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瑪拉沁夫的中短篇小說既豪放清新,英氣勃勃,又明麗灑脫,深切感人,具有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在我國百花爭妍的文壇上,是一束鮮艷奪目的草原之花。作者筆下的草原景色,詩意盎然,引人神往。即使是一些平凡的,甚至是別人司空見慣的素材,經(jīng)過他的巧妙處理,有時也變得清新活潑,平添了新的藝術生命力。2.我跟所有搞創(chuàng)作的人一樣,一直在尋覓自己的藝術感覺。我來自蒙古草原,作品描寫的也是草原,我的人生旅程與文學生涯都與草原緊密相聯(lián)。因而我的藝術感覺和藝術方位自然也離不開草原。3.創(chuàng)作成功的快意與喧囂很快過去,我沉靜下來開始對文學進行較為深層的思索。我有一個新的感悟,即一個成功的作家,似乎都不可或缺地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兩樣東西,一個是藝術感覺,一個是藝術方位。4.我的乳名叫斯坦扎布。我們這一代蒙古人誕生時,滿月的那一天父母抱著你去寺廟請喇嘛命名,如果你是男孩子的話。蒙古喇嘛都念藏文經(jīng),所以我跟許多蒙古男子一樣,乳名是藏語。斯坦扎布是什么意思?到現(xiàn)在我也弄不清楚。長大成人后,我改名為瑪拉沁夫,這是蒙古名字:牧童。 我一九三〇年生于原內蒙古卓索圖盟土默特旗的一個貧窮閉塞的蒙古山村,這個地方現(xiàn)歸屬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我從一九四六年開始寫作,一九五一年創(chuàng)作**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從那以后,我一直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出版過幾部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我也寫過幾部散文集和電影文學劇本。 我的作品題材比較廣泛,但主要筆墨都用在描繪草原生活上。草原,永遠是我心中的詩。 5. 瑪拉泌夫是中國“草原小說”流派創(chuàng)建人之一。他的作品曾受到中國文學大師們的贊揚。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稱贊他為“文壇千里馬,慷慨創(chuàng)奇文;農(nóng)牧同欣賞,山河麗彩云”。文學巨匠茅盾先生著文評論他:富有生活的積累,富于詩人的氣質,他作品的風格——自在而淸麗。6. 茅盾的評價,瑪拉泌夫心悅誠服。他說:“使我感到敬佩的是茅盾先生以那樣簡潔的評語,準確地概括和認同了多年來我苦苦尋索的屬于我的那種藝術感覺和藝術方位。具體地說:屬于我的那種藝術感覺就是流動于我作品中的草原生活的獨特韻味; 屬于我的那個藝術方位就是在中國文學的廣袤沃原上拓植一片‘草原文學’的天地!7.我承認自己是短篇小說作家,我是通過短篇創(chuàng)作走進文學之門的,而且直到現(xiàn)在仍對短篇創(chuàng)作有很深的感情和興趣。 本書簡介: 瑪拉沁夫文集第四卷,收錄了中短篇小說 22篇。作者筆下的草原景色,詩意盎然,引人神往。即使是一些平凡的,甚至是別人司空見慣的素材,經(jīng)過他的巧妙處理,有時也變得清新活潑,平添了新的藝術生命力。瑪拉沁夫的短篇小說的主導傾向是現(xiàn)實主義的,同時又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因素。早在建國之初,瑪拉沁夫就以處女作《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在全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952年1月18日《人民日報》在“文化生活簡評”中稱贊這篇小說是“寫了新的主題、新的生活。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先進的力量,用新的倫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優(yōu)秀作品。