆的議論和生動曲折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譜寫了一部哀怨而又雄壯的交響樂。請看:黑人歌手比莉·哈樂黛“唱的每一首歌都是關于愛情的,但她一生中所缺少的就是愛情”,她最后死于吸毒和酗酒;得不到情愛的貝岱爾太太因心碎而死;漂亮富有的卡羅琳因慢性鋰中毒而變得麻木,日本的脫衣舞女及其觀者的墮落;年過百半的坦婭·斯德林的亂倫企圖,乃至主人公貝恩·克拉德深夜向上帝的哀號……所有這一切構(gòu)成了如下一幅圖景:西方社會雖然物質(zhì)生活豐裕,但它像一所專門接待感情上受到創(chuàng)傷的病人和其他傷殘者的醫(yī)院。在那兒,因心碎而死的人比因受原子輻射而猝亡的人要多得多。奇怪的是,人們并沒有對此予以重視,大街上不見反對因心碎導致死亡的現(xiàn)實的示威游行。作者嚴峻地指出:西方社會遭受的苦難,人們在愛情生活上的墮落,如果得不到耳聾的上蒼和中性的地球的幫助,他們便會面臨異常危險的選擇,這些選擇將決定文明將來的命運。所以,他熱切而高亢地呼喚精神太陽的出現(xiàn),來拯救陷入原始混亂的西方社會。二、敘事簡潔樸實,無意做驚人的情節(jié)編排,小說富于哲理,使讀者讀后回味無窮,越發(fā)被作者所深深吸引。小說以第一人稱撰寫,故事從主人公貝恩的外甥口中說出,不僅使人倍感親切,而且敘事簡潔明快。此外,肯尼思用自己的愛情經(jīng)歷處處與貝恩的遭遇相對照,效果更為強烈。小說強調(diào)了天使般的愛情,即神圣的愛情因金錢而墮落為人類的肉欲。這一事實用喧囂的眾生撞擊著德行與罪惡的琴鍵。作者以銳利的目光瞄準西方世界的道德沉倫,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性解放帶給人類的遠不是美好享受而是當代人避之不及的艾滋病;作者冷眼旁觀著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帶給人們的苦難,深深同情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的受難者;作者以知識分子的良知切齒痛恨政客、權貴們將百姓的民主權利視作兒戲;作者以作家的同情心深切的關注著恐怖主義分子使世界上眾多人淪為難民;作者以高度的責任感喚起人們對美國社會中的男女關系的實質(zhì)——人人都在回避一種相互制約的關系——造成的后果的高度認識:越來越多的人將死于愛情的枯竭。綜上所述,作者以簡明的敘述揭示了人類面臨的種種苦難,乃至發(fā)出了“哀傷更致命”的吶喊,心中充滿著升起精神太陽的渴望。索爾·貝婁面對這種現(xiàn)實不是沉重地描寫現(xiàn)代人的悲苦,而是以法國滑稽戲的輕松筆觸,以悲喜劇的形式來表現(xiàn)當代知識分子的追求和幻滅。國外一些評論家認為,他的這部小說塑造了英國電影導演希契考克創(chuàng)造的那類人物,勾勒出美國漫畫家亞當斯筆下的那些幽默、怪異的人物。通過這些表面上看來滑稽可笑,但實際上寓意深遠的人物形象,貝婁深刻地描繪了現(xiàn)代美國社會人們的心理特征,使讀者在會意的大笑后得出哲學的思考。妙筆生花……具備貝婁典型的喧囂之抒情性!度A盛頓郵報》一代文學大師索爾·貝婁第十部小說對當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一名古怪的俄國文學教授離開巴黎,寧愿和舅舅住在一起一位植物學界的天才卻在遇到女人時成了一文不值的笨蛋





上一本:李西閩恐怖小說精選集:拾靈者 下一本:隕落的星星

作家文集

下載說明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的作者是索爾貝婁,全書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內(nèi)容豐富生動引人入勝。為表示對作者的支持,建議在閱讀電子書的同時,購買紙質(zhì)書。

更多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