幾十年來,除長篇和電影作品,他寫下了一批頗有特色的短篇。那些小說,茅盾在評論中曾指出:“構思脫略俗套”“文筆輕靈、明麗”“洋溢著詩意,噴薄著自然的芬芳”!稘M眼春色的草原》曾被選作學校的語文讀物,它的篇幅不大,卻凝聚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文筆灑脫而從容;《歌聲》中那一組組詩篇帶有極其強烈的民族色彩,從藝術手法的運用上,洋溢著蒙古族民歌的風味,散播著馬頭琴般的優(yōu)美旋律;在《花的草原》中,我們同樣可以追溯到這種痕跡,斃叻虻倪@些中短篇小說既豪放清新,英氣勃勃,又明麗灑脫,深切感人,具有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在我國百花爭妍的文壇上,是一束鮮艷奪目的草原之花。 作者簡介: 瑪拉沁夫,一九三○年八月八日出生,中國著名蒙古族作家,是新中國培養(yǎng)的第一代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曾多次獲得多種獎項,并受到老舍、茅盾等文學大師們的贊揚。一九四五年參加八路軍。一九四六年起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一九五二年在《人民文學》雜志一月號上發(fā)表成名作《科爾沁草原的人們》。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四年入中央文學研究所,師從著名作家丁玲。一九五四年返回內蒙古,隨即掛職長期深入生活,先后任中國作協(xié)內蒙古分會常務副主席、內蒙古自治區(qū)文聯(lián)副主席、內蒙古自治區(qū)文化局副局長等職,斃叻蚴侵袊安菰≌f”流派創(chuàng)建人之一,長期從事少數(shù)民族文學工作。曾任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學會會長和中國作家協(xié)會少數(shù)民族文學委員會主任。 一九八○年調北京工作,先后任《民族文學》主編,作家出版社社長、總編輯,中國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書記、常務書記、黨組副書記,斃叻蚴恰爸袊菰膶W的開拓者”,我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戰(zhàn)線的主要組織者和推動者。 目錄: 科爾沁草原的人們100 在暴風雪中200 春的喜歌310 命名430 善丁河畔520 迷路670 路760 詩的波浪870 滿眼春色的草原100 花的草原114 歌聲 ——過去的故事135 琴聲152 “奴隸村”見聞165 騰戈里的日出177科爾沁草原的人們100在暴風雪中200春的喜歌310命名430善丁河畔520迷路670路760詩的波浪870滿眼春色的草原100花的草原114歌聲——過去的故事135琴聲152“奴隸村”見聞165騰戈里的日出177礦山老人205六月的第一個早晨 《花的草原》,瑪拉沁夫,短篇小說集。一九六二年,作家出版社。作者在《后記》中說:此集所收二十二篇,皆十年來所作,其中第二輯五篇曾以《春的喜歌》為題印過單行本。這五篇:《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寫于一九五一年九月至十一月,《命名》寫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其他三篇都寫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之間。作為第一輯的十七篇,寫于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年者五篇,而寫于一九六一年者共九篇,寫于一九六二年一月者兩篇。作者于一九六二年中或者尚有新作,但未收入此集。 第一、第二兩輯各篇都不按寫作年月排次序,而好像是依題材以類相從,但又并不十分嚴格。茅盾:讀瑪拉沁夫小說集《花的草原》《花的草原》,瑪拉沁夫,短篇小說集。一九六二年,作家出版社。作者在《后記》中說:此集所收二十二篇,皆十年來所作,其中第二輯五篇曾以《春的喜歌》為題印過單行本。這五篇:《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寫于一九五一年九月至十一月,《命名》寫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其他三篇都寫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之間。作為第一輯的十七篇,寫于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年者五篇,而寫于一九六一年者共九篇,寫于一九六二年一月者兩篇。作者于一九六二年中或者尚有新作,但未收入此集。第一、第二兩輯各篇都不按寫作年月排次序,而好像是依題材以類相從,但又并不十分嚴格!对姷牟ɡ恕罚司拥谝惠嬛祝瑢懹谝痪帕荒晡逶。此為第一人稱之短篇小說,約七千字,共分三段,中段為回敘。第一段在全篇中最為精彩,寫草原風光,筆墨輕靈而明麗。作者為了襯托拖拉機站的女站長,先寫了湖邊牧羊的少女,然后又接連寫了兩個女拖拉機手,一個年紀不過二十上下,一個有二十六七歲,最后才揭底:這位女站長卻是個滿頭白發(fā)的老太太。這第一段,只是寫“我”在草原上找那個女站長一路所見所遇,只是寫“我”兩次錯認了人(最初他以為拖拉機站長總是個男的,于是錯認了人;第二次知道了站長是女的,便又把一位二十六七歲的看起來是十分精明強干的女拖拉機手,認為是他所要找的那個人),看來好像是閑筆,然而這一段閑筆起的作用可不簡單。首先,它讓我們跟著作品中的“我”看到了草原新氣象的一角(多么燦爛,多么生氣勃勃的一角呀),看到了新人(青年一代和老一代的拖拉機手)、新事(十幾臺拖拉機在草原上來回奔馳);其次,通過這些生動、鮮艷的畫面,它使我們認識到草原的這個變化,其意義之深遠是超過了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而這,作者用一個具體的人——拖拉機站的女站長,作為歷史的見證。第二段回敘了女站長的身世。一個終身奴隸得了大肚子病,先被“巴音”認為偷漢得孕而受盡了凌辱,后來又被認為得了鬼胎把她扔在雪地里?墒撬龥]有死,爬出了雪坑,幸遇一個五十來歲的趕牛車的受苦人,兩人成了夫妻?墒撬牟≡絹碓匠林亓,但“天亮了”,解放后第一批到白云鄂博勘探鐵礦的勘探隊的大夫們給她治好了病。此后她入了互助組,接羔、擠奶、拾糞、割草,啥活計也落不下她。最后,她決心要學會開拖拉機,她果然學會了,而且當了站長。所有這一切遭遇,如果鋪開來寫,非萬字不辦,然而作者卻借這個曾經(jīng)是不幸的女奴隸的嘴巴用千把字交代清楚。然后抓著兩件事,準確而鮮明地刻畫出這個女人的性格。第一,作者布置那個“我”曾經(jīng)在幾年前遇見過這位老太太,在礦山醫(yī)院的藥房收款處。當時,這位老太太正把積了兩年的一些錢拿出來請醫(yī)院的會計員收下,作為兩年前勘探隊大夫們給她治病的代價。(當時她沒有錢,而且醫(yī)務所的所長早就告訴她不要錢,可是她還是在兩年內積了一些錢特地送到礦區(qū)醫(yī)院。)會計員說:“兩年前咱們鐵礦醫(yī)院還沒蓋呢,那時是勘探隊醫(yī)務所,現(xiàn)在勘探隊遠走高飛,老賬早就結了,您的錢沒有辦法入賬!”但是老太太非給不可,會計員只好去請示院長。藥費問題到底怎樣解決的?作者這樣地一筆撇開:“我們(小說中的‘我’同那位老太太——筆者)正談到這兒,那個收款員把院長找來了,這時,我向她老人家告別,走出了醫(yī)院!边@一手,干凈利落,足見作者剪裁的功夫。因為,誠心誠意積錢至兩年之久,然后巴巴地送到醫(yī)院還那一筆人家早就宣布不收的藥費,這件事本身就入木三分地刻畫了老太太(這個從前的終身奴隸)的至誠而又堅毅的性格。如果一定要交代清楚藥費問題到底怎樣解決,那就成了多余的筆墨。第二,作者用又一件事深一層刻畫這個女站長的性格。這是在本篇的第三段,當“我”把當年在礦山醫(yī)院收款處所見的蒼老瘦弱的老太太同眼前的駕駛著拖拉機鷹般矯健的巴達瑪站長做一對比的時候,“我”就忍不住問道:“您什么時候學會開拖拉機的?”“在跟你認識的那一年!薄澳@么大年紀,怎么一下想開拖拉機了?”于是老女站長回答:“……我的病好了,心活了,身上好像有了青年人那股使不完的勁兒,當時我想,我用什么去報答黨呢?我不分日夜地埋頭勞動,但只憑兩只手,能干多少活?……從那時起,我就打定主意,要找個貢獻更大、能使出我全身勁兒的工作去做。那一年合作化了,我們社的遠景規(guī)劃里有一條:建立機械耕作飼料基地。接著就開始培養(yǎng)拖拉機手。青年們都報了名,我一下就看中了這行工作,也去報名,可是人家不收我!本瓦B那些大姑娘們也看不起她,嘰嘰喳喳叫嚷著不收她?墒沁@位老太太不服老,一直告到了旗委。跟她同年的旗委書記了解她的心情,批準了她的請求。作者借老太太的嘴巴把這件事交代完,就收束全篇道:“對她這樣的人的生活,不是一下能夠完全了解的,正如富饒的白云鄂博鐵山不是一天能夠開采完一樣!薄对姷牟ɡ恕饭8啪呷缟鲜。這篇七千來字的小說同一般的短篇小說比較起來,有如下的一些獨特的地方。一、它的故事很簡單:“我”拿了介紹信去找草原上一個拖拉機站的巴站長,因為“巴”可以是“巴圖”“巴音”或者“巴特爾”,所以“我”先在心里猜度此巴站長的風貌,可是兩次認錯人之后,才知道這是個老太太,而且曾有一面之緣。這樣結束了本篇的第一段。接著就是一段回敘。這段回敘交代了女站長的身世,但筆墨有虛有實,作者在醫(yī)院收款處遇見這位老太太的小插曲是用細致的筆墨來實寫的(老太太怎樣解下腰帶,拿出用里三層紙外三層布包了又包的一沓錢送進收款處的小窗口,會計員和老太太的問答等等),但是老太太過去的悲慘身世卻用虛筆,一由老太太自己對“我”的說話中敘述出來。這樣結束了第二段。第三段最短,仍由老太太和“我”的一問一答敘述了她怎樣學會了開拖拉機,而著重點在于說明她為什么看上了這一行,而且非要學會不可。二、故事雖然很簡單,可是人物(老女站長)的性格卻刻畫得鮮明而深刻。上面已經(jīng)說過,此處不再重復。三、文筆輕靈、明麗,尤其是第一段,富有散文詩的韻味。它并沒借助于我們常見的那些浮夸而又陳腐的詞句來嘖嘖贊嘆草原的新變化,而只是通過藍天一般的湖水、湖畔的牧羊少女、草原上奔馳的拖拉機、拖拉機旁的青年男女,而最后是一老一少兩個拖拉機手,用靈活的筆法揭出謎底,老的并且是一個女的,等等引人入勝的描寫,來讓讀者閉眼一想就看到了草原上的翻天覆地的大變化。也許,有人會說:第二段和第三段對話很多,而且這些對話都是交代過去發(fā)生過的事情,因而就和第一段不大調和。不錯,我們也可以說這是美中不足,然而,如果作者變換手法,用細節(jié)描寫(也像第一段似的)替代對話,其結果將是增加篇幅而實際效果(藝術的感染力)未必能加強多少。但這也許是我的偏見,聊備一說而已。 一九六二年七月五日 《楊芝堂》,亦見《花的草原》集,原一九六一年一月十日作,第一人稱,三千五六百字。這是集中的翹楚。如果所謂藝術的完整乃指結構謹嚴、形象鮮明、文字精練而言,我以為此篇實足當之。構思脫略俗套,是這一篇的特點之一。楊芝堂的高貴品格只用一件小事(半夜聞警——生產(chǎn)隊的年輕女社員在她的丈夫入山打獵還沒回來的情況下忽然要分娩了,派人找醫(yī)生,而在醫(yī)生未來之前像一個母親似的設法安慰那位第一次將要做母親的少婦的惴惴不安)來點一下,但是這件小事本身卻因作者的善于渲染的手法而光彩四射,從而刻畫了楊芝堂的形象。這些渲染手法,一是珍珍在風雪、深夜、孤零零一人,突然肚子疼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人就是芝堂叔,這就輕巧地然而又多么富于暗示地寫了芝堂如何為全體隊員所愛戴;二是描寫曾經(jīng)為群眾解決過無數(shù)困難的芝堂叔在聞警后十分鐘趕到珍珍家里的時候,確實感到惶恐,因為不知道在醫(yī)生到來之前怎樣使這位被突如其來的分娩所嚇慌了的少婦平靜下來。這又把楊芝堂(這個老游擊隊員)的慈母般的個性刻畫得相當深刻。在總共不過三千五六百字的作品中,用了千把字作如此這般的渲染,絕不是浪費筆墨而是極有分寸的剪裁。但是尤其巧妙的,是楊芝堂安慰珍珍的方法。他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也是一個少婦要分娩,但是當時她所處的環(huán)境和珍珍現(xiàn)在的相比,卻不啻霄壤。那是在當年的大青山根據(jù)地,鬼子兵圍剿游擊隊,楊芝堂和五六個隊員保護那位孕婦黃大姐轉移,可是半路上鬼子兵追來了,七八個,剛從楊芝堂他們隱蔽處走過,忽然槍聲響了,鬼子倒下兩個,這槍是躺在牛車上的孕婦打的,于是原先為了保護孕婦、不敢暴露自己的楊芝堂他們也開槍了,出其不意地把鬼子全部消滅,再看黃大姐,她卻已經(jīng)分娩了。這個故事卻使珍珍聽得入神,忘記了陣痛。這個故事,又使珍珍感到自己還是個共青團員呢,怎么臨到這個生理上自然的現(xiàn)象就驚慌失措?這個故事,不光是隨手寫出一個當年的女游擊隊員的英雄風姿,卻也刻畫了楊芝堂的品格——他是怎樣隨時隨地循循善誘地教育青年。這篇作品的第二個特點是章法井然。全篇共計三千多字,可是既寫了人物,也寫了風景,既寫現(xiàn)在,也寫過去。開頭第一段百多字,寫當年著名抗日根據(jù)地大青山的自然環(huán)境,既美麗而又雄偉。接著第二段筆頭一轉,就從風景到人——楊芝堂,這也是既堅強剛毅而又溫柔慈祥的。尤其值得欣賞的,是用少婦分娩的小故事巧妙地把過去和今天作一對比。最后,用頌歌那樣的筆墨把楊芝堂之為人及其崇高品格總寫一筆。這個結尾和那個抒情詩似的開篇一段的風景描寫遙遙相對,構成了藝術形象的完整。 一九六二年七月六日 《路》,亦見《花的草原》集,原一九五九年九月四日作,約八千字。這是第三人稱的小說,主人公也是一位老太太,塔爾娃。和拖拉機女站長巴達瑪一樣,塔爾娃也是貧苦出身。但是《詩的波浪》用強調片段的方法來創(chuàng)造主人公的典型形象,《路》卻相反,用系統(tǒng)地描寫生活長河中幾個特出的浪花的方法,來表現(xiàn)塔爾娃及其家庭成員生活上的變化——也就是草原人民生活的變化!堵贰肥菍嵲诘,又是象征性的;是抒情的,又是敘事的。為什么說它是實在的?因為不論是從前的羊腸小道或是今天的公路,路終究是一道實實在在的路。然而,作者告訴我們,最初的羊腸小道是怎樣出現(xiàn)的呢?是由不能忍受巴音虐待的十幾歲的姑娘塔爾娃在夜里偷跑回家,這才“在沒有道路的荒原上,第一次踏出了一道白線”,而且,“從那以后,她常常在靜謐的月夜,踏著那條白線到附近沙丘上與牧馬青年策郎相會……每年夏天,她又光著腳趕著牛犢幾百次、幾千次地從這里走過。天長日久,草梗,踏斷了,草籽,踩碎了,不覺之間,它已經(jīng)變成了一條銀帶般的羊腸小道”。而且,當策郎以獵獲的珍貴獸皮換得一輛花轱轆牛車以后,“在門前那條羊腸小道上,第一次碾出了轍印。從此,遠方的旅行者,在干旱的暑天,常常趕著車到她家來喝幾口茶,納一納涼……路是人走出來的。是啊,一條荒原上的道路,就這樣形成了”。在這里作者告訴我們:這條由最初的白線到羊腸小道,終于成為遠方旅客們來來往往的路,是由塔爾娃大姑娘最初反抗巴音、自求獨立的“白線”;而后又由塔爾娃和策郎在月夜相會、趕著牛犢幾百次幾千次走過,而成為“羊腸小道”;而后又由策郎的勞動果實——牛車,在這羊腸小道上“第一次碾出了轍印”——是這樣地經(jīng)過“反抗”“追求幸福”“勞動”三個階段方始“走出來的”一條路!這不是象征性的嗎?它不但象征著塔爾娃的一生,也象征著所有的草原上的勞動人民的命運!但是,勞動人民走出來的路還不能保證不會從這條路上闖進來惡煞。作者告訴我們:當塔爾娃他們由于辛勤勞動,好不容易有了幾只羊的時候,“那災難的黑色的影子,卻順著她家門前那條道路,向他們走來”。一天晚上,至少有五十只野狼將她家那些羊叼走了。后來,“沿著野狼走過的道路”,日本鬼子闖進了草原,策郎被抓去做苦工,策郎死了,然后,“一支人民的騎兵部隊打著一面鮮紅的大旗,踏著塔爾娃走出來的道路,進入了草原”?窗,所有這一切,可不是既實在而又象征的?但是,路的故事還在發(fā)展!暗诙甏禾臁瓘哪厦骈_來了兩輛汽車……他們是從北京來的勘探隊,到白云鄂博山去探寶……勘探隊的汽車,在塔爾娃老太太門前的路上,第一次碾出了膠皮輪帶的印跡!睆拇艘院,每天來來往往的汽車從塔爾娃老太太門前經(jīng)過時,總得停一下,司機們接受了老太太殷勤遞給他們的茶,談著這個草原上天天在發(fā)生的偉大變化。這就把這個不出遠門的家在公路旁的老太太跟包頭、白云鄂博以及整個草原聯(lián)在一處了。所有這一切,可不是既實在而又象征的嗎?在塔爾娃老太太門前的這條路,也就是這位老太太一生走過的路,滲透著血、汗,滲透痛苦和快樂,而終于,這是走向富庶繁榮的社會主義的路,這也是象征著草原上勞動人民命運的路。作者筆墨巧妙之處在于不用通常的實寫手法來回敘塔爾娃的一生,而是用半抒情、半敘事的筆墨寫她的過去。因此,她曾經(jīng)走過的這么長、這么坎坷不平的“路”,作者卻只用三四千字就寫得形象鮮明、情緒飽滿、動人心弦了。這一段回敘,是這篇小說的第二段,也是構成故事的主要部分,即使在回敘中也已經(jīng)勾畫出塔爾娃的形象和性格,然而還得再加上幾筆使這形象更為完整。這就產(chǎn)生了作品的第三段,一個小故事,有力地刻畫了已經(jīng)找到自己道路的勞動人民的主人翁態(tài)度。這個小故事是:老太太塔爾娃每天從公路上拾來的小洋釘、螺絲釘?shù)鹊,積久成了幾木箱,最后,她到白云鄂博去找“最大的官”,告訴他,“是你們的人,把這些東西扔到大道上不要了。有些青年人的口氣真大呀!動不動就說:‘我們包鋼的建設大著哪,幾個釘子算得了什么!犓麄兊脑挘孟癜摰臇|西是從南海飛來的,從天上掉下來的!”這個小故事,本來也是耳熟的故事,但是放在這里,并不因其耳熟而失卻光彩,相反,它很自然地給塔爾娃的形象作了最后一筆的潤色。小說用這樣兩句結束: 霧散了,頓時,草原變得敞亮、明快,一片金黃。把公路填補完后,塔爾娃老太太順著“塔爾娃大道”向家里走去。 這個結尾是和開篇第一段相呼應的。這樣,回敘(第二段和第三段)構成了本篇的主要部分。然而,正像抒情與敘事交錯一樣,過去與現(xiàn)實也是交融的,我們讀這兩段回敘時,沒有“反芻”的感覺。 一九六二年七月十日 《花的草原》,一萬四千余字,一九六一年八月二十日作。故事梗概如下:過去是“終身奴隸”的長跑家杜古爾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十來個小伙子跟著一個騎馬的人練長跑。杜古爾問他們?yōu)槭裁催@樣練習,他們說,三次全國紀錄創(chuàng)造者、運動健將杜古爾小時候整天跟著王爺?shù)鸟R后頭跑,后來就成了長跑家。原來他們不知道眼前這個陌生人就是杜古爾。于是杜古爾把自己小時候被王爺虐待、叫他跟在馬后頭跑,以及自己怎樣摸索出長跑的規(guī)律等等告訴他們:“……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被迫跟著馬后面跑的。那不是一件好事情,更不是什么‘成功的經(jīng)驗’……我們應當進行科學的訓練……你們以后不要再跟著馬練跑,那樣會影響你們的進步……”在三天以后的“那達慕”大會上,杜古爾同那些長跑小伙子比賽,他好不容易才勝了被稱為“小杜古爾”的齊米德。這篇作品的優(yōu)點是濃郁的民族情調和絢爛的地方色彩,并且還有羅曼蒂克神韻?墒潜绕稹稐钪ヌ谩穪,它顯得笨重,比起《路》來,它又顯得單調。杜古爾,作為終身奴隸時,他的性格是奕奕動人的,但在作品最后一段,作為誘掖、愛護后進的長跑家時,他沒有被寫到應有的(讀者所期望的)那樣深刻!陡杪暋罚ㄐ☆}:過去的故事),一九六二年一月十日作,《琴聲》,一九六二年一月十八日作。這兩篇可以說是姊妹篇,前者較長,萬余字,后者約九千字,都富于抒情詩的味兒,而前者又有激昂慷慨的羅曼蒂克風格。但就塑造人物形象而論,后者似猶勝于前者!肚俾暋冯m也有九千字,但可以說并無故事,只是失琴而又得琴一段小插曲,但老詩人的形象非常鮮明!读碌牡谝粋早晨》,約七千字,一九六一年三月七日作。這是大躍進時期礦山生活的一個片段,但是這個片段暗示了轟轟烈烈的礦山面貌的全景。只寫兩個人物,耿書記和張師傅,只用兩件小事烘托此兩人性格,雖然所挖不深,但這兩個人物的形象非常鮮明可愛。故事結構謹嚴,寫氣氛頗見功力,筆墨饒有風趣。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八月的科爾沁草原上,發(fā)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夕陽被遙遠的大地吞沒了。西北風偷偷地卷起了草浪,草原變成了奔騰的海洋;空中密布著烏云,好似一張青牛皮蓋在頭頂。人們都知道:草原的秋雨將要來臨了。薩仁高娃從一眼望不到的地方,趕著牛群走來。她騎著一匹大紅馬,還領著她所最喜愛的一條小獵狗。這小狗的名字叫嘎魯,不論主人走到哪里,它總是馬前馬后地跟著跑。牛群在大風中吃力地走著,但是薩仁高娃還責備它們走得太慢,不斷地揮動著鞭子,“合依!合依!”地喊著。然而牛兒怎會懂得,它們的主人,是因為今天同一個年輕小伙子有了約會,才這樣苛待它們呢!薩仁高娃將牛群趕到離屯子不遠的一座沙丘上,忽然勒住了馬,用失望的眼光環(huán)視了草原好久之后,連喊了幾聲:“桑布!桑布!”終究沒有看到一個人,也沒有聽到回答的聲音。她只得將牛群圈在沙丘上,在大風中等待著桑布。不一會兒,從東邊像飛箭一樣地跑來了一匹慘白色的馬。薩仁高娃心里“咯噔”地跳了一下,臉上笑得像一朵花,急忙跳下馬來,從懷中掏出一個有長飄帶的粉紅色的煙荷包,連續(xù)地在頭上搖晃,向對方表示著熱烈歡迎的意思。但是當對方愈來愈近的時候,她那股熱情卻漸漸地冷下來了。原來這個人不是她所等待的桑布。一個生著連鬢胡子的老頭子,跑到薩仁高娃跟前勒住了馬!靶」媚,你在這兒干什么呢?”老頭子明知道她在這里是為了什么事由,卻又故意這樣為難她!袄蠣敔敚阌惺裁醇笔,跑得馬耳朵都出了汗?”她所答非所問地把話題岔開了。“有一件最緊急的工作,要召開群眾大會通知大家一下!薄巴砩祥_完會,你還給我們講昨天晚上沒講完的故事!”“大概不能了,我不是說過了嘛,有緊急的工作!薄笆裁淳o急的工作呀!說你不給講就得了!薄罢娴,我不說謊。好了,我要走了。小姑娘,你也早點回去吧!就這樣。”老頭子一蹬腳,馬就跑起來了。這老頭子的名字叫阿木古郎,是村長,還是一個老黨員哩!他為人老實厚道,為老百姓的事情,總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群眾也都信任他,愛戴他,屯子里的男女青年們都稱他為“阿木古郎老爺爺”。阿木古郎走后,薩仁高娃不安起來:桑布為什么還不來呢?阿木古郎老爺爺剛才說有緊急的工作,屯子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呢?這時西北風傳來了雷聲,遠處天邊打著金色的電閃,大雨就要到來了!但是她既然是同自己的情人約好了的,怎么可以不等到底呢?薩仁高娃就這樣等了好久,好久!巴,你好嗎!請你告訴我,前邊叫什么屯子?”一個低沉沉的聲音,從薩仁高娃的身后傳來。她一回頭,看見一個瘦得像黃羊似的人,站在她的面前。他蓬松著長發(fā)(好像頭發(fā)里生有九九八十一條長尾巴虱子),汗流的污漬掛在麻子臉上,身上披著一條黃毛毯。薩仁高娃很懷疑這位不速之客,用帶著恐怖的聲調問道:“你是誰,從哪兒來?”“從扎魯特旗來的,因為那邊鬧災荒。”他有意地不說出自己的姓名。“你到什么地方去,找誰?”“我往這邊過來時,我們屯的瑪拉哈,教我給科爾沁旗白音溫都爾屯的嘎拉僧帶一個口信。請你告訴我,白音溫都爾屯離這兒多遠?”他用老鼠眼睛望著她,等待著回答。但是“白音溫都爾屯的嘎拉僧”這幾個字,使薩仁高娃發(fā)生了極大的懷疑:我們屯的嘎拉僧一度在國民黨的“降隊”當過排長,現(xiàn)在是屯里的管制對象……為什么這樣一個可疑的人,單來打聽這樣一個可疑的名字呢?薩仁高娃好久沒有回答他。站在她身旁的小獵狗嘎魯也聳起兩只耳朵,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這一個陌生的人!澳慵易≡谠斕氐氖裁吹胤?”“阿拉坦敖包屯!彼A送S只琶ρa充道,“不過最近要搬家了,那邊旱得很厲害。同志,你到底知不知道白音溫都爾屯離這兒多遠呢?”“白音溫都爾屯嗎?很近!彼L了聲調,“不過我們科爾沁有一種規(guī)矩:走路的人,應當先拿出自己的‘證明書’,然后才有權問路;也只有這樣,人們才能真實地告訴他所問的路!薄班蓿 彼苹匚⑿α艘幌,“證明書嗎?有,有。但是我從家出來的時候,我老婆恐怕我在路上把它丟掉了,所以死死地給縫在襯褲上了。馬上拿出來怕有些不方便。好吧,天黑了,我還要趕路呢!再見!”他一面說著,一面退走了。薩仁高娃看他走了,心中特別著急,明知道他是個可疑分子,可是又沒辦法叫他站住。她想:“蒙古有一句成語:‘放走豺狼的人,是草原的罪人!壹热挥錾狭艘粋可疑分子,就決不能輕易地放走他。”又想:“阿木古郎老爺爺說:‘有緊急的工作……小姑娘,你也早點回去吧!……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時她心機一動,計上心頭,急忙向他追去:“同志,請你等一等!”那個可疑的家伙懶洋洋地站住了。“天色不早了,看樣子一定要下雨,咱們都是老百姓,誰不出門呢?到我家喝喝茶,歇歇腿吧!”那家伙沒吱聲,若有所思地抬起頭來看了看天。恰巧這時西北風“嗚”一聲,掠起了他披著的那條黃毛毯。薩仁高娃忽然像觸了電似的,全身抖顫起來——從那可疑分子的毛毯角下,露出了一個亮閃閃的槍口!她肯定他不是好人了。她想:“我要想盡一切辦法把他帶回屯子去。不,不行,敵人是狡猾的,他會猜透我的企圖——到那時就晚了。那家伙正在抬頭看天,一無所防,我要乘這機會搶他的槍!”她突然一猛勁跑了過去,一把抓住了那壞家伙的槍。那壞家伙轉過身來就和薩仁高娃拼起命來。但是槍把被薩仁高娃握得緊緊的,兩人你拉我扯地扭打成了一團。薩仁高娃一面搶著槍,一面可嗓子地喊:“捉反革命啊!來人哪!”她以為這樣就可以喚來屯里的人們。這時小獵狗嘎魯也跑上來幫助主人,咬得那壞家伙的手和臉盡是鮮血。薩仁高娃看他有些兩下顧不過來了,抓住槍把的手猛使勁,就把槍奪過來了。那壞家伙又氣又急,照著她的腰部狠狠地踢了一腳。她只覺得一陣酸痛,但是她明白:這是生死的關頭,決不能在反革命分子面前倒下去,就掙扎著向后倒退了幾步。在草原上,狗是最敏感的動物。這時,遠處屯里的狗被驚動得狂吠起來了。那壞家伙更慌了,心想:“槍被搶去了,屯里的狗也會成群地跑來,蒙古的狗群是不會放走我的,不如乘早逃走吧。”就一縱身跳上了薩仁高娃的大紅馬。那馬吃了一驚,被他兩腿一夾,撒開四蹄就跑開了。薩仁高娃奪得的是一支“捷克式”槍,她只有使用獵槍的經(jīng)驗,怎么也拉不開這支槍的大栓,一著急,追出了三五步,就跌倒了。不過小嘎魯卻追上了他,跳著咬那大紅馬的兩只后腿,大紅馬像瘋了似的尥蹶子,那壞家伙心一慌就摔下來了。又急忙爬起來,沒顧上再去抓馬,丟下那條黃毛毯就徒步跑了。小嘎魯又追了他一段,但回頭一看主人沒有來,它也就不再追去。這壞家伙幾天以來在草地、沙漠和田野上過宿,沒吃過一頓飽飯,又由于剛才那場惡戰(zhàn)而緊張過度,剛跑過沙丘就覺得有些頭昏。他拼命地跑著,一抬頭看見前邊有一片葦塘,在陰沉沉的黃昏中,在大風下,那葦浪就像大海的波濤,洶涌澎湃。他忽然停了一下,動作敏捷地從衣兜里掏出一盒火柴,奔向葦塘去了。當小嘎魯和大紅馬跑回薩仁高娃身旁的時候,她才迷迷昏昏地站了起來,心想:“我雖然奪下了一支槍,壞家伙卻跑掉了。這和打圍只打了兔子毛而沒有打著兔子是同樣的恥辱!”她低下頭皺著眉,擺弄著那支“捷克式”。突然,“咔”的一聲,保險開了。她高興得跳起來,忘掉了疲乏和苦痛,一躍身騎上大紅馬,領著小嘎魯就往北追去了。剛跑過沙丘,她就嗅到一些煙味兒,。∏懊媸且黄鸷!她一怔勒住了馬,豆粒大的汗珠從兩頰滾下來:這是出了什么事!熊熊的烈火,隨著大北風的風勢,發(fā)出了震天動地的呼嘯聲和爆炸聲。這是秋八月干枯了的葦塘啊,就是生著翅膀的蘆雁也飛不過去哩!薩仁高娃雖然離火線還有差不多半里地,但是黑騰騰的煙團早已嗆得她難以呼吸,烈火烤得她的臉干炙脹痛。但是這荒火是怎么燒起來的呢?她真不明白。葦塘是草原的“寶貝”。附近的居民每年都靠它由城里換來五福布、白堪布、蒙古靴、白毫茶、香片茶和紅紅綠綠的綢子、緞子;也有的人家靠它解決全年的口糧。可是現(xiàn)在它變成了一片火海!蒙古人常說:“荒火是草原的死對頭!”“這一定是剛才那個壞家伙燒起來的;該死的想害我們,萬不可能!”薩仁高娃想到這里,將馬用力地抽了一鞭,毫無顧慮地朝著烈火撲過去了。烈火和濃煙結成一條紫紅色的火線,向薩仁高娃包圍而來,但是她只想:“沖過去!沖過去!不讓反革命跑掉!”她彎下身喊了一聲:“嘎魯!”小嘎魯一跳就上了馬,薩仁高娃怕在沖過火線時燒壞它,用衣襟將它裹在懷前。這時火星開始在她頭頂飛舞了。她看得很清楚:靠西邊有一段火線比較狹窄,就決定從那邊沖過去。她把韁繩一松,大紅馬就頂著風沖進了火線。一剎那間,她像掉進開水鍋里一樣,眼前一黑,便失去了知覺。大紅馬像瘋狼般地穿出五六丈寬的火海,薩仁高娃軟弱無力地倒在馬背上,火燒著了她的頭巾,全身衣服也都冒著白煙。大紅馬的皮毛也都燒焦了,嘴邊淌著鮮血,它像同情自己的主人似的,放慢了步伐,低著頭走著,走著。但是,誰能料到它正在這緊急關頭卻不能再走動了呢?它兩只前腿突然跪下了,頭往下一扎,就倒在燒黑了的草地上了。天黑了,風勢小下來了。薩仁高娃像在六月炎天的時候脫去皮襖跳進了河里似的,只覺得一陣清涼——蘇醒過來了。她無力地睜了一下眼睛,又閉上了。但,當她忽然想起,自己是在追趕著一個反革命分子啊,就馬上一抖身挺起腰來,沉重的“捷克式”仍掛在左腕上,這才感覺到臉部一陣疼痛,輕輕一摸,涼冰冰的,是鮮血,染滿了手指。她想:“大紅馬被燒傷了,我又頭昏眼花的,不如先放走嘎魯!彼龔膽阎蟹懦龈卖,“去!走!”小嘎魯卻一點也沒有受傷地跳下馬,遵照著主人的指示,扎著頭跑了。接著,薩仁高娃也跳下馬來,撲滅了身上的火星,理了理衣飾,把馬拉起來遛了幾步,又騎上馬,向無邊的草原,無邊的黑夜跑去了。這時雨點開始從漆黑的天幕上灑了下來,敲打著草梢,沙沙作響。
|